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6 16:0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城市书写中,北京的形象具有相对统一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指北京虽然在空间上属于城市,而且是大城市,在时间上却往往朝向传统,在文化经验上则生长出乡土记忆。在中国文学的情感经验中,“北京”往往作为“古都”呈现出沉静、优雅的古典美学特征。
在欧洲现代文学中,“城市”替代“远方”“孤岛”成为流浪探险故事的目的地,是浪漫古典的乡村生活的对立物。中国现代文学师法欧洲,共享着现代性叙事中时间上的现代与传统、空间上的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创造了一系列喧嚣、繁华的城市形象,与沉静质朴、停滞传统的乡村相互映照,共同建构了20世纪中国从传统向现代变迁的空间经验。而在这样的普遍叙事中,北京作为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城市,却成为传统中国的文化标签,这确实是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与文学的特别之处。不管北京经历了多少新的变迁,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古都”几乎是北京统一的美学标签。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作家们面对列强纷至、战乱频仍的现实,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与客居异国的寂寞中,他们频频回首,创造了一个可以抚慰灵魂、寄托乡思的“古都”北京。
深邃天幕下悠远的鸽哨、街头缓慢细碎的驼铃、红墙古刹的千年记忆与细碎温厚的老北京市民的人间烟火……浙江才子郁达夫《故都的秋》中诗意盎然、岁月静好的故都,让北京而不是江南来承载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向往。老舍在40年代写作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京在20世纪最不堪、最狼狈的一段历史。作者欣赏中有批判、眷恋中有痛惜,但改变的是作者的判断,却不是北京的美学特征。而且,这种批判中的欣赏、痛惜中的眷恋,蕴含在作者的文字深处,使得老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获得了较之同时期、同题材作品的独特性:新的历史没有摧毁抛弃这座静默千年的古都,而是赋予其抵抗侵略的新的力量,催其获得新生。
这样的北京成为20世纪中国城乡分化、社会巨变的大历史中一个独特的“城市”。一代知识分子在书写北京时的复杂心曲慢慢褪色,而北京刻印在这些文字中的形象却成为经典乃至统一的审美记忆,绵延在几代作家们对北京的书写描摹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在老舍的《龙须沟》中展开了一个人民政府改造环境的故事,故事中活跃着的仍然是亲切温厚的北京市民。80年代以后,社会与文学都发生了巨大转型,北京的沧桑巨变也进入作家笔下。刘心武的《钟鼓楼》与邓友梅的《烟壶》选取的仍然是古都北京的典型意象,古建筑与传统民俗;讲述的仍是千年古都的故事,百年沉浮,人事代谢。而钟鼓楼依然沉静、温厚地浸润着时光与风雨,精雕细琢的烟壶所蕴含的那种典雅、精致的文化仍然镌刻在人的灵魂深处。因此,刘绍棠将“京味小说”与“乡土文学”并论,这一观念虽然并不严谨,且颇受争议,但也的确在某些本质层面道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在书写北京时的某种审美统一性。
北京深入人心的“古都”形象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书写中,也体现在文学史的阐释中。从美学特征来说,古都北京不是现代性历史中的“都市”,但从文学史的内在逻辑来说,它又是被现代性都市召唤出来的幽灵、映照出来的倒影。也就是说,它的美学特征是古典的、文化属性是传统的,但对它的古典与传统的书写产生并存在于现代性历史与现代性大都市的魔境中:有现代都市的无根,才有古都北京的安稳;有现代都市的喧嚣,才有古都北京的沉静;有现代都市的浮躁,才有古都北京的优雅。
因此,文学史在建构文学与现代历史的记忆时,更倾向于关注典范而纯粹的古都北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北京另外一些更复杂的书写向度。老舍笔下的北京,也会是因循守旧、满目疮痍的日占区,还是吞噬了劳动者骆驼祥子的阴暗空间,也藏纳着臭水沟,生长着流氓和汉奸。20世纪后期,作家王朔书写过北京在“古都”以外的形象。他将北京收缩到部队大院中,写了一群没有古都情结的大院子弟,“北京”于他们仅仅是身份上的政治中心与语言中的京片子。近年来,“北京”也是石一枫笔下北漂女孩陈金芳和文珍笔下具体可感的安翔路。这些都是对单纯的、仅仅作为现代性历史中文化标签的北京形象的突破与丰富。但或许因为在既有的文学史叙述中,北京作为“古都”的审美形象过于深入人心,这些写作虽在各自的接受维度上并不鲜为人知,却很少进入对“北京”文学形象的整体阐释中。
如果说文学史上这些更复杂的向度往往会被流转的时光净化,遮蔽了文学与历史更多维的互动,那么无论是今天的北京,还是今天的文学,都应该发现并呈现出更丰富的可能性。今天的北京,既有与全世界大都市同质化的商业中心、文化场所,也保留了无数刻印着传统时间的胡同、古建筑。它还是古都,但它是今天的、活的古都北京,是有着数不清的空间维度与文化层次的北京。“古都”不应变成一座巨大的文化博物馆被封存,而应该携带着今天的温度与血肉,从文学进入到当下与未来正在形成的新的叙述中。
(摘编自卢燕娟《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古都”北京》)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京的形象具有相对统一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更具有古典的、传统的特征。
B.北京作为传统中国的文化标签,自然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统一的美学标签。
C.上世纪后期,王朔等作家讲述的北京,虽未改变其整体阐释,却仍有创新丰富。
D.20世纪文学笔下的“古都”厚重而多元,也充满了时代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京于空间上属于大城市,而于时间上却朝向传统,因而形成古典的美感。
B.即使时代巨变,文学形象的北京就其本质层面上讲仍旧保持其审美统一性。
C.古都的古典、传统特征使整体忽视了其它书写向度,其作品也不被大众熟知。
D.今天的北京具有多样的维度与文化层次,使其形成了新的叙事视角和空间。
3.下列有关北京的描述,不能充分体现古都典范而纯粹的一项是(3分)( )
A.我常常觉得这中间有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B.北海公园的白塔,依旧傲然屹立。海子里的红荷花、白荷花,也照常吐放着清香。天坛、太庙和故宫,依然庄严肃穆……
C.今天是大年初六,饭庄店铺大开张。福聚德的伙计们簇拥着王子西将那两块老年间的铜幌子,当当正正的挂在门前。
D.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
4.文本中提到老舍的多篇作品,请分别概括其与古都的关系。(4分)
5.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古都”北京形象体现着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和评价。(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有烂砖,没烂墙
乔叶
爷爷读过几年私塾,用奶奶的话说,有一身好文化。他会写一手好字,还打得一手好算盘。因为这一身好文化,他年纪轻轻就到山里一家煤矿当了账房先生,被老板的族亲相中,把独生女儿许给了他,这就是我奶奶。八路军过来时也相中了爷爷的好文化,他就参了军。虽是四处打仗,但其实也没走多远,兜兜转转的,一两年间总能回来一两趟。父亲之前,奶奶还怀过两胎,但都没养成。①她说过那两个早夭的孩子:一脸皱纹,小身子跟个大老鼠似的,男人一只鞋就能装得下。得的都是四六风,一个是第四天,一个是第六天,孩子的胳膊腿儿就开始抽抽,咬牙瞪眼,我一看就知道这又不中了……后来才知道这叫脐带感染。不会消毒呀,多傻。
兵荒马乱的年月,村里的帮派此起彼伏,有人当红军,有人当国军,有人当汉奸,也有人是小打小闹地偷摸,还有人当土匪去明目张胆地抢讹。在第一次解放和第二次解放期间的几年间局势更乱,奶奶勤谨恭敬地侍奉着公婆,提心吊胆地候盼着爷爷,日子过得如履薄冰。外人且不说,其他两支族人就没少来欺负。很多个夜晚,奶奶透过窗纸上的小洞看着那几个熟悉的身影背走挂在墙上的玉米辫子,摘走刚刚变红的枣子,拿走垛得整整齐齐的柴火。她屏住呼吸,大气儿都不敢出。
有一年没收成,奶奶在坟地的间隙种了一点儿红薯,也被他们刨得精光。
你咋知道是他们刨的?
看他们家小孩儿端的饭碗就知道了。吃红薯屁也多,那些天他们家净放红薯屁。没种红薯,哪放得出红薯屁。
你咋知道是红薯屁?
又多又臭,那还不是红薯屁?放屁时上头也会打嗝儿。
每当听奶奶讲这些陈年旧事时,我都会气得脸红脖子粗,吼叫着我要报仇我要报仇!奶奶看着我的样子,笑得不行。挑起了我的火,她又开始灭,说都是过去的事了,老账不能算。再大的仇气,也都是姓地的。有烂砖,没烂墙。唉。
多年之后,我才多少有些明白了奶奶的这声叹息。以彼时的情况,作为家族的弱势存在,只要人家不是大白天来你家抢劫,这就是留了余地。以彼时的状况,当你没有实力扑上去和对方撕个高下时,就只能容留甚至珍惜这种余地。只有这样,当受到更蛮横的外来侵犯时,你就尚处于一个家族的整体性中。哪怕只是暂时的整体性,也能让你在这个整体性中获得些微宝贵的安全感。而亲这个字,似乎天然就意味着一笔糊涂账。这笔糊涂账,自古至今没多少人能算得清。当然,算不清也不妨碍总有人前赴后继地要去算,各有各的账本,各有各的算法,各有各的盈亏。②或许也正因为算不清,才算得更有意思?
父亲是新中国成立一年后出生的,他快一岁时,爷爷回家了一趟,住了几天就跟着队伍开拔了。奶奶问,不是说都太平了吗,咋还要走?爷爷说,大面儿已经稳了,还有些零星火要灭一灭,很快就能料理妥当。到时候我就回来,再也不走了。咱们好好过安生日子。壮的官名就叫解放吧。
爷爷走后两个月,奶奶发现自己又怀了孕。怀孕五个月时,她收到了爷爷寄来的第一封信也是唯一一封信。又三个月过去,消息传来,爷爷在解放大西南的一仗里中枪而亡,和几名战友一起被埋在白水河边的一棵树下。
奶奶哭了两个月,直到叔叔出生时,才止住泪。
哪能光顾着哭,还得养孩儿哩。她说。
泪也哭干啦。她说。
叔叔的小名儿叫宽,官名叫胜利。三岁那年得了小儿麻痹症,后来落下了残疾,奶奶又给他改名叫老鳖。顶个贱名好成人,名贱人不贱。奶奶说。
没过多久,村里定成分,我家被定成了贫农。闹得最厉害时,村里有几个富农连命都稀里糊涂地丢了。奶奶说,③你爷是用他自己这条命来保佑咱全家哩。
我家大门的门楣上被钉上了一个长方形小木牌,用红漆正楷写着“光荣烈属”。日子好起来后,每年春节村里都会送来两斤五花肉。很久之后我才发现,用这两斤肉做的菜,奶奶从来没有动过筷子。④从来没有。
——选自2023年茅盾文学奖作品《宝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写爷爷因为一身好文化而被相中、两个孩子因不会消毒而早夭,可见知识文化的重要性,能改变命运。
B.文中多处使用排比手法,写村里帮派此起彼伏,写族人偷摸之事,写算不清的糊涂账,形象细致,更添韵味。
C.本文写了不同时间不同事件,用一种回忆的形式,映照的是时代,是地域乡情,更是对亲人的深切悼念。
D.本文语言繁复铺陈,既有方言土语,也不乏诙谐片段,令人读后既有伤感,又有喜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在谈及早夭的孩子时,用“男人一只鞋”把孩子的大小特征形象化,令人读后哀婉叹息。
B.句子②意味深长,饶有哲思,道出了千丝万缕的无尽之意,也写出了族亲这笔“糊涂账”不必算。
C.句子③写家因没了爷爷这个顶梁柱而贫困,又因贫农而保全,而爷爷是因保家卫国而牺牲的,表现人物更显张力。
D.句子④“从来没有”语义上与上一句有重复,但单独成句,反复说明,语气和表达的意味更强烈。
8.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出奶奶的形象特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
9.作者乔叶对方言俗语特别敏感,小说中使用方言俗语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请以本文标题为例,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①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②,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璧焉。公子受飨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爨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天将兴之,谁能废之?”乃送诸秦。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注】①晋人:指晋献公的军队。重耳为晋献公之子,因骊姬乱而被迫流亡。②骈胁:肋骨紧密连接为一,是一种生理上的畸形。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
B.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
C.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
D.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稽首,是一种跪拜礼,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是九拜中最重的一种礼节。
B.不谷,字面上是不善的意思,文中是诸侯国国君自称的谦辞,与寡人用法类似。
C.玉帛,是古代国与国间交际时用作礼物的玉器和丝织品,如“化干戈为玉帛”。
D.“外内恶之”的“恶”指厌恶,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彼恶知之”的“恶”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重耳在国内遭受灾难,晋献公攻打蒲城,蒲城人准备应战,重耳以自己仰仗君父恩宠才享有俸禄、得到百姓拥护为由阻止蒲城人行动。
B.重耳流亡至五鹿,向乡下人乞讨食物,乡下人却给他一块泥土,重耳一怒之下要鞭打乡下人,子犯说这是上天的恩赐,重耳便接受了这块泥土。
C.叔詹劝谏郑文公对重耳要以礼相待,讲了三个方面的理由,理由之一是说上天让晋国不安宁,致使重耳经受流亡的磨难,这是上天在迫害重耳。
D.楚王一再追问重耳将来如何报答自己,重耳不卑不亢地说,一旦两国交战,晋国军队将退避三舍,如果楚国军队还不撤退,那就只能打一仗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4分)
(2)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4分)
14.晋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得到哪些国家(或地方)怎样的礼遇?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题张氏隐居二首
杜甫
其一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①。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②。
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济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注]①林丘:指隐居的地方。②虚舟:语出《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大意是说虚心可以远祸。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一》前两联描写了张氏隐居环境的幽僻和诗人访求的艰辛,与《其二》“时相见”“晚兴留”透露的熟悉感不同。
B.“伐木丁丁”句与“鸟鸣山更幽”异曲同工,“春草鹿呦呦”与《短歌行》的“呦呦鹿鸣”一样隐喻嘉宾,诗语婉约动人。
C.《其一》的“涧道”“石门”与《其二》的“前村山路险”前后相应,诗人以此来暗写对张氏的仰慕之情和相交的愉悦。
D.两首诗写出了诗人与张氏交往过程,诗由七言变为五言,诗歌节奏由因陌生、敬重带来的迟缓到后来相知甚欢的轻快。
16.通观两诗,简要分析张氏有哪些品性?(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去来兮辞》中,作者感叹自然万物在春天生长茂盛而人生短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姜夔《扬州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融合了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美景和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哀。
(3)你的学校如果拥有一方荷塘,夏天花叶照水,风景优美,学校计划在荷塘边的长廊上面镌刻优美的诗词,以呈现荷叶、荷花的风姿,你推荐的两句诗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
同时人方中通《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____①____,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也没有把那个“理外之理”讲明白。
宋人常用“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晏几道《临江仙》:“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黄庭坚《次韵公秉、子由十六夜忆清虚》:“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陈与义《舟抵华容县夜赋》:“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陆游《初夏闲居即事》:“轻风忽起杨花闹,清露初晞药草香。”……①从这些例子证明,②方中通说“闹”字“形容其杏之红”,③还不够确切,④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⑤“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⑥仿佛在听觉里获得了视觉的感受。
这类“闹”字的用法,不仅常见于古诗文,____②____。例如《儿女英雄传》三八回写一个“小媳妇子”左手举着“闹轰轰一大把子通草花儿、花蝴蝶儿。”形容“大把子花”的那“闹”字被“轰轰”两字申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这也足以证明近代白话往往是理解古代文言最好的帮助。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18.下列句子中的“再”与文中加点的“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天色已晚,再不加快速度就赶不上末班车了。
B.在这么多字帖中,没有比这本再适合你的了。
C.他早已有了成见,你跟他再解释也没啥用了。
D.新疆真美,我已做好明年再去一次的打算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含标点),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1.请对李渔、方中通有关“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的见解,分别作出点评。要求每人不超过30个字,句子简洁流畅。(4分)
22.参考文意,从第三段包含“闹”字的诗句中任选其一,并从“通感”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勇敢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唐代魏征面对君王,大义凛然,勇于进谏:新冠疫情期间,白衣天使临危不惧,主动请缨,逆行出征;中国外交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敢于亮剑,勇于斗争……真正的勇敢是无所畏惧的。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古都”是标签,偷换概念)
2.B(A强加因果,C“不被大众熟知”错,D已然错误)
3.D
4.①《四世同堂》描写了北京不堪、狼狈的历史,赋予古都抵抗侵略的新的力量;②《龙须沟》展现的是社会变革时代的古都,活跃着的仍然是亲切温厚的北京市民;③《骆驼祥子》体现了20世纪文学创作中文化标签的北京形象的突破与丰富。(答出3点得4分,2点得3分,1点得2分)
5.理解:①20世纪上半叶,战乱动荡,作家们坚守“古都”的美学传统,创造了一个可以抚慰灵魂、寄托乡思的“古都”北京;②20世纪中后期,中国巨变时期,文学作品选取的仍然是北京的典型形象,讲述的仍是传统的北京故事,突出的仍是古典传统美学的特征;③20世纪后期虽然也有一些其他书写向度的文学作品,但人们更加倾心的还是古典、传统的北京形象。(答出任意2点得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价:“古都”这一文学现象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丰富,需要继承和发扬,但文学中的“古都”更应该体现更丰富的空间维度与文化层次,需要大胆创新。(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3分)D.【“繁复铺陈”错误,“繁复”的语境意思是“工笔细描、浓墨重彩、思虑严谨、步骤繁琐”等。】
7.(3分)B.【“不必算”错误。句中“或许”是揣测,且用疑问作结,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只是留给读者去思考。】
8.(4分)【①心理描写。如“奶奶勤谨恭敬地侍奉着公婆,提心吊胆地候盼着爷爷,日子过得如履薄冰”,写出奶奶生活不易,但坚强、勤谨且孝顺。(2分)②语言(动作)描写。比如“奶奶看着我的样子,笑得不行。挑起了我的火,她又开始灭,说都是过去的事了,老账不能算。再大的仇气,也都是姓地的”,写出奶奶善良、包容、不记仇,有大局观。(2分)比如“奶奶哭了两个月,直到叔叔出生时,才止住泪。哪能光顾着哭,还得养孩儿哩。她说。泪也哭干啦。她说”写出奶奶的伤心悲痛,对爷爷的深爱,同时又坚强,为母则刚,有责任心。(2分)(每点2分,举例1分,分析1分。本题最多得4分)】
9.(6分)【① “砖”“墙”都是农村的寻常之物,用它们取譬,亲切、生动、鲜活,标题的语言富有强烈的“泥土气”,增加文章的生活气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标题“有烂砖,没烂墙”,字面意思是“虽然有烂砖,但烂砖砌的这个墙是好的”。引申为“不能因为个体的问题,而否认全局”。③标题在文中有比喻意义。特殊时期,爷奶的族亲里有个别偷鸡摸狗的烂人,如“烂砖”,但地家的家族整体性还是好的,还是完整的,能给家族的人宝贵的安全感,如一面墙的抵御保护。(每点2分。本题最多得6分)】
10.B【解析】“得志于诸侯”是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无礼”作“诛”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1.D 【解析】“彼恶知之”的“恶”是副词,“怎么”的意思。
12.C【解析】“上天让晋国不安宁,致使重耳经受流亡的磨难,这是上天在迫害重耳”概述错误,原文说的是重耳遭遇流亡之患,上天就不会让晋国安宁,意思是上天对重耳被迫流亡一事都看不下去了,然后让晋国陷入混乱,为重耳回国做国君创造机会。
13.(1)晋公子身上有三件不寻常的事,上天或许将要立他为国君吧,您还是以礼接待他吧。
(“有三”“礼”各1分,句意2分)
(2)晋公子重耳志向远大而又不放纵自己,说话文雅而又有礼貌。他的随从态度庄重并且待人宽厚,并且能忠心效力于他。
(“文”“能力”各1分,句意2分)
14.①狄人将俘虏的两个女子送给重耳;
②宋国宋襄公送给他八十匹马;
③楚国楚王设宴招待他。
(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晋公子重耳在遭受迫害的时候,晋献公的军队到蒲城攻打他。蒲城民众想要抵抗,重耳不允许,说:“仰仗君父的命令而享有奉养自己的俸禄,因此才得到属下人民的拥戴。有了属下人民的拥戴就同君父对抗起来,没有什么比这再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走吧。”于是重耳就逃到狄国。狄国人攻打廧咎如,俘虏了这个部落的两个姑娘:叔隗、季隗,把她们送给公子重耳。重耳在狄国一共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重耳经过卫国,卫文公不以礼待他。经过五鹿时,重耳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一块泥土,重耳大怒,要用鞭子打那人。子犯说:“这是上天赐予的(土地)啊!”重耳叩头致谢,收下泥土,装上车子。
重耳来到曹国,曹共公听说他的肋骨连在一起,想趁他裸体的时候看个真相。重耳洗澡时,曹共公就靠近重耳观看他的骈肋。僖负羁的妻子对丈夫说:“我看晋公子重耳的随从人员,都足以辅助国君治理国家。如果用他们作辅助,晋公子熏耳一定能返回晋国。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中称霸就要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第一个。你为什么不早些向他表示忠心呢!”僖负羁于是向重耳馈送了一盘食品,把璧玉藏在里面。公子重耳接受了食品,退回了璧玉。
重耳到达宋国,宋襄公把八十匹马送给他。
重耳到达郑国,郑文公也不对他以礼相待。叔詹劝谏说:“臣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常人是赶不上他的。晋公子身上有三件不寻常的事,上天或许将要立他为国君吧,您还是以礼接待他吧。男女同姓结婚,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父母都姓姬,而他一直能活到今天,这是其一。经受逃亡在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大概是上天将要赞助他了,这是其二。重耳有三个足以胜过一般人的贤士一直跟随着他,这是其三。晋国和郑国地位平等,晋国公子路过郑国,我们本应当以礼相待,何况他是上天所要赞助的呢?”郑文公没有听叔詹的劝谏。
重耳到达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他,说:“公子如果回到晋国,那么用什么报答我?”公子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都是君王所拥有的,鸟羽、皮毛、象牙、犀革都是君王土地上出产的。那些流散到晋国的东西,不过是君王剩余的罢了,我能用什么来报答君王呢?”楚成王说:“话虽然这么说,可是您究竟用什么报答我?”重耳回答说:“如果托君王的福,使我能够回到晋国,一旦晋、楚两国发生战事,双方军队在中原相遇,我一定指挥晋国军队后退九十里。如果还得不到君王退兵的命令,那就左手执鞭执弓,右边挂着弓袋箭袋,跟君王较里一下了。”子玉请求楚王杀掉他。楚王说:“晋公子重耳志向远大而又不放纵自己,说话文雅而又有礼貌。他的随从态度庄重并且待人宽厚,并且能忠心效力于他。晋侯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国外都讨厌他。上天将要使重耳兴起,谁能够毁掉他呢?”于是就把重耳送到秦国。
15.C “涧道”“石门”“前村山路险”写出了诗人拜访的艰辛,暗写诗人对张氏的仰慕之情,但未透露出相交的愉悦。
16.①轻视富贵,不贪恋金银财货;②明察世事,“远害”有远离灾祸,保护自身之意;③虚心大度,“虚舟”是咏胸襟旷达的典故;④热情好客,天晚了还要邀人饮酒尽兴,“杜酒”“张梨”的典故也说明了张氏的热情好客。
[评分说明:每点 2 分,答对任意三点 6 分]
17.(1)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2)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3)示例:①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②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③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④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18.B(B项与文中加点的“再”都表示在比较中程度加深,有更加之意。A项表示如果继续下去会怎样。C项表示即使继续下去也不会怎样,D项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
19.①不能形容其红之多 ②也见于后世的白话作品(4分。每写对一句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⑴语句:①;修改为“从这些例子来看”,或删去“从”。
⑵语句:④;删去冒号,或将句号置于后引号之前。
⑶语句:⑥;修改为“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6分。序号准确各给1分,修改正确各给1分)
21.李渔:①对“闹”字的通感特点完全没有认识;②一味采取嘲笑的态度。
方中通:①认识到“闹”字的表达效果;②但没有讲清其中的道理。
(4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句子流畅给1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示例一:“风吹梅蕊闹”的“闹”字,用听觉写视觉,传神地写出了梅花在风中轻摇、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示例二:“车驰马骤灯方闹”的“闹”字,用听觉写视觉,将夜晚灯火璀璨、热闹非凡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
示例三:“三更萤火闹”的“闹”字,用听觉写视觉,形象地描写出夜半时分萤火虫乱飞的独特景观。
示例四:“轻风忽起杨花闹”的“闹”字,用听觉写视觉,生动描绘了杨花在风中漫天飞舞的晚春景象。
(3分。意思答对即可)、
23.作文
【命题意图】
材料以“勇敢”为核心,从古及今,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国家,阐释“勇敢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暗含了对青年价值观的引领,意在引导当代青年要有勇敢的精神品质,争做心系家国、行有担当的时代先锋。材料中提供的事例“魏征”关联教材《谏太宗十思疏》,关注当下疫情背景和外交部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表现,有助于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深入理解“勇敢”的内涵与外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审题立意】
材料共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为总说句,引出话题“勇敢”,强调勇敢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
第二句列举三个方面的事例,对“勇敢”的内涵加以具体阐释。勇敢包含三层含义:魏征的大义凛然,勇担责任;白衣天使的临危不惧,主动请缨;外交部的敢于亮剑,勇于争斗。三个事例从古及今,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国家,对“勇敢”的内涵加以阐释。省略号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勇敢”的内涵的基础上,可以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加以拓展。
第三句为评价总结句,真正的勇敢是无所畏惧的。“何为真正的勇敢 ”该句引导学生要辨证看待“勇敢”。超然客公众号
写作提示“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这表明考生可以根据材料的内容,围绕话题,展开个性化的联想和思考。
写作时,考生可以围绕“何为勇敢 勇敢的价值意义如何 当今我们需要怎样的勇敢 如何才能做到勇敢 ”展开。把“勇敢”这一核心概念放在历史文化语境和当下时代背景中思考,体现一定的思辨性,写出针对性和现实价值是立意的关键。作文(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