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师范附属学校2023_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保定师范附属学校2023_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6 20:4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保师附校2023—2024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2.答卷时,将答案用黑色水笔直接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一、选择题(共35道,每小道2分,共70分)
1.“元谋人遗址”作为世界级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被评为云南省第一张历史名片。这主要是因为元谋人(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是黄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C.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D.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下列文物可在北京人遗址看到的是( )
A. B.
C. D.
3.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证明距今5000年左右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国( )
A.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B.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C.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 D.新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
4.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创意让人拍案叫绝,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下列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黄河流域社会生活特征的是( )
A.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
C.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 D.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
5.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通风防潮;半坡人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粮食作物不同 B.宗教信仰不同 C.自然环境不同 D.建筑观念不同
6.炎帝,他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谷神农大帝。下列哪些炎帝的发明,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
①制作生产工具②种植蔬菜③制作陶器④煮盐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实行的(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井田制 D.皇帝制
8.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李同学复习夏、商、周三代历史时制作的年代尺。从①处开始,中国历史开始进入(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9.《尚书》记载:“时甲子昧爽(黎明),王朝(清晨)至于商郊牧野,乃誓。”1976年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上铸有铭文,其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由此可知( )
A.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 B.西周社会的奢侈现象严重
C.考古发现比文献记载重要 D.远古传说都是真实的历史
10.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器铸造,那么精神文明的表征是( )
A.造纸术的发明 B.磨制石器的推广 C.甲骨文的应用 D.铁制农具的使用
11.“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材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刺史制
12.透过历史现象挖掘本质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这一典故反映了( )
A.贵族世袭特权被废除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新的社会制度已确立 D.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被打破
13.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使得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戎、狄、蛮、夷联系不断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材料叙述了诸侯争霸的( )
A.历史背景 B.主要目的 C.积极影响 D.消极影响
14.图示可以直观地展示历史发展过程的各种联系。下面示意图★处应该填入( )
A.发明翻车 B.开凿灵渠 C.修筑长城 D.修建都江堰
1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有教无类” D.“礼治”
16.中国文明社会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中“思想大爆炸”体现出这一时期( )
A.兼并战争不断 B.制度变革深刻 C.经济发展迅速 D.思想学术繁荣
17.《陈涉世家》记载“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秦的残暴统治 B.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C.修建骊山陵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8.《汉书·景帝纪》中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材料说明( )
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教训 B.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取得成效
C.文景时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 D.儒家治国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19.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对比统计图表内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是( )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20.理清线索有利于把握历史知识。下面线索的主题是( )
A.东汉的兴衰 B.西汉的兴盛 C.西晋的政治黑暗 D.北魏的建立和灭亡
21.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武帝等调整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导致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22.洛阳白马寺的十八罗汉像、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等等都是佛教艺术文化乃至中华艺术文化的珍宝。这说明( )
A.佛教进入中国自西向东传播 B.佛教的文化主导了中国文化
C.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D.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23.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材料中的“他”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24.《三辅旧事》记载:卫太子刘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便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再去见武帝时“当持纸蔽(遮掩)其鼻”。这段史料说明( )
A.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交流
C.造纸术出现于西汉时期 D.纸的原料来源非常广泛
25.人们常常以“华佗再世”称有杰出医术的医生。华佗,字元化,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神医”。他的医学创造有(  )
①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②创编出“五禽戏”③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④发明“麻沸散”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
26.《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的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资料,辨别真仿,最终写成了《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A.侧重史书记载 B.侧重文笔质朴简洁
C.注重史料考证 D.秉承朝廷旨意著书
27.“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8.“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首诗描述的战争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加速了曹操统一全国的步伐
C.造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9.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带来的影响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促进民族交融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了民族交融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30.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汉化措施。如果用世纪年代的纪年方式表述,这一事件发生在( )
A.公元前5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 C.公元5世纪初 D.公元5世纪末
31.《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 )
A.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
C.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
32.经过魏晋南北朝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它们已经完全融合在作为统一国家主体部族的汉部族之中。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以前更加兴盛起来。这反映了( )
A.汉族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B.民族交融推动经济文化兴盛
C.少数民族文化较汉族更先进 D.汉族文化比少数民族更先进
33.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农谚,如“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过了芒种,不可强求”等。这反映了农业生产要( )
A.充分利用土地 B.重视选育良种
C.改进生产技术 D.顺应天时地利
34.“以六觚(角)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
A.华佗 B.祖冲之 C.毕昇 D.徐光启
3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二、非选择题(共2道,共30分)
36.古代国家治理的智慧对当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材料三:汉武帝是两汉时期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旧史往往将他与秦始皇并举,称为“秦皇汉武”。
材料四: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1)材料一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实行郡县制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内容,说一说“秦皇汉武”在经济方面分别采取的相似措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内容,说一说秦汉两朝在思想控制的具体措施上有何差异?
37.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从而使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
——《管子》
材料二:张骞出使西域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摘自万翰等编著《世界五千年》
材料三:(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战乱)之警(警报),区域之内,晏如(平静安宁)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1)根据材料一,简述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意义。
(2)材料二中所说的“商贸大道”后来被称作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条通道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无风尘之警”与“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有何关系?
(4)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因此作为世界级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是云南省的一张历史名片,A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于今云南省元谋县,属于长江流域文明的代表,排除B项;元谋人已经能够制造工具并会使用火,但与题干“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不符,排除C项;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除了元谋人还有北京人、山顶洞人等,与题干“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应自然的能力,因此与北京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是打制石器,B项正确;人面鱼纹盆是半坡部落时期的陶器,排除A项;碳化稻谷是河姆渡部落时期的农作物,排除C项;穿孔饰物是山顶洞人时期的,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考古证明其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明确的社会阶级分化”可知,良渚古城证明中国早期已经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而这些都是早期国家形态的表现,A项正确;古代文明领先世界和水平高,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排除C项;生产水平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因此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黄河流域社会生活特征的是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C项正确;玉蟾岩遗址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排除A项;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排除B项;良渚遗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境内,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通风防潮;半坡人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因为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这种房屋冬暖夏凉。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因为当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房屋有利于通风、防潮。可知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C项正确;粮食作物不同,与两种建筑风格不同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宗教信仰、建筑观念,在当时还没有形成,排除B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据所学可知,相传,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号称“神农氏”。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其他选项都概括不全,排除AB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选贤与能”和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B项正确;世袭制是从启开始的,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世袭制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依据标准为血缘,排除A项;井田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其出现于商朝,西周时发展成熟,排除C项;皇帝制是一种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和皇帝独尊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A项正确;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排除B项;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排除C项;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东周,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材料信息是,《尚书》中关于“武王伐纣”的记载得到了考古证实。由此可知,武王伐纣有确切的史实依据,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西周社会奢侈现象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孰轻孰重,排除C项;远古传说具有主观性,不可能都是真实的历史,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夏、商、西周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在青铜铸造业的发达,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被誉为青铜器时代,当时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C项正确;汉朝造纸术的发明,排除A项;磨制石器的推广是新石器时代,排除B项;春秋时期出现铁制农具的使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王为了巩固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排除C项;刺史制,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问鼎中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楚庄王派使者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重量,意欲夺取天下。楚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而楚庄王作为诸侯王想要夺取周朝的天下,这反映了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实质上说明分封制遭到了破坏,B项正确;当时贵族世袭特权没有被废除,排除A项;“问鼎中原”反映了王室衰微,当时新的社会制度还没有确立,排除C项;当时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没有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使得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戎、狄、蛮、夷联系不断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可知,在争霸过程中,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这属于诸侯争霸的积极影响,C项正确;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背景,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提高,周王室衰微,诸侯的势力崛起,出现诸侯争霸局面,排除A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是争夺领土和人民,排除B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种种灾难,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秦国重视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D项正确;翻车是三国时期的农用水车,排除A项;修筑灵渠是在秦始皇时期,排除B项;修筑长城与材料中修筑水利工程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题干的“教育公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观点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有教无类。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要机会,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政治主张,与教育无关,排除A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与教育无关,排除B项;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出现了众多学派,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彼此论战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D项正确;兼并战争是政治领域活动,与题干“思想大爆发”不符,排除A项;“制度变革深刻”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出现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它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而非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公等遇雨,皆己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己,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残暴统治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导致大泽乡起义爆发,秦朝还没有灭亡,汉朝还没有建立,排除B项;修建骊山陵是秦朝残暴统治的表现,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发生在东汉,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与民休息,五六十载——美”可知,这是说,西汉初年,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这体现出,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取得成效,B项正确;“与民休息”,这是说休养生息,不能体现吸取秦朝灭亡教训、儒家治国思想,排除AD项;汉武帝时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排除C项。故选B项。
19.C
【详解】根据观察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可知,封国人数多于中央,封国辖郡多于中央,其反映的社会问题是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C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的是封国威胁中央的统治,并不是强调人口迅速增长,排除A项;材料反映王国人口和辖郡大于中央,无法得出王国数量大大增加的结论,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西汉王朝是一个统一的王朝,四分五裂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20.A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秀建立了东汉,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都是在东汉时期发生的事,黄巾起义是在东汉末,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所以图示中的线索反映的是东汉的兴衰,A项正确;图片描述的是东汉的历程,与西汉无关,排除B项;题干图片没有涉及西晋和北魏的内容,排除CD项。故选A项。
21.D
【详解】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都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出现盛世局面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AB项都不符合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武帝,排除;C项不符合西汉文帝、景帝,排除。故选D项。
22.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八罗汉像、大雁塔、飞天壁画等佛教的文物珍宝说明了佛教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D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D。
23.B
【详解】据所学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阑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后世尊称他为“医圣”,B项正确;扁鹊发明了“四诊法”,排除A项;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有神医之称,排除C项;李时珍是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详解】汉武帝是西汉皇帝,“当持纸蔽(遮掩)其鼻”说明西汉时期出现了纸或造纸术出现于西汉时期,C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西汉,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无关,排除A项;用纸掩盖鼻子说明与促进了文化交流无关,排除B项;纸的原料来源非常广泛出现在东汉改进造纸术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25.A
【详解】华佗是东汉著名医学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这套体操叫做“五禽戏”,用以锻炼身体。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等,②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提出“治未病”理论的是李时珍,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的是扁鹊,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带有①③的选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
26.C
【详解】根据“大量阅读朝廷史官的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资料,辨别真仿”可知,司马迁注重史料考证,C项正确;A项无法体现“辨别真仿”,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司马迁的文笔风格“质朴简洁”,排除B项;材料反映司马迁阅读朝廷史官的记载,还到实地探访考察,搜集资料,辨别真仿,排除D项。故选C项。
27.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汉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期间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各政权之间的纷争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所以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都发生在汉帝国崩解之前,排除。故选D。
28.D
【详解】根据材料“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排除A项;赤壁之战后,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不是统一全国,排除B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不是南北朝对峙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29.B
【详解】依据材料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开始南迁,为南方的发展带来的先进的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时期,排除A项;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C项;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与题干示意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0.D
【详解】根据“公元494年”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世纪是一百年,在百位数上加1就是世纪,4+1等于5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因此北魏孝文帝494年迁都洛阳,时间上应该表述为公元5世纪末,D项正确;A、B、C三项时间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项。
31.C
【详解】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可知,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举行祭典由按照北土旧俗到按照华夏礼制,这一变化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北魏孝文帝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C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排除A项;北魏没有统一南北,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举行祭典的变化,没有反映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排除D项。故选C项。
32.B
【详解】根据材料“经过十六国南北朝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时他们已经完全融合在作为统一国家中主体部族的汉部族里了"可知这一趋势指的是民族交融。由材料“这一趋势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以前更加兴盛起来,B项正确;汉族形成于汉朝时期,排除A项;少数民族文化较汉族更先进说法错误,排除C项;汉族文化比少数民族更先进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3.D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说明贾思勰认为农业生产要遵循“天时地利”,“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过了芒种,不可强求”说明农业生产一定要注意节气时间安排,体现出农业生产要顺应自然规律。这反映了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D项正确;这些农谚与充分利用土地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要重视选育良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要改进生产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34.B
【详解】根据材料““以六觚(角)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可知,南朝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故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祖冲之,故B正确;华佗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故排除A项;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故排除C项;徐光启是著名的农学家,故排除D项。故选B。
35.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佛教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B正确;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与题意无关,可排除;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可排除;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可排除。故选B。
36.(1)改革:商鞅变法;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作用:防御游牧民族的入侵;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巩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3)措施:统一货币;
(4)差异:秦朝是刑罚的制裁;汉朝是利禄引诱。
【详解】(1)改革:根据材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为相进行变法;
作用:根据材料“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积极作用:根据材料“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可得出,防御游牧民族的入侵;根据“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可得出,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根据“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可得出,巩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3)措施: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所以在经济方面的相似措施是统一货币。
(4)差异:根据材料“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可知,秦朝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是采取刑罚的制裁;根据材料“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引诱。”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取的是利禄引诱的手段。
37.(1)意义: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铁矿的开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关系:因果关系,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4)因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国家统一的需要和促进;民族交流和交融的促进等。
【详解】(1)意义:根据材料“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从而使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可知,铁质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铁矿的开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商贸大道:根据所学可知,西域的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域,材料中新的农作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内地的;
意义: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关系:“无风尘之警”是社会稳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指经济发展,所以二者的关系是因果关系,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4)因素:根据上述材料可知,生产力的进步、对外开放交流、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政策等都是制约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