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平顶山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6 20:4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卷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请用0.5毫米黑色水笔直接把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相对应题目的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答卷前务必将考生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1.小平同学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拍摄了如下照片,它们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 )
A.审美风格特别 B.制作工艺高超 C.社会生活丰富 D.耕作工具多样
2.陶寺墓地发现的墓葬,部分使用木棺,随葬品数量多而精美,达一二百件。小型墓占总墓数的80%以上,只有1—3件小件随葬品,更多的则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 )
A.建筑技术先进 B.精神信仰一致 C.阶层分化鲜明 D.自然条件恶劣
3.据说唐尧不将帝位传给他的儿子丹朱,却咨询四岳(唐尧四大臣)王位继承人问题,四岳推举虞舜为继位人。舜经受各种考验后,摄位行政。材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在商代遗址中,经常发现用于储藏粮食的窖穴,最深处距地面达八九米。同时在历年所出土的商代文物中,也有大量酒器。这说明商代( )
A.土地制度改变 B.青铜农具普及 C.谷物产量提高 D.田间管理细化
5.周武王率领自己的军队以及各地诸侯的联军,渡过黄河,直逼商都朝歌,在甲子这一天与纣王的70万大军相遇于商郊牧野。下列可能佐证这一事件的器物是( )
A. B. C. D.
6.周王室东迁后,各国不仅不向周天子纳贡、朝觐、述职,相反周王却要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依赖强国,包括让诸侯解决王室的内部纷争。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经济持续发展 B.诸侯竞相称霸 C.社会动荡不安 D.王室地位下降
7.迄今为止,出土的春秋铁器分别发现于甘肃、山东、河南、湖南等省,在这些铁制品中,有农具、手工业工具、还有刀、剑等兵器。这反映了当时( )
A.铁器使用广泛 B.商品经济发展 C.争霸战争频繁 D.农业技术进步
8.“官分文武,王之二术也。”战国时期,文武分职代替了以往文武官职不分的旧制,各职能部门直接隶属于国君,互不统属。这一做法有利于( )
A.有效管理地方 B.打击封建贵族 C.加强君主集权 D.实现阶层流动
9.秦始皇制定十进制的引、丈、尺、寸、分来计量长度,十进制的斛、斗、升来计算容量,用石、钧、斤、两、铢来计量重量。这一举措旨在( )
A.整顿社会习俗 B.巩固国家统一 C.减轻农民负担 D.提高行政效率
10.汉武帝统治时期,“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述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物资统一调配 B.货币制度改革 C.盐铁专卖实行 D.“推恩令”的实施
11.延熹四年(161年),汉桓帝公开卖官鬻(yù)爵,搜刮钱财,凡关内侯、虎贲、羽林、提骑、营士、五大夫等官爵,都有规定价钱。这反映出当时( )
A.外戚干政 B.吏治腐败 C.宦官专权 D.军阀割据
12.七年级3班同学在进行“历史上水陆交通发展”主题学习时绘制了如下地图,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建康
13.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东汉墓发现文书用纸,经检验,其纤丝化程度相当高,纤维交结匀细,纸质紧密,透眼少。这可以证明东汉时期( )
A.书写材料多样 B.纸张得到推广 C.造纸技术高超 D.竹简不再使用
14.200年的这场战役,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场战役是( )
A.阪泉之战 B.涿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官渡之战
15.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发展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蜀汉改善民族关系,鼓励百姓织锦。由此可见,当时三国均注重( )
A.农业生产 B.海外贸易 C.民族关系 D.发展经济
16.从420年刘裕代晋算起,南朝有宋、齐、梁、陈四朝。自北魏统一北方算起,北魏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这体现了该时期的历史特点主要是( )
A.政权更替频繁 B.君主专制加强 C.儒学地位动摇 D.民族交融深化
17.南朝时期的江南和岭南地区,牛犁耙耕都较为普遍,铁制农具大量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有长足发展,农副业产量大增。这说明了当时( )
A.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18.苻坚登上城头,远远望去,淝水对岸八公山上的植被随风而动,仿佛有无数个东晋士兵正在操练。下列成语与材料描述相关的是( )
A.退避三舍 B.卧薪尝胆 C.破釜沉舟 D.草木皆兵
19.平城是鲜卑勋贵的聚居地,保守势力非常强大,汉化政策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孝文帝决心将都城迁到洛阳。材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 )
A.推行改革 B.整顿吏治 C.移风易俗 D.统一北方
20.某中学开辟了校内劳动基地,引导同学们开展劳动实践。小平同学事先整理了与劳动相关的理论知识(如下表)。据此可知,这些内容出自( )
《耕田篇》 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
《种麻篇》 粪宜熟;无熟粪者,用小豆底亦得。
《黍稷篇》 三月上旬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五月上旬为下时。
《种谷篇》 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
A.《黄帝内经》 B.《齐民要术》 C.《九章算术》 D.《大明历》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那时的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北京人采集一些能吃的叶子,挖掘植物的根茎以及各种果实和种子食用;北京人不仅能猎获小动物,也能捕获个体较大的动物。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仰韶文化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年代范围大约在距今7000至5000年之间,其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著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状况,并指出北京人获取食物的方式。(4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2分)
(3)如果想要更加详细地了解我国境内远古人类的生活,你有哪些好的建议?(1分)
2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在以物易物的办法实行起来后,商人逐渐感到交易非常困难。有时候,对方有自己需要的东西,但自己的东西对方不需要,没有适当的东西可以交换。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应运而生。货币的出现,又成了商业经济发展的促进力量。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周到秦朝货币的发展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经济发展与货币之间的关系。(2分)
(3)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货币演变带来的影响。(2分)
23.(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驰道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是区别于普通道路的高速道路,路面分划为三,是最早的具有分隔带的道路。驰道以国都成阳为中心,东达今山东、河北和辽宁,南抵今湖北、湖南,东南至今安徽、江苏和浙江。为迎击匈奴而修建的秦朝直道则沿山脊走,居高临下,利于攻守,成路后路基坚实,没有泥泞之害。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
材料二 这些“驰道”“直道”,加上修筑在西南边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间修筑的“新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主要道路经过之地,分布着战国以来发展起来的重要城市。据统计,秦修建道路的总长度约为六千八百公里。大约四个世纪后,罗马道路的总长度才达到近六千公里。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交通建设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交通建设的影响。(2分)
(3)请再举出一例秦朝的成就。(1分)
24.(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文帝即位后,多次下诏,劝民归农。文帝二年,下诏免除天下田租之半,次年又下诏免除晋阳和中都民众三年的赋税。文帝在位期间,实行新的取士方法,以在更大范围内求贤选材,并相继平息了东牟侯刘兴居、淮南王刘长的叛乱。在处理与南越这一边疆民族的关系上,采取重修旧好的民族和睦政策。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众庶街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的统治措施涉及哪些方面。(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的社会景象。(3分)
(3)综合以上探究,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分)
25.(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记》取材丰富,对《左氏春秋》《国语》《战国策》等多所采摘,又利用了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保存的古文书传,并增添了司马迁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的材料,作者在广泛取材的同时,又注意鉴别和选择材料,淘汰无稽之谈,表现了审慎的科学态度。《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
《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旁征博引,引用书籍达437种,并且重视野外考察,使内容更加丰富准确。该书详细记载了1252条河流水道的方位、流向、经过区域,以及这些地区的地形地貌、地理沿革、自然灾害和风土人情等,内容丰富,记述具体,文字生动,对后世游记散文有很大影响,至今仍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本著作的相似之处。(4分)
(2)综上所述,指出两位作者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1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A C C D A C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C D D A B D A B
二、非选择题
21.(1)数量较多:分布广泛:主要位于河流周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采集、狩猎。(2分,每点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从采集渔猎为主发展到原始种植业;畜牧业有所进步;手工业有所发展。(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参观遗址:观看纪录片。(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22.(1)从贝壳到金属: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从形状杂乱到逐渐统一。(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货币的产生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货币的产生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分,每点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示例:现在使用纸币或电子货币,支付更加便捷,生活更加便利。(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23.(1)具有开创性:可通达范围广:设计合理:施工科学。(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密切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2分,每点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秦长城。(1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24.(1)经济(农业):政治(官制):民族政策。(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社会稳定:粮食丰足:财政收入增加:马匹数量增多。(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国家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1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25.(1)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影响深远;成书过程艰难;兼具文学价值。(4分,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治学严谨。(1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