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区202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历 史
题 号 一 二 总 分
得 分
考生注意:本卷共二道大题,满分100分,时量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七年级某班同学搜集到有关北京人的如下资料,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影视纪录片的解说 B.北京人的复原头像
C.遗址中出土的骨针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2.下列选项中促使我们的原始先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族群部落壮大 D.学会建造房屋
3.《尚书·禹贡》记载禹的贡献不仅仅是治水,还有划分“九州”“五服”,扩大统治疆域。上述现象反映了
A.神话传说日益受到重视 B.时代变迁中历史记录出现讹误
C.早期国家的建立 D.社会混乱需要精神寄托
4.“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宋楚瑜拜谒何处时的祭文
A.炎帝陵 B.黄帝陵 C.秦始皇陵 D.中山陵
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是
A.盘庚迁殷 B.退避三舍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
6.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下列选项中属于战国时期著名战役的是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阪泉之战 D.长平之战
7.革命家董必武先生曾为某一水利工程赋诗:“鱼嘴分江内外流,宝瓶直扼内江喉。成都坝仰离堆水,稻禾年年庆饱收。”该工程是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长城
8.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永定区某校要求作业设计要体现个性化特征。这一举措和下列孔子的哪一主张相一致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创办私学 D.温故知新
9.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他们都认为政治统治得以巩固的关键因素是
A.选贤举能 B.思想控制 C.清正廉洁 D.以民为本
10.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B.当时的社会统治都非常黑暗
C.都遭到了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11.西汉前期的文帝和景帝都提倡节俭,他们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体谅民间疾苦 B.吸取前朝教训
C.恢复社会秩序 D.巩固封建统治
1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中华文明的起源
13.“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采纳这一建议后,在全国实行
A.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以德化民” D.盐铁专卖
14.新疆是“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地理位置都十分重要。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哪一历史事件开始
A.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 B.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D.班超出使西域
15.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述战役产生的影响是
A.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B.推翻了东汉政权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1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公元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17.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的“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定都洛阳 C.“七国之乱” D.吴国灭亡
18.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下列民族中,在这时期内迁的有
A.蒙古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19.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这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与这一战役有关的成语是
A.草木皆兵 B.四面楚歌 C.破釜沉舟 D.纸上谈兵
20.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通过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与商鞅变法不同,北魏孝文帝的“除旧布新”措施
A.增强了国家实力 B.废除了井田制度
C.汉化特征较突出 D.遇到了一些阻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60分)
21.(16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永定区某中学七年级历史小组为此进行了以“古代中国伟大成就”为主题的历史研究,下面是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搜集和整理的部分图片材料,请据此回答相关问题。
图1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图2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3《史记》书影 图4 杰出的医学家
(1)根据图1,请推测出河姆渡人当时的生活状况。除此之外,河姆渡人在手工业方面有何表现?(4分)
(2)图2中的文物是哪一时期的成就?文物上的文字有何历史价值?(4分)
(3)图3中的成就是谁创造的?这是中国在哪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4分)
(4)图4中的医学家是谁?他取得的重大医学成就是什么?(4分)
(
①
)2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诸侯国有800多个;到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战国时期,只有7个主要诸侯国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材料二:见右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一中的“诸侯国”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哪一项制度?材料一直接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其原因是什么?(6分)
材料二所示图中①应填什么?该图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4分)
材料三中的“汉皇帝”是谁?该材料反映的是哪项政策?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这一时期我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分)
23.(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①耧车 ②骨耜 ③铁制农具 ④翻车
材料二:东晋南朝以来,源源不断的北方移民流入江南,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方地旷人稀的景貌。同时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方法,北方旱地作物品种小麦、菽麦也在南方开始大量种植,麦类逐渐成为南方人民仅次于水稻的主要农作物,就连北方的药材以及枣、梨、杏、柰、胡桃等果树品种也被大量引入南方。
——摘编自赵常兴、安鲁《六朝移民与江南经济区的形成》
(1)材料一是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请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顺序。这些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说明了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晋南朝以来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其农业发展的原因。(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2分)
2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商鞅像 张骞像 祖冲之像
请根据上面三幅人物像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在120字以上。)
永定区202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历史参考答案
1—20 CBCBA DBADA DCBCA DABAC
21.(1)生活状况:河姆渡人种植水稻(或河姆渡人食用稻米)
手工业:会制作陶器、玉器、乐器骨哨、雕刻、天然漆(任答一点即可)
(2)时期:商周时期
历史价值: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或我国从此有了文字可考的历史)
(3)人物:司马迁 领域:史学或文学
(4)医学家:张仲景 成就:著有《伤寒杂病论》或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
22.(1)分封制 诸侯国数量大量减少 诸侯争霸或兼并战争
(2)①:郡(守) 中央集权制度
(3)汉武帝 推恩令 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4)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意思相近即可)
23.(1)②骨耜→③铁制农具→①耧车→④翻车(答对一个得1分,序号文字皆可)
说明:农业生产技术在不断提高(意思相近即可)
(2)表现:生产技术与方法得到改进,农作物品种增加。(意思相近即可)
原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南方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局势相对稳定。(任答两点即可)
(3)认识: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24.示例:
观点:杰出人物推动社会发展
论述: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在秦国推行变法。这次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在西域历经磨难,走访了西域很多国家,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
结论: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评分标准:观点明确得2分,结论阐述清晰,内容升华得2分。论述过程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紧扣观点加以论述,运用和图中三个人物或其它杰出人物相关的史实,每个史论得2分,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