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70分
考生注意:请在答题卡各题目规定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
A.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和玉璧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的传说
2.导致下图中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习惯 B.自然环境
C.生产工具 D.生产力水平
3.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从下面图示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甲骨文( )
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 B.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字
C.记载了商朝灭亡信息 D.具备了汉字的构成方法
4.“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材料中反映的春秋时期的霸主是( )
A.晋文公 B.楚庄王 C.秦穆公 D.齐桓公
5.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对“诸子百家熠熠生辉”的局面评价正确的是( )
A.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高峰 B.古代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C.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坚实基础 D.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
6.秦简记载“五人行盗,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一记载说明了( )
A.秦朝的赋税很沉重 B.秦朝的刑罚很残酷
C.秦朝的经济很繁荣 D.秦朝的徭役很繁重
7.如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部分目录,根据目录内容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第9课秦统一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8.考证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从如图所示两枚钱币的考证中我们能够获取正确的信息是
A.铜钱是秦汉时唯一货币 B.青铜业发展到鼎盛时期
C.秦汉时期商业快速发展 D.统治者加强经济上控制
9.绘制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依据下列时间轴的内容,判断其学习主题是( )
A.商周时期的政治变革 B.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C.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D.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
10.对联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时代气息。下图所示对联纪念的人物是( )
A.张骞 B.卫青 C.霍去病 D.班超
11.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下列对此图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B.成为东汉后期衰落的重要原因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形成“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12.按照下图的分类标准,①处应为( )
类别一:蔡伦 张衡 祖冲之 类别二:蒙恬 卫青 霍去病 类别三:扁鹊 华佗 ①
A.司马迁 B.主父偃 C.郦道元 D.张仲景
13.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东汉政权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14.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造人
B.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
C.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D.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15.下列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胡人汉化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朝代更迭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4小题,16题10分,17题11分,18题9分,19题10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情况简表
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分布范围 黄河中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特色文物 彩陶盆 玉龙 玉球
材料二 中国耳熟能详的传说:盘古开天地、神农开始农业、黄帝创制度、尧舜禹举贤禅让…,来自不同的来源,却在逐步走向大一统的过程中…编织为共同的传说系统。
——许值云《万古江河》
材料三 鼎在先秦时代是重要的礼器…“九鼎”“七鼎”等构成的周代“列鼎制度”,分别标志着天子、诸侯、大夫和士的身份,四五千年前的古文字与已经成熟的甲骨文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文字…汉字的五千年不断裂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重要保证。
——刘庆柱《不断裂的文明史》
(1)据材料一,推断半坡遗址属于简表中哪种文化类型?
(2)材料二中的“神农”指的是谁?他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3)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鼎是什么?结合所学,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其使用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哪些特性?
17.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阅读下列图示及文字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周初在治理国家上采取的具体制度。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哪一政治制度。从中央和地方两个角度,简要概述它们的具体表现。
(3)材料三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法令所产生的影响。
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往密切,科技文化出现杰出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序——知变迁】
材料一
【关键之战——知胜负】
材料二 曹操的兵力有20余万,对方只有5万人。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曹军大溃。此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书法大家——知原因】
材料三 王羲之七岁练字,“立志专精”,常常一边想着,一边用手指在自己身上一横一竖地笔画着,天长地久,衣服都被弄破了。他每天练完字,都要到门前的池塘里清洗毛笔、砚台。据说,久而久之,池水都变成黑色的了。
(1)材料一的①和②分别指的是什么政权?
(2)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什么战役?这次战役的特点是以少胜多,你还知道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请列举两个)。
(3)王羲之的代表作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分析,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19.七年一班开展“经济发展的动力”主题探究活动,你也一起参与吧。
【动力一:改革】
材料一:
事件一 事件二
1.废除了井因制,打破过去土地上的界限,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3.在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1.迁都洛阳,整锁吏治,推行三长制。2.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提倡学习汉族文化和与汉族通婚,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语。
【动力二:明君】
材料二:
朝代 皇帝 治世局面 有关措施
西汉初年 汉文帝、汉景帝 ① 田租减为三十税一;提倡节俭
东汉初年 光武帝 ② 田租恢复到西汉时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
【动力三:人力】
材料三:西晋灭亡后,中原士家大族及流离失所的百姓都被迫南迁,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大部分人到了江南。“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
(1)材料一中的两个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2)将材料二表格中①②补充完整。并依据材料二,概括王朝初期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西晋灭亡后出现的历史现象。该现象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我国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证明了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B项正确;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说明山顶洞人具有审美意识,排除A项;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和玉璧证明了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传说并不是最可信的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因此采用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因此采用半地穴式房屋。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B项正确;AC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3.D
【详解】依据题干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如: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具备了汉字的构成方法,D项正确;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在示意图中体现不出来,排除A项;甲骨文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文字表述不正确,排除B项;材料中的甲骨文并未记载商朝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D项正确;ABC项与“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内容不符,可排除。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古代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学,排除B项;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坚实基础的是商鞅变法,排除C项;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民族交融高潮是民族关系方面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秦简记载‘五人行盗,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信奉法家思想,主要以严刑峻法治理人民,题干信息反映出秦朝的刑罚很残酷,B项正确;题干信息反映出秦朝的刑罚很残酷,题干中没有体现“秦朝的赋税很沉重”,排除A;题干信息反映出秦朝的刑罚很残酷,没有体现秦朝的经济很繁荣,排除C项;题干信息反映出秦朝的刑罚很残酷,题干中没有涉及秦朝的徭役很繁重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目录内容均与秦朝和汉朝有关,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可见该单元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项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涉及内容是北京人等远古人类和原始农耕以及远古传说,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排除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秦惠王开始铸造,秦始皇全国推广”“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开始铸造并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张图片均反映铸币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汉武帝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二者均是为了加强对国家经济的管理和控制,D项正确;题干图片体现不出铜钱是秦汉时期唯一货币,排除A项;青铜业鼎盛时期是商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出秦汉时期商业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时间轴上“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司马迁编著《史记》”“佛教传入”“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等信息反映了两汉时期的史学家、医学家及发明家的成就以及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它们反映的主题是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C项正确;商周、战国、魏晋时期均与时间轴“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显示的两汉时期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中“汉室”“凿空”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司马迁将其行为称为“凿空”。A项正确;卫青、霍去病主要贡献是反击匈奴,排除BC项;班超在东汉时期经营西域,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提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导致东汉衰落。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与材料中“皇帝早逝”不符,排除C项;光武中兴是盛世,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混乱,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D
【详解】类别三扁鹊、华佗是医学家。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D项正确;司马迁是史学家,主父偃是政治家,郦道元是地理学家和文学家,都不符合类别三的要求,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可知,这体现的是208年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D项正确;官渡之战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曹丕推翻了东汉政权,五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客观评价,D项正确;ABC项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据材料“胡床、胡人牛耕图、汉人胡食画像”可知,汉人与胡人错居杂处,汉人接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食物、用具,而少数民族逐渐由原来的的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的过程,B项正确;“胡人汉化”说法片面,因为材料图片还有“汉人胡食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权并立,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朝代更迭”,排除D项。故选B项。
16.(1)文化类型:仰韶文化;
(2)“神农”:炎帝;尊称:人文初祖;
(3)青铜鼎:司母戊鼎;地位:是中国已发现的古老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造字方法:象形。
(4)特性:多元一体;大一统;连续性等。
【详解】(1) 文化类型:根据材料一“中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情况简表”和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分布在黄河流域,故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类型。
(2)“神农”及尊称:根据材料二“神农开始农业”和所学知识可知,传说中的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人称神农氏。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3)青铜鼎:根据材料三“鼎在先秦时代是重要的礼器……”和所学可知,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鼎是司母戊鼎;
地位: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老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造字方法: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使用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4)特性:根据材料一“中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情况简表”中“分布范围”“文化类型”“特色文物”可知,中华文明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根据材料二“来自不同的来源,却在逐步走向大一统的过程中…编织为共同的传说系统”可得出,特性是追求大一统理念;根据材料三“四五千年前的古文字与已经成熟的甲骨文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文字…汉字的五千年不断裂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不间断的连续性。
17.(1)具体制度:分封制。
(2)政治制度:秦统一后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具体表现:中央:秦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物,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握。
地方:秦朝建立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3)法令:推恩令。
影响: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王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详解】(1)具体制度:据材料“ ……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可知,材料中的大批诸侯,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建立的诸侯国。
(2)政治制度:据材料“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统一后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政治制度:秦统一后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具体表现:据所学可从秦朝建立后在中央,秦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物,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握;在地方,秦朝建立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等方面回答。
(3)法令:据材料“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可知,材料反映的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影响:据材料“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并结合所学可知,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王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18.(1)政权:①吴国(东吴)②东晋。
(2)战役:赤壁之战;举例:牧野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列举两例即可)。
(3)作品:《兰亭集序》;因素:“立志专精”,勤学苦练。
【详解】(1) 政权: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中①是三国鼎立时期位于东南地区的东吴政权;②是与十六国并存的南方政权是东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2) 战役: 根据材料二“曹军大溃。此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曹军大溃。这场战役,就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少胜多的战役有:牧野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
(3)作品:根据材料三信息“ 王羲之七岁练字”和所学可知,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因素:根据材料三“王羲之七岁练字,“立志专精”,常常一边想着,一边用手指在自己身上一横一竖地笔画着,天长地久,衣服都被弄破了。他每天练完字,都要到门前的池塘里清洗毛笔、砚台。据说,久而久之,池水都变成黑色的了。”可知,王羲之成功的因素有“立志专精”,勤学苦练。
19.(1)历史事件:事件一:商鞅变法。事件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补充:①文景之治。②光武中兴。
共同原因:皇帝励精图治;采取休养生息措施(减轻人民负担/减税);节俭等。
(3)历史现象:北民南迁。
影响: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详解】(1)历史事件:事件一:据材料“废除了井因制,打破过去土地上的界限,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可知,材料中的措施是商鞅变法的内容。
事件二:据材料“迁都洛阳,整锁吏治,推行三长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2)补充:①,据材料“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治世局面”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景之治。
②,据材料“东汉初年光武帝的治世局面”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汉初年的光武中兴。
共同原因:据所学可从皇帝励精图治;采取休养生息措施(减轻人民负担/减税);节俭等方面回答。
(3)历史现象:据材料“西晋灭亡后,中原士家大族及流离失所的百姓都被迫南迁,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大部分人到了江南”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灭亡后,为躲避战乱,大量北民南迁。
影响:据所学可知,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工具,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