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6 21:0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
范围:七年级上册
(两个大题,共29个小题,共8页)
温馨提示:
亲爱的同学:在辛勤地付出后,你一定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收获。这个时刻到来了,请认真细心地对待每一道习题吧!这份练习题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相信你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小宋同学学习完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后,对有爱美意识的山顶洞人非常感兴趣,因此他决定暑假去参观一下山顶洞人的遗址,他应该去( )
A.云南 B.北京 C.陕西 D.浙江
2.中国新闻两报道:“红山文化是中华文化满天星斗中闪亮的一颗,”由此可知,红山文化( )
A.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重要成员
B.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唯一依据
C.代表性的器物是“人面鱼纹彩陶盆”
D.直接证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
3.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4.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灭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A.《诗经》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B.《吕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C.清华简(出土的战国楚简) 记载了周幽王进攻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灭亡,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D.历史学家的观点 举烽传警乃汉代备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
A.A B.B C.C D.D
5.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6.《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
7.《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这表明,《诗经》( )
A.文笔清新节奏明快 B.内容通俗易懂
C.蕴含朴素科学意识 D.韵律典雅优美
8.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9.某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下列物品属于( )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图像史料 D.口述史料
10.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学习历史的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B.秦始皇以秦制(秦国制度)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
C.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D.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11.《史记·平淮书》中记载:“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漏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材料描述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国人暴动 D.大禹治水
1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将封地再次分给其他子弟。这一举措旨在解决当时( )
A.诸侯士势力强大 B.豪强地主干政
C.外戚分裂国家 D.外敌南下威胁
13.小明在学习完一节历史课后,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小明学习的课题是(  )
A.《两汉的科技文化》
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C.《东汉的兴衰》
D.《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4.“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段材料概括了丝绸之路开辟的( )
A.起点 B.目的 C.路线 D.影响
15.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并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可见,当时,造纸术的改进( )
A.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B.普及了大众的文化教育
C.促进新闻媒体自由 D.大大提高造纸工人收入
16.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其医学成就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下列对其成就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B.擅长用针灸,能实施外科手术
C.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 D.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治未病”
17.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该书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这一体例最早见于( )
A.《九章算术》 B.《史记》 C.《黄帝内经》 D.《论语》
18.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与孙刘联军在长江边展开一场南北大战,这场战役为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是( )
A.赤壁之战 B.长平之战 C.牧野之战 D.官渡之战
19.如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是( )
A.夏朝形势图 B.三国鼎立形势图 C.战国形势图 D.西晋形势图
20.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 )

A.夏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21.中国历史上某著名战役衍生出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诸多历史典故。这场著名的战役是( )
A.淝水之战 B.阪泉之战 C.马陵之战 D.巨鹿之战
22.《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该书的作者是( )
A.郦道元 B.贾思勰 C.韩非子 D.司马迁
23.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科学家,他还创制了南北朝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这位科学家是( )
A.张骞 B.张衡 C.司马炎 D.祖冲之
24.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人们称他的行书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他”指的是( )
A.钟繇 B.胡昭 C.王羲之 D.顾恺之
25.2023年暑假出圈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下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隋朝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我校某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变化”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行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政治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乔嫦美《秦皇汉武奠基大统一》
(1)根据材料一,绘制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要求:示意图应包含最高统治者、中央与地方机构三方面要素)
(2)秦汉时期匈奴威胁北方边境,请列举一位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著名将领。对比材料二中的秦汉疆域图,西汉开始对哪一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时期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秦始皇和汉武帝在“经济上”的措施有何共同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偈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
材料二: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
——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2018中国·衡水董仲舒与儒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董仲舒故里河北衡水召开。历史学者安作璋认为:“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历史学者冯天瑜则认为:“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1)材料一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哪些思想派别?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史事?
(3)材料三中的学者们对董仲舒学说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28.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发展时期。秦老师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摘编自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迁徙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呈现的实物史料从哪些方面再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现象?
(4)根据上述内容,指出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并简述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9.我校七年级(3)班同学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农业发展大事记】
材料一:
时期 大事
距今约10000年 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
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人大量栽培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春秋后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战国 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战国后期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西汉初 汉文帝、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西汉 出现了耧车,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马钧改进制成了灌溉工具翻车
东晋南朝时期 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栽
——整理自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引进优良作物】
材料二: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很多地区得到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的外来作物引进》
【南方农业开发】
材料三:《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
【总结丰富经验】
材料四:《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1)材料二中的多数食物为什么都以“胡”字命名?根据材料二,概括引进优良作物给我国农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围绕“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结合相关史实表述成文,字数不少于80字)
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上顶部洞穴,B项正确;位于云南元谋县的是元谋人遗址,排除A项;位于陕西西安的是半坡人,排除C项;位于浙江余姚的是河姆渡人,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红山文化是中华文化满天星斗中闪亮的一颗”说明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唯一依据”说法过于绝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依据,有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影视资料等,排除B项;仰韶文化代表性的器物是“人面鱼纹彩陶盆”,排除C项;红山文化无法直接证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由题干中的“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等信息可以看出夏商周都有了族群认同的意识,说明了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体现的是民族认同,并未体现“无为而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同宗共祖意识,不能体现“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排除B项;题干材料是夏商周时期的,不是先秦,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清华简(出土的战国楚简)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C项正确;《诗经》《吕氏春秋》、历史学家的观点带有主观色彩,可信度不是最高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项正确;夏朝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文字,排除A项;西周和战国在商朝之后,此时文字已经出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表明地形对军事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诸侯征战频繁,因此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诸侯征战,B项正确;“兵法”的应用与水利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止儒学,排除C项;私学发展与地理知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可得出《诗经》蕴含朴素科学意识,C项正确;文笔清新节奏明快、内容通俗易懂、韵律典雅优美与材料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据“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结合所学可知,世纪是在公历的千百位上加1,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2+1=3,既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后的时间相反,公元前202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末期,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所学分析图片可知,秦半两、铜权、铜量和秦空心砖都属于真实存在、可以亲眼见到的文物,属于实物史料,A项正确;文献史料的主要展现形式是文字,图像史料的主要展现形式是图片,口述史料的主要展现形式是亲历者口述下的录音等,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属于历史结论,D项正确;“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秦始皇以秦制(秦国制度)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中的“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民则人给家足”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汉建立七十多年后,国家稳定,人民富裕,这反映的是西汉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A项正确;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的建立者,与“汉兴七十余年间”这一时间节点不符,排除B项;国人暴动是指西周时期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一场王室以下的贵族为维护自己利益的行动,与“汉兴七十余年间”这一时间节点不符,排除C项;大禹治水发生在夏朝建立之前的部落联盟时期,与“汉兴七十余年间”这一时间节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将封地再次分给其他子弟”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措施是推恩令,其目的是为了解决诸侯王势力强大,以此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豪强地主干政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外戚分裂国家,此时外戚势力并没有对国家政权造成威胁,排除C项;外敌南下威胁主要指匈奴南下袭扰,汉武帝对此采取的措施是反击匈奴,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太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学习的是东汉的兴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可知,这是说,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这体现了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是影响,A项正确;丝绸之路从长安到欧洲,既说出了起点也说明了路线,加强中原和西域的联系是目的,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材料信息是,蔡伦改进造纸工艺促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并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由此可见,造纸术的改进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典籍的流传,A项正确;普及了大众的文化教育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B项;新闻媒体自由是在近现代,排除C项;材料没有造纸工人收入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发展了“治未病”的理论,提倡预防疾病,D项正确;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排除A项;擅长用针灸,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的是华佗,排除B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的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创纪传体先河,影响深远,B项正确;《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黄帝内经》是医学著作,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的战争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争,排除B项;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战争,排除C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根据图处中的“魏、蜀、吴”和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B项正确;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图片中没有涉及夏朝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战国时期主要有齐、楚、秦、燕、赵、魏等诸侯国,排除C项;三国曹魏末期,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曹魏权臣。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三国时期出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西晋短暂统一全国,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南方处于东晋统治时期,此后东晋后出现宋、齐、梁、陈的南朝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后,先后形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为北朝,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故选C;ABD与图中信息无关,排除。
2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前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因此“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A项正确;阪泉之战是中国上古时期黄帝征服中原各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场战争,排除B项;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排除C项;巨鹿之战是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著名战役,排除D项。故选A项。
2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B项正确;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文学家,写出《水经注》一书,排除A项;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强调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统治,排除C项;司马迁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排除D项。故选B项。
23.D
【详解】据材料“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科学家”和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我国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D项正确;张骞,汉中郡城固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两次出使西域,推动了古“丝绸之路”的开辟,排除A项;张衡,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发明家、数学家。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排除B项;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在位初期,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 促进人口增长,使得经济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排除C项。故选D项。
24.C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他继承了各种书体的优点,所做楷、行、草书尤为精湛。《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行书作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其行书的特点,C项正确;钟繇、胡昭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家,《兰亭集序》不是他们的作品,排除AB项;顾恺之是东晋画家,排除D项。故选C项。
2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C项符合题意;东汉出现了较多的反映人生现实生活的绘画作品,题材包括车马、猎物、宴乐、侍从、出行等方面,表现了汉人对纵情、享乐生活的追求,描绘了他们较为现实的私人生活,使绘画呈现出更多的现实与世俗色彩,排除A项;在晋朝以前,绘画比较朴实笨拙,线条勾勒简单,更注重的是形态, 到了晋朝,佛教艺术已经传播开来,这影响了当时的绘画风格,在原先粗线条的基础上,绘画又增加了西描,不但是形态,神韵和表情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排除C项;隋代的绘画风格,承前启后,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26.(1)根据材料一,绘制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2)将领:秦朝的蒙恬;西汉的卫青、霍去病。地区:西域地区。
(3)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共同之处:统一货币。
(4)阶段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详解】(1)示意图:根据材料一,绘制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2) 将领: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秦汉时期匈奴威胁北方边境,秦朝时派蒙恬,西汉派卫青、霍去病去打击匈奴。地区: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对比材料二的秦汉疆域图,西汉开始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3) 历史地位: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可知,出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共同之处: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可知,这表现在,秦始皇、汉武帝都统一了货币,这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阶段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7.(1)派别: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指道家学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是法家学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是墨家,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是儒家学派。
(2)史事:焚书坑儒。
(3)理由:
同意第一种观点: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都需要从思想上进行强化,董仲舒的思想顺应了这一要求,为汉武帝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提供了思想基础,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同意第二种观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抑制了思想的发展与进步,他所倡导的学说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唯心主义局限,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详解】(1)派别:根据所学知识,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指道家学派,其主张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是法家学派其主张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是墨家,其主张是“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是儒家学派,其主张是“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史事:根据所学知识,由“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可知,反映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
(3)理由:根据所学知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通过材料中两位学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来对应分析说明,如
同意第一种观点: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都需要从思想上进行强化,董仲舒的思想顺应了这一要求,为汉武帝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提供了思想基础,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同意第二种观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抑制了思想的发展与进步,他所倡导的学说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唯心主义局限,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28.(1)影响:北方少数民族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方人的南迁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2)时代背景: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闲难重重。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方面:实物史料从生产、服饰、生活等方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4)方式:人口迁徙与统治者改革。
意义:对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详解】(1)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指的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这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材料“中原汉族迁往江南”指的是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2)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魏初风俗至陋”的描述指的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是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反映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在农业上学习汉族的生产方式;材料“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反映的是汉族穿着胡人服饰的情况,体现的是服饰的民族交融;材料“从北方传入的少数民族坐具”反映的是当时在生活习俗上的民族交融,综上,材料三中的实物史料从生产、服饰、生活等方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4)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的方式是,人口迁徙与统治者改革。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9.(1)原因:它们最初是通过丝绸之路由北方或西方传入中原地区的。
影响:引进优良作物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促进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了我国饮食结构的变化。
(2)论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农业生产离不开农业生产工具,从原始时期石制耒耜、刀耕火种,到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战国后期秦国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秦统一后依旧延续这个政策,并为后朝历代所沿用以农为本,巩固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离不开天时地利,农作物耕种要因地制宜,水稻耕种更离不开水利灌溉,水利工程是历朝统治者十分重视的,比如战国时期秦国修建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曹魏时期的马钧改进了灌溉工具,大大促进了灌溉的效率,中国古代的徭役一般可以用粮食作物代替徭役,赋税征收一般是征收粮食作物,历朝开明的君主一般都会采用轻徭薄赋的手段,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粮食作物的收入,粮食丰收了,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农作物种植技术的改进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方式,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战国时期的垄作法,再到西汉的代田法,再到南朝时期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栽种植方式的不断改进,不仅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对我们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 ,“胡”在古代泛指北方或西方少数民族或外国人,这些食物以“胡”命名,说明它们最初是通过丝绸之路由北方或西方传入中原地区的。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二“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可知,引进优良作物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促进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了我国饮食结构的变化。
(2)论述:根据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可以从农作物的种类、农作物的耕种方式、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国家的政策等方面进行阐述,如: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农业生产离不开农业生产工具,从原始时期石制耒耜、刀耕火种,到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战国后期秦国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秦统一后依旧延续这个政策,并为后朝历代所沿用以农为本,巩固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离不开天时地利,农作物耕种要因地制宜,水稻耕种更离不开水利灌溉,水利工程是历朝统治者十分重视的,比如战国时期秦国修建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曹魏时期的马钧改进了灌溉工具,大大促进了灌溉的效率,中国古代的徭役一般可以用粮食作物代替徭役,赋税征收一般是征收粮食作物,历朝开明的君主一般都会采用轻徭薄赋的手段,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粮食作物的收入,粮食丰收了,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农作物种植技术的改进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方式,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战国时期的垄作法,再到西汉的代田法,再到南朝时期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栽种植方式的不断改进,不仅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对我们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