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下列关于韩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韩非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
B.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C.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D.韩非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不变”的主张
2.(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墨子、商鞅、韩非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张中央集权
3.(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4.(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为“韩子”或“韩非子”。秦王嬴政读了他的文章后,极为赞赏。在其思想理论中,法、术、势是其主要核心,在图中寓意“法”的应该是
A.车轮 B.车架 C.马鞭 D.马匹
5.(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孔子问于老子,儒家弟子墨子另创墨家,儒家荀子的弟子韩非、李斯又为法家代表。”上述现象充分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儒、墨、法思想主张一致
B.思想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思想家相互学习、勇于创新
D.法家思想继承了道家、儒家思想
6.(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7.(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故明主之治国也,众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材料中的观点属于(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8.(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君主论》作者、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是一位极有争议的思想家,面对道德与利益、道德与政治的冲突,他提出“为政必须会玩弄权术”的思想。以下思想家,哪一位的思想更接近于马基雅维利的思想
A.荀子 B.墨子 C.韩非 D.董仲舒
9.(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区别最大的是( )
①孟子 ②墨子 ③庄子 ④韩非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0.(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唐朝吴兢说:“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李贽说:“始皇帝,千古一帝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前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
B.前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
C.前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前的秦始皇,后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后的秦始皇
D.以上的说法全部都不对
11.(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自称为“朕”,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印信称为玺,只有玺才能使用玉料,这些都是皇帝专用的,其它人不得使用,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
A.秦始皇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B.秦始皇进行文化创新
C.秦始皇树立专制皇权权威 D.秦始皇实行暴政
12.(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秦始皇为了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秦始皇为了自己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秦始皇缺乏可委以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13.(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 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 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4.(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
A.秦始皇个性极其暴虐 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15.(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版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以下评价“从政治上”最能说明‘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当之无愧”的是( )
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
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
16.(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明人宋应星说:“(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从中可以看出( )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
C.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 D.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
17.(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中国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却也从此“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500年之久。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 )
A.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落伍 B.国家经济政策保守落后
C.难以抵挡工业文明的冲击 D.固守传统农耕经济模式
18.(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明清时期,杭州人将数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此杭曲大调反映了明清时期( )
A.杭州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
B.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杭州城市形成了区域功能划分
D.杭州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
19.(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明人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而窥其处心积虑,不过利我财耳,遂使此辈忘其本来,足高气扬,傲然自得。”材料信息表明当时( )
A.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B.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
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士大夫逐利成风,道德败坏。
20.(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2014年6月4日《北京商报》报道,嘉德2014年春拍邮品钱币拍卖会近日落槌,“明通行宝钞中书省贰佰文”以276万元成交,创中国古代纸钞拍卖记录。这件藏品备受收藏界青睐,是因为它( )
A.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纸币 B.从整体上体现了明朝历史
C.见证了明朝商品经济状况 D.表明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二、材料分析题
21.(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材料一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合法的谋生职业)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摘自商鞅《商君书》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其商工之民……邦之蠹(蛀虫)也。
──韩非《五蠹》
材料二 汉代而有抑商政策,……然其贱商之政令……则未免流于矫枉过正。中国……贱工轻商之社会风气,历二千余年之传承,以至19世纪,实为不争之事实,共喻之常识。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清政府“奖励实业”之举发端于甲午战争后,但作为一项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却是在1903年商部设立之后。1902年,清政府在……“库储一空如洗”的财政团境中,开始注目于“商政”,讲求商务,并接受了督办政务大臣奕劻等人的奏请,于翌年7月在中央设立商部,以为“振兴商务”之地。……商部之设,由政府出面倡导实业,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变化。──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在对“商”的认识上,韩非对商鞅观点的继承与发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出汉唐“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并指出在宋代商人居于怎样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设立商部的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部设立带来的影响。
22.(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哲学中存有“变易”的优良传统,起源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其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变化发展。……韩非把历史演变过程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以及当今之世几个阶段,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社会变革论断。……唐代的柳宗元不自觉地承担起封建社会前期历史变易观的总结工作,形成重“势”的历史发展观,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它有着自己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璐、柴文华《论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渊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变易思想始终未能摆脱直观性和猜测性的束缚,长期的小农生产和手工操作方式,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民族习惯于直观式经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注重思维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因此,中国古代的变易思想是建立在经验和直观的基础上,缺乏科学性,带有许多猜测的性质。
——赵璐《进化论与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
材料三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变易进化历史观,是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的一个中间环节。近代历史进化论的开创者是康有为。他的“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历史进化论的理论体系,但它采取了传统经学的形式。严复的历史进化观则自觉地以达尔文进化论等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摆脱了传统经学形式,更完全地具有了近代的形态。梁启超提倡新史学,鼓吹史学革命,把历史进化论进一步加以系统化,旗帜鲜明地反对了封建旧史学,批判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论和其他非历史主义观点。
——邝柏林《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变易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据材料一、二、三,概括说明中国古代变易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3.(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材料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帝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材料二】 卢生说始皇曰:“……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秦始皇愤怒并杀人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中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24.(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材料一:
墨子:“一同天下”
孟子:“(天下)定于一”
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材料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平定韩魏楚赵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秦始皇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初,做了许多大事,如人们熟知的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等……胶东大地原始是齐国的领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秦齐两国是最强的,有着“西帝”和“东帝”的说法。后来秦国灭了齐国,尽管当时齐国的臣民表面上对秦国的统治言听计从,可私下很多人对秦并不认同,梦想有朝一日让齐国“复活”。“对于秦国的统治而言,齐国的统治物产富饶,财力充足,将齐国的旧地安抚住,对秦始皇平定统治天下有重要的意义,他多次到齐国的属地东巡,主要目的是‘示王权’。”
——《秦始皇东巡三临烟台,并非只是寻长生不老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家言论中“天下”的含义及其共同主张,并回答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主要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怎样评价中央集权制的历史作用?
25.(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至清代中叶,苏州共有130多种行业成立行会,或建立会馆和公所,且都在官府备案,并将其组织缘起、本行行规以及其他有关经营的重要事情,皆铭刻碑记,以资信守,苏州府亦颁文予以确认,命其勒石遵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吾乡之往来于斯者,或数年,或数十年,甚者成家室,长子孙,往往而有。此会馆之建所宜亟也。
————《苏州新修陕西会馆记》
材料二 姑苏为东南一大都会,四方商贾,辐辏云集,百货充盈,交易得所。故各省郡邑贸易于斯者,莫不建立会馆。
————《姑苏鼎建嘉应会馆引》
材料三 苏州府在为苏州绸缎业行会的设局呈文中作如下批示:“······经置房屋,作为公局,捐助绸业中失业贫苦、身后无备以及异籍不能回乡。捐资助棺、酌给盘费、置地设冢等善举,自当永远恪遵。如有地匪人等,借端滋扰······察出并惩。”
————《苏州府为胡寿康等设局捐济绸缎也善举碑》
材料四 明朝末年,常熟县商人朱元不看地方官吏敲诈勒索,上书苏州府:“元等俱系经纪小民,本小利微,不看赔累,于是有资竭而罢市者,有倾家而逸徒者,骚扰之害,惨切剥肤。甚且迩年以来,胥吏需索无穷,混派税银,一概追纳······此真雪上加霜,火上添油,不得不号天垂救者也。”
————《常熟县为侍宪号冤怜准立碑》
(1)依据材料一、二以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苏州会成为各地商贾云集之地?
(2)依据材料三,说明会馆在当时的商业活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依据材料四,说明制约和影响商业活动的因素有哪些,造成什么后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韩非子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法术势相结合,因此AB正确,是法家的思想;法家韩非子还注重法治的作用,主张轻罪重罚。因此C正确。D项反对社会变革,是儒家思想。
【点评】考查战国百家思想:法家思想
2.【答案】C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对墨子、商鞅、韩非子三人的主要思想有一较全面的了解,从而找出他们思想的相似之处。A、B两项很明显是墨子的思想而商鞅是不反对战争的,故可以排除A项;商鞅主张实行连坐的,因此可排除D项;墨子主张互爱互利,反对中央集权的,故可排除D项;墨子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的,商鞅主张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的,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的,故C项是三人思想的相似之处。
【点评】考查百家思想比较
3.【答案】D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材料中体现了作者对法治的重视,在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强调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点评】考查战国法家思想
4.【答案】A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将法、术、势相结合。图中的御者是君主,其手中的两根缰绳是术,马鞭是势,马是臣民,而车轮是法,所以A正确。
【点评】考查战国法家思想
5.【答案】B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孔子问于老子,儒家弟子墨子另创墨家,儒家荀子的弟子韩非、李斯又为法家代表。”反映了该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家们相互学习借鉴,而不是绝对的矛盾和不可调和。
【点评】考查百家思想
6.【答案】C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注意题目中的“韩非”“仁义”“乱”等有效信息。即可概括出儒家主张“仁义”,法家主张“法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评】考查儒家思想主张与法家思想
7.【答案】D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 “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可见体现了法家的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A属于道家,BC属于儒家,D属于法家。
【点评】考查法家思想
8.【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9.【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10.【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秦朝暴政的表现与影响
11.【答案】C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12.【答案】B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13.【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秦朝暴政的表现与影响
14.【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15.【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16.【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17.【答案】D
【知识点】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18.【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19.【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20.【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21.【答案】(1)继承:控制商人数量; 发展:商鞅认为商是合法的谋生职业,韩非则认为商是国家的蠹虫,要使他们地位卑贱。
(2)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答商人的赋税加倍可参照赋分)唐朝:继续实行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经济地位远比一般农民和其他平民优越,在社会上遭受鄙视(或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的情形开始转变。
(3)原因:面临财政困境;一些大臣的奏请。影响:有利于改变社会对商的歧视观念,推动奖励实业政策在全国范围的实行,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商鞅变法;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唐朝的商业发展;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22.【答案】(1)特点:源远流长,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或有优良传统);服务于政治生活,深受生产方式的影响(或与政治经济紧密结合);肯定历史进化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积极影响:为中国古代和近代前期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推动中国社会发展。
(2)变化:由传统的变易史观发展为近代历史进化论;研究方法由直观走向科学;研究目标由封建体系向近代社会转化;适用范围由政治和哲学变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原因:中国古代变易观的弊端;工业文明的冲击,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传播与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知识分子对东西文化的融合与反思。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3.【答案】(1)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故事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事无巨细,皇帝独裁;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2)原因:始皇认为,要成仙人,须避俗人。他不仅行踪诡秘,还特别规定:泄露皇帝去处者死罪。但是,还是有人泄露了皇帝的行踪。这不仅是违法行为,更主要的是影响嬴政修炼成仙,所以始皇大怒。反映了秦始皇对方术的迷信以及成仙的决心;同时也是法律苛严、始皇残暴的明证。始皇此举,虽然有损丞相的面子,但并非针对丞相,不能反映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本题考查历史的表述和逻辑能力及整体材料的解读的能力)
【知识点】秦朝暴政的表现与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24.【答案】(1)周王朝统治区域(中国)。都主张统一。春秋战国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使人心思定,渴望统一。
(2)措施: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分封,设郡县;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
评价: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但中央集权制大大加强了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生活日趋艰难。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25.【答案】(1)苏州地处江南富庶之地,交通发达,地值千金,富甲天下
(2)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具有同乡会的性质。会馆除了经营商业以外,还经办救济失业、贫病、丧葬、回籍旅费等善举,有利于维护行业利益和社会稳定。
(3)商人的商业活动受到当地政府的监管。官吏敲诈勒索。摊牌捐税,造成商人罢市或被迫逃逸迁徙,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1 / 1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下列关于韩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韩非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
B.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C.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D.韩非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不变”的主张
【答案】C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韩非子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法术势相结合,因此AB正确,是法家的思想;法家韩非子还注重法治的作用,主张轻罪重罚。因此C正确。D项反对社会变革,是儒家思想。
【点评】考查战国百家思想:法家思想
2.(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墨子、商鞅、韩非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张中央集权
【答案】C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对墨子、商鞅、韩非子三人的主要思想有一较全面的了解,从而找出他们思想的相似之处。A、B两项很明显是墨子的思想而商鞅是不反对战争的,故可以排除A项;商鞅主张实行连坐的,因此可排除D项;墨子主张互爱互利,反对中央集权的,故可排除D项;墨子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的,商鞅主张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的,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的,故C项是三人思想的相似之处。
【点评】考查百家思想比较
3.(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答案】D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材料中体现了作者对法治的重视,在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强调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点评】考查战国法家思想
4.(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为“韩子”或“韩非子”。秦王嬴政读了他的文章后,极为赞赏。在其思想理论中,法、术、势是其主要核心,在图中寓意“法”的应该是
A.车轮 B.车架 C.马鞭 D.马匹
【答案】A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将法、术、势相结合。图中的御者是君主,其手中的两根缰绳是术,马鞭是势,马是臣民,而车轮是法,所以A正确。
【点评】考查战国法家思想
5.(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孔子问于老子,儒家弟子墨子另创墨家,儒家荀子的弟子韩非、李斯又为法家代表。”上述现象充分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儒、墨、法思想主张一致
B.思想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思想家相互学习、勇于创新
D.法家思想继承了道家、儒家思想
【答案】B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孔子问于老子,儒家弟子墨子另创墨家,儒家荀子的弟子韩非、李斯又为法家代表。”反映了该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家们相互学习借鉴,而不是绝对的矛盾和不可调和。
【点评】考查百家思想
6.(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答案】C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注意题目中的“韩非”“仁义”“乱”等有效信息。即可概括出儒家主张“仁义”,法家主张“法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评】考查儒家思想主张与法家思想
7.(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故明主之治国也,众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材料中的观点属于(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答案】D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 “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可见体现了法家的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A属于道家,BC属于儒家,D属于法家。
【点评】考查法家思想
8.(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君主论》作者、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是一位极有争议的思想家,面对道德与利益、道德与政治的冲突,他提出“为政必须会玩弄权术”的思想。以下思想家,哪一位的思想更接近于马基雅维利的思想
A.荀子 B.墨子 C.韩非 D.董仲舒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9.(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区别最大的是( )
①孟子 ②墨子 ③庄子 ④韩非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10.(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唐朝吴兢说:“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李贽说:“始皇帝,千古一帝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前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
B.前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
C.前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前的秦始皇,后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后的秦始皇
D.以上的说法全部都不对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秦朝暴政的表现与影响
11.(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自称为“朕”,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印信称为玺,只有玺才能使用玉料,这些都是皇帝专用的,其它人不得使用,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
A.秦始皇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B.秦始皇进行文化创新
C.秦始皇树立专制皇权权威 D.秦始皇实行暴政
【答案】C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12.(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秦始皇为了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秦始皇为了自己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秦始皇缺乏可委以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答案】B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13.(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 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 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秦朝暴政的表现与影响
14.(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
A.秦始皇个性极其暴虐 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15.(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版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以下评价“从政治上”最能说明‘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当之无愧”的是( )
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
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16.(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明人宋应星说:“(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从中可以看出( )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
C.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 D.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17.(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中国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却也从此“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500年之久。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 )
A.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落伍 B.国家经济政策保守落后
C.难以抵挡工业文明的冲击 D.固守传统农耕经济模式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18.(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明清时期,杭州人将数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此杭曲大调反映了明清时期( )
A.杭州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
B.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杭州城市形成了区域功能划分
D.杭州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19.(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明人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而窥其处心积虑,不过利我财耳,遂使此辈忘其本来,足高气扬,傲然自得。”材料信息表明当时( )
A.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B.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
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士大夫逐利成风,道德败坏。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20.(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2014年6月4日《北京商报》报道,嘉德2014年春拍邮品钱币拍卖会近日落槌,“明通行宝钞中书省贰佰文”以276万元成交,创中国古代纸钞拍卖记录。这件藏品备受收藏界青睐,是因为它( )
A.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纸币 B.从整体上体现了明朝历史
C.见证了明朝商品经济状况 D.表明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1.(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材料一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合法的谋生职业)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摘自商鞅《商君书》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其商工之民……邦之蠹(蛀虫)也。
──韩非《五蠹》
材料二 汉代而有抑商政策,……然其贱商之政令……则未免流于矫枉过正。中国……贱工轻商之社会风气,历二千余年之传承,以至19世纪,实为不争之事实,共喻之常识。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清政府“奖励实业”之举发端于甲午战争后,但作为一项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却是在1903年商部设立之后。1902年,清政府在……“库储一空如洗”的财政团境中,开始注目于“商政”,讲求商务,并接受了督办政务大臣奕劻等人的奏请,于翌年7月在中央设立商部,以为“振兴商务”之地。……商部之设,由政府出面倡导实业,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变化。──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在对“商”的认识上,韩非对商鞅观点的继承与发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出汉唐“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并指出在宋代商人居于怎样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设立商部的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部设立带来的影响。
【答案】(1)继承:控制商人数量; 发展:商鞅认为商是合法的谋生职业,韩非则认为商是国家的蠹虫,要使他们地位卑贱。
(2)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答商人的赋税加倍可参照赋分)唐朝:继续实行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经济地位远比一般农民和其他平民优越,在社会上遭受鄙视(或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的情形开始转变。
(3)原因:面临财政困境;一些大臣的奏请。影响:有利于改变社会对商的歧视观念,推动奖励实业政策在全国范围的实行,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商鞅变法;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唐朝的商业发展;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22.(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哲学中存有“变易”的优良传统,起源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其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变化发展。……韩非把历史演变过程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以及当今之世几个阶段,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社会变革论断。……唐代的柳宗元不自觉地承担起封建社会前期历史变易观的总结工作,形成重“势”的历史发展观,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它有着自己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璐、柴文华《论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渊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变易思想始终未能摆脱直观性和猜测性的束缚,长期的小农生产和手工操作方式,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民族习惯于直观式经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注重思维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因此,中国古代的变易思想是建立在经验和直观的基础上,缺乏科学性,带有许多猜测的性质。
——赵璐《进化论与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
材料三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变易进化历史观,是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的一个中间环节。近代历史进化论的开创者是康有为。他的“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历史进化论的理论体系,但它采取了传统经学的形式。严复的历史进化观则自觉地以达尔文进化论等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摆脱了传统经学形式,更完全地具有了近代的形态。梁启超提倡新史学,鼓吹史学革命,把历史进化论进一步加以系统化,旗帜鲜明地反对了封建旧史学,批判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论和其他非历史主义观点。
——邝柏林《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变易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据材料一、二、三,概括说明中国古代变易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点:源远流长,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或有优良传统);服务于政治生活,深受生产方式的影响(或与政治经济紧密结合);肯定历史进化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积极影响:为中国古代和近代前期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推动中国社会发展。
(2)变化:由传统的变易史观发展为近代历史进化论;研究方法由直观走向科学;研究目标由封建体系向近代社会转化;适用范围由政治和哲学变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原因:中国古代变易观的弊端;工业文明的冲击,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传播与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知识分子对东西文化的融合与反思。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3.(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材料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帝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材料二】 卢生说始皇曰:“……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秦始皇愤怒并杀人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中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1)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故事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事无巨细,皇帝独裁;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2)原因:始皇认为,要成仙人,须避俗人。他不仅行踪诡秘,还特别规定:泄露皇帝去处者死罪。但是,还是有人泄露了皇帝的行踪。这不仅是违法行为,更主要的是影响嬴政修炼成仙,所以始皇大怒。反映了秦始皇对方术的迷信以及成仙的决心;同时也是法律苛严、始皇残暴的明证。始皇此举,虽然有损丞相的面子,但并非针对丞相,不能反映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本题考查历史的表述和逻辑能力及整体材料的解读的能力)
【知识点】秦朝暴政的表现与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24.(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材料一:
墨子:“一同天下”
孟子:“(天下)定于一”
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材料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平定韩魏楚赵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秦始皇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初,做了许多大事,如人们熟知的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等……胶东大地原始是齐国的领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秦齐两国是最强的,有着“西帝”和“东帝”的说法。后来秦国灭了齐国,尽管当时齐国的臣民表面上对秦国的统治言听计从,可私下很多人对秦并不认同,梦想有朝一日让齐国“复活”。“对于秦国的统治而言,齐国的统治物产富饶,财力充足,将齐国的旧地安抚住,对秦始皇平定统治天下有重要的意义,他多次到齐国的属地东巡,主要目的是‘示王权’。”
——《秦始皇东巡三临烟台,并非只是寻长生不老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家言论中“天下”的含义及其共同主张,并回答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主要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怎样评价中央集权制的历史作用?
【答案】(1)周王朝统治区域(中国)。都主张统一。春秋战国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使人心思定,渴望统一。
(2)措施: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分封,设郡县;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
评价: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但中央集权制大大加强了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生活日趋艰难。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25.(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4课 尝试从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同步练习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至清代中叶,苏州共有130多种行业成立行会,或建立会馆和公所,且都在官府备案,并将其组织缘起、本行行规以及其他有关经营的重要事情,皆铭刻碑记,以资信守,苏州府亦颁文予以确认,命其勒石遵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吾乡之往来于斯者,或数年,或数十年,甚者成家室,长子孙,往往而有。此会馆之建所宜亟也。
————《苏州新修陕西会馆记》
材料二 姑苏为东南一大都会,四方商贾,辐辏云集,百货充盈,交易得所。故各省郡邑贸易于斯者,莫不建立会馆。
————《姑苏鼎建嘉应会馆引》
材料三 苏州府在为苏州绸缎业行会的设局呈文中作如下批示:“······经置房屋,作为公局,捐助绸业中失业贫苦、身后无备以及异籍不能回乡。捐资助棺、酌给盘费、置地设冢等善举,自当永远恪遵。如有地匪人等,借端滋扰······察出并惩。”
————《苏州府为胡寿康等设局捐济绸缎也善举碑》
材料四 明朝末年,常熟县商人朱元不看地方官吏敲诈勒索,上书苏州府:“元等俱系经纪小民,本小利微,不看赔累,于是有资竭而罢市者,有倾家而逸徒者,骚扰之害,惨切剥肤。甚且迩年以来,胥吏需索无穷,混派税银,一概追纳······此真雪上加霜,火上添油,不得不号天垂救者也。”
————《常熟县为侍宪号冤怜准立碑》
(1)依据材料一、二以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苏州会成为各地商贾云集之地?
(2)依据材料三,说明会馆在当时的商业活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依据材料四,说明制约和影响商业活动的因素有哪些,造成什么后果?
【答案】(1)苏州地处江南富庶之地,交通发达,地值千金,富甲天下
(2)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具有同乡会的性质。会馆除了经营商业以外,还经办救济失业、贫病、丧葬、回籍旅费等善举,有利于维护行业利益和社会稳定。
(3)商人的商业活动受到当地政府的监管。官吏敲诈勒索。摊牌捐税,造成商人罢市或被迫逃逸迁徙,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