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
---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创新题解
【考情分析】
本考点对应考纲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着重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局部内容和理解整篇中心的能力。本考点涉及的题型较多,考查形式比较灵活,同时也是考查热点,常与对文中词句的理解结合在起考查。归纳概括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在复习中要掌握归纳、概括的方法,掌握住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和组织答案的技巧。
【概念阐述】
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者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包括三大题型:层(段)意概括、特定信息概括、主旨概括。其中特定信息概括是考查重点。对于内容要点概括而言,要有立足全局的意识,作答时应做到“点要全、语要精”,条理简明。
1.层(段)意概括
层(段)意概括就是对文章某几段或某段的段意进行概括。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概括某段段意;二是概括多段落的层意。
2.特定信息概括
特定信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3.主旨概括
主旨,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在散文阅读题中,对主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设问方式】
1.层(段)意概括
(湖北卷)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才子赵树理》)
2.特定信息概括
(1)(2021北京)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心灵的呼吸》(取材于牛汉的同名散文)]
(2)(2018天津)请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虹关何处落徽墨》)
3.主旨概括
(2017全国卷II)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窗子以外》)
【解题思路】
一、层(段)意概括解题技法
1.提取词句法。
对于直接概括某段段意题,如果有中心句或结论句或关键词,直接提取即可。
2.层意相加法。
没有中心句、结论句、关键词的段落,首先要确定段落叙述或描写的对象,然后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各层层意相加。对于多段落的层意概括题,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二、特定信息概括解题技法
1.特点类概括。
(1)审清题干,明确方向。明确陈述对象的特点,是人物特点还是景物特点;然后明确思维趋向。
①概括人物形象特点:A.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B.从描写中概括特点。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C.从抒情议论中概括特点。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写明形象特点,概括时不可忽视。
②概括物象特点:①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声音)和环境特点。②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③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答题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2)阅读原文,确定区域。题干中关键词出现的区域往往是答题要点所在区域。
(3)概括区域内的文字,抓其本质,分类概括。
2.因果探寻类概括。
(1)关注题干提问模式,界定题型。因果探寻类题,题干提问时一般都有“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理由”等关键词。
(2)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散文中作者多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需要从文中的叙事、描写中寻找线索。说到底,散文往往是一个因果复句,故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答题时要尽量把“因”找全。
(3)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所在的区域,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此外,往往会有一二要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
(3)用因果法检查答案是否正确。用“因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接起米读一读,如果因果关系成立,则基本正确;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或语言组织不到位。
三、主旨概括解题技法
1.主旨概括常用方法
(1)因文而异法。①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做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②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③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2)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3)借助背景法。借助注解,了解相关时代背景,由此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4)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5)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2.主旨概括答题格式
概括主旨的一般格式: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塑造了……形象)+写作意图(表达了……抒发了……情感愿望)。
【题型分析】
【段(层)意概括题】
1.摘取法。需要归纳概括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首或尾或中间。尤其要注意其中抒情或议论性(表明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归纳概括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1)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2)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特定内容概括题】
1.原因概括
(1)辨明因果关系。很多散文,作者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表明某种道理,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个“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文的叙事、描写、回忆等。
(2)近远结合原则。即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密集出现的地方,所以要“就近”。其他一两个要点分散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就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3)显隐结合原则。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隐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
2.特点概括
(1)直接摘录词句法。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呈现,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词语的组合。
(2)拼接改写法。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作答的一种方法。解答这类题目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但不能直接摘录,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
(3)综合句(层)意法。有些文段(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
①分析句子关系,梳理出答案要点。在确定答题的大致区间之后,对相关内容的句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按要求从中提取答案的要点。
②研读意象组合,概括文段大意。就是要研究段落内容的意象组成,对文段的信息进行抽象归纳。
【概括全文情感题】
散文的精髓是情感。阅读散文,要善于悟情、察情、明情,去感受、把握作者的情感。具体途径如下:
1.找准行文线索。作者的情感往往附着于“物”线,有的干脆就是以情感为线索,找出线索,往往能把脉情感走向。
2.聚焦情感语言。散文中总有点明情感的词语和句子,要圈定和摘录出这些情感语言,具体体会。
3.关注抒情方式。散文的抒情方式也很灵活,或是借景抒情,或是托物寓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把情感藏在字里行间。因此要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从而悟情、察情、明情。
至于答题,要注意三点:
1.直接情感,画句圈词。
2.委婉情感,仔细揣摩。
3.情感变化,配上原因。
【概括主旨题】
1.概括角度
(1)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不同类型的散文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着重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议论性散文主要分析文章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
(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等都是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
(3)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主旨。
(4)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5)从分析写作背景入手。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进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2.规范表述
概括主旨题答案要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形式。
(1)写人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描写)了……事迹,表现(反映、赞扬、揭露、批判)了……精神(性格、品质)。
(2)叙事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了……事件(经过、故事),阐明了……(道理)。
(3)抒情散文以刻画景物、事物的本质特点,抒发情感为主,其表述形式:本文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例题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遇见乞丐
早晨跑步回来,在小吃铺门前台阶上看到一个拄杖的乞丐,须发灰白,长而凌乱,遮住了黝黑的脸部四圈。看他就那样站在秋风里,风中飘着老台门肉包子的香味。
时光一下子回到四十年前,那是一个刚刚脱离了温饱威胁的年代。我的家境还很艰难,但还有更为难的讨饭人站在我家门前,或者小声细气的叫一声“给口饭吃”,或者羞于启齿,就那么一直站着,飒飒寒风不时掀起破旧的衣衫。母亲总是让我拿一小块煎饼、一两片山芋干给那可怜人。我喜欢蹦蹦跳跳地跑到门口,递给那有些脏黑枯瘦的手,看那送出去的东西放进破旧的口袋、缺边的黑碗里,直到打狗棍拄地的声音远去,才蹦蹦跳跳回来,像完成了一件光荣而伟大的事情。
十五岁那年夏天,我离开家到六十多里外的县城读书。县城只有一个汽车站,我买六角钱的车票回家,一个可怜兮兮的小姑娘轻轻拽住了我的衣襟,叫我叔叔,其实她完全可以叫我哥哥的,只因为有求于我,才自降了辈分。现在想来,就像有人给当小兵的你叫姐叫哥而给比你还小但当了一点点小官的人叫姨叫叔一样,或许你还会想到那些见了掌着印把子的手和满身金饰的臃肿躯体不由软塌的脊梁、突然弯曲的膝盖。
我不忍看她那含着乞求的眼睛,更受不了那一声“叔叔”,掏出剩下仅有的五角钱,递给她,希望她能把钱凑齐,买到一张回家的票。
下个月回家,我又在车站碰到了小姑娘,她似乎认出了我,脸上起了红晕,躲闪着,不想让我看到她原本楚楚动人的眼睛。我更加可怜她,这个美丽的小姑娘,怎么总是没钱买票呢?
今年暑假里,我儿子把二百多元钱掏给了高铁站一个“没钱买票”的人,我说,儿子你遇到了骗子,儿子说万一要是真的呢?为了上大学还如此天真的孩子,我愿意丢了那二百元。
很多年前,曾听说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乞丐村,把弄来的孩子打残废,带到繁华热闹的地方,让他们沿街乞讨,将乞讨来的钱悉数“提成”,只留下些残羹剩饭供他们填入瘦骨嶙峋的身体;如果乞讨不到钱,就狠狠打。不知是真是假,如果是,我很可怜那些不幸的孩子,他们用畸形的生命和品格生存,既是受害者,又是骗人者,那痛苦中的狡黠、狡黠中的痛苦,让人心痛心碎,而造成这些不幸生命的人,该受到上帝怎样的诅咒和惩罚!
后来,听说还有拐卖活人挖卖器官的人,无语中我仿佛看到一种更贱的乞丐在龌龊的角落里可怜地数钱。
秋天,阳光晴好,真是一个好天气。
在这个早上,我遇见了乞丐。
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他,同情还是漠视?
但我不愿小看他。
假如我失去了健康,躺在医院里,我会说,那乞丐很幸福,他在走街串巷,被狗撵得飞跑,我羡慕他还依然拥有那种与生俱来的奔跑。
假如我做了坏事,禁闭在幽囚之中,我会说,那乞丐很自由,是躺在草堆里晒太阳,还是去垃圾桶捡拾一个烂疤的苹果,只要他愿意。
这时,多年前看到的一张照片突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左手扶着打狗棍,大拇指扣着一只捡来的原本盛放炸酱面的空塑料碗,碗底稀疏地躺着三枚一毛钱的硬币,那仅有的一元捏在右指间,前伸的右臂,已慢慢挨近募捐箱的边沿,风拂起乞讨老人灰蓝色头巾下的白发,白发下的面容憔悴而安详……
【题型演练】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开篇写秋风和肉包子的香味,表达了对面临着寒冷和饥饿的老乞丐的同情。
B.文章追述了四十年前拿东西给上门乞讨者的往事,表现了童心的纯真可爱,也体现了母亲的仁厚善良。
C.作者两次写到车站遇到的小姑娘,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小姑娘懂得了羞耻、找回了天性的可喜变化。
D.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动作、外貌上的细节描写,凸显了乞讨老人募捐时的状态,赞美了卑贱者高贵的心灵。
【答案】C项。
【解析】对比手法分析不当,“懂得了羞耻”和“找回了天性”的“可喜变化”没有根据。
2.文中共写了哪几种乞丐?请加以概括。(5分)
参考答案: (1)尚未脱离贫困,温饱不能解决的真正的乞丐;(2)骗人钱财的假乞丐;(3)被拐卖,被迫进行乞讨的可怜人;(4)虽然穷困潦倒乞讨为生,却还在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的那种精神富有的乞丐。(5)物质上富有而精神上贫贱的人。
【解析】分类概括题,按照文本次序(最好是时间顺序)作答,注意合并同类项。
3..文中围绕“乞丐”描写世态人生,请简要概括文章的多元化情感取向。(6分)
【答案】①对遭遇苦难的可怜人的深切同情。②对唯利是图者的嘲讽和蔑视。③对屈从于权势、金钱者的不屑。④对善良人性的呼唤与讴歌。⑤对浮躁、冷漠、势利的世态的忧虑。⑥对健康、自由、幸福和爱的赞美。⑦对父母为孩子健康成长给予正确影响和引导的肯定。
(任意三点即可。如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采纳。)
【解析】采用对象切入法,主要找并列但不交叉或互相包含的“点”有效作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家
余欢
我这回一放假,便回到老家去了。
老家是在乡下。四五间用水泥砖修建起来的屋子,正厅前方偏左侧有一间厢房,厢房后方斜倚着三间猪圈,一堵矮墙把房子围成了个圈儿,墙上栽有一片菊花,时时放出香味;花心有蜜蜂,每到午间,便“嗡嗡”呼叫。房子四周环拥着不尽的包谷杆儿,包谷棒上倒挂着些粉红的、米白、褐色的包谷须,有风时,包谷须微微波动;像小侄子偶尔皱起的眉头,几分钟后又舒展开来。老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沟里间或传来几声蛙鸣,沿沟上方一带相间地栽着一排李树和梨树,一株葡萄架在李树上,春夏别有一番热闹。
老家的生活很是风雅。一条李树枝伸进窗台,紧挨着窗玻璃,我就住在这间朝南的屋子里。每逢风抱着花来看我写字,粉红色的花瓣打着转儿飘落在纸上,绘出一条漂亮的弧线时,我便抬头向外看看。奶奶拄着拐杖,坐在葡萄架下的石凳上,阳光穿透叶子,窸窸窣窣洒落下来,擦白了她稀疏的头发。阳光在她布满褶皱的青灰色脸上来回跳动,没多久便安静下来,仿佛她的脸有魔力似的。
老家的气息较城市更为平和。我回来的第二天,便去村里游荡。放眼一望,碧绿千顷:一块块辣椒地占据了村庄,地里全是一片深色的绿,地势高低起伏,这种绿仿佛是从远处山坡的苍翠欲滴分流过来似的。这绿,借着露水清澈地显露出来,露水似滴未滴,才看一眼,就想把它储存到心中去。地中间零星站着五六个人,指着辣椒在说着什么。大纳路通车后,往来村里的陌生面孔增多了。我刚路过田坎,便看到地里有几颗脑袋在晃动,接着传来一道声音,“琳琳,你回家了啊!”
“嗯,回来了,大娘,今年的辣椒结得真好。”我弯下腰,伸手摘了一把,放进她旁边的篮子。
“是的,刚我听到那个四川老板和村支书说,他今天要买一吨,我要抓紧摘嘞。多摘点,好多讨点工钱,赶场天给我孙儿买字帖……”
我们都是村里的居民,自有一种情分。我从小在村里长大,对村里的一草一木也颇为熟悉:沙湾的泉水最甜,水井湾的次之;环山的映山红最多也最好看;三伯家养了一群鸡,大的也有,小的也有。它们白天躲在包谷地里,晚上被安置在一间用水泥砖砌成的鸡圈中……离开家乡之后,在贵阳居住,愈加想念老家的这种平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与和谐。我每天傍晚都要去村中走走,这村子里似乎有一种魅力,能让人平静下来。
老家的蚊子很多。每到晚间,蚊子成群结队地在门前扑打翅膀,嗡嗡作响。我虽把房门紧闭,甚至还叮嘱小侄子不要开门。但是一转身,侄子已经溜了出去,随之混进来几只蚊子。我托着杀蚊剂四处喷射,另外又撕开苍蝇纸并将它摊放在各个角落,还是不能杀绝。侄子也在一旁忙得不可开交,捉到一只蚊子,急忙跑过来对我说,“姑姑,我把它扔出去,让它饿死就行了。”于是为了解救这些蚊子,小家伙每天都会进出跑十几次,兴高采烈地数他放出去的蚊子。
老家的雨是温和的。近日天气闷热,一朵乌云笼罩在老家上空,偶尔阳光躲进云里,天空便呈现出黑压压一片。我们生怕下暴雨,连忙收了房屋板上晒着的洋芋片。黄昏时,豆大的雨点淅淅沥沥终于落了下来。几个外乡人撑了雨伞,安心地走在雨中——村里道路不会泥泞,地面不会积水,所以不必忧虑。这个季节的雨不似夏季那样大雨如注,而是温和的雨。下雨时,窗子照样开着,一眼就可看到远处的景色;车辆照样往来,行人络绎不绝。院中的万寿菊经过雨的洗礼,没掉一片花瓣,反而愈发娇艳。下雨伴随有风,不过这风也不怎么可畏:风没带劲儿,包谷杆仍然挺直腰板向上生长,就是刮上一天也吹不倒一棵包谷杆儿。反倒是夜晚云收雨过后,道路上的水经过风轻轻一吹,随即干涸。这雨吸收了许多热气,带来丝丝凉意,以至于晚上睡觉,仍需要盖上被子。
深夜,村里的灯相继熄灭后,蛙开始在田地里群叫。我起身开窗,蛙声更加响亮。仔细静听,这蛙声很是特别。时长时短,时高时低;时而急促,时而缓慢;时而辽阔,时而细腻;悠扬缠绵,余音绕耳;像一首首天籁,很是助眠。等到蛙声渐渐弱了起来,我已然睡着了。
杜甫有诗云:“月是故乡明。”诚然,对于老家的这种情结,今生无论如何我也是丢不掉的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老家”的情结,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丢掉,这源于老家承载着作者美好的回忆,寄托着她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B.“大纳路通车”、“陌生面孔增多”以及乡邻摘辣椒的热情,让读者感受到“老家”发展的脚步和人们内心的幸福感。
C.老家的雨天是温和的,尽管也有暴风骤雨的时候,然而在作者眼里并不可畏,因为作者是地地道道的老家人,早已适应。
D.夜晚的蛙声在作者眼里不仅不是一种噪音,反而是一首首天籁,助人入眠,表明老家平和的气息让作者内心变得平静。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描写了老家周围环境,屋子虽简陋,但被菊花、溪水、桃李、间或传来的几声蛙鸣所环绕,既描摹当下生活环境,又为下文回忆过去做铺垫。
B.文中“我弯下腰,伸手摘了一把,放进她旁边的篮子”一句,用“弯”“摘”“放”一连串自然熟悉的动作,将邻里之间的和谐尽数展现出来。
C.文中写到侄子每天都会进出跑十几次,兴高采烈地数他放出去的蚊子,以小见大,表现出老家人内心的淳朴善良。
D.文章取材富有生活气息,平实中不乏深情意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老家一草一木、亲人邻里的深厚情谊。
3.请赏析文章第三段的语言特色。
★4.文末以杜甫诗句“月是故乡明”作结,作者对于老家的这种情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散文相关内容的能力。C项,“尽管也有暴风骤雨的时候,然而在作者眼里并不可畏”理解错误,文中说“暴风雨不可畏”的原因并非“因为作者是地地道道的老家人”,而是“道路不会泥泞,地面不会积水”“风也不怎么可畏:风没带劲儿”。
2.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散文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又为下文回忆过去做铺垫”分析错误,第二段是作者回到乡下后对老家周围环境描写,下文是写回到乡下后的见闻,没有回忆过去。
3.①巧用修辞,生动形象:善用比拟,风抱花看写字富有人性;②用词富有表现力,活泼有趣,富有画面感。“穿透”“洒落”“跳动”的阳光,富有动感;坐在院中的奶奶,画面感强。③清新自然:粉色花瓣,轻盈飘落,给人轻松舒适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散文特定段落语言特色的能力。文章第三段描写了老家风雅的生活,语言表达很有特色,具体分析如下:①巧用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如“每逢风抱着花来看我写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风的友善的人性。“粉红色的花瓣打着转儿飘落在纸上”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瓣的友善。“阳光在她布满褶皱的青灰色脸上来回跳动,没多久便安静下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阳光的亲昵、调皮。②用词富有表现力,活泼有趣。如“一条李树枝伸进窗台,紧挨着窗玻璃”中“伸进”“紧挨”都富有动感;“粉红色的花瓣打着转儿飘落在纸上,绘出一条漂亮的弧线”中“飘落”“绘出”也都富有动感;“阳光穿透叶子,窸窸窣窣洒落下来,擦白了她稀疏的头发”中“穿透”“洒落”“擦白”等都富有动感。以上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运用,增强了画面感。③语言清新自然,给人轻松舒适之感。如“每逢风抱着花来看我写字,粉红色的花瓣打着转儿飘落在纸上”“阳光穿透叶子,窸窸窣窣洒落下来”“阳光在她布满褶皱的青灰色脸上来回跳动,没多久便安静下来”等。
4.①老家环境自然优美;②老家气候温和,风调雨顺;③老家生活风雅、平和、宁静;④老家人淳朴和善、相处融洽、纯真和谐;⑤老家带给人们美好的回忆,内心的平静,是离家之人的情感寄托;⑥老家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成为新农村。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内容,体会文中思想情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末以杜甫诗句“月是故乡明”作结,作者对于老家热爱的这种情结在文中有多处体现,具体分析如下:①通过描写老家优美的自然环境来表现对老家的热爱。如“老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沟里间或传来几声蛙鸣,沿沟上方一带相间地栽着一排李树和梨树,一株葡萄架在李树上,春夏别有一番热闹”“深夜,村里的灯相继熄灭后,蛙开始在田地里群叫”。②通过描写老家风雅的生活来表现对老家的热爱。如“一条李树枝伸进窗台,紧挨着窗玻璃,我就住在这间朝南的屋子里。每逢风抱着花来看我写字,粉红色的花瓣打着转儿飘落在纸上,绘出一条漂亮的弧线时,我便抬头向外看看”。③通过描写老家温和的气候来表现对老家的热爱。如“老家的雨是温和的”“院中的万寿菊经过雨的洗礼,没掉一片花瓣,反而愈发娇艳”。④通过描写老家人的淳朴和善、相处融洽、纯真和谐,来表现对老家的热爱。如:“我”回老家受到家乡人热情问候,小侄子的“放蚊子”“数蚊子”等。⑤通过对老家新农村发展前景的描写来表现对老家的热爱。如“放眼一望,碧绿千顷:一块块辣椒地占据了村庄,地里全是一片深色的绿”“刚我听到那个四川老板和村支书说,他今天要买一吨,我要抓紧摘嘞。”⑥通过描写老家带给人们美好的回忆,来表现对老家的热爱。如“我起身开窗,蛙声更加响亮。仔细静听,这蛙声很是特别。时长时短,时高时低;时而急促,时而缓慢;时而辽阔,时而细腻;悠扬缠绵,余音绕耳;像一首首天籁,很是助眠”,这些美好的回忆将成为离家之人的感情寄托。
【对点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由土而陶
许锋
①偶然去过石湾后,又去过几次,不为什么,只为看陶。
②石湾的陶像庄稼一样吸引着我。
③其实,长着陶的石湾是个小地方,像北方的一个庄子——庄子里长的都是庄稼,石湾长的却是陶,长了一辈子的陶。
④庄稼自是有生命的,庄稼能让庄子活一辈子;陶似乎没有生命,却也让石湾活了一辈子——一辈子可以是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一次次看了石湾的陶之后,我晓得,没有根的东西也能长在土里,也有生命。
⑤站在石湾,穿过风尘,我似乎看到了地下那蔓延的根,纵横的根,弯弯曲曲地执拗地活着的根,根上结着陶,陶活在下面,也活在上面,活在过去,活得好,活在后来,还活得好,如北方的庄稼一样生生不息。
⑥什么土长什么庄稼,长麦子的土,长高粱的土,长野果的土,都不一样。石湾的土自然不是一般的土,它适宜陶的生长。石湾的土有它的温度、硬度、粒度、厚度。我确定,石湾的土就是石湾的土,是石湾才有的土,是五千多年前绵延至今的土。
⑦由土而生的陶,也是坚持了一辈子。五千多年,质朴得像庄子里的农人,山脊,溪流,山花,野蜂,彩蝶……那个时代的石湾,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了生存,石湾的人学会了磨制锋利的石器,他们攥着原始的工具切割,开采,一路披荆斩棘。而用汗珠子和泥烧陶,似乎是为了一种美好。陶可以盛住生活,生活的水,生活的酒,生活的滋味。他们隐隐晓得,有了陶,他们才会过上丰富且有品质的生活。
⑧男人和女人一起营造美好生活的场景已经被牢牢地定格于石湾陶瓷博物馆,烈日下光着膀子的男人正在打磨自己的生活,他严峻的目光与紧蹙的额头,结实的褐色的皮肤,被泥裹了半截子的手臂以及手中的陶的雏形,让我感受到生活的原汁原味。女人呢?女人在哪里?贤淑的俊俏的女人以女性的姿势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个刚刚成形的陶,她的手,依然陷于褐色的泥里,但她的目光是柔软的,动作是舒缓的,她正沉浸在无比幸福的想象里,她背上的婴儿正歪着脑袋咧着小嘴在梦里酣畅淋漓地遨游。
⑨由土而陶,不是磨,不是敲,不是煅,是烧,尽管煅与烧往往连在一起。煅用的是狠劲,烧却是温和的,循序渐进的,能使泥坯脱胎换骨。只是,麦草的力量是有限的,它燃烧之后随风飘摇的火焰让陶无法集中升华。才有了窑,陶窑。
⑩石湾的窑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龙窑。龙窑自是很大,像它的名字一样威风八面。石湾的龙窑依山坡而建,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如熊熊火势的走向。一棵经年的古榕笼罩在龙窑之上,像是龙须似地密不透风。而它的根,竟然绕过“山脊”,盘踞在龙窑的背后。龙窑便像卧龙,似睡非睡,警觉而灵敏。
南风古灶是石湾最古老的一座龙窑。既是龙窑,名头如此响亮,为何又取了个小气的名字?南风古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五百多年来,以传统的柴烧方式烧制陶器,至今保存完好。被冠以“灶”的原因,石湾人以前大都以陶业为生,龙窑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其地位与户户烧火做饭的炉灶同等重要,称为“灶”,是被高看,不是小瞧。
我几次站在南风古灶前,面对或背对去想象它的历史。我的目光过于短浅,看不到五百多年前它熊熊燃烧的壮阔。但是,至今仍弥漫的柴火的气息,让我闻到了陶工的汗水,泥土的芳香,陶的浴火重生。我仿佛看到密密匝匝的兴奋、期待的目光随着陶膛的火在四周盈漾。石湾人祖祖辈辈的希望,都在这灶口里。
南风古灶窑体总长34.4米,窑室内长30.87米,窑面有投柴孔29排,每排5个。火眼作为烧窑时观测窑温和投放木柴之用。窑炉前端的燃烧室俗称“灶头”,是用于预热升温。窑灶共有五个窑门,用于陶的出入,窑体左侧的4个俗称“灶口”,尾部的一个俗称“栏尾”。这些精巧的“机关”的作用,我感受不到,但是陶工能,陶工时而文火,时而武火,时而面火,时而脚火,那陶,红釉还是绿釉,蓝釉还是白釉,用何等的火,何等的工夫,何等的耐心,陶工知道分寸——石湾的陶自此而生,有了烙印,有了品性,有了色彩,有了在风风雨雨中屹立的骨架与魂魄。
石湾是陶的城,是陶都,陶城,发达于唐宋时期,至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今日,你若进了石湾,也俨然进了陶界,到处都是陶,精巧的,绚丽的,粗犷的,大气的,诡异的,变幻的……从历史的烟云中走来,带着浓郁的岭南文化气息。
是的,由土而陶,是质变,是嬗变。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作者多次专门去石湾看陶,表明石湾的陶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作者,同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写南风古灶的规模形制,时至今日没有一丝变革,表现作者对这一历史古迹没有创新的哀叹之情。
C.由土而陶的质变,指通过烧,使具有合适的温度、硬度、粒度、厚度的土循序渐进地脱胎换骨,变成陶的过程。
D.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石湾人就烧陶,陶从生活器具嬗变为一种有烙印、有品性、有色彩的具有岭南文化气息的传统文化艺术珍品,嬗变为一种让人敬仰的文化精神。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湾的陶像庄稼一样吸引着我”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石湾的陶”对于“我”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
B.文章第②~④段用庄稼和陶做对比,表现了石湾的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石湾几千年来一直接受着陶的滋养。
C.第⑤段句式灵活,整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陶的生命力旺盛、生生不息的特点。
D.文章以陶为中心行文,形散神聚,融入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语言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3.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我”被石湾的陶吸引的原因。
★4.请概括 ~ 自然段的内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说的气味
莫言
①拿破仑曾经说过,哪怕蒙上他的眼睛,凭借着嗅觉,他也可以回到他的故乡科西嘉岛。因为科西嘉岛上有一种植物,风里有这种植物的独特的气味。
②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在他的小说《静静的顿河》里,也向我们展示了他特别发达的嗅觉。他描写了顿河河水的气味,他描写了草原的青草味、干草味、腐草味,还有马匹身上的汗味,当然还有哥萨克男人和女人们身上的气味。他在小说的卷首语里说:“哎呀,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顿河的气味,哥萨克草原的气味,其实就是他故乡的气味。
③出生在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在大海深处长成大鱼,在它们进入产卵期时,能够洄游万里,冲破重重险阻,回到它们的出生地繁殖后代。对鱼类这种不可思议的能力,我们曾经不得其解。近年来,鱼类学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鱼类尽管没有我们这样的突出的鼻子,但有十分发达的嗅觉和对于气味的记忆能力。就是凭借着这种能力,凭借着对它们出生的母河的气味的记忆,它们才能战胜大海的惊涛骇浪,逆流而上,不怕牺牲,沿途减员,剩下的带着满身的伤痕,回到它们的故乡。母河的气味,不但为它们指引了方向,也是它们战胜苦难的力量。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马哈鱼的一生,与作家的一生很是相似。作家的创作,其实也是一个凭借着对故乡气味的回忆寻找故乡的过程。
⑤在有了录音机、录像机、互联网的今天,小说状物写景、描图画色的功能,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你的文笔无论如何优美准确,也写不过摄像机的镜头了。但唯有气味,摄像机还没法子表现出来。这是我们这些当代小说家最后的领地,但我估计好景不长,因为用不了多久,那些“可怕”的科学家就会把录味机发明出来。能够散发出气味的电影和电视也用不了多久就会问世。趁着这些机器还没有发明出来之前,我们应该赶快地写出洋溢着丰富气味的小说。
⑥我喜欢阅读那些有气味的小说。我认为有气味的小说是好的小说,有自己独特气味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能让自己的书充满气味的作家是好的作家,能让自己的书充满独特气味的作家是最好的作家。
⑦德国作家聚斯金德在他的小说《香水》中,写了一个具有超凡的嗅觉的怪人,他是搜寻气味、制造香水的天才。这个超常的怪人坚定不移地认为,谁控制了人类的嗅觉,谁就占有了世界。马尔克斯小说《百年孤独》中的人物,能够在黑暗的夜晚,凭借着嗅觉,拐弯抹角地找到自己喜欢的女孩。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里的一个人物,能嗅到寒冷的气味。其实寒冷是没有气味的,但是福克纳这样写了,我们也并不感到他写得过分,反而感到印象深刻,十分逼真。
⑧小说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气味,或者说小说中的气味实际上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用写实的笔法,根据作家的生活经验,尤其是故乡的经验,赋予他描写的物体以气味,或者说是用气味来表现他要描写的物体。另一种写法就是借助于作家的想象力,给没有气味的物体以气味,给有气味的物体以别的气味。寒冷是没有气味的,因为寒冷根本就不是物体,但福克纳大胆地给了寒冷气味。
⑨当然,仅仅有气味还构不成一部小说。作家在写小说时应该调动起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你的味觉、你的视觉、你的听觉、你的触觉,或者是超出了上述感觉之外的其它神奇感觉。这样,你的小说就会具有生命的气息。它不再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文字,而是一个有气味、有形状、有声音、有感情的生命活体。我们在初学写作时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即许多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故事,本身已经十分曲折、感人,但当我们如实地把它们写成小说后,读起来却感到十分虚假,丝毫没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许多优秀的小说,我们明明知道是作家的虚构,但却能使我们深深地感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在记述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时,忘记了我们是创造者,没有把我们的嗅觉、视觉、听觉等全部的感觉调动起来。而那些伟大作家的虚构作品,却能够让我们感到真实,就像我们明明知道人不可能变成甲虫,但我们却被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人变成了甲虫的故事打动。
⑩自从电影问世之后,人们就对小说的前途满怀着忧虑。但我认为,小说其实是任何别的艺术或是技术形式无法取代的。即便是发明了录味机也无法代替。因为录味机只能录下世界上存在的气味,而不能录出世界上不存在的气味。但作家的想象力却可以无中生有。作家借助于无所不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不存在的气味,可以创造出不存在的事物。这是我们这个职业永垂不朽的根据。
那就让我们胆大包天地把我们的感觉调动起来,来制造一篇篇有呼吸、有气味、有温度、有声音,当然也有神奇思想的小说吧。
让我们像乌苏里江里的大马哈鱼那样,追寻着母河的气味,英勇无畏地前进吧。
让我们把记忆中的所有的气味调动起来,然后循着气味去寻找我们过去的生活,去寻找我们的爱情、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欢乐、我们的寂寞、我们的少年、我们的母亲……我们的一切,就像普鲁斯特借助了一块玛德莱娜小甜饼回到了过去。
台湾的布农族流传着一个故事,说在一个村庄的地下,居住着一个嗅觉特别发达的部落。这个部落的人善于烹调,能够制作出气味芬芳的食物。但他们不吃,他们做好了食物之后就摆放在一个平台上,然后,全部落的人就围着食物,不断地抽动鼻子。他们靠气味就可以维持生命。地上的人们,经常潜入地下,把嗅味部落的人嗅过的食物偷走。我已经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部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我是一个经常下到地下去偷食物的小孩子。小说发表之后,我感到很后悔,我想我应该站在嗅味部落的立场上来写作,而不是站在常人的立场上来写作。如果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嗅味部落的孩子,那这篇小说,必然会十分神奇。
(取材于莫言2001年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演讲辞)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本文中,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接下来用举例、对比等方法,论证了小说中气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文章用大马哈鱼的洄游与作家的创作类比,说明故乡的气味是小说的主要素材,也指引着作家创作的方向。
C.作者认为即使在今天,小说依然是任何别的艺术或是技术形式无法取代的,主要因为摄像机无法表现气味。
D.本文是演讲辞,语言通达晓畅,事例丰富有趣,易于理解;作者运用了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6.文章第⑥段说“有自己独特气味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一个作家怎样才能写出“最好的小说”?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7.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删去会更好,你同意吗?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与解析
【对点练习】
参考答案
一、1.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散文内容的能力。B项,“表现作者对这一历史古迹没有创新的哀叹之情”分析错误。文章写“南风古灶的规模形制,时至今日没有一丝变革”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历史古迹至今仍保存完好并发挥作用的赞叹之情。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用庄稼和陶做对比”分析错误。文章第②~④段用的是类比手法,而非对比。
3.①石湾的陶历史悠久。石湾的陶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达于唐宋时期,至明清两代达到鼎盛,绵延了五千多年;石湾最古老的陶窑——南风古灶至今保存完好。②石湾的陶风格多样。有的精巧,有的绚丽,带有浓郁的岭南文化气息。③石湾的陶体现了坚守、不急不躁、温和、有耐性等文化精神。石湾人重视制陶,并且一直坚守至今;烧陶的过程温和、循序渐进,但具有强大的力量,能使泥坯脱胎换骨;陶工烧陶时,不仅要付出汗水,而且需要掌握火候,需要工夫和耐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我”被石湾的陶吸引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回答石湾的陶的特点。由第⑦段“由土而生的陶,也是坚持了一辈子。五千多年……”可知,石湾的陶历史悠久;由第 段“石湾是陶的城,是陶都,陶城,发达于唐宋时期……从历史的烟云中走来,带着浓郁的岭南文化气息”可知,石湾的陶不仅风格多样,而且带有浓郁的岭南文化气息;由第⑨段“由土而陶,不是磨,不是敲,不是煅,是烧,尽管煅与烧往往连在一起。煅用的是狠劲,烧却是温和的,循序渐进的,能使泥坯脱胎换骨”可知,石湾的陶烧制工序的要求严格;由 段“陶工时而文火,时而武火,……用何等的火,何等的工夫,何等的耐心,陶工知道分寸”可知,该部分集中体现了坚守、不急躁、温和、有耐性等文化特点。
4.南风古灶是石湾人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仍焕发着无限生机。作者对此充满赞叹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散文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依据第 段“南风古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五百多年来,以传统的柴烧方式烧制陶器,至今保存完好”“石湾人以前大都以陶业为生,龙窑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和第 段“石湾人祖祖辈辈的希望,都在这灶口里”可知,南风古灶历史悠久并且是石湾人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依据第 段“石湾的陶自此而生,有了烙印,有了品性,有了色彩,有了在风风雨雨中屹立的骨架与魂魄”可知,石湾的陶至今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二、5.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接下来用举例、对比等方法”说法错误,作者先通过举例再提出观点,即“作家的创作,其实也是一个凭借着对故乡气味的回忆寻找故乡的过程”。B项,“说明故乡的气味是小说的主要素材,也指引着作家创作的方向”说法与文本不符,原文为“作家的创作,其实也是一个凭借着对故乡气味的回忆寻找故乡的过程”,并没有说故乡的气味是小说的主要素材。C项,“作者认为即使在今天,小说依然是任何别的艺术或是技术形式无法取代的,主要因为摄像机无法表现气味”因果关系错误。原文第⑩段“但我认为,小说其实是任何别的艺术或是技术形式无法取代的……作家借助于无所不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不存在的气味,可以创造出不存在的事物。这是我们这个职业永垂不朽的根据”,可知小说依然是任何别的艺术或是技术形式无法取代的,主要因为作家借助于无所不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不存在的气味或者事物。
6.①具有对故乡独特气味的回忆和描写。②发挥关于气味的丰富想象力。③调动全部感觉器官,让作品充满生命气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内容、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结合“作家的创作,其实也是一个凭借着对故乡气味的回忆,寻找故乡的过程”概括出好的小说要具有对故乡独特气味的回忆和描写。②结合“借助于作家的想象力,给没有气味的物体以气味,给有气味的物体以别的气味”“作家的想象力可以无中生有。作家借助于无所不能的想象力,可以创作出不存在的气味,可以创造出不存在的事物”概括出具有“独特气味”的小说作家要善于发挥关于气味的丰富想象力。③结合“仅仅有气味还构不成一部小说。作家在写小说时应该调动起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你的小说就会具有生命的气息。它不再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文字,而是一个有气味、有形状、有声音、有感情的生命活体”“那就让我们胆大包天地把我们的感觉调动起来,来制造一篇篇有呼吸、有气味、有声音,当然也有神奇思想的小说吧”概括出小说家要调动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才能让作品充满生命气息。
7.示例一:不能删去。①结构上,最后一段的故事与题目相呼应,以此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②内容上,最后一段以自己写作的例子结束,富有趣味。③主旨上,结尾的遗憾与主题呼应,引起读者思考,更能体会小说的气味。
示例二:删去更好。①结构上,第十三段的呼吁使全文达到高潮,以此结尾较为完满。②内容上,作者以自己创作小说的遗憾结尾,使全文进入一个低潮,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③主旨上,作者在意的是自己的小说是否有神奇的思想,有点脱离主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散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可以认为不能删去:
①结构上,“台湾的布农族流传着一个故事……他们靠气味就可以维持生命”最后一段的故事与题目相呼应,以此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②内容上,“他们靠气味就可以维持生命。地上的人们,经常潜入地下,把嗅味部落的人嗅过的食物偷走。我已经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部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我是一个经常下到地下去偷食物的小孩子”,最后一段以自己写作的例子结束,富有趣味。
③主旨上,“如果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嗅味部落的孩子,那这篇小说,必然会十分神奇”,结尾的遗憾与主题呼应,引起读者思考,给读者以启发,也许读者会选择以一个嗅味部落的孩子的身份写这个故事,更能体会小说的气味。
可以认为删去更好:
①结构上,“让我们把记忆中的所有的气味调动起来……我们的一切,就像普鲁斯特借助了一块玛德莱娜小甜饼回到了过去”,第十三段的呼吁使全文达到高潮,以此结尾较为完满。
②内容上,“如果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嗅味部落的孩子,那这篇小说,必然会十分神奇”作者以自己创作小说的遗憾结尾,使全文进入一个低潮,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③主旨上,“小说发表之后,我感到很后悔……如果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嗅味部落的孩子,那这篇小说,必然会十分神奇”,作者在意的是自己的小说是否有神奇的思想,有些脱离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