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表形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
B.喜马拉雅山地区岩层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
C.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地壳运动长期作用的结果
D.岩层在运动过程中会引起火山活动和地震
2.根据大陆漂移假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地扩张之中?(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3.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国土狭小
B.日本经济发达
C.日本人口太多
D.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
4.南极洲一片冰天雪地,却分布有巨大的煤田,原因是( )。
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
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
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
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5.下列地带中,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的有( )。
A.南、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带 B.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带
C.亚洲东部、太平洋沿岸地带 D.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带
6.下列能够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实例是( )。
A.非洲和南美洲两岸的古老地层 B.非洲和南美洲两岸的山脉
C.亚洲和大洋洲的动物 D.世界各地都有飞鸟
7.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几千万年后将消失的海洋是()
A.红海 B.大西洋 C.地中海 D.印度洋
8.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地震集中的地带,与这个火山地震带的形成无关的板块是( )。
A.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
9.下图地区地壳活跃,板块运动明显,贝贝作出了一些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地中海处在两大板块交界处
B.红海属板块的碰撞挤压区
C.阿拉伯半岛处在三大板块的交界处
D.阿尔卑斯山是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
10.“沧海桑田”这成语说明了( )。
A.地形是静止不动的 B.海陆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C.农田不能变成大海 D.高山是永恒不变的
11.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发现了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 )。
A.陆地 B.海洋 C.河流 D.山脉
12.下列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不能作为海陆变迁证据的是()
A.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B.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古河流遗迹
C.日本神户的人工岛
D.地球绕太阳公转、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13.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发现了古森林的遗迹,这说明( )
A.过去这里曾经是陆地
B.这里一直是海洋
C.古代海底也有森林的分布
D.过去全球的海水水位没有现在高
14.近年印尼、汶川、智利、日本等地地震频发,人们戏言“地球进入了地震模式”,你认为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
B.主要分布在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地带
C.主要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D.是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
15.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险逃生方法中正确的有( )。
①在家里,站在阳台上等待救援②在高楼层教室里,立即躲到课桌下或墙角处
③在影剧院,迅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带④在街上,紧紧抱住电线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填空题
16.现在科学表明,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的变动和 的升降。
17.全球有 个板块,喜马拉雅山脉主要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18.板块学说全球分为六大板块,这六大板块分别是指,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 。
19.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于板块交界地带 , 主要两大火山地震带是 和 。
20.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主要有两种形式: 和 ,它们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 。
三、综合题
21.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是慢慢长高还是逐渐降低?
22.地质工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台湾海峡曾经历了多次的海陆变迁。2亿多年以前曾经为海洋,在距今4 000万年左右,台湾海峡受挤压第一次抬升为陆地。以后海峡地壳时沉时升,使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时分时连。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以上材料进一步说明了 学说的正确性,台湾岛位于 板块与 板块之间。
(2)煤是由陆地上的森林转化而来的,科学家们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了丰富的煤层,你能解释这一怪现象吗?
23.下图示意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地带,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是 板块,乙是 板块,丙是 板块。
(2)A是 山,是由 板块和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3)C是 海,这里的面积在不断地 。从图中板块运动状况推测,几千万年后,这个海域将会 。
(4)D是 海,可推测,几千万年后,这个海域将成为 。
24.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成六大板块。它们是:A 板块,B 板块,C 板块,D 板块,E 板块,F 板块。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 的地带,地壳比较 。
25.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字母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B(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填注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和 板块交界地带。
(3)我国的台湾岛多火山和地震,原因是台湾岛位于 火山地震带上。
26.想一想:下图表示的是非洲和南美洲的海牛和鸵鸟的分布。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请你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其中有缓慢的变化,也有剧烈的变化。地表形态的变化既可以是较为缓慢的,如喜马拉雅山脉抬升,也可以是较为剧烈的、短时间的,如火山喷发、地震导致的地表形态变化。总之,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作用在不断地进行,永不停息。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海陆的变迁的原因,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要认真分析每一个选项。
2.【答案】C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表形态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即七大洲、四大洋的面积和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大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逐成了今天的海陆分布状况。其中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亚欧大陆漂移分离,形成了大西洋。目前,这种运动仍在进行,所以大西洋是在不断扩张。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的变迁的原因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明确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3.【答案】D
【知识点】火山与地震
【解析】【分析】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而跟日本的国土大小、经济发展情况及人口多少毫无关系。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火山与地震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特别要搞清楚火山与地震发生的原因,再结合日本所处地理位置及其情况进行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表形态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即七大洲、四大洋的面积和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用大陆漂移学说能够解释地球上一些地方存在的明显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不相符的地理事物。此题的情况可以用大陆漂移学说来解释。南极洲曾经位于温暖湿润的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形成煤以后,大陆发生漂移,漂移到南极洲现在的位置。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的变迁的原因,在做此题时要注意先理解好大陆漂移学说的内涵再把它合理地运用于某些地理现象的解释上。
5.【答案】C
【知识点】火山与地震
【解析】【分析】此题可以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地球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洲东部、太平洋沿岸地带位于其中,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所以多火山和地震。例如: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所以日本地震频繁。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火山与地震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细心和认真分析和对比
6.【答案】A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证据为(1)古地层分布的相似性;(2)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3)生物分布的相似性。因此此题中A项是正确的,两岸的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能够证明原来是连在一起的;B项错误,山脉不能证明陆地是连在一起的;C项错误,亚洲和大洋洲的动物没有相似性D项错误各地的飞鸟不能证明陆地连在一起;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的变迁的原因,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先搞清楚能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证据,再对选项进行分析辨别。
7.【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相邻的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相反,发生张裂运动;相邻的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相对,发生碰撞挤压,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面积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就会消失。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运动形式、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分析板块运动形式及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8.【答案】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地球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也就是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分别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与非洲板块无关。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名称、位置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知道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再具体分析环太平洋地震带是由哪些板块挤压而成的。
9.【答案】B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此题可通过板块运动形式来解释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A、地中海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故不符合题意; B、红海地处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从板块运动方向可以看出两大板块发生张裂运动,面积逐渐扩大,故符合题意; C、阿拉伯半岛地处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故不符合题意; D、阿尔卑斯山地处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从运动方向看出,两大板块向中间碰撞挤压,地中海面积缩小,阿尔卑斯山隆起形成高大的山脉.故不符合题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观察图中箭头的指向,指向中间的是挤压,指向两侧的是张裂,红海处箭头指向两侧,是张裂拉伸。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运动形式、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认真读图获取正确信息并紧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
10.【答案】B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大多数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海洋会变成陆地,比如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陆地变成海洋,比如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遗迹和古河道。所以说海陆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沧海桑田”的含义就是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能够变成海洋。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的变迁的原因,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来理解“沧海桑田”所代表的地理意义。
11.【答案】B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大多数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海洋会变成陆地,比如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陆地变成海洋,比如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遗迹和古河道。所以说海陆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此题中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海洋,是海陆变迁导致这里成为高山。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的变迁的原因,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细心认真分析。
12.【答案】D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比喻海陆的变迁,地球绕太阳公转、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属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现象,选项ABC属于海陆变迁现象。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的变迁的原因,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细心认真对比分析各个选项。
13.【答案】A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变成海洋,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说明在古代原是陆地,后来由于地壳下陷,海平面上升,形成现在的台湾海峡。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的变迁的原因,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细心认真
14.【答案】B
【知识点】火山与地震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故本题选B。在做此题时要认真结合所学知识来解答,特别是要清除什么是板块及板块运动的后果。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火山与地震的相关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
15.【答案】B
【知识点】火山与地震
【解析】【分析】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窗户跳下,也不能乘电梯撤离,要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地震中不应乘车逃命,远离交通工具,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更不能躲进防空洞。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火山与地震的知识,为了保护自身安全,平时应该应该多了解一些关于地震的自救逃生知识。
16.【答案】地壳;海平面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能够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即自然因素),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但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所以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看待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并找出其主要原因。
17.【答案】六;亚欧;印度洋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为①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和许多小板块。②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③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全球有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运动的方向有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喜马拉雅山脉主要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名称、位置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先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及其运动方向,再具体对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进行分析。
18.【答案】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为①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和许多小板块。②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③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板块学说把全球分为六大板块,这六大板块分别是指,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名称、位置的知识,此类题较为基础,要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细心认真填写。
19.【答案】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知识点】火山与地震
【解析】【分析】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于板块交界地带,主要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有关;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有关。而在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火山与地震的知识,此题比较基础,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并结合地图加以记忆
20.【答案】地震;火山;地表形态
【知识点】火山与地震
【解析】【分析】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两大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释放能量的两种形式,它们的威力巨大,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所以地球内部释放能量的两种形式:火山和地震,它们能够改变地表形态。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火山与地震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平时要及时复习知识特别是基础知识。
21.【答案】慢慢长高。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做相向运动,相互碰撞挤压,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亚欧板块被迫抬升,不断隆起形成的。目前,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仍做相向运动,相互碰撞挤压,所以喜马拉雅山脉仍然慢慢长高。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运动形式、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
22.【答案】(1)板块构造;亚欧;太平洋
(2)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茂密的森林资源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转化成了煤。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种变化自古就有。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板块运动学说是对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明。各大板块处于在不断运动中,使板块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或相互碰撞或扩张,或相对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地表出现海陆变迁。板块交界地带是相对薄弱地带,地球内部能量最容易从这里释放,因此,多火山、地震发生。所以,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地带一致。此题为材料分析题,做材料分析题的关键是迅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关键词。本材料中有“挤压”和“沉”“升”这些关键词,挤压说明是板块之间发生运动。“沉”和“升”是海平面升降引起的。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运动形式、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认真阅读所给材料,并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23.【答案】(1)亚欧;非洲;印度洋
(2)喜马拉雅;亚欧;印度洋
(3)地中;缩小;消失
(4)红;新的大洋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全球主要由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地壳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两种运动方式。碰撞挤压形成高山或海沟,板块张裂地带形成裂谷或海洋。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板块相互张裂拉伸使红海面积不断扩大;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两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使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使地表不断隆起抬升形成山脉,即喜马拉雅山脉;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运动形式、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在记忆此类知识时最好紧紧围绕地图来记忆会使知识更稳固。
24.【答案】(1)亚欧;非洲;印度洋;太平洋;美洲;南极洲
(2)稳定;交界;活跃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的,使板块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或相互碰撞或扩张,或相对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地表出现海陆变迁。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是相对薄弱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地球内部能量最容易从这里释放,因此,多火山、地震发生。所以,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地带一致。而板块的内部,地壳则比较稳定。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名称、位置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特别要及时复习和巩固基础知识,并逐渐提高读图能力。
25.【答案】(1)
(2)亚欧;印度洋;南极洲;美洲
(3)环太平洋
【知识点】火山与地震
【解析】【分析】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其中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总的来说,板块交界地带是相对薄弱地带,地球内部能量最容易从这里释放,因此,多火山、地震发生。所以,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地带一致。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火山与地震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要搞清楚海拔和相对高度之间的关系和计算公式。
26.【答案】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各大板块处于在不断运动中,使板块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或相互碰撞或扩张,或相对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地表出现海陆变迁。从图中可以看出: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和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鸵鸟和海牛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它们分布在大洋的两岸,表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注意多角度全方面地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1 / 1仁爱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表形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
B.喜马拉雅山地区岩层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
C.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地壳运动长期作用的结果
D.岩层在运动过程中会引起火山活动和地震
【答案】A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其中有缓慢的变化,也有剧烈的变化。地表形态的变化既可以是较为缓慢的,如喜马拉雅山脉抬升,也可以是较为剧烈的、短时间的,如火山喷发、地震导致的地表形态变化。总之,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作用在不断地进行,永不停息。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海陆的变迁的原因,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要认真分析每一个选项。
2.根据大陆漂移假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地扩张之中?(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答案】C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表形态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即七大洲、四大洋的面积和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大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逐成了今天的海陆分布状况。其中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亚欧大陆漂移分离,形成了大西洋。目前,这种运动仍在进行,所以大西洋是在不断扩张。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的变迁的原因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明确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3.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国土狭小
B.日本经济发达
C.日本人口太多
D.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
【答案】D
【知识点】火山与地震
【解析】【分析】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而跟日本的国土大小、经济发展情况及人口多少毫无关系。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火山与地震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特别要搞清楚火山与地震发生的原因,再结合日本所处地理位置及其情况进行分析。
4.南极洲一片冰天雪地,却分布有巨大的煤田,原因是( )。
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
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
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
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答案】B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表形态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即七大洲、四大洋的面积和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用大陆漂移学说能够解释地球上一些地方存在的明显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不相符的地理事物。此题的情况可以用大陆漂移学说来解释。南极洲曾经位于温暖湿润的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形成煤以后,大陆发生漂移,漂移到南极洲现在的位置。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的变迁的原因,在做此题时要注意先理解好大陆漂移学说的内涵再把它合理地运用于某些地理现象的解释上。
5.下列地带中,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的有( )。
A.南、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带 B.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带
C.亚洲东部、太平洋沿岸地带 D.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带
【答案】C
【知识点】火山与地震
【解析】【分析】此题可以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地球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洲东部、太平洋沿岸地带位于其中,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所以多火山和地震。例如: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所以日本地震频繁。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火山与地震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细心和认真分析和对比
6.下列能够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实例是( )。
A.非洲和南美洲两岸的古老地层 B.非洲和南美洲两岸的山脉
C.亚洲和大洋洲的动物 D.世界各地都有飞鸟
【答案】A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证据为(1)古地层分布的相似性;(2)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3)生物分布的相似性。因此此题中A项是正确的,两岸的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能够证明原来是连在一起的;B项错误,山脉不能证明陆地是连在一起的;C项错误,亚洲和大洋洲的动物没有相似性D项错误各地的飞鸟不能证明陆地连在一起;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的变迁的原因,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先搞清楚能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证据,再对选项进行分析辨别。
7.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几千万年后将消失的海洋是()
A.红海 B.大西洋 C.地中海 D.印度洋
【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相邻的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相反,发生张裂运动;相邻的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相对,发生碰撞挤压,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面积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就会消失。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运动形式、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分析板块运动形式及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8.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地震集中的地带,与这个火山地震带的形成无关的板块是( )。
A.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
【答案】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地球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也就是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分别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与非洲板块无关。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名称、位置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知道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再具体分析环太平洋地震带是由哪些板块挤压而成的。
9.下图地区地壳活跃,板块运动明显,贝贝作出了一些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地中海处在两大板块交界处
B.红海属板块的碰撞挤压区
C.阿拉伯半岛处在三大板块的交界处
D.阿尔卑斯山是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
【答案】B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此题可通过板块运动形式来解释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A、地中海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故不符合题意; B、红海地处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从板块运动方向可以看出两大板块发生张裂运动,面积逐渐扩大,故符合题意; C、阿拉伯半岛地处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故不符合题意; D、阿尔卑斯山地处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从运动方向看出,两大板块向中间碰撞挤压,地中海面积缩小,阿尔卑斯山隆起形成高大的山脉.故不符合题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观察图中箭头的指向,指向中间的是挤压,指向两侧的是张裂,红海处箭头指向两侧,是张裂拉伸。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运动形式、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认真读图获取正确信息并紧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
10.“沧海桑田”这成语说明了( )。
A.地形是静止不动的 B.海陆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C.农田不能变成大海 D.高山是永恒不变的
【答案】B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大多数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海洋会变成陆地,比如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陆地变成海洋,比如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遗迹和古河道。所以说海陆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沧海桑田”的含义就是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能够变成海洋。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的变迁的原因,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来理解“沧海桑田”所代表的地理意义。
11.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发现了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 )。
A.陆地 B.海洋 C.河流 D.山脉
【答案】B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大多数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海洋会变成陆地,比如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陆地变成海洋,比如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遗迹和古河道。所以说海陆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此题中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海洋,是海陆变迁导致这里成为高山。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的变迁的原因,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细心认真分析。
12.下列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不能作为海陆变迁证据的是()
A.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B.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古河流遗迹
C.日本神户的人工岛
D.地球绕太阳公转、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答案】D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比喻海陆的变迁,地球绕太阳公转、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属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现象,选项ABC属于海陆变迁现象。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的变迁的原因,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细心认真对比分析各个选项。
13.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发现了古森林的遗迹,这说明( )
A.过去这里曾经是陆地
B.这里一直是海洋
C.古代海底也有森林的分布
D.过去全球的海水水位没有现在高
【答案】A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变成海洋,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说明在古代原是陆地,后来由于地壳下陷,海平面上升,形成现在的台湾海峡。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的变迁的原因,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细心认真
14.近年印尼、汶川、智利、日本等地地震频发,人们戏言“地球进入了地震模式”,你认为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
B.主要分布在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地带
C.主要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D.是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
【答案】B
【知识点】火山与地震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故本题选B。在做此题时要认真结合所学知识来解答,特别是要清除什么是板块及板块运动的后果。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火山与地震的相关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
15.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险逃生方法中正确的有( )。
①在家里,站在阳台上等待救援②在高楼层教室里,立即躲到课桌下或墙角处
③在影剧院,迅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带④在街上,紧紧抱住电线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火山与地震
【解析】【分析】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窗户跳下,也不能乘电梯撤离,要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地震中不应乘车逃命,远离交通工具,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更不能躲进防空洞。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火山与地震的知识,为了保护自身安全,平时应该应该多了解一些关于地震的自救逃生知识。
二、填空题
16.现在科学表明,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的变动和 的升降。
【答案】地壳;海平面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能够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即自然因素),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但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所以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看待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并找出其主要原因。
17.全球有 个板块,喜马拉雅山脉主要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答案】六;亚欧;印度洋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为①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和许多小板块。②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③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全球有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运动的方向有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喜马拉雅山脉主要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名称、位置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先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及其运动方向,再具体对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进行分析。
18.板块学说全球分为六大板块,这六大板块分别是指,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 。
【答案】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为①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和许多小板块。②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③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板块学说把全球分为六大板块,这六大板块分别是指,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名称、位置的知识,此类题较为基础,要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细心认真填写。
19.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于板块交界地带 , 主要两大火山地震带是 和 。
【答案】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知识点】火山与地震
【解析】【分析】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于板块交界地带,主要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有关;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有关。而在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火山与地震的知识,此题比较基础,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并结合地图加以记忆
20.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主要有两种形式: 和 ,它们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 。
【答案】地震;火山;地表形态
【知识点】火山与地震
【解析】【分析】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两大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释放能量的两种形式,它们的威力巨大,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所以地球内部释放能量的两种形式:火山和地震,它们能够改变地表形态。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火山与地震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平时要及时复习知识特别是基础知识。
三、综合题
21.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是慢慢长高还是逐渐降低?
【答案】慢慢长高。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做相向运动,相互碰撞挤压,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亚欧板块被迫抬升,不断隆起形成的。目前,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仍做相向运动,相互碰撞挤压,所以喜马拉雅山脉仍然慢慢长高。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运动形式、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
22.地质工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台湾海峡曾经历了多次的海陆变迁。2亿多年以前曾经为海洋,在距今4 000万年左右,台湾海峡受挤压第一次抬升为陆地。以后海峡地壳时沉时升,使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时分时连。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以上材料进一步说明了 学说的正确性,台湾岛位于 板块与 板块之间。
(2)煤是由陆地上的森林转化而来的,科学家们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了丰富的煤层,你能解释这一怪现象吗?
【答案】(1)板块构造;亚欧;太平洋
(2)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茂密的森林资源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转化成了煤。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种变化自古就有。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板块运动学说是对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明。各大板块处于在不断运动中,使板块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或相互碰撞或扩张,或相对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地表出现海陆变迁。板块交界地带是相对薄弱地带,地球内部能量最容易从这里释放,因此,多火山、地震发生。所以,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地带一致。此题为材料分析题,做材料分析题的关键是迅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关键词。本材料中有“挤压”和“沉”“升”这些关键词,挤压说明是板块之间发生运动。“沉”和“升”是海平面升降引起的。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运动形式、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认真阅读所给材料,并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23.下图示意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地带,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是 板块,乙是 板块,丙是 板块。
(2)A是 山,是由 板块和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3)C是 海,这里的面积在不断地 。从图中板块运动状况推测,几千万年后,这个海域将会 。
(4)D是 海,可推测,几千万年后,这个海域将成为 。
【答案】(1)亚欧;非洲;印度洋
(2)喜马拉雅;亚欧;印度洋
(3)地中;缩小;消失
(4)红;新的大洋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全球主要由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地壳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两种运动方式。碰撞挤压形成高山或海沟,板块张裂地带形成裂谷或海洋。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板块相互张裂拉伸使红海面积不断扩大;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两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使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使地表不断隆起抬升形成山脉,即喜马拉雅山脉;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运动形式、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在记忆此类知识时最好紧紧围绕地图来记忆会使知识更稳固。
24.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成六大板块。它们是:A 板块,B 板块,C 板块,D 板块,E 板块,F 板块。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 的地带,地壳比较 。
【答案】(1)亚欧;非洲;印度洋;太平洋;美洲;南极洲
(2)稳定;交界;活跃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的,使板块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或相互碰撞或扩张,或相对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地表出现海陆变迁。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是相对薄弱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地球内部能量最容易从这里释放,因此,多火山、地震发生。所以,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地带一致。而板块的内部,地壳则比较稳定。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名称、位置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特别要及时复习和巩固基础知识,并逐渐提高读图能力。
25.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字母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B(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填注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和 板块交界地带。
(3)我国的台湾岛多火山和地震,原因是台湾岛位于 火山地震带上。
【答案】(1)
(2)亚欧;印度洋;南极洲;美洲
(3)环太平洋
【知识点】火山与地震
【解析】【分析】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其中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总的来说,板块交界地带是相对薄弱地带,地球内部能量最容易从这里释放,因此,多火山、地震发生。所以,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地带一致。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火山与地震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要搞清楚海拔和相对高度之间的关系和计算公式。
26.想一想:下图表示的是非洲和南美洲的海牛和鸵鸟的分布。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请你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
【答案】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分析】各大板块处于在不断运动中,使板块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或相互碰撞或扩张,或相对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地表出现海陆变迁。从图中可以看出: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和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鸵鸟和海牛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它们分布在大洋的两岸,表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注意多角度全方面地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