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多彩的光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多彩的光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1-26 22:47:30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一节 光的反射
知能·提升训练
知能提升
1.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物理现象是 (  )
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B.太阳光穿过大气层射向地面过程中发生弯曲
C.检查一块木头是否直,可以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沿棱的长度方向看过去
D.日食、月食的形成
2.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以下对于“看到未点亮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
3.大伟同学在课外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A.蜡烛的正立像 B.蜡烛的倒立像
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
4.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经过的点是(  )
A.a B.b C.c D.d
5.下图为观察微小形变的装置。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图示位置用力F向下挤压桌面,则(  )
A.激光束的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减小
B.激光束的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增大
C.标尺上的光斑右移
D.标尺上的光斑左移
6.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进行的操作是(  )
A.沿ON向后转动板A
B.沿ON向后转动板B
C.改变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
D.改变反射光线与ON的夹角
7.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放在白纸上(镜面朝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白纸和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上去(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漫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8.由于光在电影屏幕上发生     ,所以人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屏幕上的像。小明想用一块平面镜使与水平面成30°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如图所示),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镜面与水平面夹角的度数。
9.小明妈妈的手机掉到了沙发下,没有手电筒,小明借助平面镜反射灯光找到了手机。图中已标出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位置,并保留作图痕迹。
10.小天用图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请在下列空格中填写适当内容:
(1)图1中反射角是    度;
(2)图1中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光束    (选填“偏离”或“靠拢”)法线;
(3)如图2所示,将纸板NOF向后折,在纸板NO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束,这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1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1)让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B上可看到光线沿OF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光线EO和OF的轨迹,则EO与垂直镜面的直线ON的夹角i是     (选填“入射角”或“反射角”)。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序号 ∠i ∠r
1 30° 30°
2 45° 45°
3 50° 50°
分析数据可得:反射角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变大时,光线OF    (选填“远离”或“靠近”)直线ON。
(3)以直线ON为轴线,把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B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F,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    (选填“同一”或“不同”)平面内。
(4)实验中,从教室各个方向都能观察到粗糙纸板表面反射的光线,这种反射属于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探究创新
12.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1)让一细光束沿平面E射到镜面上的O点,在平面E上可看到入射光线AO,若将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
(2)小明还想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具体做法是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是否改变,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表格,要求做三次实验。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    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参考答案
知能提升
1.B 2.D 3.B 4.B 5.C 6.B 7.C
8.漫反射 120° 如图所示
9.如图所示
10.(1)44 (2)偏离 (3)不能
11.(1)入射角 (2)等于 远离 (3)不能 同一 (4)漫反射
探究创新
12.(1)在同一平面内 (2)见下表。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
3
(3)OA 可逆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知能·提升训练
知能提升
1.小星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在纸片由近逐渐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还没有达到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  )
A.一定小于L
B.一定大于L
C.可能等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2.(2021·云南昆明中考)如图甲所示,从P点发出的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P'点。现有一条光线也从P点发出,经过凸透镜后的传播路径,在图乙的四种表示中,正确的是(  )


3.如图所示,画出了光线经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则在虚线处的透镜应是(  )
A.凸透镜
B.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可以
C.凹透镜
D.凸透镜和凹透镜都不可以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 cm
C.当物距是30 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
5.如图所示,在光屏上恰能看到一清晰的像,则像的性质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6.如图所示,若想在位于凸透镜右边的光屏上(图中光屏未画出)得到一个烛焰清晰放大的像,那么点燃的蜡烛应置于图中的(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烛焰位于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内时,人眼观察到烛焰成像的情形是下图中的(  )
8.在森林中旅游时,导游会提醒你,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这是由于下雨时瓶内灌了雨水后,相当于一个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太阳出来后,它对光线有    作用,可能会引起森林火灾。
9.如图所示,夜晚把桌子放在电灯下面,在桌面放一张白纸,然后再把凹透镜放在白纸上。当逐渐向上移动凹透镜时,可以观察到:通过凹透镜的光束在白纸上所形成的光斑的面积会随着凹透镜移动而逐渐变    ,光斑的亮度则逐渐变    。(均选填“大”或“小”)。
10.右图为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看到的一种成像的情况。此时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其成像的条件是          。
11.完成下图中经过凸透镜后的两条光线。
12.(2022·贵州毕节中考)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一个焦点与凹透镜的一个焦点重合,请根据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出射光线。
13.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和这条折射光线再经平面镜MN反射后的反射光线。
14.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为使凸透镜所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上;该实验在光线较    的环境中进行更便于观察。
(2)小王三次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如图乙所示,A'、B'、C'分别是烛焰A、B、C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在此之前调节仪器时,曾在光屏上看到窗外景物所成的清晰的像,这个像与图乙中烛焰    (选填“A”“B”或“C”)的成像原理相同;当把蜡烛移动到M点时,在光屏上找不到烛焰的像,因为此时烛焰    (选填“成实像”“成虚像”或“不成像”)。
(3)分析图乙中信息,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   (选填“正”或“倒”)立的。蜡烛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像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探究创新
15.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等。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    大致在同一高度。
(2)调整好器材后,将蜡烛放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的某点,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说明像距太大了,导致像距太大的原因是
 。
(3)将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以内的某点,所成的像是正立、    的虚像。如果将蜡烛从该点向凸透镜移动,在这个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        (选填“逐渐变大”“逐渐变小”或“大小不变”)。
(4)如图所示,把蜡烛放在二倍焦距以外的a点,移动光屏找到像。光屏和凸透镜不动,把蜡烛从a点移到b点,如果在b点和O点之间加一个透镜,使烛焰的像还成在光屏上,则所加的透镜应该是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参考答案
知能提升
1.B 2.A 3.C 4.C 5.C 6.C 7.C
8.凸透镜 会聚
9.大 小
10.虚 物距小于焦距
11.如图所示
12.如图所示
13.如图所示
14.(1)同一高度 暗 (2)A 成虚像 (3)倒 靠近
探究创新
15.(1)中心 (2)物距太近 (3)放大 逐渐变小 (4)凹透镜第四节 光的色散
知能·提升训练
知能提升
1.下列是同学们关于右图所示现象的描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彩色光带共分七种颜色
B.这个现象说明白色的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复合光
C.太阳光和七种色光一样都属于单色光
D.红光和紫光分别位于彩带的两端
2.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B.我们能看到鲜艳的黄色的花是因为花能发出黄色的光
C.彩色电视机的色彩是用红、黄、蓝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D.“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3.在无任何其他光源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色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白色,裙子呈紫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4.(2022·辽宁中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下列诗词涉及光学知识,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
A.“起舞弄清影”,影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B.“明镜可鉴形”,明镜成像是因为光发生了折射
C.“潭清疑水浅”,潭水看起来浅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
D.“瀑水喷成虹”,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5.(2021·云南中考)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6.在一次舞蹈表演中,红色灯光照在台上舞蹈演员身上时,演员的服装看起来是红色的;当灯光变成绿色时,演员的服装看起来也变成了绿色;当灯光变成蓝色时,演员的服装看起来也变成了蓝色。则台上舞蹈演员所穿服装的实际颜色是(  )
A.红色 B.绿色 C.蓝色 D.白色
7.为改变过度依赖激素促进植物生长的种植状态,江南农科所着手研究利用夜间光照促进植物生长的技术。对于绿色植物而言,下列颜色的灯光照明,效能最低的是(  )
A.红光 B.绿光 C.蓝光 D.黄光
8.某市中考试卷答题卡中用条形码来识别考生信息。当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    (选填“反射”或“吸收”),白条纹将光    (选填“反射”或“吸收”),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获取考生相关信息。
9.丽丽在阳光下吹泡泡,空中飞舞的泡泡上出现了彩色条纹,这是光的    现象。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    (选填“反射”或“折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0.小明设计了一个游戏,在一张白纸上画了四个动物的图案,每个动物的颜色如图所示。当小明分别透过红色玻璃纸、蓝色玻璃纸、绿色玻璃纸看白纸上图案时,三次分别看到的是甲、乙、丙三种在所看玻璃纸颜色中的黑色图案,请判断:透过红色玻璃纸看到的是    图。
探究创新
11.阅读短文,回答短文后的问题。
无知的代价
福山区一王姓蔬菜大棚种植户突发奇想,将大棚原来使用的白色塑料薄膜换成了绿色薄膜,结果棚内种植的蔬菜生长缓慢,甚至枯萎,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老王喜欢观察和思考,他注意到蔬菜的叶子多数呈现绿色,由此他猜想,蔬菜的叶子是绿色的,可能是由于蔬菜喜爱绿光的缘故,假若将温室的白色薄膜换成绿色薄膜,只让阳光中的绿色光通过并照射蔬菜,这样蔬菜就会生长得更快,产量更高。有了这样的想法,于是他就将大棚全部用上了绿色薄膜,结果酿成了悲剧。通过农科所的科技人员的讲解,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来决定的,叶子呈绿色,说明蔬菜反射的是绿光,也就是说绿光正是蔬菜所不喜爱的,只给蔬菜照射绿光,蔬菜就会因缺少所需要的其他色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而生长缓慢,直至枯萎死亡。
(1)绿色蔬菜喜爱什么颜色的光
(2)请你分析,红花会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它喜欢什么颜色的光
(3)文中提到了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也说明了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请你指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参考答案
知能提升
1.C 2.D 3.D 4. D  5.C 6.D 7.B
8.吸收 反射
9.色散 反射
10.甲
探究创新
11.(1)绿光以外的其他色光 (2)红光 红光以外的其他色光 (3)由其透过的色光决定的第三节 光的折射
知能·提升训练
知能提升
1.关于光的折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B.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C.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D.和光的反射现象一样,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2.下列光学现象与规律不相符的是(  )
3.如图所示,一束激光AO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折射后从另一侧面射出,其出射点可能是图中的(  )
A.M点 B.N点
C.P点 D.Q点
4.在星光灿烂的夜晚,仰望天空,会看到繁星在夜空中闪烁,像顽皮的孩子在不停地眨着眼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星星发光时是断断续续的
B.星光被其他星体瞬间遮挡的结果
C.星光被大气层反射的结果
D.大气层不均匀,星光的折射方向不停地发生改变的结果
5.下图为两个并排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只长度相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当阳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D.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6.一天,明明和爸爸一起在湖边散步,明明发现岸边的美丽景物的倒影比景物本身要暗一些,他的爸爸给他做了解释,你认为爸爸给明明的解释应该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 (  )
A.眼睛的错觉
B.入射到水面的光有一部分折射到水中
C.入射到水面的光被反射掉一部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以下描述中与光的折射现象有关的是(  )
A.形影相随,亲密无间
B.海市蜃楼,虚无缥缈
C.镜中生花,脱离实际
D.水中捞月,一无所得
8.面对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人千万不要贸然下去,因为人们看到的池水深度和它的实际深度并不相同,下面四幅图能正确解释此现象的是(  )
9.如图所示,化学老师在做“稀释浓硫酸”的演示实验时,发现用于搅拌的玻璃棒“折断”了。从物理学角度来看,这一现象是由于    形成的。
10.一束光在空气与某透明物质的界面处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其光路如图所示。界面上方为        (选填“空气”或“透明物质”),反射角等于    。
11.如图所示,水里的光源O发出的一条光线射向水面,在水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经过P点,折射光线经过A点,请在下图中先通过虚线作图找出水面处的反射点,再作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12.如图,人眼在E处通过碗的边缘D点刚好能看到空碗底部硬币的左边缘A点。现在向碗里缓慢加水,当水面到达C处时,人眼仍在E处,但能通过D点看到硬币的右边缘B点。用一条光线示意以上光学现象(并画出水面、法线)。
13.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用来研究光从水中斜射到与空气的分界面时所发生的光现象。
(1)使入射角i在一定范围内由小变大,会发现折射角γ       (填写变化规律),且折射角总是大于相应的入射角;
(2)当入射角i增大到某一值时,折射角γ会达到最大值,该最大值是    ;
(3)若继续增大入射角i,将会发现不再有    光线,而只存在    光线。
探究创新
14.(2022·云南中考)小华偶然间竖直向下看到放在玻璃砖下面的字发生了错位。
甲 俯视图
乙 一块玻璃砖
丙 二块玻璃砖
丁 三块玻璃砖

(1)他想光斜射时才发生偏折,才会出现“池底变浅”的现象。那么,光在垂直入射时,光线不再偏折,还会有“池底变浅”的现象吗 上述过程,在科学探究中叫做     (选填“设计实验”“提出问题”或“分析论证”)。
(2)①联想到“平面镜成像”找像位置的方法,于是他按如图甲所示将玻璃砖紧贴物体摆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一张白纸上,标记出物体的位置。按照图乙的方式沿水平方向观察物体(观察盒上的条形码)。当看到物体经玻璃砖成的像时,前后移动小卡片,使小卡片与像在同一个平面上,将小卡片此时的位置标记在白纸上,这样就找到了放置一块玻璃砖时  的位置。
②随后,他将玻璃砖离开物体向观察者移动一小段距离后进行观察,发现像的位置不变,说明玻璃砖与物体的距离   (选填“会”或“不会”)影响成像位置。
(3)为了观察不同厚度玻璃的成像情况,他将第二块相同玻璃砖紧贴在第一块后面,如图丙所示,观察并记录像的位置;他再将第三块相同玻璃砖紧贴在前两块后面,如图丁所示,观察并记录像的位置。记录数据如图戊所示。
①分析图戊的数据可知,用一块玻璃砖观察时,像与物体的距离是    cm;
②三次实验都说明了光在垂直入射时,像的位置会    (选填“靠近”或“远离”)观察者。
(4)从图戊的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玻璃的厚度越厚,像与物的距离越   。
(5)从以上探究可知,从竖直方向看到的池底比它的实际位置  (选填“浅”或“深”)。
参考答案
知能提升
1.A 2.C 3.B 4.D 5.A 6.B 7.B 8.C
9.光的折射
10.空气 40°
11.如图所示
12.如图所示
13.(1)由小变大 (2)90° (3)折射 反射
探究创新
14.(1)提出问题 (2)①像 ②不会 (3)①2.13 ②靠近 (4)远 (5)浅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
知能·提升训练
知能提升
1.来自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后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B.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C.所成的像是实像
D.所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是正立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大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B.照相机的镜头是凹透镜
C.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D.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3.关于远视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老年人的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减弱会造成远视眼
B.来自近处物体的光将会聚于视网膜的前方
C.需要戴发散透镜进行矫正
D.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
4.近些年来,中小学生配戴眼镜的比例明显增加。下列关于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B.远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后,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D.远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前,用凸透镜矫正
5.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的虚像
B.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C.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的虚像
D.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6.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凸透镜
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7.为了规范交通行为,交通管理部门在很多路口安装监控摄像头,如图所示,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
A.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
B.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
C.凹透镜,成放大的虚像
D.凹透镜,成缩小的虚像
8.小金同学由于经常玩手机,近期发现视力严重下降,经眼科医生检查,小金看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则小金被确诊为  视眼,应佩戴  透镜矫正。
9.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如果不爱护眼睛容易患上近视眼,矫正近视眼应佩戴    (选填“凸”或“凹”)透镜。视力正常的眼睛,远近景物都能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    (选填“实”或“虚”)像。
10.东营市开展了“红色电影进社区”活动,受到居民好评。电影放映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电影放映时在银幕上形成的是    立、放大的实像。
11.兰州中川机场和西客站的进站通道采用了人脸识别系统(如图所示),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可以自动将镜头前1 m处的人脸拍摄成数码照片传递给设备识别。此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相当    透镜,它的焦距应小于    cm。
12.人用眼睛观察一个物体,例如观察一棵树,其光学原理就像凸透镜成像一样,如图所示的一支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  就相当于图中的蜡烛,人眼睛的               就相当于凸透镜,      就相当于光屏,树在视网膜的像是一个        像。
探究创新
13.阅读文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透镜的焦距f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的焦度,用Φ表示,即Φ=。
如果某透镜的焦距是0.5 m,它的焦度就是Φ==2 m-1。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例如,4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4 m-1,它的焦距是0.25 m。
注意: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1)小明的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则他的眼疾及需要用来矫正的透镜分别是(  )
A.近视 凸透镜 B.近视 凹透镜
C.远视 凸透镜 D.远视 凹透镜
(2)若他所戴眼镜镜片的焦距为0.2 m,则该镜片的焦度为    m-1,度数为    度。
参考答案
知能提升
1.D 2.D 3.A 4.C 5.D 6.B 7.B
8.近 凹
9.凹 实
10.凸透镜 倒
11.凸 50
12.树 晶状体和角膜的组合 视网膜 倒立、缩小的实
探究创新
13.(1)B (2)5 -500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
知能·提升训练
知能提升
1.白天在室内照镜子(窗户朝东开),为了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面容,镜子的反射面应(  )
A.朝东 B.朝西 C.朝北 D.朝南
2.如图所示,一把透明塑料尺子放在平面镜前一定距离处,则尺子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下图中的(  )
3.清澈平静的湖面上空,有只小燕子正向下俯冲捕食。小燕子向下俯冲过程中,通过湖面所成像的虚实及其与像之间距离的变化是 (  )
A.虚像、距离变小
B.虚像、距离变大
C.实像、距离不变
D.实像、距离变小
4.当你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用右手写字,且正在往右移动笔时,镜中的像正在(  )
A.用右手写字,往左边移动笔
B.用右手写字,往右边移动笔
C.用左手写字,往左边移动笔
D.用左手写字,往右边移动笔
5.一物体放在平面镜前5米处,若将平面镜向物体移近1米,则看到物体到像之间的距离为(  )
A.1米 B.5米
C.4米 D.8米
6.小明和小丽同看一面镜子,小明在平面镜中看到了小丽的眼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丽可能在镜中看到小明的眼睛
B.小丽一定能在镜中看到小明的眼睛
C.小丽不可能在镜中看到小明的眼睛
D.小丽只能在镜中看到小明的眼睛
7.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如下图所示,选用的实验器材如下:一块薄平板玻璃、两个完全相同的跳棋棋子A和B、与A大小不同的跳棋棋子C、刻度尺和白纸。则下列与实验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B.选用薄平板玻璃替代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C.利用现有器材可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
D.若A与B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则B一定与A的像重合
8.右图为同学们在科技制作中所做潜望镜的结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潜望镜看到物体AB的像是 (  )
A.倒立、等大的虚像
B.正立、等大的虚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9.小娇上学出门前照一下镜子正衣冠,当她从距平面镜2 m处以1 m/s的速度向平面镜靠近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相对于她的速度是     m/s。
10.如图甲所示,玉林园博园的彩虹桥桥面距湖面3 m,它的“倒影”距桥面    m。如图乙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挂钟,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      。
11.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1)在图甲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如图乙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是S发出的一束光,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12.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1)实验时,先将方格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茶色玻璃    放置在方格纸上。
(2)选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是为了比较    和物的大小关系。
(3)如图乙所示,棋子放在A处,观察者在B处,可以看到棋子的像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4)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像的位置,能否从白卡片上直接观察到像 答:       。
13.右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多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    。
(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    (选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探究创新
14.(2021·云南中考)如图1所示,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和一块厚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    。实验中有同学从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发生了光的   射。改善“重影”问题的办法是        。解决问题后,移动点燃的蜡烛,多次测量并分析得出结论。
(2)小明发现上述实验中难以准确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且未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多次实验,就得出了像与物大小的关系,于是他换用一些完全相同的木块进行实验。
①如图2甲所示,将一组木块置于玻璃板前,改变该组木块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每次像和物的位置,如图2乙所示。根据对应顶点就能准确测出相应的距离,再将白纸沿    (选填“EF”或“GH”)对折,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    ,则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
②如图3所示,用叠加的方法改变物的大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    。
木块的位置 保持不变
物的大小(玻璃板前木块的个数/个) 1 2 3
像的大小(玻璃板后木块的个数/个) 1 2 3
(3)某小组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时,发现木块的像较暗、不易辨识,联系日常照镜子的经验,解决方法是       (选填“照亮木块的像”或“照亮木块”)。
参考答案
知能提升
1.B 2.A 3.A 4.C 5.D 6.B 7.D 8.B
9.不变 2
10.6 7:25
11.如图所示
12.(1)竖直 (2)像 (3)B
(4)不能
13.(1)不需要 (2)对称 (3)不能 (4)B
探究创新
14.(1)位置 反 用较薄的玻璃板 (2)①GH 重合 ②相等 (3)照亮木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