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A项,“唐宋以后,画的地位逐渐超过了诗的地位”错,诗画的地位应该是统一的。B项,“而
绘画的‘存形’功能在逐渐地消失”错,原文是“‘存形’功能逐渐弱化”。D项,苏轼将吴道子的
画和王维的画进行比较是为了说明诗歌对“意”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画家对于“意”
的理解,而不是“否定画工画的价值,从而提倡文人画的创作”)
2.C(“需要通过作画来还原诗歌的面貌,用所作之画来弥补这样的缺陷”错,原文是说借助绘画
艺术的表达思维与呈现手法,来弥补诗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表达局限,并不是说要对诗
歌作画来还原诗歌面貌》
3.B(A项是在强调绘画言志、政教的功能,C项是在说《诗经》的功能,D项是对作画的要求,这
三项都不能体现“诗画一律”的观点。B项指出绘画如赋诗,体现了“诗画一律”的创作主张,
故选B项)
4.①诗与画的题材与内容往往相互取用,相互启迪。②诗与画在表现手法上也相互借鉴。(每
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诗句选择“立象以尽意”,将“幽篁”“深林”“明月”等现实物象罗列出来,呈现出清幽澄净的
环境特征,写出了诗人悠闲生活的情趣,从而实现诗意的生成与传达。②诗句所表达的人物
宁静、淡泊的心性和所写景物清幽澄净的特点相互映衬,互为表里,实现了对“形似”的超越,
景物有了写意的审美功能,从而开拓出一种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每点3分,意思答
对即可)
6.B(“这种顺从的性格同时也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于文无据,文章中没有交代女主
人公的这种性格与她的悲剧命运是否有联系)
7.A(此项对女主人公切菜细节描写的分析有误,她小心翼翼地切菜有不熟练的因素,也有复杂
内心的反映)
8.小说写播放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钢琴名曲《致爱丽丝》,使小说富有浪漫的意味,丰富了小说
的内容。(2分)《致爱丽丝》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善良女孩无私帮助双目失明的老人的故事,也
是女主人公最爱的曲子,这与她最后放弃邪恶的念头有关,使小说情节更合理。(2分)
9.①通过细节描写制造紧张感:小说细致刻画女主人公一系列反常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女主人
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来制造紧张感,如她关紧房门,用力撑着墙壁、抓紧把手和她的恶毒念头
等;②运用短句制造紧张感:如“她站在床边,看着他眼珠扭曲,一张脸被汗渍包裹,显得油滋
滋的”等,行文短促有力,给人以语言上急迫紧张的感觉;③通过环境描写和悬念设置渲染紧
张气氛:文章通过描写丈夫异常表现的情节,为下文女主人公实施计划设置悬念,营造了紧张
的气氛,同时对明晃晃的阳光和灯光的描写在环境上提供了紧张的气氛。(每点3分,答出两
点即可)
10.BDF[(原文标点)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高二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
中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圜
在中国艺术史上,诗画关系的探讨与诗画艺术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早期,“画不如诗”思
想曾经占据主流,“从中外绘画史来看,绘画的最初功能主要是图写形貌,而非抒情。中国早期
如
绘画不具有抒情言志功能、作为一种‘存形'的技能,文人是不屑于从事的。”诗画地位统一之
酃
前,文人一般将画作为诗的附庸,而在森严的等级制社会,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艺术形式往往不
会被相提并论。在此现实之下,诗画关系的早期讨论难以得到正见。
长
直至汉代,绘画的言志、政教与娱乐功能逐渐被认识,时人对绘画艺术重要性与功能性的探讨
也逐渐展开,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
区
功。”体现出中国古代绘画功能与意义的阐释拓展。唐宋以来,“文人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取代
“画工画”成了中国绘画的正宗,文人画要求作者人品学问与才情思想兼具,以表现文人的志向、节
邪
操和情趣为目的,而“存形”功能逐渐弱化。自此,绘画“如诗”的表意功能逐渐被认识。
中国古代诗画的类同与相通被发掘,二者的交流与互渗亦在不断演进。
杯
①
。有画家以诗歌内容为题作画:如汉桓帝时人刘褒曾画《云汉图》,东
汉郑玄有《诗图《小我图》,东晋司马绍有《豳风七月图》《毛诗图》,南朝宋陆探微有《毛诗新台
相
图》等,这些绘画都以《诗经》之诗为题材。亦常有诗人凭画作内容或观画之感作诗:如韦庄《金
陵图》是其看了六幅描写六朝史事的彩绘后有感而写的吊古伤今之作;杜甫诗作《姜楚公画角鹰
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等也都是诗中有画,诗画结合,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②
。诗歌的创作往往立象尽意,寓情于景,通过对现实物象的描摹表现
诗人胸臆。这使得语言表达的抽象情感得以具化,又奥合了中国含蓄内敛的抒情传统,这一诗
歌表现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受到了绘画艺术思维的影响。而在中国绘画史上“画工画”与“文
人画”此消彼长,中国画从“表象”到“表意”的审美变化,也正是受诗歌审美的影响。在对诗歌表
现手法与审美原则的借鉴和化用中,中国古代绘画具有了诗歌语言一般的灵动、鲜活之感,并为
创作者与欣赏者提供了游目骋怀的广阔意境空间。
在二者相通互渗的现实下,中国古代“诗画一律”的艺术审美传统逐渐形成,中国诗与中国
画的创作与鉴赏理念也逐渐融合。常有人以“诗如画”来赞美诗歌佳作,中国传统诗歌往往对绘
画艺术的创作理念、审美原则进行借鉴与化用,这使得中国诗展现出绘画一般生动鲜活的艺术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