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能·提升训练
知能提升
1.下列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2.(2022·湖北鄂州中考)清晨,一阵闹铃声将你从睡梦中唤醒,提醒你:该起床了!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D.声速等于光速
3.如图所示,用大头针在两个塑料杯底部扎一个小洞,把细线插进杯中打结制成一个土电话,对其通话过程合理的说法是( )
A.声音只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只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既在气体中传播也在固体中传播
D.通话过程主要说明声音可以反射
4.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这个事实说明( )
A.敲打在空气中形成了两个声波
B.声波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
C.声波在铁管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5.(2021·辽宁丹东中考)古诗《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 产生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6.如图所示,二胡、提琴等弦乐器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 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由管内的空气 发出声音的。
7.右图是流星经过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发热、发光的一幅照片。流星绝大部分位于70~120 km的高空,因此只见闪光,不闻声响。那么流星划过天空时究竟有无声音呢 你的判断是 (选填“有”或“无”)。
8.如图所示,将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会看到乒乓球 。该实验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请你再设计一个显示声源振动的实验: 。
9.在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中,小红和小芳做了下面两步实验:
(1)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地敲击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
(2)将两张紧挨的桌子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1),比较声音的大小。请你帮他们分析,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下表中:
比较项 声音大小 声音靠什么传播
两张课桌紧挨时
两张课桌之间 有一个小缝时
分析与论证:声音靠 传播到远处;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效果 。
探究创新
10.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 m间的通话,这表明固体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金属丝比棉线传声效果 (选填“好”或“不好”)。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4)如果在用“土电话”远距离通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参考答案
知能提升
1.C 2.A 3.C 4.D
5.振动 大于
6.振动 振动
7.有
8.被弹开 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使劲敲桌子,小纸屑的跳动可显示桌面的振动
9.课桌紧挨时:声音大 靠课桌(固体)传播 课桌间有小缝时:声音小
靠课桌(固体)和空气(气体)传播 介质 不同
探究创新
10.(1)能
(2)好
(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被阻断
(4)不能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
知能·提升训练
知能提升
1.(2022·内蒙古中考)超声波洗碗机是一种常用电器。洗碗机发出的超声波(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传播速度是3×105 km/s
D.不能传递能量
2.蝙蝠夜间出来活动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蝙蝠的眼睛有夜视功能
B.夜晚有月光
C.蝙蝠的嗅觉很好,可以嗅出前面是否有物体
D.蝙蝠发出超声波可以在物体上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就可以判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
3.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自然界中有许多充满奥妙的声音。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老师的讲课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耳聋患者用牙齿听声利用的是骨传导
C.医生用超声能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声呐利用次声波探测障碍物的距离,这是因为声能够传递信息
4.下列仪器或设备工作时,利用声来传递能量的是( )
A.声呐探测鱼群
B.超声波加湿器把自来水打碎成雾状
C.彩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D.超声波探伤仪检查金属内部结构
5.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传递能量的是 ( )
6.下列有关声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吉他发出的琴声来自弦的振动
B.声音只能在气体中传播
C.岳阳开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行动,是从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D.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了次声波测距
7.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考试期间考场周围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
B.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超声波可以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D.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8.(2021·山东枣庄中考)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下列事例中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是( )
A.用超声波电动牙刷刷牙
B.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
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9.超声手术刀通过超声发射器,从不同方向向身体内的病变组织发射多束超声波,利用其能量准确“烧死”病变细胞。以下超声波的特点与该手术刀的治疗功能无关的是( )
A.方向性好
B.穿透力强
C.能量集中
D.遇物反射
10.海上发生风暴时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在空气和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比风暴移动的速度大。次声波接收处理设备就是利用这一特点提前感知、预报海上风暴,从而为渔业、航海等服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次声波不能传递信息
B.次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次声波在海水中比空气中传播慢
D.次声波的频率太高,人耳听不见
11.学校在“5·12”汶川大地震纪念日举行防震逃生演练,同学们听到广播中的警报声迅速离开教室,说明声波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声音是通过 传到同学们的耳朵中的。
12.(2022·云南中考)如图所示的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它们发出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音色”)不同。生活中,可以用超声波清洗仪器、眼镜等,这说明超声波能传递 。
探究创新
13.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超声波及其应用
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 000 Hz。低于20 Hz的声叫次声波,高于20 000 Hz的声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件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 。
(3)航天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 。
(4)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 500 m/s,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回声所用时间为4 s,那么该处海洋的深度为 m。
参考答案
知能提升
1.A 2.D 3.D 4.B 5.A 6.A 7.B 8.B 9.D 10.B
11.信息 空气
12.音调 能量
探究创新
13.(1)高于20 000 Hz (2)能量 (3)真空不能传声 (4)3 000第2课时
知能·提升训练
知能提升
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声音:①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②剧场里京剧演员的演唱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④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⑤婚庆时的爆竹声;⑥山间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①④⑤⑥
2.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A.晚上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
B.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
C.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
D.纺织车间的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3.请细心体会,在下列场景内属于噪声的是 ( )
A.足球场上,球迷们兴奋狂热的吼叫声
B.居民小区内,夜晚震耳欲聋的“坝坝舞”音乐声
C.歌舞厅里,铿锵有力的打击乐声
D.车站里,提醒旅客检票上车的广播声
4.噪声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为了监测噪声污染程度,很多城市街头都设置了噪声监测仪,如图所示。为了控制噪声,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C.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
5.下列措施中不属于减小噪声危害的是( )
A.在汽车底盘下面要装减震弹簧
B.在宾馆地面上铺厚地毯
C.在特工手枪上安装消音器
D.给噪声大的机器加上外罩
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B.假如你和小华同时登上月球,你们俩之间可以直接面对面谈话,而不需要其他设备
C.上课时,教室外面高音喇叭放出的歌声不是噪声
D.中考期间,要求考场周围禁用高噪声设备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7.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的禁鸣喇叭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8.用洗衣机甩干衣服时,衣服没有放好就会引起洗衣机的振动发出噪声,这时控制噪声应采取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是( )
A.关上门窗,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B.带上耳塞,在人耳处减弱
C.将甩干桶中的衣服放平
D.将洗衣机用厚棉被包起来,既在声源处又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9.下列属于从传播环节防治噪声的是( )
A.教室内请勿大声喧哗
B.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朵
C.城区道路口安装分贝仪
D.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
10.(2021·云南中考)音乐课上,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演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歌声是由声带 产生的。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 处减弱噪声。
11.小超被广场舞的音乐声吵醒后很不开心,对他来说,广场舞的音乐声属于 (选填“噪声”或“乐音”)。为避免干扰,他戴上了耳罩,这是利用了 (选填“消声”“吸声”或“隔声”)的方法来减小干扰。
探究创新
12.噪声是有害的,科学家想了许多办法加以治理,而这些办法中,最奇特的一个办法是“以声治声”,就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产生与噪声振动步调相反的“抗声”,让“抗声”与噪声在空气中合成,就会减弱或抵消噪声的强度,从而达到治理噪声污染的目的。
请查阅相关资料,说一说这样做为什么可以减弱噪声。
参考答案
知能提升
1.C 2.B 3.B 4.D 5.A 6.D 7.D 8.C 9.D
10.振动 声源
11.噪声 隔声
探究创新
1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假如甲声源传来的疏波和乙声源传来的密波恰好同时到达某点,那么这一点的空气就会安静无波,在这里也就听不到声音了。这种方法称为有源消声技术;利用这一技术可以消除空调机所产生的噪声。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第1课时
知能·提升训练
知能提升
1.看电视时,我们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按键能改变电视机声音的(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传播速度
2.学校在进行紧急疏散演练时,会拉响警报。警报声之所以能传播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它的( )
A.音调高 B.响度大
C.音色美 D.节奏快
3.为了提高二胡的音调,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将二胡的弦调松点
B.将二胡的弦调紧些
C.换用一根较粗的琴弦
D.用力拨动琴弦
4.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当人们存放了自己的贵重物品后,要用仪器记录下自己的“手纹”“眼纹”“声纹”等。以便今后用这些自身独有的特征才能亲自取走物品,防止被别人领走,这里的“声纹”记录的是人说话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三者都有
5.吉他上的弦绷紧时发声的音调比它不紧时高,则绷紧的弦发声比它不紧时( )
A.振幅一定更大
B.振幅一定更小
C.振动频率一定更低
D.每秒内振动次数一定更多
6.如图所示,小秦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 ( )
A.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B.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C.响度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无关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7.以下操作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
8.小满用手机给家里打电话,他听出是妈妈接电话,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来分辨出的,妈妈让说话大声点,这是要求增大声音的 。
9.弹奏前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可以改变琴声的 ;根据乐器发声的 ,可以听出是什么乐器在演奏。(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0.云南是著名的茶马古道的源头,赶马人喜欢在马的脖子上系个铃铛,当马帮在山间行走时,叮叮当当的铃声传出山外,故有“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美谈。铃声是铃芯击打铃壳使其 而发声。人们是根据声音的 来辨别出铃声而不是其他物体发出的声音。
探究创新
11.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下表所示:
项目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80 1.02
F 铜 100 0.76
G 钢 80
H 尼龙 80 0.76
I 尼龙 100 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可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研究。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填上该琴弦的横截面积。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雨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度有关。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
参考答案
知能提升
1.B 2.B 3.B 4.C 5.D 6.A 7.B
8.音色 响度
9.音调 音色
10.振动 音色
探究创新
11.(1)A B C (2)A D F (3)0.76 (4)选取一根琴弦,用一定大小的力拉紧琴弦,并拨动琴弦,测出此时琴弦振动的频率;改用不同的力拉紧琴弦,保持拨动琴弦的力大小不变,拨动琴弦,测出相对应的振动频率,之后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