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评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评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6 20:48:56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2023一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评试卷
高一语文
1.(3分)D【解析】“但他们的大量派出仍未缓解许多国家汉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错误,材料二最后
一段中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大量派出在缓解了许多国家汉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同时…赢得了世界各
国人民的广泛赞誉”,说明许多国家汉语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得到了缓解。
2.(3分)B【解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错误,原文并没有提到效果。
3.(3分)B【解析】B项,该项侧重于说新加坡华人数量多,不能用来证明“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4.(4分)①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②汉语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
了世界各地的学生,他们对汉语的兴趣也是将汉语纳入考试科目的重要因素;③世界范围内使用汉语的人口
数量较多,并将会随着国际汉语教师的不断增多而持续增加。(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可得4分)
5.(6分)①推动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可以借助各种类型的汉语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汉语在国际上的
知名度;②推广汉语需要多种渠道、多种媒介,可以依靠传统媒体和新兴互联网等推动汉语的宣传和教学;
③当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汉语最切实有效的措施便是选派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汉语教学;④作为新时
代的青年学子,应该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承担推动汉语发展、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每点2分,答出任
意三点可得6分)
6.(3分)B【解析】郁达夫《故都的秋》围绕着秋天的景物来抒写自己的心情。孟超《秋的感怀》也是围绕秋天
的景物来写,但写的是政治时局对自己心情的影响,秋天仅仅是孟超感怀的一个依附对象而已。
7.(3分)A【解析】“用平易朴素、简洁自然的现代口语”错。此处是在全文整体简朴的语言之中插入的典雅
的文字,使得全文的语言朴素优美,朴而不拙。
8.(4分)①赏秋忆秋的快乐。写桂林的秋没有秋味,然后写抗战前上海、北平、青岛等地的秋味,使“我”心情奔
放。②对时事的担忧。写关外、黄鹤楼、武胜关等地的秋天已经有了时事的影响,写出了“我”心情的落寞。
③想象秋收的欢畅。作者模拟秋收的金黄、部队的歌声,借以鼓舞抗战的士气,表达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④对社会时局的感叹。“心稍微一沉”,“我”又想到了米价高涨,现实社会的混乱困苦,情绪又一次低落下来。
(要体现出情感的起伏。每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文章开篇写了桂林、上海、北平、青岛等地的秋,中间谈到欧阳修的《秋声赋》,结尾引用鲁迅的诗句
等,思绪上下儿千年,纵横几万里,时间和空间的大开大合体现了散文“形散”的一面;②无论是畅想过去,还
是模拟未来,都始终围绕着“秋”做文章;在抗战的特殊时期,作者并没有在书斋中空谈秋色,而是借助对秋天
的感怀,针砭时局,鼓舞抗战,抒发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拳拳忧国忧民之情,主题集中,表现了这篇散
文“神不散”的一面。(从构思和主题的角度去总结。每点3分,共6分)
10.(3分)EK【解析】“是以”是“所以”的意思,后面引出结果,“疑兵”是动词“设”的宾语,“臣得以设疑兵”
句子结构完整,因此第一处要在E处断开。“待”是动词,后面需要跟宾语,根据语境可知,后面应该跟的是
“韩国的军队”,因此第二处要在H处断开。“魏之不意”是“之”字短语,前面要有谓语动词,因此第三处要
在K处断开。
11.(3分)C【解析】C项,两句中的“下”字含义不同,前者指谦恭地对待,后者指低于;A项,两个“既”字含义
相同,都是指已经;B项,两个“莫”字含义不同,前者指没有谁,后者指不要;D项,两个“拔”字含义不同,前
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绝密★启用前
中牟县2023一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评试卷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2年8月17日,加拿大统计局发布人口普查语言统计报告称,除英语和法语以外,汉语普通话和旁遮普语是加拿大最多人使用的语言。据统计,如果再加上说广东话的人口,那长 么2021年在加拿大说中文的人可达到93万。
或许数字太抽象,那么看看2022年署假加拿大大温哥华地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各项赛事活动,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说中文、学中文的热潮已经再度升温。6月,第六届“未来演说家”加拿大总决赛在温哥华举办,进入决赛的24名选手进行了紧张激烈的比赛。他们当中年出 龄最大的不过15岁,最小的只有6岁。他们虽然生长在国外,但是依然能够用或是抑扬顿挫,或是铿锵有力的语调说着汉语,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语言宛若一座神奇的桥梁,跨越万里,让海内外华人的心贴在一起,而这些孩子们则借着这样的比赛,掌握了这项“超能力”。8月,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演讲比赛和第二届世界小学生中文秀比赛也在温哥华举行,比赛的演讲主题是“我眼中的中国”。来自不列颜哥伦比亚省中小学和中文学校的选手们,不仅可以用流畅的中文叙述他们眼中的中国,还展示了武术、书法、山水画,以及古筝、琵琶、阮等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这个夏天,温哥华的天气很热,而人们对于中文、对于汉语的热情并不逊色于天气。
“爱在温哥华”北美明星主播才艺大赛负责人、温哥华一家中文学校的负责人蒋老师表示,温哥华的中文学校都有固定的教材,但中规中矩的教学方式缺乏个性。2019年,她创办了一所教授表演、主持艺术的学校,以中国国家级标准音频视频教材改编了自编教材,邀请国内名师,以线上线下双师教学的独特方式授课,使中华传统文化和北美多元文化互相交融。虽然目前做这种中文培训、推广想赚钱很难,还需要自己贴钱去做,但她非常看好行业前景。
“中国在发展,海外华人对普通话越来越重视,会说普通话不仅可以回中国发展,即使选择在加拿大工作,也会有更多工作机会。”
2023一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评试卷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温哥华中文电台是当地唯一一家普通话电台,在美、加两国,覆盖大温哥华地区、大西雅图地区。电台副台长刘俊良表示,举办“2022金话筒杯北美少儿演讲暨中英文口才秀”大赛是因为电台一直想多做一些和华人相关的活动,并准备开办一档自己的少儿节目,希望通过比赛,吸纳一些优秀的小主播。他希望通过这次比赛,搭建一座桥梁,让国内的孩子和北美的孩子们能够交流起来,把彼此生活中独特的东西带给对方。未来,刘俊良还希望能够在国内招募一些小记者,为孩子们提供展示他们的采访、演说、社交能力的平台。作为一个还比较新的媒体品牌,推出这次比赛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刘俊良相信从小朋友的项目做起,可以让他们和电台的品牌一起成长,是一件有延续性、有发展前景的事儿。
(摘编自牛春梅《他们用中文搭一座跨越海内外的桥》)
材料二:
如果说中华文明进入21世纪掀开了历史上新的一页,那么这一页上一定写着一个响亮的名字一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如果说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开启了一个文明五互鉴的新纪元,那么人们一定不会忘记那些最可爱的人、最美丽的文化使者一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
2001年,云南师范大学率先派出全国第一位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于琳到泰国易三仓商学院进行汉语教学工作。第一位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派出拉开了走出去分享中华文化的大幕,也吹响了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积极走向世界的嘹亮号角。2003年,云南师范大学又往泰国多地派出21名汉语教师志愿者。时任云南师范大学分管文科相关专业的校长,我是这些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派出的促成者和见证者,更是此后成千上万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和派出这一工作的积极推动者。
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1世纪初,世界上学习汉语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是众所周知、前所未有的“教师荒”。为满足世界人民的汉语学习需要,国家审时度势,在海外奋力推行孔子学院建设的同时,在国内组建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大力培训、选派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支援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工作,云南师范大学率先行动,其点燃的“星星之火”在2004年迎来了燎原之势。是年,国家汉办开始启动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云南师范大学培训两期并往东南亚区域国家选派了70余名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从2004年到2019年,国家汉办派往世界各地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总量高达59975名,平均每年派出3749名;2013年以后,每年派出的志愿者数量均超过5000名。从第一位志愿者到成千上万名志愿者,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
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大量派出在缓解了许多国家汉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问题的同时,他们也将优秀的中华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树立了中国当代青年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赞誉。泰国、法国、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媒体亲切地称呼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为“来自中国的天使”“最可爱的人”“透视中国的名片”等。
(摘编自骆小所《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时代担当与国际视野》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使用中文的热潮再度升温,加拿大大温哥华等地区举办的各项赛事活动,让跨越万里的海内外华人的心再度贴在了一起。
B.随着中国的发展,海外华人对普通话越来越重视,他们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同时也带动了许多中文学校和中文培训机构的发展。
2023一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评试卷高一语文第2页(共8页)
C.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于琳的派出拉开了在世界范围内分享中华文化的大幕,也吹响了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积极走向世界的嘹亮号角。
D.派出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将优秀的中华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但他们的大量派出仍未缓解许多国家汉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介绍了国外多项中文赛事活动,材料二介绍了国际汉语教师的发展。材料二的内容间接推动了材料一中活动的开展。
B.蒋老师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汉语的学习和传播,所以她改编自编教材并邀请国内名师授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C.“教师荒”是指21世纪初,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人民的汉语学习需要大量的汉语教师,却暂时无法得到满足的一种现象。
D.数以万计的志愿者把他们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赞誉。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证明“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外交研究中心联合英国波特兰公关公司共同发布的全球《软实力30强》报告中,中国在“语言影响力”这项排名上的得分抢眼。
B.新加坡人口数量不到600万,境内居住的华人就达到了440万,占据了该国总人口数量的七成,就连该国第一任总统都是华人。
C.很多马来西亚的儿童,除了要学习母语外,还将汉语作为了第二语言,甚至很多马来西亚本土民众都能说一口十分流利的汉语。
D.位于伦敦的肯辛顿· 威德中英双语学校是英国第一家以汉语、英语双语开展教学的学校,九月学校迎来了第一批新生。
4.目前俄罗斯已经正式把汉语纳入高考,除此之外,许多欧美国家也将汉语列入高考外语考试任选科目之中。请结合材料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加以分析。(4分)
5.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你认为应该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汉语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 的 感 怀 孟 超
据说桂林是没有秋的,因为秋老虎过了之后,便就快到了冬天了;可是事实也不尽然,在八九月间,一阵热雨之后,到了晚上,也总有一些滋味和夏天不同的凉意。
你走在长街上,麻布汗衫在身上利落了许多,觉不到汗粘,倒也蛮清爽的。蒲扇是不合时宜了。暑季用过了这么久之后,在秋风起时,自然会把它捐弃了,手里边去了一些累赘,也许感到轻松了许多。
当你走到树底下,也照样飘下了一两片树叶,虽然用不到猛然一惊,但秋的感念多少是存在。
2023一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评试卷高一语文第3页(共8页)
除此,街头上、庭院里,我也找不出秋的征象了,这大约是那些人认为是没有秋的原因吧。记得在上海时,秋一到,路口里马上就有敲着木挪的卖白果的声音,它像候鸟一样,才准确哩,那声音真使人有说不出的寂寞之感啊:尤其是热天还没有过完,大商店、小商店、百货公司,都挂出“秋季大减价”的市招,触目惊心,使你任管怎样的热中,总不会不觉秋是在心里哆嗦的。北平,我也曾去过,秋更是容易感到的,且不必说西山的红叶、北海的残荷;就是东西来顺、便宜坊等处的涮羊肉、烤鸭,都按时上市了,即使天气还热燥燥的,那你能说他不是秋天吗?
我的故乡——青岛,更是一个最好的秋的圣地。那里,山,在初秋,被翠绿的草色点染得更加清秀妍丽,遍山的爬山虎的叶子,红得像胭脂一样,不用三杯两盏也就心醉了。自然海浴场是阑珊了,软沙的轻梦,也快到了醒的时侯,但晚间山高月小,秋涛击着岩石,南海沿人迹还不冷落,在煦煦的余温中,临着海去听秋声,的确会使人心情奔放的!
那都是抗战前的事,不谈它也罢。
不过,有人告诉我,在关外,秋高马肥的时候,听到了一声旅雁的唳声,总有一点苍凉之意,那情景是介乎悲爽之间,很能代表了秋那种使人捉摸不定的味道,可惜我没有到过关外,还得留待失地收复之后,再去领略吧。
抗战之后,我也曾在初秋的夜晚,在大别山作过随军的长征;我也曾在黄鸩楼头,对着秋的江流,作过夏口汉阳的远瞩;我也曾突破敌寇的包围,登过武胜关,偷越了鸡公山的脚麓;我也曾在襄江的古渡,看过落日,吊过三国的遗迹…然而,那些时候,秋似乎不在心上似的,虽然也倏忽地过去了,可没曾留下了凄凉的感觉。
桂林,不似上海,不似北平,不似青岛,更不似皖鄂各地,画家虽也曾画出了“漓江秋渡”的画意,但我站在中正桥头,感不到桂林同别处哪里有什么不同呢。
往年秋天一来,总要举行一次筹募寒衣大会,那可使我们觉到秋天到了,壮士衣单借以作为秋的表征的,但今年还没开始,更使人觉到秋意薄了。
秋天,只低徊于欧阳修的《秋声赋》,那总不免使人气短的,抗战已经四个年头了,不但我们的力量,应该愈磨愈壮,而且心情也需要更健强些,哪里能受了时令的摇动呢?
让我来模拟一下吧,新谷是在收割中,无边的大野,撒下了遍地的黄金;农夫农妇们,纷忙在田亩里,都辛勤地露出了笑脸;没有作战的部队,也放下了枪杆,帮助他们秋收,田垄里唱起生产的歌声、收割的歌声,这是多么自然的、美妙的、使人兴奋的,抗战中的欢愉的画面呵。
再想下去,秋收之后,食粮是充实了,人民生活是安定了,士气也增加了,抗战是在无形中添了不少的劲儿,我不能卑薄秋,而满怀喜悦,正为着秋而鼓舞哩。
这样,这样,我飘飘然地赞颂着秋的来临!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心稍微一沉,又似乱梦被打破了一般。到处都闹着米价的高涨,正如秋潮般的汹涌,物价也像与米价竞赛似的,只见它不断地升起,没有低落的希望,大家都皱着眉头,喊出了困苦的呼吁,秋没曾使人悲戚,人倒使秋添上了不少的苍凉了。
今晚,踏着凉月的影子,想到秋,也感到秋了;但心实在飘不起来,生活下坠着,气压铅样般地低沉着,紧压着,不知为什么忽然记起了鲁迅先生一句旧诗:“曾惊秋肃临天下”,反复了多时,以后的是什么,却记不起来了。
1941年,写于桂林。
(有删改)
2023一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评试卷高一语文第4页(共8页)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谈到欧阳修的《秋声赋、号引用智迅的诗句等,素材丰富,语言灵活,表意含蓄蕴藉。
“自古逢秋悲寂塞”,本文和(故都的秋一样,都围绕者秋天的景物来抒写自已的心情。
C.“那都是抗战前的事,不谈它也罢。”此句承上启下,既是时间的分界,也是情绪的转折。
D.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不同地方的秋景的对比,也有情感的起伏喜忧的对比,不一而足。
7.关于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处描写用平易朴素、简洁自然的现代口语写出了故乡浓浓的秋味。
B.长句和短句的交互使用,使句式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精当和谐。
C.用“胭脂”比喻爬山虎的叶子,渲染了浓艳鲜明的色彩,富有美感。
D.词语表达很传神,“点染”化静为动,“醉”和“三杯两盏”照应。
8.情绪的大起大落是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关键词是“形散神不散”。请结合这篇散文的选材和立意,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
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日:“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
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是以能有功也。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巨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渍,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泼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句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今代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
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
(选自《战国策·中山策》,有删改)
2023一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评试卷高一语文第5页(共8页)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以A臣B得设C疑D兵E以待F韩G阵用专军并锐K触L魏M之不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既以兴师矣”与“肴核既尽”(《赤壁赋》)两句中的“既”字含义相同。
B.“天下莫不闻”与“莫辞更坐弹一曲”(《琵琶行》)两句中的“莫”字含义不同。
C.“主折节以下其臣”与“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师说》)两句中的“下”字含义相同。
D.“必未可拔”与“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拔”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昭王派兵攻打赵国失利,想派武安君带兵出征,武安君因为身体患有疾病,只好拒绝
了这个要求。
B.秦昭王认为长平之战使赵国伤亡惨重、国力虚弱,此时发兵攻打赵国是以强击弱、以众
击寡,容易取胜
C.武安君认为鄢、郢之战能够以少胜多的主要原因是楚王昏庸,防守松懈,而秦军上下同
心,士气高昂。
D.伊阙之战中,两个同盟国貌合神离,互相推诿。武安君果断制定克敌制胜之策,魏国战
败,韩国自然溃散。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责之曰:“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
(2)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谄谀用事。
14.武安君认为不可伐赵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婵。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奥②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辋川,水名,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下,王维曾在此隐居三十余年。裴迪,王维诗友。②接舆,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陆通,躬耕为食,佯狂不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山中秋景,“转苍翠”表明山色越来越深,“日潺没”指水流每日都在喧响。寥寥
十字,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画面。
B.领联中的“柴门”表明门户简陋和隐居生活,“倚杖”表明年事已高和身体不佳,体现了诗人生活的艰辛、贫苦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2023一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评试卷高一语文第6页(共8页)
C.“复值接舆醉”中的“复”是诗人情感的加倍和层进,抒写了诗人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D.尾联中的接舆与陶潜即裴迪和王维。诗人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
首联、颈联的景物描写密切结合,可谓“人在画中”。
16.这首诗的颈联“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化用了前人诗句,用语浅近但不落俗套。请你结合前人诗句赏析本联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的《师说》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而写的,其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 , ”。
(2)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 , ”。
(3)姚鼐的《登泰山记》中,作者用“ , ”两句写出了登顶泰山后所见的冰雪覆盖、雪光耀眼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电子榨莱”是近两年迅速走红的一个网络流行语,指在吃饭时看的视频或听的有声书。它可以是一部节奏轻快的甜宠剧,没有烧脑情节,一路“磕糖”到底;可以是时尚博主的“开箱视频”,琳琅满目的彩妆服饰从屏幕快速掠过,令人 ① ;也可以是将几小时电影甚至几十集电视剧浓缩成几分钟的影视解说视频……人们在收获短暂欢愉与爽感之后,面对满屏招揽流量的博主,不禁要问——看似鲜香爽脆、让人欲罢不能的“电子榨菜”,到底在榨干什么?
无疑,“电子榨莱”正在榨干用户的时间精力。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利用碎片时间放松身心本 ② ,然而,由于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使得“电子榨莱”逐渐成了掏空所有闲暇时间的“代餐”,改变了我们享受闲暇的能力。另外,看似需求旺盛的“电子榨菜”也反噬了视频创作的良性生产空间。如影视内容的过度浓缩或肢解,解说文案的“粗制滥造”、别字满屏,彼此间的抄袭、盗用更是 ③ 。因此,如何平衡追求消遣放松和探求价值意义这两者的关系,是一道考验我们智慧与定力的难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班级正在举行“搜集新词语,丰富词语库”的活动,有同学通过搜集,发现“电子榨菜”的前身是“下饭神剧”。二者相比,哪一个更新颖有趣?请说出你的理由。(4分)
2023一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评试卷高一语文第7页(共8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因执地受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支配。这是赛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 ① ,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成在逃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斯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泉征休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珠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 ② ,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 ③ 。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
(节选自《乡土中国》第三章)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用并列关系的复句简要概括人与动物在学习和记忆方面的不同表现。(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 孔子
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孟子
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一—诸葛亮
④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苏轼
以上经典语句虽产生于古代,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对现代青年的“学习之道”也有启示意义。请从以上语句中任选一句或者两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一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评试卷高一语文第8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