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6 21:01:09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
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张贴在
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
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
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
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回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古代农业文明中,中国农业能够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
是我们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因时制宜,因地制
宜和因物制宜,按自然规律开展各种农事活动。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炎黄子孙在“天
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顺天时,量地利”,植五谷,养六高,农桑并举,耕织结合,
逐渐形成了土地精耕细作、生活勤俭节约、经济富国足民、文化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创
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的
农耕智慧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交错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
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
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缓解
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
用形式,使原本“下下地”的江南变成了“上上地”的国家粮仓
为了更好地利用季节、合理使用土地,实现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
化,寻求多样生物之间的最佳生态关系,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中国古代劳动
高一语文第1页(共10页)
人民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早在东汉时期,中国的先民
们就发明了稻鱼鸣共生模式。这种共生模式除了有数地利用稻田空间,增加人类动植物蛋
白质食源以外,还通过鱼鸿游动搅动泥水,为水稻根系生长增加氧气、刺激水稻植株分集。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没有改变自
然环境的能力,只能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靠渔猎、采集和游牧为生,对自然的水只
能趋利避害,消板适应。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随着金属工具的发明与应用,生产
力得以发展,人们开始在江河两岸发展农业,建设村庄,建设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至今
仍造福着子孙后代。
·土地是农作物和禽高生长的载体,也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农耕的首要条件就是
保持土壤的肥沃。人们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选择种植不同的作物。中国在原
始农业时期就非常重视农器问题,将农器视为农民生死之要、民富之具。如翻地覆土、灵
活轻便的曲辕犁,一器多用的条播机一一楼车,利用非自然风力、世界离心式压缩机的鼻
祖一一风扇车,等等。生产工具不仅提高了生产率,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农耕文明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的实践积累。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
传統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明精粹,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关乎
子孙后代的遗产,其中蕴藏的农耕文化要发扬光大。
(摘编自柏芸《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
材料二:
中华农耕文化存在于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生活之中,依托于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和百
姓。中华农耕文化是传统农业生产的凝练与升华,而先民所遗留之农业遗产正是中华农耕
文化最重要的根脉源泉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
到国计民生与王朝兴衰存亡,传统农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先民由农业生产经验
总结凝练出的三才理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形成了独
具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的提升又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彼此
交织,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永续发展的中国传统农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国领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哺育了各地,风格多样的地
域文化,呈现出“美美与共”的特点,延续至今,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当代表
达。
中华文化的戟体之一是传统农业,因此我们需要依托农业遗产弘扬优秀农耕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源自农业,一贯讲求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因此有意识地挖据和弘扬农
业遗产中蕴含的传统农业文化,对营造全社会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氛国无疑是有重大意义
的。我国的农业遗产是千百年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产物,它提倡人们在农业生
产过程中要顺天时、应地利,适当运用人力引导天、地、人有机配合和协同,使农业有好
收成。
高一语文第2页(共10页)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领土广阔的中国因地域的不同、文化的不同等,各地都有各自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错误,颠倒主客体。根据原文“我国领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哺育了各地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美美与共’的特点”分析,应为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哺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拥有的……理念,让……其他文明古国”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一段有“中国农业能够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说明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C.“都来自……”说法绝对。原文为“先民由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凝练出的三才理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但不能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都是来自农业生产获得的经验、教训的理论总结。D.“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传统农业,离开农耕文化就没有了中华文明”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传统农业”,中华文化的载体不是只有传统农业。故选B。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体现的农业智慧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A.与材料的“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意思契合,符合第二段的农业智慧思想。B.体现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中。C.符合“发明了稻鱼鸭共生模式,这种共生模式有效地利用了稻田空间”的思想。D.符合“人们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选择种植不同的作物”的思想。故选A。
4.①农耕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农业文化遗产,其蕴含着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化的精粹。②农业文化遗产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实践中,丰富农耕文化的内涵,成为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当代表现。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注重筛选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之间的关系。
5.①大力宣传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体现的意义,营造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氛围。②国家出台政策,地方积极行动,打造引领优秀农耕文化示范基地。③打造高水平的农业文化遗产平台,构建弘扬农耕文化的培养体系。
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不省事的青年”表述错误,从原文看,“刘先生可不是个好打发的青年”,意思是说刘先生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这和“不省事”不是同一概念。
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相关句子的能力。“面对刘耀林的亲自迎接,非常害羞”分析有误,刘先生害羞是因为老七放鞭炮,以及他和老满等众族人嘻开大嘴拍手欢迎的大阵仗;另外“着意突出刘先生没见过大世面”也不准确。
①由老二不上桌可知刘耀林对老二不屑一顾。②由“他那鬼相样子读么子书啊”可知刘耀林对老二上学是坚决反对的。③听到刘先生要出老二的学费,刘耀林对老二及其不上学的原因极力辩解。④面对刘先生的执着,刘耀林无奈同意了老二上学。(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的能力。根据小说中相关人物的动作、语言等进行分析即可。
9.①刘杞荣虽然知道不被允许出门,但仍然倔强勇敢地出门去。②刘杞荣下定决心要读书,于是拼尽全力移步祠堂偷听先生讲课。③刘杞荣珍惜上学的机会,读书很刻苦,有信心锻炼好身体。(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分析前后文内容的联系,找出相关句子,然后组织好答案即可。
10.ADE(每处一分,多涂不给分)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译文:通读《五经》的人,肯定徐邈而非难许慎;学习赋诵的人,信奉褚诠而忽略吕忱。
11.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D项两个“小学”意思不同。“小学乃其宗系”意思是“字义才是文字的根本”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隋唐以后,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师说》中“小学”是小的方面学习,小,指句读。
12.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路点拨C项荀子主张“性恶论”。
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北齐后主逃奔青州的时候,派敬宣去西边,观察北周队的动静,被周军俘虏。
(关键词“参伺”“为……所”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关键词“假”“水”“绝”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1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改变身份地位②增长知识,成为有识之士③养成忠贞的气节,使人品格高尚。(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文本一:古代勤奋好学的人,有用锥刺腿的(苏秦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瞌睡),有投斧求学的(文党本为樵夫,为了下决心求学投斧于高树),有利用雪光读书的(南朝人孙康家贫,夜间无灯读书,于是借雪光映照而苦读不已),有聚萤火虫而苦读的(晋朝人车胤家贫,无钱买灯油,夏季遂捉萤火虫数十入袋,夜以继日地读书),有在田间劳作时带书学习的(汉代的倪宽在田间耕作时带有经书,利用休息时苦读不已),有放牧时勤学不已的(汉朝人路温舒,年少时较羊,取泽中蒲作为书写材料,用以写字学习),所有这一切都是专心勤学的榜样。义阳人朱詹,世代居住在江陵,后来出居扬都,爱好学习,家境贫困缺乏资财,接连多日不能生火做饭,于是常常吞食废纸来填饱肚子。寒冷没有被子,就抱着狗(取暖)睡觉。狗也饿空了肚子,起来跑到外面偷食吃,朱詹叫它也不回来,悲哀的呼声惊动了邻居,但他仍不荒废学业,终于成为饱学之士,官做到镇南录事参军,被梁元帝礼遇。朱詹所做的是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也真是一位勤学者的典型。有位东莞人臧逢世,二十多岁时,想要读班固著的《汉书》,苦于借别人书读时间不能太长,就向姐夫刘缓要来名帖、书札的边幅纸头,亲手抄写一本,军府里的人佩服他有志气,最终他以精通《汉书》闻名。
北齐有位太监叫田鹏鸾,本是少数民族。十四五岁,就知道好学,怀中袖中带着书,早晚诵读。他所处的位十分低下,工作也很辛苦,但仍能经常利用空闲的时间,想尽办法求教。他每次到文林馆,气喘汗流,除了询问书中不懂的地方外,没有时间讲其他的话。每当他从书中看到古人讲气节、重义气的事,没有不十分激动、沉吟良久的。后来他得到皇帝的赏识和知遇,赐名为敬宣,职位到了侍中开府。北齐后主逃奔青州的时候,派敬宣去西边,观察北周队的动静,被周军俘虏。周军问他北齐君主在何处,他骗北周军队说:“已经走了!估计已出境了。”周军怀疑他的话不实,殴他,企图使他屈服。四肢每被打断一条,(敬宣)言辞神色就更加严厉,最终被打断四肢而死。一位少数民族的少年,尚且能够道过学习形成忠诚的节操,北齐的将相们,比敬宣这个奴仆都不如!
文字,这是书籍的根本。世上求学之人,大多都没有把字义弄通:通读《五经》的人,肯定徐邈而非难许慎;学习赋诵的人,信奉褚诠而忽略吕忱;崇尚《史记》的人,只对徐野民、邹诞生的《史记音义》这类书感兴趣,却废弃了对篆文字义的钻研;学习《汉书》的人,喜欢应邵、苏林的注解而忽略了《三苍》《尔雅》。他们不懂得语音只是文字的枝叶,而字义才是文字的根本。
文本二: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更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5、B【解析】B.“形象地道出了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理解不当。“崎岖历榛曲”,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所致道路的荒凉和艰难,透露出时代特定背景的影像。
16.①直抒胸臆。《其五》,“怅恨独策还”,诗人辛苦了一天,孤独无伴,只身还家,难免怅然生恨;《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恶以及对自然的热爱。②借景抒情。《其五》,写“山涧清且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其一》,“方宅十余亩”等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③借事抒情。《其五》,“漉我新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诗人潇洒自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其一》,“开荒南野际”一事则写出了诗人归隐后内心的宁静。
17.(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暧暧远人村 ,依依城里烟/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参考答案:①运用排比句,节奏感强,增强表达的气势;②突出了不同节目的不同内涵和精神。③改句表达较为笼统,语言平淡,情感不突出。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表达连贯的能力。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答案:①还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②这是一场张扬青春激情的盛会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扣1分。第一空注意后面“这是一场传播中华文化的盛会”的提示;第二空注意前面“青春追求的动力”的提示和后面内容的暗示。
20.①“筹备”指筹划、考虑,比“准备”更加周到、更加全面,多指重大的事情。“准备”指预先安排,多指一般行动。这里将“筹备”大词小用,更能够突出春节在作者家人心中的重要性,表现出作者对春节的浓厚的感情。②“喂饱”指让对方吃饱,二“抚慰”意思是抚恤、安慰。此处使用“抚慰”一词将胃与心相连,体现了妈妈准备的美食不仅让家人和亲友的胃得到满足,心灵也得到安慰,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和大家对春节的期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1.运用朴实日常的口语,情境化地再现了作者等筹备自家、父母和亲戚的年货的情形,充满生活气息,流露出对父母和亲戚的关心惦念,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温馨。(答出“日常口语”“日常对话”得1分,内容分析1分,表达情感1分,效果1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2.(1)例句“像”表示举例,说明这些短视频的关键词承载着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2)Ⅱ句“像”表比喻,将喜庆团圆的氛围比作图腾,凸显了春节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意义。(答出1点2分,答出2点4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3.略(参照2023年高考评分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