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准考证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①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是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东方逻辑起源于作为逻辑应用的
论辩,并具有把这种应用贯彻始终的特,点。
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邓析、惠施、公孙龙等人就以“辩”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
了与“辩”有关的诸多问题,并逐渐形成了名辩学派。惠施的“历物十事”和辩者的“二十一事”,
公孙龙和荀子的正名学说,韩非子的“矛盾之说”等标志着名辩学的兴起。尤其是后期墨家,
集先秦名辩学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
个被称为“名辩学”的逻辑学体系。简言之,东方逻辑研究以名、辞、说、辩为主要内容,
偏重于名辩的应用,不同于西方那种面向抽象理论的论辩研究,是一种偏重于论辩在实践
中应用的应用逻辑学。它彰显了论辩应用的自觉意识,催生了东方逻辑并伴随其不断成长,
构成了东方逻辑沿着应用型逻辑发展道路前行的主旋律。
③西方的逻辑推理以几何学为摹本,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而东方强
调的是在经验研究中如何运用名辩推论去正名,以明辨是非,说服对方,在一系列隐晦的
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因此,它强调的是对“穷理致知”的尊重,
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如:
宗(论题):此山有火。
因(原因):以有烟故。
喻(例证):如灶一并非如湖。
合(应用):此山亦如是。
结(结论):故此山有火。
④在西方推理中,喻例是多余的。但东方古正理派认为,这五支缺一不可。原因在于,
只有具备五支才能获得“第三次的知识”。“第一次的知识”是看到灶中的烟与火,从而
知道烟与火的联系。“第二次的知识”是看到眼前此山中的烟。“第三次的知识”是联想
起烟与火的(因果)必然联系,从而知道此山有火。东方逻辑学既把喻例视为必不可缺的,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指ApP
因而它必然否定在找不到喻例的情况下进行推理的可能性。
⑤西方逻辑的特征之一是形式与实质的分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二者关系。东方逻辑
中固然有关于形式的初步研究,如《墨经·小取》中有侔式推理,但中国逻辑更重视形式
真与实质真相结合的研究。如果不从二者结合的角度考虑,我们就不能合理解释如“白马
非马”那样的论辩。若单从形式角度分析,“白马非马”显然是诡辩,但是,若从形式真
和实质真相结合的角度分析,“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则可以自圆其说:“马者所以命形也,
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这里的“非”是“不等于”的意思。
中国思想家所考量的难,点在于,“公孙龙了解的是一般的马,而他的论辩对手想到的白马,
是一种特殊的马”、“属”“不等于”“种”,这是辩者建立“白马非马”论的真正基础。
也就是说、从形式真和实质真相结合的双重角度看,白马“不等于”马,因此,“白马非马”。
(节选自任晓明《东方逻辑的特质》)
材料二:
①西方逻辑在其发展中特别注意引进人工符号语言,特别强调建立形式系统和公理系
统,可以说,西方逻辑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逻辑向完全形式化、公理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②西方逻辑的发展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之特点?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探析,在于西方崇
尚求知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古希腊,人们把求知当作人类的一种本性,人们追求知识,不
以任何功利、实用为目的,纯粹是“为知识而知识”。这种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注重向周
围的客观事物作究根究底地探索,把哲学与科学从神话中解放了出来并为之营造了自由、
民主的学术氛围。这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探讨自然、人事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某一问题,
人们可以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论证。
③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强调怀疑、批判与超越,这使得人们在知识问题上敢于拒
绝一切个人的和历史的权威,勇于拓荒览径,追求创新。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还注重
理性的完善。在古希腊,人们推崇抽象与演绎,并认为这种能力可以为知识建立一种普通
的原则。基于此,人们把理性的内在的完整性当作知识的最高标准,要求一种知识必须具
有结构上的完备性,推导程序的严格性和规范性,以及表达上的准确性。这种思想表现在
思维方式上就是强调分析,追求精确性与确定性,致力于从某个初始的命题出发,按照一
定的形成规则而推导出确定的结论。
④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注重致用、讲求实效,在思维方式上重直觉轻论
证,好综合而恶分析,善于类比而拙于演绎,崇尚经验、先哲而怯于怀疑、批判与超越。
这使得中国逻辑从一开始便“为实践的目标所限制”,一直没有获得独立而又系统的发展,
也无力走上形式化、公理化的道路。
(节选自赵发海《西方逻辑发展的特点及其文化探因》)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逻辑应用的论辩是东方逻辑的起源,东方逻辑研究是一种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应
用的应用逻辑学,它彰显了论辩应用的自觉意识。
B.东方逻辑强调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因而要求隐晦的推理直
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
C.西方逻辑特别强调建立形式系统和公理系统,它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逻辑向完全形式
化、公理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D.古希腊人推崇抽象与演绎,并认为它能为知识建立一种普通的原则,这体现了西方崇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指ApP高二语文(答案+评分细则+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1.B 2.C 3.D
4.
①首先,概括性提出东方逻辑的起源和特点。
②其次,通过举例论证,指出中国逻辑注重论辩应用的特点。
③进而,将东西方逻辑进行比较,指出中国逻辑重视经验。
④最后,以“白马非马”的例子解释中国逻辑更重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的研究。 (一点1分。)
5.①西方逻辑注重面向抽象理论的论辩研究,东方逻辑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②西方逻辑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上,东方逻辑则强调“穷理致知”,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在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
③西方逻辑的特征是形式与实质的分离(西方逻辑注重形式化),东方逻辑则讲究形式与实质的结合。
④西方逻辑走向了形式化、公理化的发展道路,东方逻辑则未获得独立又系统的发展,无力走上该道路。(每点2分,共四点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B.因果倒置。材料一第3小节,原文为“在一系列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因此,它强调的是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颠倒文意,材料一第4小节,原文“必然否定在找不到喻例的情况下进行推理的可能性”,选项意思与此全然不符。
B.强加因果,材料一第5小节,原文以《墨经·小取》中有侔式推理的例子证明东方逻辑中也有关于形式的初步研究,但不能据此得出《墨经》兼具东西方逻辑的特征。
D.主客异位。原文见材料二第2小节,应该是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为哲学与科学营造了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使人们可以自由地探讨问题。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介绍了东方逻辑的三个特征,分别为应用性、经验性、形式真和实质真相结合。
A.是名实之辩的具体应用。
B.是经验主义的体现。
C.体现了形式和实质的统一,“修辞”为形式,“立诚”为实质。
D.体现的是逻辑中的矛盾律。不符合材料一所体现的东方逻辑的特征。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
由“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是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东方逻辑起源于作为逻辑应用的论辩,并具有把这种应用贯彻始终的特点”可知,首先概括性提出东方逻辑的起源和特点。
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邓析、惠施、公孙龙等人就……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学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被称为'名辩学的逻辑学体系”可知,其次,通过举例论证,指出中国逻辑注重论辩应用的特点。
由“西方的逻辑推理以几何学为摹本,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而东方强调的是在经验研究中如何运用名辩推论去正名,以明辨是非,说服对方,在一系列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可知,进而,将东西方逻辑进行比较,指出中国逻辑重视经验。
由“如果不从二者结合的角度考虑,我们就不能合理解释如'白马非马’那样的论辩。若……因此,'白马非马’”可知,最后,以“白马非马”的例子解释中国逻辑更重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的研究。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由“不同于西方那种面向抽象理论的论辩研究,是一种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应用的应用逻辑学”可知,西方逻辑注重面向抽象理论的论辩研究,东方逻辑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由“西方的逻辑推理以几何学为摹本,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而东方强调的是在经验研究中如何运用名辩推论去正名,以明辨是非,说服对方,在一系列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因此,它强调的是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可知,西方逻辑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上,东方逻辑则强调“穷理致知”,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在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
由“西方逻辑的特征之一是形式与实质的分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二者关系。东方逻辑中固然有关于形式的初步研究,如《墨经·小取》中有侔式推理,但中国逻辑更重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的研究”可知,西方逻辑的特征是形式与实质的分离(西方逻辑注重形式化),东方逻辑则讲究形式与实质的结合。
由“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注重致用、讲求实效,在思维方式上重直觉轻论证,好综合而恶分析,善于类比而拙于演绎,崇尚经验、先哲而怯于怀疑、批判与超越。这使得中国逻辑从一开始便为实践的目标所限制’,一直没有获得独立而又系统的发展,也无力走上形式化、公理化的道路”可知,西方逻辑走向了形式化、公理化的发展道路,东方逻辑则未获得独立又系统的发展,无力走上该道路。
(二)现代文阅读II
6.A 7.C
8.①天空是红色的是因为战火映红了天空,说明破坏范围之广;把空中打旋的烟雾和燃烧的灰烬比作漫天飞舞的雪花,说明破坏程度之深。“雪花”灼伤莉赛尔的手臂也表明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言之有理即可,要点涉及到景物描写作用可酌情给分)
②连续三个问题,深化了主题,反映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对战争的控诉、反思。
①情节:死神的视角最直接展示汉密尔街被轰炸后的惨状,极具震撼力。并且通过死神对不同人的观察,丰富了故事情节。
②人物:通过死神对亡灵的观察,展示平凡生命的善良纯真与美好,原本冷血的死神,被塑造成了充满怜悯,富有同情心,尊重每一个灵魂的温情形象,独特新颖。
③主题:小说通过死神视角展示的死亡瞬间,讲述死神带走一个又一个亡灵的过程,表达了对于战争及战争缔造者的斥责,引发人类对战争的反思的主题。
④艺术效果:第一人称叙述拉近读者距离,充分展示“死神”的心灵活动,体现了死神对灵魂的尊重,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共四点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我’为人心的冷漠而感到无奈与悲伤”错误。“我”带走鲁迪灵魂时,两次发出谁来安慰他的疑问表达了“我”对他的怜悯。
C.“并没有带走莉赛尔的灵魂,是因为‘我’不忍心伤害这个小女孩,希望她能继续活着”错误。从原文“可是这所房子里没有莉赛尔,至少,我这一趟不是为她而来”来看,莉赛尔或许得以幸存,故说“并没有带走莉赛尔的灵魂”。
D.“她把每个人都叫做蠢猪,体现了她的刻薄无礼”错误。从原文“我敢说她肯定会管我叫蠢猪,其实我不觉得这个称呼有多难听。我发现她把每个人都叫做蠢猪,尤其是那些她爱的人”来看,罗莎“蠢猪”的称呼并不能令人“觉得这个称呼有多难听”,她尤其喜欢对那些她爱的人的叫“蠢猪”,可见这一称呼并不是贬义,自然也不能体现她的刻薄无礼。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的能力。
C.“对每个生命消逝的场景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错误。作者并没有对每个生命的消逝做细致的描绘,比如在“休伯曼夫妇”“汉斯”等人的死亡就没有具体描写。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由“你在黑暗中走在汉密尔街上,你的头发被雨淋湿了。气压几乎是在急剧地变化。第一枚炸弹落在了汤米·穆勒家的公寓楼上”可知,小说的开篇把炮弹比作“雨”,可见战争的范围之广,天空是红色的是因为战火映红了天空,说明战争的破坏力很广。
“天空怎么会飘起了雪花?”,“雪花”指的是空中打旋的烟雾和燃烧的灰烬,而这些在天空中打旋、漫天飞舞,可见战争的破坏之深。
“雪花又怎么会灼伤了她的手臂?”,由“炽热的天空红云翻滚,呛人的烟雾开始打旋”可知,灼伤莉赛尔的手臂是战火,“雪花”灼伤莉赛尔的手臂表明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
小说的结尾部分,连续三个问题,深化了主题,反映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对战争的控诉、反思。
古代诗歌阅读
文言文阅读
10.BDF(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桴鼓之,狄人乃下。)
11.B(“尔虞我诈”中“虞”的意思是“欺诈”。)
12.B(A.鲁仲子只分析了己方情况。C.燕王与贤才“共掌国家大权”有误。D.“追击到北方”有误。“追北”意为追击败兵。)
13.(1)(田单)登上车没有告辞便离开了,于是去攻打狄。(田单攻狄)三个月却还没有攻克它。(“弗”:没有,表否定;“谢”:告辞;“克”:攻克;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因”:趁着;“极”:表程度,很;“报”:报复;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原因:①礼贤下士;②与百姓同甘共苦。③和秦、楚、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每点一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田单将要攻打狄,(出征之前)去拜访鲁仲子。鲁仲子说:“您攻打狄,是不能攻克的啊。”田单说:“我凭借五里长的内城,七里长的外城(极言城小),被打败的兵卒,打败强大的燕国,恢复齐国疆土。(我)攻打狄却攻不下,为什么啊?”(田单)登上车没有告辞便离开了,于是去攻打狄。(田单攻狄)三个月却还没有攻克它。齐国的小孩都唱道:“帽子像簸箕那么大,长长的剑把儿拄下巴,攻狄攻不下,白骨成山没办法!”田单才担忧,问鲁仲子说:“您说我不能攻下狄,请让我听听您的说法。”鲁仲子说:“您在即墨的时候,坐着就编筐,站着就耕种,为士卒鼓气说:‘前进啊!国家要灭亡啦,我们的生命要丧失啦,我们将到何处安生呢?’在这个时候,您有为国战死的雄心,士卒们也舍生忘死。听到您的话,(士卒)没有不挥泪举臂积极求战的。这是您破燕的原因啊。如今您东面有夜邑丰厚的供养,西面有淄上彻夜的欢娱,腰间横着黄金宝带,乘车骑马驱驰于淄渑二水之间,(您现在)沉溺于生活的玩乐,却无为国战死的雄心,这是您不胜的原因啊。”田单说:“我有为国战死的雄心,您知道的啊。”第二天(田单)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他)站在箭石纷飞的地方,抱着战鼓击鼓,狄人才被打败。
材料二 燕昭王在被齐国打败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纳贤才。他特地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先生您看起来就是那样的人,就请您帮我吧。”郭隗先生回答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
古代诗歌阅读
15.B
16.①因仕途失意而打算归隐(出世)和期待被再度起用(入世)的矛盾。
②颔联:“新扫旧巢痕”暗指朝廷最近无情地扫除了旧官员,因此诗人逐渐将五亩田地作为终老的依托。
③尾联:诗人早与东风相约,希望像梅开二度一样再次得到君主顾念,重回朝廷。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写冬去春来,天气回温……钓鱼坐的石头也变得温暖舒适”错误,“已觉来多钓石温”是说“垂钓的石台也被我坐温”。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颔联“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意为:置下五亩薄田终老此地的计划逐渐形成,朝廷新政扫除我昔日窠巢不留一点旧痕。诗人被贬谪到黄州,官制改革使其更失去了返回朝廷的信心,于是置办的田地渐渐成为他终老的依托,他说自己终老,显然是因政治失意被贬之后,他渐渐有了终老于黄州的打算,表达出诗人打算归隐的出世想法。
尾联“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意为: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诗人又说自己早已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希望自己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委婉表示重回朝廷的期待之情。作者虽说要终老黄州,但还忘不了朝廷,这反映了诗人出世入世的矛盾纠结。
可见,诗人既有因政治失意而生归隐之心,又有希望得到君王的顾念而能重返朝廷的期待,所以他的情感是矛盾的。
赏析:
这首诗首句写黄州的环境,次句写黄州的地理位置,是个人抒情。三、四句写决定终老黄州,三句言终老的物质准备,四句言朝廷官制上的更革,为自己的终老创造了政治条件。五、六句承“终老计”,谓对终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末二句继续表达上二句没有表达完的意思:作者希望每年的正月二十日,梅花再度开放。这里说的梅花再开,也隐隐约约地包含了希望朝廷起用的意思。全诗以温雅含蓄的笔调写政治失意之悲,愈觉感情沉厚。
苏轼初到黄州,住定惠院,后迁临皋亭,后又筑雪堂,家住临皋。首联的“淮南尽处村”,即指他在黄州的住处。“乱山环合”“水侵门”“淮南尽处”,写出了苏轼住处的环境特点:乱山环抱,江水侵门,荒远偏僻。
苏轼在临皋亭筑南堂住家,又写下了《南堂》五首,其中《南堂》之四:“山家为割千房蜜,稚子新哇五亩蔬。”颔联中的“五亩”可能指临皋的“五亩蔬”。说自己在南堂住家,有田里的五亩蔬,可以逐渐为终老作打算了。为什么想在黄州终老呢?因为朝廷已经不用他了。“九重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陆游在《施司谏注东坡诗序》中解释这一句说:“昔祖宗以三馆(按:弘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养士,储将相才。及元丰官制行(按:王安石改革官制),罢三馆。而东坡盖尝直史馆,然自谪为散官,削去史馆之职久矣,至是史馆亦废,故云‘新扫旧巢痕’”。
三联承“终老计”说,“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苏轼说要终老黄州,不只是跟江边的沙鸥混熟了,还觉得来的次数多了,他钓鱼所坐之石也觉变暖了。这首诗说与鸥鸟已熟,钓石已温,含有甘心退隐,忘掉其他想法的意思。
他虽说要终老黄州,但还忘不了朝廷,所以又说:“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长久与东风约定,到了正月里,梅花的香魂先返回去,梅花再一度开放。即他希望自己能再回朝廷,宋神宗能再用他。唐末诗人韩偓有《湖南梅花一冬再发偶题于花援》一诗,韩偓认为虽被排挤到湖南,但想着唐昭宗了解他,还能再起。梅花的花朵通体像玉,湖南梅花一冬两次开,第二次开好比魂的返回,意即希望他能再回朝廷。苏轼诗的末句即化用韩偓诗意,浑然无迹。王文诰注:“公《历陈仕迹状》云:‘先帝复对左右,哀怜奖激,意欲复用,而左右固争,以为不可。臣虽在远,亦具闻之。’此段语意适当其时,正此句之本意所谓‘暗香先返’者也。”神宗有起用他的意思,故称“与东风约今日”。诗题“复出东门”有寻春的意思,即希望梅花再开,他能再起用。
这首诗情意温厚,用思雅正。陈衍《宋诗精华录》认为这首诗有《诗经 国风 邶风 旄丘》之意,《旄丘》有云:“叔兮伯兮,何多日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小序》说;“狄人追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侯不能修方伯连率之职,黎之臣子以贵于卫也。”责怪卫侯为何这么久不来救黎侯。可是苏轼的诗只说自己习惯于这种隐居生活,没有一点责怪的意味,显得更其温柔敦厚。又说“渐成终老计”,如同这是他自己的打算,不说被朝臣排挤陷害,只说“九重新扫旧巢痕”,朝廷有新的作为,也很含蓄。他希望能够归朝奉职,这种希望在诗题里只说“复出东门”,含有寻春的意思,这个春天,即“暗香先返玉梅魂”,指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比喻他在罢斥后能再回朝。
17、
(1)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3)示例: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语言文字运用
18.①人山人海 ②水涨船高 ③千篇一律(其它合适的词语也可以)
【解析】
人山人海:指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水涨船高:意思是水位升高,船身也随之浮起。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千篇一律:千篇一律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呆板无新意。
19.示例:①而是选择“反向旅游” ②不仅成本更低 ③旅游市场也应加快优质产品的供给(每处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前文的“‘反向旅游’确实正在成为年轻群体中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扎堆前往热门旅游城市,”可知,年轻群体不再热衷热门旅游城市,而是有了与热门旅行相反的选择,即“反向旅行”,所以第一空应补写一个类似“而是选择“反向旅游’”转折关系的句子。
第二空,结合前面“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与其花大价钱去热门目的地“添堵’,不如到这些小众地区小玩一下。”是个选择句,说明年轻人选择去不花大价钱的小众地区游玩,又结合前面“一方面”“另一方面”讲到的内容,可见执门旅行.成本高,体验还不好。小众地区刚好与热门地区相反,加上后面是递进句,所以这里应补写类似“不仅成本更低”等表达小众旅行经济实惠内容的句子。
第三空,从“因此”可见是对前面内容进行总结的总结句,结合上下文可知,此处讲的是年轻人现在对旅游体验、游玩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是旅行市场存在千篇一律,品质无法保证的状况。再根据后面的递进句可知,这里应补写类似“旅游市场也应该加快优质产品的供给”。总结旅行市场加快优质产品供给以满足年轻人旅行对品质的需求方面的内容的句子。
20.C
【解析】A项,冒号用在总括语“两种人”后,表示分项说明。B项,用在总括性话语之前,表示总结上文。C项,冒号用在提示语“认为”之后,表示提示下文。D项,冒号用在需要解释的词“事实”后,引出解释说明的内容。原文冒号用在“指出”后面,表示提示下文。故选C。
21.示例: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的艺术构思充满东方美学,传递着诗情画意的“中国式浪漫”,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展现了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盛大气象。
【评分细则】每句1分。原句主语核心词是“艺术构思”,修改后改变原意的扣1分;每个短句必须有谓语成分;句间逻辑混乱的扣1分。
22.中华文明经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
【评分细则】句子存在三个错误:①“经历中华文明大约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成分赘余,去掉“大约”或“多”;②“经历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缺少主语,应将“中华文明”提前;③“为中华民族……丰厚滋养”缺少谓语,应在“丰厚滋养”加上“提供”。改出1处给2分,改出2处给3分,改出3处给4分;修改不当不得分。形式上不写正确的完整句子,不给分。
作文
【立意】1.固“本”强“末”,厚积薄发。
2.苦干为本强根基,绽放为末花满枝。
3.养得深根之末,方得枝繁叶茂。
4.深知本末,方可砥砺前行。
5.固实力之本,去浮华之心。
6.不止于固本,当绽放末之华彩。
【审题指导】
材料作文的审题,首先抓住关键词,通过辩证分析和逻辑推导,厘清二元之间的关系,注意材料的暗示性和倾向性,结合现实展开写作,既可以谈联系二元谈统一关系,也可以侧重于一方谈和另一方的关系。
这是一篇典型的二元作文,任务指令明确了两个关键词“本”和“末”。两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青年成长不仅需要稳固“本”基的过程,也需要在“末”枝绽放青春华彩之弧光。
材料一引用《大学》里的名言并对“本末”内涵作阐释,“本”是埋头苦干,踏实积累,是做事的起点,也是过程;“末”是最终的耀眼成就,是过程之后的结果。
材料二通过描写“树枝”与“树根”的特点阐发古人造字智慧,再次明确“本”“末”关系。
综合两则材料以及任务指令,可以立意为先“本”后“末”,或可写“本”是基础,不必将“末”看得太重,或可以写新时代充满机遇,青年当不止于固“本”,更应该彰显“末”之价值。还可以写到先有“本”才会有“末”,在“末”枝绽放后,也不忘将目光重新着眼于树根,继续扎实成长,走好坚实的每一步。
【任务要求】
1. 能够明确“本”和“末”的核心内涵。
2. 能准确把握两个关键词的关系: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3. 能够准确理解材料的隐喻意义。能够从深埋地下的树根,准确迁移到能力的提升必先扎实基础。能够从枝头的繁硕,准确迁移到踏实积累之后的才华展现。
4.能联系新青年成长,可谈二者兼顾,也可侧重一方,谈和另一方的关系。不能只抓住一元进行写作,必须体现“二元”思辨。
【打分等级参照】
本次作文起评分为43分(起评分一般是指作文整体基本符合本本次作文要求时所给的起点分数)
一类,54~60:结合材料,对材料的隐喻意义理解准确;能结合现实,在“本”和“末”之间建立合理的逻辑联系,文章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书写美观,语言通畅,结构严谨,文章有亮点。(可做范文,请平台将此作文下载下来提供给各校以便教学用)
二类,48~53:结合材料,对材料的隐喻意义理解准确;能结合现实,在“本”和“末”之间建立合理的逻辑关系,书写美观,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有亮点,超过50分的可做小范围的范文)
三类,43~47:结合材料,对材料的隐喻意义理解基本准确;基本能回答“青年成长如何践行本末智慧”的问题。论据较充分。
四类,36~42:结合材料,对材料的隐喻意义理解部分准确,或对“本”和“末”的关系理解较为浮浅,不能结合现实,没有充分回答“青年成长如何践行本末智慧”的问题。
五类,20~35:结合了材料,但对材料的隐喻意义理解不准;把握不准写作主题;篇幅相差较大。
六类,20 以下:不结合材料另起炉灶的,只选材料中一词一句不结合材料整体内涵的,跑题的、残篇严重的。
【作文评定补充说明】
(一)扣分项评定
1. 错别字,1 个扣 1 分,重复不计;
2. 不足字数者,每少 50 字扣 1 分;
3. 无标题扣 2 分。
(二)残篇评定
1. 4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
2. 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 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 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
5. 只写标题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
6. 完全空白的,评 0 分
【例文】
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枝头繁花盛开,绿意盎然,哗哗作响,造字时被创造为“末”;根系沉静深埋,朴实无华,漠然无声,造字时被创造为“本”;枝叶和根系,象征着外显和谦逊的本质,以造字的智慧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看见波涛汹涌的浪潮,巍峨高耸的深山,花团锦簇的繁荣,绿叶葱翠的枝桠,张扬,显露,盛大;我却无法触及它们深埋的根系,堆叠的山石,强劲的海风,深邃,沉静,淡漠;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低调的根本,才促成了缤纷的末,促成了眼中盛况。
“本”是根本,是基本。它是深埋地下的根,默默供给着养分;它是高楼地基,沉默着提供着力量。没有“本”的不断成长,就不会迎来“末”的辉煌成就。几十年如一日接续不断进行着的核武器研发工程,华为科技5g技术的不断突破和进展,持续深化的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牵引力和建设成就......有了军事的根本,我国实现了富强;有了技术的根本,企业实现了自主;有了经济的根本,人民生活取得了质的飞跃,而这些成就的创造和取得,离不开日复一日的沉淀和积累,离不开一代代人的赓续创造和奋斗,离不开那些潜在的、深藏于每一份成功背后的不为人知的“本”。
“末”是结果,是结局。繁花和绿叶是一棵树生长的最后,古人排除视觉上的干扰,认识到其为发展的结局,称之为“末”。“末”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由点滴的根本累积而成的。时机转瞬即逝,花枯叶谢,但促成这一切的根总会长存常在。
只求“末”的精妙而没有“本”的积累,只会得到晶莹剔透的中空泡沫,轻轻一碰就会破碎。不触及根本的改革,不迎合灾民的救济,不筑根基而粉饰墙壁的旧屋改造,只刷题而不思考的提分方式,无不向我们展示:“本”的日积月累,点点滴滴,才是成就“末”的必然。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是未来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是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建设者,是新时代新发展新方向的领路人,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坚守本心,筑牢“本”的根基以创造“末”的先决条件,分轻重,慎终始,知先后,才能走好人生的康庄大道!
“本”不外显,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末”虽张扬,却展现一种盛况结局;唯有打好“本”的基础,才能实现“末”的飞跃。林逋于《省心录》中有言:“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成长之路如木之生长,非一日之功,唯有脚踏实地,静心沉淀,方能有所成就;唯有做到日复一日的沉淀和积累,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踏上属于自己的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