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地理下册 预习篇
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文明的摇篮
(1)位置和范围:东起A太行山脉,西至B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D秦岭。
主要包括甘肃、宁夏、陕西、④山西等省区。
黄土风情:①白羊肚头巾:抵御风沙;
②信天游:地方特色陕北民歌。③窑洞: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且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开凿了冬暖夏凉的窑洞。
风吹来的黄土:
成因:“风成说”。
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地貌景观:塬、梁、峁、川
3.严重的水土流水:
(1)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A.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B.植被: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C.土壤: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D.地形:地表破碎,沟谷密度大。
人为原因:A.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B.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修路开矿破坏地表。
(2)水土流失的危害: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4.水土保持的措施:
(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3)实行计划生育,减轻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下图为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完成1——2小题。
1.黄土高原( )
A.位于秦岭以南,太行山以东 B.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冬热夏冷,降水稀少 D.土壤肥沃,农耕文明出现晚
2.下列诗句描写到图中地理事物的是( )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B 2.B
【解析】1.黄土高原位于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A错误;由于长期水土流失,导致该地区地表呈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特点,B正确;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夏季降水丰富多暴雨,C错误;黄土高原农耕文明出现早,D错误。故选B。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描写的是秦岭,①正确;“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描写长江三峡地区,不在图中,②错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对黄河、太行山的描写,③正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描写的是江西庐山,也不在图中,④错误。故选B。
3.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的主要成因是( )
A.冰川的侵蚀作用 B.风力的侵蚀作用
C.流水的侵蚀作用 D.海浪的侵蚀作用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上黄土堆积是风力堆积形成的,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在治理黄河过程中,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其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如图为黄河流域及干流主要水文站不同年份输沙量统计图。读图,完成4——7小题。
4.图中平均输沙量( )
A.兰州站1989年为0.09亿吨 B.头道拐站一直最少
C.小浪底站一直最大 D.利津站越来越多
5.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6.黄河挟带的大量泥沙,在下游造成( )
A.泥流入海,形成沙尘暴 B.泥沙淤塞,形成地上河
C.河床暴露,土地面积减少 D.降水减少,带来洪水泛滥
7.以下治理黄河措施,合理的是( )
A.源头:预防凌汛,及时破冰 B.上游:加固堤坝,治理洪涝
C.中游: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D.下游:退耕还林,扩大城市面积
【答案】4.C 5.C 6.B 7.C
【解析】4.读图可知,图中平均输沙量是一个时间段内的,所以不能表示1989年一年的输沙量,A错误;兰州平均输沙量一直最少,小浪底站一直最大,B错误,C正确;利津站输沙量越来越少,D错误。故选C。
5.从图中可以看出,兰州站到头道拐站增加较少,到小浪底站输沙量陡然增大,到利津站又减少,头道拐到小浪底段流经黄土高原,说明黄河泥沙主要来自头道拐站到小浪底之间的黄土高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黄河在中游挟带泥沙,下游地区地形平坦,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威胁沿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B正确;黄河下游气候较湿润,不会形成沙尘暴,A错误;河床裸露,土地面积会增加,C错误;对降水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B。
7.黄河凌汛主要发生在上游宁夏河段和下游山东河段,源头没有凌汛,A错误;上游河流下切作用强,山高谷深,不用加固堤坝,B错误;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应该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来源,C正确;下游形成地上河,应该加固堤坝,D错误。故选C。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近年来大力推进宽幅梯田建设。坡耕地经过机械削坡、平整,被改造成了最窄处也有近10米的宽幅梯田,并建有机械耕道。下图为横山区新整修的宽幅梯田,据此完成8——9小题。
8.与广西、云南等地传统梯田相比,黄土高原能整修出宽幅梯田主要得益于( )
A.地势平坦,坡度小 B.土质疏松,施工量小
C.晴天多,光照充足 D.降水少,河网稀疏
9.下列对于宽幅梯田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缓解当地耕地不足②保持土壤肥力③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④坡耕地改造平整,缓解水土流失⑤成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⑤
【答案】8.B 9.C
【解析】8.结合所学知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坡度较大,A错误;黄土高原土层深厚,但土质疏松,因此施工量小,机械可以将坡底开垦成宽幅梯田,B正确;黄土高原位于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丰富,多阴雨天气,CD错误。故选B。9.结合所学知识,坡地改为宽幅梯田能够将坡耕地改造平整,缓解水土流失、缓解当地耕地不足、保持土壤肥力,①②④正确;梯田不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③错误;整修宽幅梯田后,其他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不能因此成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⑤错误。故选C。
10.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是在如图中的( )
A.塬 B.梁
C.峁 D.川
【答案】D
【详解】黄土川,位于沟谷,地形平坦开阔,水资源较为充足,利于农业生产,人口集中。黄土塬、黄土茆、黄土梁都是黄土高原地区崎岖不平的地形地貌,都不利于农业生产,不是人口集中的地区,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1.读图“黄土高原位置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1)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 级阶梯,包括 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 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 地区,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
(2)由图可知,该地区具有丰富的 、 等自然资源,黄土高原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 。
(3)黄土高原经流水长期侵蚀,逐渐形成 的地貌特征,是世界上 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改善自然环境,治理措施有生物措施: 和工程措施: 等。
(4)图中R河为 ,在 (上、中、下)游流经黄土高原后,成为世界上 量最大的河流。
【答案】(1) 二 太行 长城 北方 风力堆积
(2) 煤炭 铁矿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3) 千沟万壑 水土流失 植树种草 建梯田,修挡土坝
(4) 黄河 中 含沙
【分析】本大题以“黄土高原位置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成因、地形、气候、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1)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包括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黄土高原主要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北方地区,它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2)由图可知,该地区具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自然资源。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的过渡地带,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3)黄土高原经流水长期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改善自然环境,治理措施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等。
(4)图中的R河是黄河,因在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每逢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12.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色是黄土高原的主色调,经过治理,现已披上了绿装。图1是黄土高原的范围,图2是我国苹果带分布图。
(1)黄土高原位于 山脉以西,秦岭以北,主要分布在 和 等省。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当地信天游中唱道,“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流,籽苗连根丢”。
(2)信天游中反映出了该地区的生态问题。完成下列框架图,认识该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在框架中正确的位置填数字代码)
①夏季多暴雨②土壤贫瘠③黄土土质疏松④水土流失
1 2 3 4
材料二“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由黄变绿,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之一。苹果喜冷凉、干燥、日照充足的气候条件。
(3)黄土高原苹果带与沿海苹果带相比,突出优势有 。(多选、填数字代码)
①气候温暖湿润②降水均匀③海拔较高,气温低④降水少,光照强
【答案】(1) 太行 山西 陕西
(2) ③ ① ④ ②
(3)③④
【分析】本大题以黄土高原范围图,我国苹果带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问题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运用的素养。
【详解】(1)读图可得,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等省。
(2)结合所学可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植被稀疏,①夏季多暴雨,③黄土土质疏松,导致④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下降,导致②土壤贫瘠,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更加温和湿润,①错误;东部沿海地区降水与黄土高原的降水都集中在夏季,不均匀,②错误;黄土高原地区海拔更高,气温低,病虫害少,③正确;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少于东部沿海地区,光照强,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养分积累多,④正确。故选③④。
13.读黄土高原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西抵 ,东到① 山。
(2)流经黄土高原的主要河流②是 ,该河干流上、中游的分界点③是 。
(3)A省的行政中心④是 ,B 省丰富的矿产资源是 。
(4)黄土高原传统的民居是 。
(5)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 。针对该问题,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治理施? (合理即可)。
【答案】(1) 乌鞘岭 太行
(2) 黄河 河口
(3) 西安 山西 煤炭
(4)窑洞
(5) 水土流失严重 大力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以及整修梯田、修筑挡土坝等工程。
【分析】本大题以黄土高原图为材料,设置五道小题,涉及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黄河的概况、传统民居、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1)黄土高原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①太行山,面积约50万千米。
(2)②黄河中游穿行于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随着流量的不断增加,河水的含沙量也急剧上升。进入黄河的泥沙近90%来自于中游流域。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③河口为上游,从河口到河南郑州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到入海口为下游。
(3)A陕西省省会④西安位于渭河平原的中部,是我国著名的古都。西安古称长安。历史上,周、秦、汉、唐等重要王朝都曾定都于西安及其附近地区。B山西省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煤炭,约占我国煤炭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有“煤海”之称。
(4)黄土高原传统的民居是窑洞,大多依山坡挖掘,外观以圆拱形为主,靠门窗处采光较好,里面则略显阴暗。传统窑洞造价低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适宜居住,既不破坏生态,又不占用良田。
(5)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有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具体措施是大力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以及整修梯田、修筑挡土坝等工程。
14.长春市某中学开展了“两大古都对话”的研学活动,学生们从长春出发前往北京和西安(古长安城),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和西安两大古城都属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地区,此区域主要气候类型是 。
(2)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西安市历史上被描述为“八水绕长安”。图中示意古长安城区及附近河流位置。结合所学,请你列举一点“八水”对古长安发展的作用 。
(3)北京到西安的途中,大家发现民居十分有特色,陕西的传统民居是 。
(4)在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时,同学们了解到陕西省的简称是陕或 ,大部分地区位于秦岭以北。据此判断该省所处的温度带为 。
(5)北京与陕西是“共赢”关系:北京可以依托众多的科研院校引领陕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陕西依托陕北气田通过“西气东输”工程向北京提供 资源,缓解首都能源紧张状况。
【答案】(1) 北方 温带季风气候
(2)农田灌溉/城市供水/水运便利
(3)窑洞
(4) 秦 暖温带
(5)天然气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部分省区图”、“古长安城图”和“古北京城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我国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八水”对古长安发展的作用、陕西的传统民居、简称、温度带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和读图可知,北京和西安两大古城都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均属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北方地区,此区域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
(2)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西安市历史上被描述为“八水绕长安”。图中示意古长安城区及附近河流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水"不仅在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河流"八水"本身的河运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河运记录就发生在"八水"之中的渭河,可以说,从泛舟之役开始,"八水"在运输上发挥的作用是连续不断的 。故“八水”对古长安发展的作用是农田灌溉、城市供水、水运便利。
(3)同学们在从北京到西安的途中,同学们发现民居十分有特色,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汉族劳动人民的象征。故陕西的传统民居是窑洞。
(4)在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时,同学们了解到陕西省的简称是陕或秦,大部分地区位于秦岭以北。据此判断该省所处的温度带为暖温带。
(5)北京与陕西是“共赢”的关系:北京可以依托众多的科研院校引领陕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陕西依托陕北气田等通过“西气东输”工程向北京提供清洁能源—天然气资源,从而缓解首都北京能源紧张问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地理下册 预习篇
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文明的摇篮
(1)位置和范围:东起A太行山脉,西至B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D秦岭。
主要包括甘肃、宁夏、陕西、④山西等省区。
黄土风情:①白羊肚头巾:抵御风沙;
②信天游:地方特色陕北民歌。③窑洞: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且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开凿了冬暖夏凉的窑洞。
风吹来的黄土:
成因:“风成说”。
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地貌景观:塬、梁、峁、川
3.严重的水土流水:
(1)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A.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B.植被: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C.土壤: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D.地形:地表破碎,沟谷密度大。
人为原因:A.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B.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修路开矿破坏地表。
(2)水土流失的危害: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4.水土保持的措施:
(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3)实行计划生育,减轻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下图为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完成1——2小题。
1.黄土高原( )
A.位于秦岭以南,太行山以东 B.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冬热夏冷,降水稀少 D.土壤肥沃,农耕文明出现晚
2.下列诗句描写到图中地理事物的是( )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的主要成因是( )
A.冰川的侵蚀作用 B.风力的侵蚀作用
C.流水的侵蚀作用 D.海浪的侵蚀作用
在治理黄河过程中,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其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如图为黄河流域及干流主要水文站不同年份输沙量统计图。读图,完成4——7小题。
4.图中平均输沙量( )
A.兰州站1989年为0.09亿吨 B.头道拐站一直最少
C.小浪底站一直最大 D.利津站越来越多
5.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6.黄河挟带的大量泥沙,在下游造成( )
A.泥流入海,形成沙尘暴 B.泥沙淤塞,形成地上河
C.河床暴露,土地面积减少 D.降水减少,带来洪水泛滥
7.以下治理黄河措施,合理的是( )
A.源头:预防凌汛,及时破冰 B.上游:加固堤坝,治理洪涝
C.中游: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D.下游:退耕还林,扩大城市面积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近年来大力推进宽幅梯田建设。坡耕地经过机械削坡、平整,被改造成了最窄处也有近10米的宽幅梯田,并建有机械耕道。下图为横山区新整修的宽幅梯田,据此完成8——9小题。
8.与广西、云南等地传统梯田相比,黄土高原能整修出宽幅梯田主要得益于( )
A.地势平坦,坡度小 B.土质疏松,施工量小
C.晴天多,光照充足 D.降水少,河网稀疏
9.下列对于宽幅梯田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缓解当地耕地不足②保持土壤肥力③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④坡耕地改造平整,缓解水土流失⑤成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⑤
10.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是在如图中的( )
A.塬 B.梁
C.峁 D.川
11.读图“黄土高原位置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1)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 级阶梯,包括 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 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 地区,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
(2)由图可知,该地区具有丰富的 、 等自然资源,黄土高原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 。
(3)黄土高原经流水长期侵蚀,逐渐形成 的地貌特征,是世界上 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改善自然环境,治理措施有生物措施: 和工程措施: 等。
(4)图中R河为 ,在 (上、中、下)游流经黄土高原后,成为世界上 量最大的河流。
12.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色是黄土高原的主色调,经过治理,现已披上了绿装。图1是黄土高原的范围,图2是我国苹果带分布图。
(1)黄土高原位于 山脉以西,秦岭以北,主要分布在 和 等省。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当地信天游中唱道,“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流,籽苗连根丢”。
(2)信天游中反映出了该地区的生态问题。完成下列框架图,认识该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在框架中正确的位置填数字代码)
①夏季多暴雨②土壤贫瘠③黄土土质疏松④水土流失
1 2 3 4
材料二“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由黄变绿,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之一。苹果喜冷凉、干燥、日照充足的气候条件。
(3)黄土高原苹果带与沿海苹果带相比,突出优势有 。(多选、填数字代码)
①气候温暖湿润②降水均匀③海拔较高,气温低④降水少,光照强
13.读黄土高原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西抵 ,东到① 山。
(2)流经黄土高原的主要河流②是 ,该河干流上、中游的分界点③是 。
(3)A省的行政中心④是 ,B 省丰富的矿产资源是 。
(4)黄土高原传统的民居是 。
(5)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 。针对该问题,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治理施? (合理即可)。
14.长春市某中学开展了“两大古都对话”的研学活动,学生们从长春出发前往北京和西安(古长安城),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和西安两大古城都属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地区,此区域主要气候类型是 。
(2)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西安市历史上被描述为“八水绕长安”。图中示意古长安城区及附近河流位置。结合所学,请你列举一点“八水”对古长安发展的作用 。
(3)北京到西安的途中,大家发现民居十分有特色,陕西的传统民居是 。
(4)在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时,同学们了解到陕西省的简称是陕或 ,大部分地区位于秦岭以北。据此判断该省所处的温度带为 。
(5)北京与陕西是“共赢”关系:北京可以依托众多的科研院校引领陕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陕西依托陕北气田通过“西气东输”工程向北京提供 资源,缓解首都能源紧张状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