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安阳市、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6 20:57:09

文档简介

2023一2024学年(上)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以半坡遗址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
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根据材料中“距今6700一5600年”“陕西半坡遗址”并结合所学可知,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时期,
D项符合题意。大汶口文化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姆渡文化在长江下游的浙江,排除A、C两项:距今约5000
年,龙山文化取代仰韶文化,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
2.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以孟子和韩非的思想主张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
护社会秩序,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减轻刑罚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分别指的是孟子
和韩非的主张,不属于两者的共同点,均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以汉武帝时期民间资本由工商业向农业的转移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
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的出现是汉武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D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
实不符,排除;B、C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均排除。
4.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以唐太宗设羁縻府州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
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疆域辽阔,对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唐太宗作为最高
统治者,采取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实现对边疆有效控制,A项符合题意。唐太宗时期没有设立节度使,且此时国
家已经完成统一,B、D两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允许世袭”"不符,排除。
5.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宋太祖的言论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
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根据材料中“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尽革畴昔之弊矣”可知,宋太祖这一做法增加寒门子
弟科举人仕的机会,有助于扩大政权统治基础,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增加寒门子弟,
诚少官宦世家科举取士名额,并不能提升官员文化水平,排除D项。
6.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以明代婚姻变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
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根据材料中“明朝前期,婚姻重门第”“明朝中后期,财产成为缔结婚姻时考虑的首要问题”并结合
一1绝密★启用前
2023一2024学年(上)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距今6700一5600年之间的陕西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妇女是半
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多从事渔猎,遗址中发现大
量绚丽多彩的陶器,多见黑彩,还有少量红彩。据此可知,半坡遗址属于
A.大汶口文化
B.龙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仰韶文化
2.孟子认为人性善,主张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韩非认为人性恶,主张以法为
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两者都
A.重视社会道德与人伦
B.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C.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
D.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
3.汉武帝时期,无论是从投资渠道还是资产安全性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从而加速了民
间资本由工商业向农业的转移,农业与手工业、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互动中,产业的界限开
始逐渐模糊,工商业与农业开始结合。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投资回报率高
B.推恩令的实施
C.严厉打击不法行为
D.经济政策调整
4.唐太宗时期,建立了以都督府、都护府为核心的边疆治理体系,针对边疆民族的特点实行羁
縻府州制度,以各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以边噩地区民族首
领为都督、刺史,允许世袭。唐太宗旨在
A.实现对边疆的有效控制
B.削弱节度使实力
C.强化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D.促成国家的统一
历史试题
第1页(共7页)
5.974年3月,宋太祖在殿试时对举人们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
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宋太祖这一做法有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官员文化水平
6.明朝前期,婚姻重门第,尤其是仕宦旧族,讲究门当户对,不屑与市井编氓为伍。明朝中后
期,财产成为缔结婚姻时考虑的首要问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高产农作物的推广
B.陆王心学的影响
C.君主专制日趋衰落
D.商品经济的发展
7.鸦片战争结束不久,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魏源、徐继畲、梁廷相等
人在他们的著作中,以赞赏的态度介绍过西方的民主制度,说它有中国传说中的“三代政
治”之“遗意”。这反映出他们
A.过于推崇西方的政治制度
B.意识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C.超越了主流政治思想认识
D.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8
表1
年份
进口量
出口量
出(+)入(-)超量
1876-1880年
152.2
26.0
-126.2
1881-1885年
169.2
40.4
-128.8
1886-1890年
137.6
224.5
-86.9
1891—1895年
71.7
616.7
-545.0
表1是1876一1895年我国棉花进出口及出人超量(单位:千关担)统计表。出现这一变化
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B.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
C.传统手工业的破产
D.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9.《马关条约》给予日本与列强同等的特权地位,开放长江航运,增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
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等。这些规定
A.确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
B.阻碍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C.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D.使列强侵略深入到中国内地
10.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
权力;其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临时大总统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
员副署。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防止袁世凯的专权
B.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C.弘扬民主共和理念
D.完善宪政制度建设
历史试题第2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