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一单元(1、2、3、5课共四课)课件1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一单元(1、2、3、5课共四课)课件1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6 16:11:31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芦花荡孙 犁体裁:短篇小说文体知识:小说三要素人物外貌、语言
动作、心理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揭示现实生活基础知识作家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代表作品为《白洋淀纪事》。这部作品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以他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基础知识 我们的民族,向来以热爱和平、勤奋劳动闻名于世。但是在和平受到破坏,国家面临危亡之时,我们的民族就从来不缺鏖战苦斗,慷慨杀敌的英雄。抗日战争时期,当我们美丽的家园被日本鬼子的铁蹄践踏时,就有这样一位老人,虽年届六十,但毅然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狠狠地教训了敌人。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位杀敌英雄有传奇故事。导语生字难词:基础知识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序幕故事(1------8)(9------63)开端:护送发展:受伤高潮:愧疚结局:复仇(9------24)(25-----34)(35-----54)(55------63)文章结构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年届六旬的老头子撑着一条小船,在白洋淀无数次穿过敌人的严密封锁,为抗日将士运送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凭着自己的勇敢自信和高超的“水上能耐”,出入自如,从没出过意外。但在一次护送两个女孩穿越封锁线时遭遇了鬼子的小火轮,鬼子发现后开火,大女孩受了伤流了血。老头觉得自己没脸见人,发誓为女孩报仇。第二天,他手无寸铁,单身智斗敌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用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复述课文)故事复述故事复述故事复述的要求 1、语言简练、生动。
2、可按照顺序复述,也可自己另外安排叙述顺序,甚至可以创造性地复述。(比如将顺序改写成插叙或倒叙的形式)
3、复述过程中要将记叙六要素牢记在心中,将它们交代清楚。同学复述完毕后,请按上述要求略作评议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你觉得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
爱憎分明的感情——柔情侠骨
过于自信、自尊的个性——严于责己
智勇双全的杀敌行为——周密老到形象讨论分析人物形象:老

子精明干练外貌自信自尊语言身体:干瘦像鱼鹰
胡子:花白、精神
眼睛:尖锐、明亮一切保险 什么事也没有
三个“不怕”我不能送你们进去
我没脸见人 这老脸啊动作(抗日英雄)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
船却冲着这里来了
船却不动了,绕着鬼子们转举起、砸着、
狠狠地敲打智勇双全爱憎分明形象讨论形象讨论认真研读“英雄行为”片断,思考:
“老人英勇杀敌”的这一片断,作者是怎样渲染其传奇色彩的?(1)用女孩的怀疑反衬,显示英雄行为之奇
(2)叙述过程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使传奇色彩更浓郁。
——为什么剥吃莲蓬,什么时候水下布好了钩子,把船划来划去捉迷藏的用意何在,这些事先不清楚,待明白回味过来,才觉得这场英雄行为极富传奇色彩。问题探讨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问题探讨2、小说中有一句话,特意点出了老头子的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问题探讨3、文中有一段精彩描写老头子因未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的心理,找出来体味一下,并将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示例: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他了,别看他年纪这么大,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可真神,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转。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一定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可真有两下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狠狠地 砸吧!砸得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 我一定要把这事儿告诉大菱……景物描写赏析 小说除人物形象的塑造极其成功之外,环境描写也极有特色。战争虽然极为残酷,但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了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笔下之景充满了诗情画意。你能找出几处来,说说其含义和作用吗?景物描写赏析例1 第1段——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
“星星也像浸泡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水里,随着微风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思考:优美的自然环境令人赏心悦目,但敌人炮楼林立,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边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夜深时才能听到它们飞动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啊!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景物描写赏析例2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们逐渐成长描述得极富生活情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里行军,“北斗”可指明方向;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景物描写赏析例3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老英雄狠砸鬼子后一种轻松的、愉快的情绪的自然流露。鲜嫩的芦花,此时在老人眼里,自然显得格外的美丽。例4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使英雄与鬼子的周旋充满了诗情画意,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传达出战胜敌人的乐观情绪。提供背景,烘托形象,增添诗意景物描写的作用课文小结 《芦花荡》写的虽是残酷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作者却写出了新的境界,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茅盾曾赞扬孙犁“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从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中,能充分看出孙犁艺术个性的别具一格。望同学们能在课外多看看他的作品,。课文小结 2、富有特点的人物对话,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课文小结:孙犁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有两个: 1、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课文小结课外拓展: 2、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1、 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英雄杀敌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练一练课件22张PPT。《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闻两则★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文体知识★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的特点:真实性
时效性
简洁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时代背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高屋建瓴 瑰宝 荻港 溃退
歼灭 锐不可当 要塞 殷
绥靖 阻遏 禧 鄂 豫 字词注音língguīdíkuìjiāndāngsàiyīnsuí jìngèxǐèyù1、这篇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人物:
时间:
地点:
原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1949年4月20日至4月22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
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
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
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
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
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引标、主标、副标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起下文。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两部分有时在主体中,有时可省略。必不可少的三部分辅助1、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人数之多(兵力)(战线)之长攻势之利地点和事件结果导语:从“人民解放军”到“渡江区域”。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战况)2、主体部分写了什么?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具体叙述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20日夜——21日夜21日下午5时起——22日22时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安庆——芜湖九江——安庆南京——江阴30万2/3大部21日下午5时起——22日22时3、三路军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中路军:二十日夜起
西路军: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
时间并列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甚为微弱东路军:——结构顺序决定于时间和事件本身的特点 。九江江阴安庆芜湖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5万)(30万)(35万) 5、谈谈文中议论部分的作用。 从敌我双方阐述了渡江战役
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指出国民
党违背历史潮流,有力证明我军
发起渡江战役是正义的战争,使
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并且体会这些词语的感彩。
明确: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有:“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表现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等。感知语言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不含"是不包括,体现本文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请理清新闻的结构: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背景资料: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到放弃南阳的变化
回顾一年多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两则新闻的语言特色:
准确、鲜明、生动,
富有表现力。
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a 、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a句表达效果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
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课堂小测 一、给画线字注音。(每个10分)

1、歼灭 2、锐不可当 3、要塞 4、炽烈

二、填空。(每空10分)

1、新闻结构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 )( )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作者是( )
jiāndāngsàichì标题 导语主体毛泽东3、新闻的表达方式多用( ),有时也用(议论)记叙课件47张PPT。 蜡烛西蒙诺夫, 西蒙诺夫 1949年10月9日,苏联文化代表团访问北京大学,北大校务委员会主席汤用彤教授(前排左四)与西蒙诺夫(前排左五)等代表团成员合影。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前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请你记住,阿辽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广为流传。剧本《俄罗斯人》(1942)歌颂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苏联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1942~1945)。战后到过美国。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揭露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诗集《友与敌》(1948)。《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
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陆续发表了几部战时札记,最著名的有《洛巴金札记摘录》(1965)。30年代至50年代发表过几十篇文艺评论文章,主要评论同时代的作家及其创作。
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 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兵临列宁格勒城下,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城内饿死近70万人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进行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中,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共损失150万人,3000多辆坦克与3000多架飞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苏军由防御转为反攻。这是战斗在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红军。 战争期间法西斯共毁坏了1710座苏联城市和7万多村庄。克拉斯诺格勒。1943年。 1943年6月5日库尔斯克战役开始。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大型战役之一。 顿河前线。1943年。镜头前面的这位士兵已经永远长眠于此了 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时期经受和克服了种种困难,全力支援前线,保证了战争的胜利。这是1944年,苏联青年在前线劳动的场面。把弹药运到前线1944摄影:V.Yudin
57600德国法西斯战俘被押送着经过莫斯科。1944年6月17日。摄影:特拉赫曼。 苏军对德国国会大厦发起总攻。1945年5月。摄影:沙金 攻下德国国会大厦的苏联士兵。柏林。1945年5月。摄影:卡布斯加斯基攻克柏林的胜利旗帜。1945年5月。摄影:哈尔杰莫斯科红场胜利阅兵式上,苏军倒持着历次战役中缴获的法西斯旗帜。1945年7月24日诺曼底登陆
盟军登陆抢占海滩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发射 俄罗斯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课文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给下列字词注音:
烧 灼 桥头堡 地 窖
匍 匐 腋 下 拂 晓
瓦 砾 颤巍巍 育乞西
契柯拉耶夫 舀 鞠 躬zhuóbǎojiàopú fúyèfúlìwēiqǐqì kē yēyǎo jū gōng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烧灼:精疲力竭:名副其实:颤巍巍:肃穆:永垂不朽:瓦砾:烧,烫,使受伤。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恭敬庄严地站立着。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破碎的砖头瓦片。文学常识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地点:人物:事件:阅读课文 ??? 用一句话说说?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的。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
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
厚感情。
感 知 课 文 自读课文后,划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然后怀着感动读这一片段。细读品味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事件感人的因素:自主研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对蜡烛的七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跪”、三次写“爬”、三次“休息”对炮火描写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11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合作交流对蜡烛的描写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对黑围巾的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反复描写烛光和黑色的大围巾对表现主旨,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有何作用: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老妇人的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不惧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艺术效果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这种感人的效果的是如何产生的?谈谈你的看法。问题探究:(课后二)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以及烛光的背景,再次点出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喜烛,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并且文中没说出真名,目的在于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4)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怎样理解结尾这两句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5)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

改后效果不好。原句的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十分感人。改后过于笼统。 小 结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3、细节的描写——蜡烛。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1、课外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生命的意义》。布置作业: 2、揣磨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不少于一百字。 思考提示: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b、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又心里是怎么想的?课件29张PPT。完亲爱的爸爸妈妈作者:聂华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 1942年6月 ,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1949年去台湾,开始发表作品。1964年赴美定居,代表作《台湾轶事》。聂华苓的作品以深邃的历史感表现现代中国的沦桑变化,抒写台湾中下层人们的乡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创作坚持“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背景材料 这是作家聂华苓于 1988年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作者应邀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时,参加克拉库耶伐次追悼会的经历。本文以1941年10月21日纳粹在克拉库耶伐次的一次大屠杀为线索向读者展示了沉痛的悼念、无尽的追忆、深刻的反思,写出了一个外国人在一个国家所受到的痛苦深刻的印象和沉重美丽的回忆,告诉人们:历史是不能忘记的!肃穆 荒谬 憧 憬
呵护 杀戮 悼念
屹立 蜿 蜒 恍 惚
明赫白 聂华苓sù mùmiùchōng jǐnghēlùdàoyìwān yánhuǎng hūhèlíng请用:战争如同 。

说一句话课 文 感 知 自读课文,看文章为我们展示了几个场景?概括每部分的内容,给课文各部分取上小标题:1.来到纪念地
2.看纪念演出;
3.参加座谈会;
4.参观纪念馆。 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
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
——萨特 “沉重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伐次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
“美丽的记忆”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沉重的记忆“指什么?“美丽的记忆”又指什么。
不好。课文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法西斯的残酷。“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1、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不好,为什么?探究思考2、
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要和平,
不要战争。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请仔细体味其中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语句品析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4、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
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的教训,才能保证世界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5、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他反省本国的罪行,认识深刻,态度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的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6.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这个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为什么给“人”字加引号?)7.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称他为“日本人”为什么不说“作家”?) 日本作家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他在自私地狡辩。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说“日本人”,表明了作者对他的鄙弃。许多人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人们对日本人的反感和唾弃。 8.结尾处,为什么要引用死者的遗言?“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讨论谈谈此时你内心的感受吧,对同学们或者对与你们同龄的青少年朋友们说说学习了这一课后让你感受颇深的是什么?阅读赏析致命的母爱(刘墉)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惟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竭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