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洛阳八中实验初级中学 梁玉敏
学习内容:分析《中国石拱桥》中关于赵州 桥的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赵州桥的特 点。
2、体会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引资料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体会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 资料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走近作者
茅以升(1896~1989),江苏省镇江市人,著名的桥梁专家。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后赴美留学,获土木工程博士学位。20世纪30年代,设计并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为我国桥梁设计、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致力于研究和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并撰写了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著有《中国桥梁史》等。
关于作者
弧形: 拱桥: 陡坡:
和谐: 匀称: 桥墩:
推崇: 河堤: 暴涨:
惟妙惟肖:
hú
g ng
d u
xié
yúnchèn
dūn
chóng
dī
xiào
头昏脑涨:zhàng
匀称:
和谐: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均匀,比例和谐。
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描绘得精妙逼真。肖,相似。
灵巧高明,超乎寻常,没有比得上它的。
体裁
说明文为了更好说明事物、事理的特征,要注意运用说明方法;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条理化,还要注意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时间先后、朝代先后)
(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南到北等)
(从因到果、从整体到局部、从一
般到特殊、从主到次等)
跳
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下定义、
画图表、引资料。
阅读课文,概括文中写了石拱桥的那些特征?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赵州桥
卢沟桥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一张弓。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均匀。
公元
605年
横跨在
洨河上
赵
州
桥
结构特征
修建
年月
位 置
名称
这四个方面的特点,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
概括出来吗?
(一)结构巧妙。
(二)造型优美。
(三)结构坚固。
(四)结构匀称,与
景色配合和谐。
赵州桥
1.形式优美: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图)
2.结构坚固:
1300年,仍保持原来的雄姿
3.历史悠久:
修建于公元605年
引用张嘉贞和张 鷟 的话各说明了什么?
引用张嘉贞的话:是为了说明
赵州桥构造的
奇特。
引用张鷟的话:是为了说明
赵州桥的形式
优美。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公元
1189年
到
1192年
之间
位
于
永
定
河
上
卢
沟
桥
结构特征
修建
年月
位置
名称
卢沟桥
1.形式优美:
卢沟晓月(图)
两旁石柱上不同姿态的狮子(图)
2.结构坚固:
两岸河堤被冲毁,卢沟桥从未出事
3.历史悠久:
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
阅读课文6至8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卢沟桥的
介绍卢沟桥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思考:卢沟桥与赵州桥的异同点是什么?
相同:
不同:
修建年代久远
外形——石拱桥
坚固
赵州桥:单拱石桥
卢沟桥:联拱石桥
地点不同
第九段:
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1)条理清晰:
明确:“首先”、“其次”、“再次”
由人到物,由主到次
(2)语言精炼:
明确: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
九个字概括了设计施工的优良传统
逻辑顺序
第十段:
解放后石拱桥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新发展。
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
卢沟桥
解放后兴建的各种拱桥
从整体看,全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一般
特殊
请在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
的时间。
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
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卢沟桥:建成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
长虹大桥:建于1961年。
这是什么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初月出云
长虹饮涧
卢沟晓月
两旁石柱上不同姿态的狮子(共43张PPT)
陈从周
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昆曲。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近50年,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成果瞩目。著有《说园》、《苏州园林》等学术专著,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其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
故宫太和殿皇帝宝座后的屏风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给下面红色的字注音
纳凉 帷幕 忒
闺中 书斋 伧俗
缘故 休憩 韶光
销魂
nà
wéi
tuī
guī
zhāi
cāng
yuán
qì
sháo
xiāo
忒 :口语中读tēi,书面读tuī
屏风( )
屏除( )
伧俗( )
寒伧( )
wéi( )幕
wéi( )护
纳凉( )
木讷( )
多音字
形近字
píng
bǐng
cāng
帷
维
nà
nè
chen
字词释义
伧俗:
纳凉:
缓冲:
雅俗之分:
因地制宜:
粗俗、鄙浅。
享受凉爽。纳:享受
使冲突缓和。
高雅和粗俗的区别。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办法。
屏风历史
早在商周时候就有屏风的记载,它起到分割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其制作何装饰都已经相当精美。
课文导入: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先生一道说“屏”。
1.什么是屏?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风的知识?
1、什么是屏?(文中原话回答)
屏者,障也。(定义)
屏,就是用来遮挡的东西 。
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
1、屏风的作用(第二节)
2、屏风的分类(第三节)
3、屏风的设置(第四节)
2、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了屏风?
第1节:引出说明对象,点出屏风特点
第5节,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屏风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说 屏
总——
分(2-4)
总——
介绍屏风的作用(第二节)
介绍屏风的分类(第三节)
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第四节)
结构:总——分——总
屏风有哪些作用?
分隔作用
艺术点缀
可以挡风
缓冲视线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作者对屏有什么感情?
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令人销魂、神秘、微妙、真够吸引人等
小时候:喜爱、向往;
研究后:痴迷、赞赏;
生活中:遗憾、期盼。
你认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把“屏”看作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表露了作者对屏风的情有独钟。
(2)受古诗词古画的影响,作者从小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
(3)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屏
风
有
哪
些
种
类
?
按屏的建造材料,装饰的华丽程度:
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艺术上:雅俗之别。
外形上:大小之分。
得 体
与整体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
屏风的放置要注意哪些问题?
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文章应用古诗词有何作用?
营造诗意氛围,引起读者兴趣。
补充屏风定义,语言生动有趣,
品味语言:
头开
增添情趣,留有余味。
引用的说明方法。
间中
尾结
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是以准确为主,有时也有生动说明,但那是在准确前提下的生动。所以九种常用的说明方法就可以分为两类:
1. 分类别、举事例、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
2. 打比方、摹状貌
第一类属于准确说明的方法,第二类属于生动说明的方法。
还有一种说明方法叫引用,它在说明文中是说明方法,在记叙文中是修辞手法。
本文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流动空间”
引用:四句
分类别:各样的屏
作比较:小时候向往屏——宾馆中的屏勾不起我的诗意
赏析文中古诗
杜 牧
秋 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锦屏人忒看得这少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中的一出,“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是暗指自己的青春。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这句话也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切期望。
“抱膝看屏山”
出自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拓 展 延 伸
屏风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文人骚客的悠悠情思,下面我们大家再来欣赏有关屏风的诗歌。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 娥
李商隐
与“ 屏 ”有关的诗句
屏风周昉画纤腰,
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
拂尘犹自妒娇娆。
屏 风 绝 句
杜 牧
与“ 屏 ”有关的诗句
在我们现实生活的许多场所里,仍有“屏”的身影,你能举一例,说说你对他的看法吗?
再见了!(共68张PPT)
学 习 目 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学习空间说明顺序,了解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法。
培养珍视、热爱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感情。
读读写写
磬 ( ) 攒( )
鳌头 ( ) 琉璃( )
藻井 ( ) 蟠龙( )
金銮殿( )中轴线 ( )
qìng
cuán
áo
Líu lí
zǎo
pán
luán
zhóu
1.朗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画出故宫示意图
北
南
东
西
午门
金水河
太和门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交泰殿
坤宁宫
御花园
神武门
景山
从
南
到北的空间说明顺序
乾清宫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西华门
东华门
故宫博物院
(1-2)总:位置、历史、建筑地位、总体布局、
外观概貌、建筑总特点。
分
前朝(三大殿)
(3—10)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外形
内景
位置
用途
内廷
(12-15)
后三宫
御花园
(16)总 回望故宫,强调艺术特点。
规模宏大 建筑精美 布局统一 风格独特
(11)—— 承上启下
理清结构
午门
神武门
东华门
西华门
城
墙
护城河
护城河与角楼
角楼
午门与金水桥
太和殿外景
太和殿藻井
铜龟
铜鹤
香炉
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宫外景
乾清宫内景
交泰殿内景
坤宁宫喜床、百子帐
御花园
养心门内影壁上琉璃双龙图案
九龙壁
故 宫 风 貌
故宫总说
宫殿建筑
规划布局
藏品精粹
故宫又叫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建成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580年的历史。其间共有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在这里行使最高权力。它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72万㎡,有房屋8700间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故宫总说
点击观看全景照片
宫殿建筑
紫禁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四面围有高10m的城墙,城外有宽52m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北为午门、神武门,东西为东华门、西华门。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前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过乾清门便是内廷。内廷由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西六宫和御花园组成,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点击查看总平面图
规划布局
君权神授
阴阳五行
礼仪典制
藏品精粹
大禹治水图玉山
金发塔
珐琅太平有象
海市蜃楼景屏
牙雕群仙祝寿船
金瓯永固
五伦图宝座屏风
重 点 研 读
在前朝部分作者重点介绍了哪座宫殿?有什么特点?围绕这个特点作者又写了哪些内容?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下一页
台基—高(三层高七米)、设计奇巧(排水管道)
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高。
外观—突出了太和殿之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内部—宝座、金柱、藻井、梁枋
突出其庄严富丽
位置—位于中轴线上
功用—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说明其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
由外及内,总写结合着分写
重 点 研 读
速读课文4~10小节,思考下列问题:
2、作者为什么要重点介绍太和殿?
上一页
因为三大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太和殿又是中心之中心,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皇帝行使权利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他在整个建筑群中最有代表性,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
3、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文中写龙内容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间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 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彩,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艺术特色
1、在说明各宫殿时的详略方面有什么特点?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2、作者是以怎样的感情来写故宫博物院的?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这种感情的语句。
试着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以空间为顺序,条理清楚。
2、总说、分说结合
3、突出重点,带动全局,详略得当。
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认为介绍一栋建筑物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
1、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内容。
2、以空间顺序为主,注意使用准确明白的方位词。
3、注意处理详略,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
4、总写结合着分写,既展示总体特征,又突出局部特点。
5、注意在行文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熟读课文。
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布 置 作 业
查找有关故宫博物院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紫禁城
紫禁城名字的由来
古时,人们把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是指三个宫城的意思,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在中间,称为中垣,于是古人便认为这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即天帝之宫。封建帝王被认为是天帝之子,他居住的皇宫便是“天上宫阙”。又因为皇宫是禁区,非一般人敢于涉足,所以故宫又叫紫禁城。
护城河
护城河环绕紫禁城外围,河宽52m,亦称筒子河,是紫禁城的主要防御设施。河水自西北流入,向东南流出至御河。护城河至今已有580年的历史。修建紫禁城时挖出的泥土被集中堆在了城北,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
护城河和角楼
(回平面图)
角 楼
角楼 紫禁城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
造型优美色彩绚丽的角楼
东北角楼
(回平面图)
午 门
午门又称五凤楼,是紫禁
城的正门,其前有端门、天
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
天门),其后有太和门。午
门的平面呈“凹”字形,这种
门楼叫阙门,是中国古代大
门中最高级的形式。午门是
颁发诏书、下令出征和战后
凯旋向皇帝献俘的地方。官员犯死罪有所谓“推出午门斩首”之说,但其实午门只是对官员执行“杖刑”的地方。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午门
(回平面图)
太和门
(回平面图)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清代改为乾清门)。
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太和门前有面
积约26000㎡的
广场,内金水
河自西向东蜿
蜒流过。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
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
位置,是紫禁城内规模最大
的殿宇。皇帝登基、完婚、
寿诞,每逢重大节日接受百
官朝贺和赐宴都在这里举行
隆重的礼仪。太和殿的装饰
十分豪华。殿内雕廊画栋,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安定和政权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点击查看相关图片
(下一页)
(回平面图)
太和殿
太和殿建立在台基之上,台基有三
层,前后左右设有台阶,其中前后
的台阶有左右并列的三道,中央一
道为专供帝王上下的御道,御道上
雕着九条龙纹。太和殿前方还布置
着象征国家长治久安、江山永葆的
铜龟、铜鹤、日晷和成排的铜香炉。
太和殿前是宽广的广场,广场中路两侧是品级山,其后又有仪仗蹲石。每到举行盛大仪式,庞大的仪仗队秩序井然地罗列广场,文武百官按品级跪列于两侧,旌旗招展,钟鼓齐鸣,殿前烟雾缭绕,皇帝在高高的三层台阶上接受百官朝贺,这种环境营造了一种空前的庄严与威慑。彰显了皇家的天威。
(上一页)
(回平面图)
中和殿
中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中和殿呈亭子形,平面呈正方形,金砖铺地,殿内设地屏宝座。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
朝拜。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
(回平面图)
保和殿
保和殿位于中极殿后,于明
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
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
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
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
父、有官
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清代殿试自乾隆年始在此举行。
(回平面图)
乾清门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
宫门。门前广场东西两端
为景运门、隆宗门。乾清
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
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
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
的“御门听政”、
斋戒、请宝接宝
等典礼仪式都在
乾清门举行。
乾清门
清晨的乾清门广场
(回平面图)
乾清宫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
之首,明代时是皇帝的寝
宫。清代自雍正皇帝移住
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
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
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
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
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
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
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
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
乾清宫内景
(回平面图)
交泰殿
(回平面图)
交泰殿为
皇后千秋节
受庆贺礼的
地方。清代,
于此殿贮清
二十五宝玺。
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
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
清世祖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
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
后的册、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坤宁宫
(回平面图)
坤宁宫即皇后宫,是皇帝结婚的地方,清朝只有同治与光绪两位皇帝在这里住过。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
御花园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点击查看相关图片
(回平面图)
神武门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后门,
位于中轴线之北。原称玄
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
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
龙,右白虎,前朱雀,后
玄武。后来为避康熙(玄
烨)的讳,改为神武门。
玄武门因是后门,所以在
形制上比午门低一个等级,尽管也是重檐式屋顶,但大殿只有五开间,也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
神武门
(回平面图)
君权神授
3、端门、左掖门、右掖门。
4、乾清宫、坤宁宫、日精门、月华门与天地日月。
1、紫禁城的命名。
2、中轴线的设计。
5、东西六宫与十二星辰。
阴阳五行
1、宫殿布局上的前朝后廷与前三后二。
2、前后左右的四门命名。
3、黄色的大量使用。
4、背山面水的格局设计。
高224cm,宽96cm,座高60cm,重5000kg。用料产自我国新疆和田的青玉。景用夏禹治水之故事。 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时间。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大禹治水图玉山
高147cm,底座70×70cm。 塔由下盘、塔斗、塔肚、塔颈、塔伞及日月6部分组成,各层均于适当部位嵌珠宝、绿松石、珊瑚等。塔肚内供佛后置一盛发金匣,下配白檀香木座。塔下承以紫檀木莲花瓣须弥座。乾隆帝在其母去世不到一月时,下诏制作金塔一座,专盛皇太后御发。 金发塔共用黄金三千多两,设计式样经乾隆帝钦定,经过三个多月紧张赶制而成。金发塔纹饰精美,造型高峻而玲巧,反映了清乾隆朝金属工艺的水平。
金发塔
通高170cm,长100cm,宽55cm。清宫旧藏。 象卷鼻垂尾,四足直立,背托宝瓶,寓意“太平有象”,下置束腰长方形座。象通体为月白色珐琅地,其上捶揲起线勾云纹,而宝瓶、鞍鞯、鞍垫及长方形座的花纹则用掐丝填珐琅技法完成,故此件太平有象为“复合珐琅器”。器为一对,据记载是由两广总督李侍尧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进贡的。
珐琅太平有象
通高32cm,座长21cm,宽10.8cm,景屏径14.8cm,厚4cm。此件作品以镂空、浮雕、拨镂、拼镶等技巧把景物刻画得玲珑剔透,景致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在4cm厚的象牙上所刻层次达15层之多,楼阁曲栏雕得细如发丝,人物神态逼真如生,其工艺精妙无比,巧夺天工。屏与座之纹饰表达了“芝仙祝寿”、“长寿平安”、“福寿万年”等吉祥寓意。
牙雕海市蜃楼景屏
高58cm,长91.5cm,宽23.5cm。船龙舟形,设3层楼阁。舟中王母、众天女、八仙、福禄寿三星以及船夫、乐手等共42人。是内务府大臣在慈禧太后六旬生日时进献的贡品。
象牙镂雕群仙祝寿图龙船
高12.5cm,口径8cm。 是皇帝专用的酒杯。杯金质,鼎式,圆形,直口。口沿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满錾宝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红、蓝宝石为主。两侧各有一变形龙耳,龙头有珠。三足皆为象首式,象耳略小,长牙卷鼻,额顶及双目间亦嵌珠宝。
金瓯永固
紫檀嵌珐琅五伦图宝座屏风
高294cm,通宽395cm。屏风共5扇,分别表现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等5种封建伦理关系。(共44张PPT)
苏 州 园 林
叶圣陶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苏州园林景观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的重要阶段。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作者简介
听课文朗读:
1 听朗读正音,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
2找出文章中能够概括出苏州园林总的特点的一句话
轩榭( )
重峦叠嶂( )
丘壑( )
嶙峋( )
镂空( )
蔷薇( )
池沼( )
相间( )
着眼( )
xuān xiè
luán zhàng
hè
lín xún
lòu
qiáng wēi
zhǎo
jiàn
zhuó
给下列字注音
`
鉴赏: 因地制宜:
映衬:
重峦叠嶂:
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课文指根据具体地形,设计各不相同的园林。因,依照、根据。宜,适当、适宜。
映照,衬托。
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解释下列词语
阅历:
雷同:
景致:
别具匠心:
斟酌:
由亲自体验、经历而得来的知识。
不该相同而相同。
指别致的、有情趣的风景。
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
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再读课文思考:
2、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3、作者概括出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 ?‘图画’一词在文中出现过多次,起到什么作用?
1.给文章划分结构,并概括大意
6、文章结构有何特点?前后文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4、作者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的?
5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
7、文章结尾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第一部分
(1~2段)总写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3~9段)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尾声,指出苏州园林的美不止这些,让人回味无穷。
本文结构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总的印象:
印象是“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的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点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和作用。
1.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
2.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 (4)
3.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5)
4.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6)
5.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7)
6.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8)
7.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9)
从七个方面紧扣 “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体特征。
文章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本文说明顺序
本文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从全文看由整体到部分,从各部分看,由主到次,由大到小 。
结构特点及前后文的关系:
本文采用总——分结构。
课文3-6段与第2段四个“讲究”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文章结尾告诉人们苏州园林值得介绍的还很多,文中所介绍说明的只是一些方面。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无穷。
文章结尾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第一段:
1、哪个词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
明确:“标本”
2、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有典范、代表的意思。
(这个词形象地表明它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
完美的图 画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 段
4 段
6 段
5 段
分说
总说
内容上一一对应
第(2 )段
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
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第四段(1):
假山的堆叠
池沼的配合
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
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
觉身在山间”照应
两种:
一种宽畅,一种成河道
相同点: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自然
第四段(2):
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第五段(1):
1、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
明确:——“着眼在画意。”
2、本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作比较:与松柏,道旁树比较
举例子:“古老的藤萝”
打比方:把藤萝比作一幅画
明确:“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3、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
征?
第五段(2):
苏州园林的墙壁上有砖砌的镂空图案
廊子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第六段:
1、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
明确:利用花墙、廊子或镜子为苏州园林
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
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把景致
分开。
讲究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第(7)段
讲究色彩的搭配第(9)段
讲究门、窗的图案美 第(8)
局部景观:
总说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说
3.亭台轩榭的布局
—自然之趣
4.假山池沼的配合
—自然美
5.花草树木的映衬
—图画美
6.近景远景的层次
—景致美
四个讲究
7.每个角落
—图画美
8.门和窗
—图案美
9.极少用彩绘
—色彩美
捎带说明
整 体
局部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表达方式的句子。
说说其表达效果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表达方式
说明
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
3.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
记 叙
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
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
3.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
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
n
议 论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
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
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
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b
1.作比较:
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村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 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杜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B
2.举例子:例如:第2自然段,以游览都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例子,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第5自然段中,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摹状貌:例如第5自然段中,对苏州园林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4打比方:“我想,用图画来打比方,称呼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
修辞手法
1.“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 ”(排比)
2.“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不是讲究对称的”(设问)
3.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画(比喻)
准确生动,周密。
1.动词的运用。
如文中第7段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用了“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紧扣“注意图画美”一个“补”字说明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单调为多彩。
语言特征
2.副词的运用。
如“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其中的“大多”、“极少”用得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
又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其中“一切”、“决不”则表示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3.描写性的词语的运用。
“重峦叠嶂”写出了假I山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
“高低屈曲”状写出了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
“俯仰生姿”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
“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语言特点:说出下列句画横线的词的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3)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5)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6)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蔽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1)“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
(2)“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而“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在句中用“鉴赏”词最恰当。
(3) “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
(4)“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
(5)“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
(6)“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小结:
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始终要注意紧紧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提示:先抓住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的共同点,先概述,后分说。
字数为150字。
我们的校园
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