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0—11共2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0—11共2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7 08:03:41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狭义——消息通讯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扼要广义消息报告文学别了,“不列颠尼亚” 2、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标题、导语、主体1、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
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
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
事实。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背景:港督府变迁结语: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别了,“不列颠尼亚”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一方面,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问题探究:别了,“不列颠尼亚”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别了,“不列颠尼亚”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下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别了,“不列颠尼亚”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
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别了,“不列颠尼亚”讨论:文中三次写到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第二次降旗——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
平时,这一次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
因为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三次降旗——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
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最后一次降旗仪式结束后,彭定康将离去。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都把镜头对准了港督府,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全过程,世人也都把目光聚焦在这里,等待着彭定康最后的离去,但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镜头中末代港督神色黯然,降落的米字旗叠放在他的膝头,带有皇家标记的“劳斯莱斯”并未驶离,而是缓缓地围着港督府绕开了圈子……如果你是现场记者,对观看实况转播的亿万观众该说什么?别了,“不列颠尼亚”记者
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是:“彭定康的车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凤凰卫视的解说词是“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车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是,彭定康没有继任了。”诗人
港督府前车马稀,缓降慢别米字旗。 小号声中斜阳暮,细雨蒙蒙霸权离。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14张PPT。包身工夏衍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点明季节) 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起床时间之早)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蜂房:小而密,规格统一毫无生气,生物:没有思想的人,长期受到非人的折磨,蠕动:比拟的修辞手法,回应“生物”,形象地描画出包身工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强迫起床的情景。)一:赏析你认为好的词句,想一下它为什么好?用上了什么修辞手法?点明了什么?换上其他词语可以吗?“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乱哄哄的情景)”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称作“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失去了女性的矜持和羞涩感,就等于失去了女性的自尊,麻木是心灵最大的悲哀。)二:随笔写下你的一点感受和思考,不要忽略了自己思想里即使是一点点的思想火花。第一遍:首先阅读全文,然后批注阅读1——11段
阅读全文的任务
1、找出不会读、不会写的,或者平时容易写错的字词,抄到摘抄本上。
2、对文章意思有个大概的了解,闭上眼睛,能够把文章大意复述出来。
第二遍:
一:赏析你认为好的词句,想一下它为什么好?用上了什么修辞手法?点明了什么?换上其他词语可以吗?
二:随笔写下你的一点感受和思考,不要忽略了自己思想里即使是一点点的思想火花。
口述:1——11段讲了什么事情?归纳:1——11段的段意。方法:综合各层层意描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交代包身工的来历。 报告文学是新闻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1)借用一般情节小说的结构形式,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借用一般散文“以线穿珠”的结构式,依靠主题思想的论述来直接组合互不相关的材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样。报告文学的一般结构: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来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最后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明确:
1、四点一刻:起床情形 居住低劣
2、四点半钟:早饭情景 饭食粗劣
3、五点钟:劳动情况 条件恶劣
4、黑夜:收工情况 悲惨命运点面结合“面”上的描写,就是指人物的群体描写,如写包身工起床的情况。
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事例和典型的细节。如这里描写的“芦柴棒”。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1、词语的准确运用。
2、大量数字的运用。
3、精妙的细节描写。
4、大量修辞的运用。
5、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本文用到的修辞手法:比喻:比如“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这段话里,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借喻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做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另外,还有用“机器”借喻包身工,揭露了带工和纱厂老板把包身工看成赚钱工具的罪恶本质;
用“罐头”借喻日本纱厂,说明包身工无处可逃的悲惨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