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表达交流《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表达交流《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7 08:0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选择材料要独特,并不是指要写重大的事情,相反,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琐屑之事,有时更能表达真实而温暖的情感。有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常常是通过细小的事情来表现重大的主题的。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不写法国人民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也不写侵略者的残暴行径,而是选取一所普通小学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个内容来写。在这最后的一节法语课里,作者通过描写省悟了的学生小弗郎士,忠于事业、忠于祖国的韩麦尔先生,还有热爱祖国的村民,把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极为充分,文章笔墨集中,情感渲染浓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应具有生活性、典型性、新颖性和独特性。第二、记叙文构思的角度
记叙文构思,也可以说是处理材料的着眼点,是谋篇布局的切入点,是很有讲究的。可以是正面反映,也可以是侧面突出。一般而言,选择角度要力求做到“新”和“巧”。“新”是指有自己的特点,不与别人雷同;“巧”是巧妙,要出人意料,但不要故弄玄虚,要符合生活的规律,巧在情理之中。据说宋徽宗喜欢画,宋代有考画家的制度。一次,画院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让画师作画。画师们各显其能。有的在山腰里画座古庙,有的把庙画在丛林深处,有的画个完整的寺庙,有的只画庙的一角或一段残垣断壁。独有一位画师,他没有画庙,只画了一个老和尚在深山的泉边提水,这幅画因而获得了第一名。和尚提水,无非是为了烧茶、煮饭、洗衣,说明附近山里有寺庙;和尚是老的,说明庙是古庙。这幅画把“藏”字表现出来了,很好地体现了题目的要求。这位聪明的画师获得了第—名,就在于他选择了侧面描写的角度。选择角度,要多费心思,由巧及新,由奇及美。要想做到巧,对于同一个材料、同一件事情要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来审视,正、侧、反、仰视、俯视、透视……然后再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着笔。第三、记叙文人称的角度
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
记叙的人称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的记叙,第三人称的记叙,第二人称的记叙。
1.第一人称的记叙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出现,直接记叙“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2.第三人称的记叙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第三人称的记叙,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自由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以上两种记叙角度是常见的,也是写作中用得最多且较容易掌握的。3.第二人称的记叙
作为记叙的第二人称,在写作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虽然在记叙中有时也会出现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但这只是“人称”,和“记叙人称”并不是一个概念。看一篇文章的记叙人称,主要应从作者记叙时的立足点、观察点着眼,从叙述者、读者和被叙述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不能做叙述者,也就是说,作者不能站在“你”或“你们”的立足点,来叙述“你”或“你们”的事迹,实际上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只能代表读者或被叙述的对象。有些文章,采用第一人称记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在行文中有时用“你”“你们”“朋友”等称谓来呼唤读者,直接与读者做感情上的交流。这里第二人称的出现,并未改变作者记叙的立足点,文章依旧属于第一人称的记叙,全篇仍以“我”作为记叙的立足点,只是为了记叙的亲切,才用“你”或“您”来称呼被叙述对象。有时采用第三人称记叙,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了增强文章的感彩,也用“你”来叙述被叙述对象“他”。但这也并未改变叙述者局外人的立足点,也应划归为第三人称的记叙。事实上,一篇记叙性文章很少只使用单一的叙述人称,常常是两种或三种叙述人称交替使用,各有主次、程度的差异而已。父亲的手
(2012·湖南高考优秀作文)
父亲的手,即使是在教训孩子,也会给孩子以温暖。
——题记
自我有了记忆能力起,我对父亲一直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感,老实说,父亲并不高大,一米七的个头,略有些发福的腰,微微挺起的肚子,以及一副金丝边眼镜,怎么看怎么像个有学问之人,理应是温文尔雅的。谁知在我的心中,他却像个山野村夫一样,有些匪气。尤其是他那双手,虽不似练武之人布满老茧,威力却很惊人。他的手,厚且大,指头极粗,张开五指,便像一块砖一样厚重。当他的砖一样的手掌向我挥来时,我顿时觉得我成了孙猴子,即将被“五指山”压得无翻身之日。
事实上,我也仅仅和父亲的手掌亲密接触过三次,第一次是手,第二次是脸,第三次是头。记得我八岁那年,正值顽童岁月,也是任性的时候,那时我迷上一套漫画,数次开口索要不成后,我便铤而走险——偷,大概要偷三十块钱,当然,当时的我显然不够熟练——当然后来也没偷过,当我把手伸进父亲皮夹的一刹那,我忽然感觉身后鼻息直喷颈部,反头一看,一黑脸大汉正铁着一张脸,剑眉集中,怒视着我。当天,当父亲的“砖头手”第一次用力地拍到我的手掌时,我还是不争气地哭了,因为太痛了!从那时起,我对父亲的畏惧程度一天天加剧,心中也产生了一丝丝怨恨。在我十五岁那年逃课被抓到后,父亲第二次打了我,当他厚重的大手甩到我的脸上时,终于,我下定了决心——等什么时候我长大了,绝不会任父亲打了!
十六岁,十七岁时我的身高如春笋一般拔地而起,真有“势拔五岳掩赤城”之势,十七岁的我和父亲站在一起时,个子高他一头。终于,在又一次犯了错后,父亲又扬起了他的手。我心想,若他挥下,我一定有挡住他的手的力气。他扬起的大手上有一道深深的红色指甲印,我清楚地看到,那时在听老师训斥我时,父亲用他的大拇指,狠狠地插入了他的食指之中。父亲的宽大的手掌,最终还是落下了,但这次力度似乎不大,只轻轻地抚摸了我的头,眼神复杂,不知那里包含了多少情感,有期待,有愤怒,也许还有失望。我愕然了,我没有想到父亲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我曾经一次又一次地想过,当我有力气抓住他挥向我的手时,我会得意地笑,会张狂地笑,会毫不畏惧地和他相对视。但我没想到父亲只是用手抚了抚我的头,还留给我那样一个复杂的眼神。
父亲转身走了,留给我一个背影。父亲有些驼背了,身子却更胖了,不知为何,我的眼眶有些湿润,想到父亲的手,那不仅仅是惩罚我的利器,更是温暖我的太阳啊。回想起生活中的一个一个片段,想到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床准备早餐的父亲的手;想到每天晚上十一点要去学校自习室接我的开着车的父亲的手;想到帮我涂药的那双手;想到抚摸我头的那双——我父亲的手。
我忽然对着父亲的背影大声喊:“爸,我会努力的!”父亲的身影猛然一顿。终于,他缓缓扬起了手!像太阳一样!【点评】 本文围绕“父亲的手”,从多角度选材,精心选取了三个不同时期的生活素材,写我和父亲手掌的三次“亲密接触”,表现了父子真情,条理清晰,中心突出。文章还详写了第三次“接触”,起到了深化主旨的作用。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选用第一人称的角度,便于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来抒发情感,将父亲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使文章意境深远,真挚动人。【文题展示】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一曲饱含深情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我们想起许许多多教过我们的老师。这些老师中,总会有令你难忘怀念的,每当你回忆时,关于他(或她)的点点滴滴总会在你的脑海中浮现。生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每一瞬间都有可能在你的心灵上折射出新的感受、新的思考和新的领悟。当一些与老师共处时的美妙瞬间闪烁着心灵之花触动你沉睡的情感,使你怦然心动时,你想诉诸笔端吗?
请带着对老师真诚的感情,写一篇关于老师的记叙文。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注意记叙的角度;④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 
写关于老师的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定中心。就是说这个老师是谁,他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什么。
其次,要选好材料。这样,才能透过一件事或多件事看到老师的品质和特点。
再次,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写赞颂老师的文章,最主要的就是写出老师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品质,抒发对老师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做到以情动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第四,精心选择典型事例,做到点面结合。一般来说,大多数老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仅要做好分内的事还要做好分外的事,其事迹感人,因此我们必须精心选取典型事例,否则会偏离中心。如果只对老师做简单介绍,老师的形象就显得单薄。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通过对“面”的介绍,可以使读者了解老师的概貌和事情的基本情况,通过对“点”的具体、细致的描述可以从各个侧面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这样,可以使文章收到“窥一斑可见全豹”的效果。第五,要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适当地穿插议论、抒情。视角的选择更多地体现了写作技巧方面的要求,但绝不能忽略内容表达与情感抒发方面的制约;而切入点的确定则更多地体现了观察、思考方面的深度与敏锐度,其中也有技巧方面的影子。写文章只有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写出美文,写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