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88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经历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教学方法:质疑引导,直观演示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推理迁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的卡纸
学具准备:剪刀,卡纸,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试一试
(教师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你认识这个图形吗 你会怎么去算它的面积 请你自
己量出必要的数据,算一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没有一点提示,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凭借已有的认
知经验,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环节:说一说
师:现在有谁愿意把自己的研究结果跟大家说一说,并说说是怎
么想的
生1:我是用“底乘邻边”的方法计算的。平行四边形是易变形的,我抓住平行四边形的对角一推拉,它不就变成长方形了吗 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长的邻边。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邻边。(结论显然错误,但该生能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做法值得肯定) (出示图形)
生2:我是用“底乘高”的方法计算的。通过观察,我沿着高把“三角形”那块割下来补到这边,就变成一个长方形,这个时候的长是底,宽就是高,所以面积应该是底乘高。(出示图形)
(教师请学生把两种办法在黑板上呈现出来)
第三环节:辩一辩
学生进行辩论,你为什么赞同或者反对这个方法 请说出自己的
理由。通过怎样的方式能验证哪个方法才是正确的
学生把平行四边形放到方格纸上,用数格子的方式,很清楚地发
现“底乘邻边”结果是错的,“底乘高”结果是对的。
师:“底乘邻边”为什么是错的呢
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平行四边形教具进行推拉,动
态推拉,直至压扁,最后只剩下一条缝, 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面积在发生变化。
师:(鼓励持“底乘邻边”观点的学生)尽管你们的方法是错的,但是你们也想到了转化,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决,很棒!其实,两种方法都是转换法,但转换的方式不一样。求面积,“割补”行得通,“推拉”就错误:如果求周长,“推拉”就可以,“割补”就不可以。
第四环节:练一练
1.怎样计算菜地面积?
2.课本习题,分组完成
3.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高
4.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5.讨论:下面4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第五环节: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在学习过程中有收获吗?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没错,今天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出了它的面积,那最后老师留给大家一个思考,你能否利用“转化”的方法,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出来呢?看看三角形怎样转化成和他有联系的图形呢?(出示课件提示)
作业布置:课本相关练习题。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 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S= a h
课后反思
尊重学生主体,遵循学生的思路,尽管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意外”,显得不那么顺利,但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对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教师心目中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中能否主动且善于听取学生的见解和意见。
角色上:教师退到幕后,学生走到前台
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始终在前台而学生在后台,教师一定是
包办有余而放手不足,学生的学习肯定是被动的,其学习效率也会是低下的。只有教师尽量后退,一直退到学生的背后,变原来在前头“铺路”为在后头“补路”,学生尽量前进,变原来在后头“走路”为到前头“探路”,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才会变得主动,教学才会有效甚至高效。
程序上: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面对一项新的学习任务,,是教师先“教学”后学生“仿学”,
还是学生先“试学”后教师“导学”这既是教学理念的问题,也是
学程序的问题。只有将教学的程序设置合理,教学理念才能落到实处。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学生的学习也不是从零起步,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方法技能、生活经验,所以学习活动就可以从“试学”开始——学生独立面对问题,自主探索,寻求结果。尽管这样做可能会出出现五花八门的、意想不到的甚至是南辕北辙的情况,但这些就是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和想法,是教师教学最根本的依据。只有学生充分展示了自身学习的状况,教师才能充分认识学生学习的现状,并发现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而后根据这些开展“导学”——原先正确、合理的加以利用,原先相误、偏颇的加以纠正。这样既可以利用学生 “试学”过程中的差异资源,让学生互教互学,也可以根据“试学”和目标的差距,由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
3.形式上:充分倾听学生的见解
学生的见解往往代表着他学习探索活动的全部,代表着活动
形式、思维的过程、学习的结果。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学会倾听,充分地听取学生的见解。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探索活动,而后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唤醒学生学习的潜能和自我意识,摆脱思维的惯性和学习的依赖性;鼓舞学习活动中的每个学生,挖掘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在肯定中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提高能力。
4.话语上:“你”优先
“你会怎么去做 ”,“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么认为,说说你的理由。”这些话语,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能唤醒他的主体意识,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