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预测卷二(含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预测卷二(含解析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6 21:4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预测卷二
一、选择题
1.公元前544年,地处江南被视为“文身断发”蛮夷之地的吴国派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这表明当时(  )
A.文化中心开始逐步南移
B.吴国深受儒家礼仪影响
C.华夏文化认同趋向加强
D.礼乐制度得到各国维护
2.出土秦简《效律》是关于核验、审计各级官府物资账目的法律,其中有以下规定(赀,罚缴一定数量的财物):
衡制 误差 赀罚 衡制 误差 赀罚
石 十六两以上 一甲 桶 二升以上 一甲
钧 四两以上 一盾 桶 一升以上 一盾
斤 三铢以上 一盾 斗 半升以上 一甲
据此可知,这一立法旨在(  )
A.保障军备供给   B.打击不法商人
C.加强吏治建设 D.提高生产水平
3.公元263年,魏灭蜀。司马昭命有司撰访吴地图,为灭吴做准备。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位不准的缺点,司空裴秀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据此可知(  )
A.印刷技术落后制约了科技进步
B.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
C.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
D.国家统一促进科技的创新
4.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唐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调整(  )
A.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B.有利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的妥协
D.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
5.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参加的人员一般是皇帝近臣、宗亲等。表中曲宴人员变化能够反映出(  )
北宋官员出席曲宴的部分记载
时期 太祖朝 真宗朝
曲宴 记载 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 咸平五年(1002年)“癸亥,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
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 “三年八月八日甲寅,诏近臣观书于龙图阁,遂宴于崇和殿”
A.宋初政治改革的方向
B.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C.帝王将相的关系亲疏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6.清政府下令不许地方绅士自行救灾,救济灾荒均以国家为主导,以免引发社会治安问题。到了光绪初年,来自江浙等东南沿海的地方绅士,开始跨越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这说明(  )
A.民间救灾开始居主导地位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政府的救灾政策发生变化
D.晚清中央权威趋于衰弱
7.如表为迁入皖南广德地区的移民情况(部分年份)。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865年 1869年 1874年 1879年
户数 381 4 995 16 336 23 560
口数 1 250 17 993 79 970 109 567
A.自然经济解体的冲击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
D.近代洋务经济的刺激
8.谦祥益号绸布庄原先经营绸缎和土布,鸦片战争以后兼营洋布,1851—1894年先后在北京、汉口、山东、直隶等地开设8家分店,并附设织布染布工厂,还在上海、苏州、杭州、广州设立办庄,专办货源采购。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
A.近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时代特点
B.西方国家商品输入的减少
C.晚清时期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D.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的起步
9.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本有意“实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太平洋帝国主义战争”,要求全党“大胆地警醒群众的民族自觉”,领导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力政策”。随后,派出干部奔赴抗日前线。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积极推动联蒋抗日的实现
B.坚持实施全面抗战路线
C.肩负领导全民族抗战使命
D.倡导反法西斯国家联合
10.下图是1960年与1965年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所有制结构改变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三线建设的完成
D.国民经济的调整
11.英国著名科学史家WC·丹皮尔指出,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发明,后传入印度,再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修改为吉巴尔字体(又称阿拉伯数字),替代了累赘的罗马数字。这体现了(  )
A.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
B.古印度科技领先世界
C.商业贸易加速文明交流
D.阿拉伯善于学习创新
12.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13.在中世纪欧洲,香料被看作是上层社会的标志,其价格昂贵,被称为 “黑色黄金”,一些贵族家庭会以香料来彰显自己的财力。16世纪以来,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寻常百姓的大众化商品。这反映了当时(  )
A.近代商业贸易方式发生变化
B.欧洲消费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
C.欧洲扩大了对外贸易的通道
D.商业贸易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14.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一开始实行的是入门摸底考试,这是在招聘某个职位时单独设置的一个水平测试,只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基本工作能力。应试者是具有赐官权的议员或官员推荐来的,然后他们竞争某一岗位,表现最优异者会被录取。这种考试(  )
A.杜绝了政党分肥制的弊端
B.折射了英国政党之间的尖锐斗争
C.代表了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D.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恩赐官职制
15.1933年12月,针对内外形势的变化,苏联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开展为争取集体安全而斗争的决议,正式将“集体安全”作为外交政策,强调“安全不可分割”,主张建立集体安全体系。苏联提出“集体安全”旨在(  )
A.阻止法西斯势力对外扩张
B.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
C.打击国内外敌对政治势力
D.联合东欧以反对帝国主义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录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序幕 奔向新时代的滚滚浪潮 …… 司马炎使中国再度统一 第二章 胡汉的抗争 第三章 跨越胡汉之壁垒 苻坚的时代 北魏的登场与时代状况 …… 第四章 江南贵族制社会 东晋的贵族制社会 …… 第五章 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第六章 江南的开发与民族间的斗争 第七章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第八章 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 北周武帝与华北再统一
——[日本]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 评价历史有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是着眼于它与前朝后代的差异,尽量突出它的特殊性,这是“分期论”的尺度;另一个则是“变态—回归”的尺度,即在观察特殊性的同时,去寻找那些抑制“旁逸斜出”,并最终使历史步伐回归于“中轴”的力量和条件,及造成“变态”与导致“回归”的机制与过程。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
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12月,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要求税收由国家财政部门征收,地方政府不许自行其是。1932年,邓子恢出任中央财政部部长,他把统一财政当作“当头的重要工作”,指出:“只有把一切财政开支统一起来……由中央作有计划的支配,才能把不必要的用款通通节省下去,拿去供给红军。”9月,财政部颁布训令:“各级政府必须按照中央颁布之财政条例,坚决执行。”他还要求各级财政部“必须尽量指导和帮助各种合作社组织……之建立与发展”。到1933年9月,据江西、福建两省17个县的统计,各种合作社共有1 423个。
——摘编自苏俊才《中央苏
区财经建设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1947年1月,党中央采纳了晋察冀中央局的建议,决定召开华北各解放区财政经济会议,要求统一各区步调,克服本位主义,合用各区一切财经条件和资源。3月,会议正式开始。最后通过了《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工作会议综合报告》。报告强调:“要努力发展各种生产,奖励人民发家致富,在公营经济还不能大量发展并占有主要地位的时候,应该注意发展私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4月,华北财政经济办事处成立,负责统筹管理华北各个解放区财政经济。1948年4月,华北各解放区金融贸易会议在石家庄召开,进一步制定统一的政策和行动计划。会议强调华北各解放区除有部分地区仍在进行战争外,一般应以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1948年5月党中央决定取消华北财政经济办事处,成立中央财政经济部。
——摘编自薛暮桥《解放战争时期华北
解放区的财经工作》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央苏区和华北解放区财经工作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财经工作调整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巴拿马运河简史
——摘编自张鹏等《巴拿马简史》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巴拿马运河的发展史自拟一个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9.下面为1870—1992年美国人均GDP、每工时GDP与欧洲国家的相对水平变化表(美国为10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际视角下的美国经济发展
年份 人均GDP 每工时GDP
10个大陆国家的平均值 英国 10个大陆国家的平均值 英国
1870 76 132 65 115
1900 67 112 — —
1913 63 95 57 86
1929 62 76 55 74
1950 56 72 45 62
1973 70 72 70 68
1992 81 73 87 82
说明:本表中的10个大陆国家是指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瑞士。
——[英]安格斯·麦迪逊
《世界经济之考察1820—1992年》
以恰当的尺度划分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特点及其成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1.C [由材料可知,即便是被视作“蛮夷”的吴国公子也熟知中原文化,表明边远地区对中原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比较强烈,故选C项;公元前554年处于春秋时期,当时的文化中心在北方,并未开始南移,排除A项;“乐舞和诗歌”并不只有儒家文化,而是整个华夏文明,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礼乐制度得到各国维护,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效律》是关于核验、审计各级官府物资账目的法律”可知,该律例是对官府行为的监控,表格中反映的是度量衡出现误差后所要承担的结果,其目的是规范和监督各级官府在统一度量衡过程中的行为,即加强吏治建设,故选C项;保障军备供给需要针对粮食、兵器或其他方面进行立法,表格中更多强调的是计量单位出现误差后对应的惩罚,排除A项;打击不法商人应该涉及商人违法的表现及处罚方式,而《效律》主要是针对各级官府,排除B项;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从劳动力、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工具入手,材料中提到的是衡制的误差与赀罚,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司马昭命有司撰访吴地图,为灭吴做准备。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位不准的缺点,司空裴秀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可知,司空裴秀绘制更详细的地图是为了满足国家对外征战的需要,而国家的需要也促进了地图绘制的发展,体现出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故选C项;三国时期还没有印刷术,不存在这项技术落后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科技服务于国家对外战争的需要,而不是社会生产,排除B项;当时是三国时期,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项。]
4.C [根据题干可知,在唐玄宗统治前期,道仅是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说明道职权的变化适应了藩镇割据形势的变化,据此可知,这一调整体现了唐朝中央政府对现实(藩镇割据)政治的妥协,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是道职权的变化(由监察变成军事),并不是“完善”其职权,排除A项;道职权的提升,使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强化,对中央集权来说是弱化,而不是“加强”,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虽然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但在形式上,大多数节度使还是服从于中央,这就在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而不是“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排除D项。]
5.A [宋初太祖时期,皇帝宴请的对象主要是武将;真宗时期,宴请的对象则变成了宰相、近臣等文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体现了宋初政治改革的方向,故选A项;曲宴和科举制度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帝王将相的关系亲疏”是表面现象,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国家政策的调整,排除C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
6.D [从材料中“到了光绪初年,来自江浙等东南沿海的地方绅士,开始跨越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来看,清朝中央政府的权威有所削弱,出现了原来清政府不允许民间自主进行的救灾行为,故选D项。]
7.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德县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太平天国与清军交战之处,人口伤亡严重,清政府为了恢复生产,有组织的从湖北、河南等地招募大量移民前去垦荒,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政府在此地大量迁入人口,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主要是涌入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皖南广德地区不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因此自然经济解体的冲击不能作为广德地区人口增加的原因,排除A项;皖南地区地处西南内陆,并未受到西方列强的直接侵略,“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洋务运动一方面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一方面利用国内有利的资源条件创办近代工业,皖南广德地区则不符合该条件,“近代洋务经济的刺激”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8.A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谦祥益号绸布庄在鸦片战争之前仅是经营绸缎和土布,在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了以下变化:“兼营洋布”、在各地开设“分店”“附设织布染布工厂”“还在上海、苏州、杭州、广州设立办庄,专办货源采购”,说明其经营范围增多、经营方式拓展,而这些内容比较符合近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时代特点,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国家输入中国的商品逐渐增多,而不是“减少”,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谦祥益号绸布庄这一家店铺的经营变化,不能扩大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排除C项;近代民族企业兴起于洋务运动后期,并且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谦祥益号绸布庄在鸦片战争前后经营方式的变化,不属于民族企业“起步”的范畴,排除D项。]
9.C [材料体现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认清日本发动对外战争的本质,号召群众和党员干部积极抵抗日本侵略,肩负领导全民族抗战使命,故选C项;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仍然处于对抗状态,排除A项;全面抗战路线是在1937年洛川会议上制定的,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反应,并没有联合反法西斯国家的内容,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可知,1960年至1965年,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工业和服务业出现不健康的快速增长,1959年出现经济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从1961年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使得国民经济逐步走上正轨,材料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下降正是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故选D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1960年至1965年农业和工业上并没有所有制结构的改变,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时间为1953年至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三线建设于1964年决策,1965年开始实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1.A [根据材料“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发明,后传入印度……替代了累赘的罗马数字”可知,阿拉伯数字是在文明的交流中不断演变进步而产生的,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印度数字,不能判断其科技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阿拉伯数字的产生过程,没有涉及商业贸易,排除C项;根据材料“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发明,后传入印度,再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可知,阿拉伯数字的产生过程中涉及多个国家,“阿拉伯善于学习创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D项。]
1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根据材料可知,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是重要社交场所,与“权力”有关。综上可知,这反映了食物生产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实行直接民主”“注重集体活动”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B、D两项。]
13.C [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欧洲,香料价格昂贵,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而16世纪以来,香料成为百姓的大众化商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后对外贸易的发展,香料大量进入欧洲市场,香料价格下降,使其成为大众化商品,故选C项;由材料可以得出香料大量进入欧洲市场,但不能体现其进入欧洲市场的贸易方式是否发生变化,排除A项;16世纪以来香料成为百姓的大众化商品,是因为香料供应增加,价格下降,而非寻常百姓购买奢侈品,不能反映欧洲消费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商业贸易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没有体现对精神生活的丰富,排除D项。]
14.D [根据材料“应试者是具有赐官权的议员或官员推荐来的,然后他们竞争某一岗位,表现最优异者会被录取”可知,文官的选拔仍然是以党派、关系、门第为基础进行选拔,因此这种考试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恩赐官职制,故选D项;文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党分肥制的弊端,但是“杜绝”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英国确立的文官制度奉行“政治中立”的原则,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政党之争对国家管理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仅介绍了摸底考试一种形式,故“多样化”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15.A [根据材料“1933年12月……主张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可知,苏联提出集体安全的背景是德国法西斯势力扩张,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其目的是阻止法西斯势力对外扩张,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受到经济大危机的直接影响,排除B项;1933年的苏联国内局势已经稳定,正在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打击国内外敌对政治势力”与苏联国情不符,排除C项;苏联与东欧的联合是在二战以后,“联合东欧以反对帝国主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6.解析:根据材料二可知,在评价历史时有两个尺度,即“分期论”尺度和“变态—回归”尺度。就第一个尺度而言,其着重点在于它与前朝后代的差异,尽量突出它的特殊性;在具体作答时就要仔细分析魏晋南北朝与前朝后代相比,有哪些方面具备“特殊性”这一特点:在政治上,根据材料一“胡汉的抗争”“苻坚(前秦)的时代”“北魏的登场”“东晋的贵族制社会”“北朝后期的政治”可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国家分裂动荡,政权更替频繁;门阀士族操纵政权,皇权低落。在经济上,根据材料一“江南的开发”可知北民南迁,促进民族交融,南方得到开发。在思想文化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多元,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在民族关系上,根据材料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可知民族交融。就第二个尺度而言,其着重点在于寻找那些抑制“旁逸斜出”,并最终使历史步伐回归于“中轴”的力量和条件,及造成“变态”与导致“回归”的机制与过程;在具体作答时就要仔细分析有哪些史实能够说明使历史步伐回归于“中轴”,即国家统一:在政治上,根据材料一“司马炎使中国再度统一”“北魏的登场与时代状况”“民族间的斗争”“北周武帝与华北再统一”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局部或短期的统一;长期战乱动荡,人民渴望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在民族关系上,根据材料一“江南的开发与民族间的斗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可知,南方得到开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在说明的结尾部分,要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对材料二所述两个尺度进行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其异于秦汉隋唐的特殊性,又在曲折发展中孕育了走向统一的新因素,使历史回到正轨并上升发展。
答案:第一个尺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于秦汉与隋唐时期,国家分裂动荡,政权更替频繁;门阀士族操纵政权,皇权低落;北民南迁,促进民族交融,南方得到开发;文化多元,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第二个尺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局部或短期的统一;该时期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基础;南方得到开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长期战乱动荡,人民渴望统一。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其异于秦汉隋唐的特殊性,又在曲折发展中孕育了走向统一的新因素,使历史回到正轨并上升发展。
17.解析:第(1)问相同点,根据材料“只有把一切财政开支统一起来……”“要求统一各区步调……合用各区一切财经条件和资源”可知,都强调财经工作的统一领导和一致协调;根据材料“必须尽量指导和帮助各种合作社组织”“应该注意发展私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可知,都重视发展以合作社经济为代表的集体经济。不同点,根据材料一“拿去供给红军”可知,中央苏区的财经工作主要供给红军的需要,服务于红军与国民党之间的军事斗争;根据材料二“要努力发展各种生产,奖励人民发家致富”“一般应以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可知,华北解放区的财经工作主要以发展生产为工作中心;根据材料二“应该注意发展私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可知,华北解放区的财经工作在重视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上,还重视发展私营经济。第(2)问,根据材料二“要求统一各区步调,克服本位主义,合用各区一切财经条件和资源”可知,华北解放区通过协调和统一财经使解放区政权能够集中一切资源用于经济建设,有利于促进解放区的经济建设,巩固解放区政权,为人民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根据材料二“要求统一各区步调……合用各区一切财经条件和资源”“进一步制定统一的政策和行动计划”“成立中央财政经济部”可知,华北解放区对统一财经的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统一财经的工作积累了经验。
答案:(1)同:强调财经工作的统一领导;都重视发展集体经济。
异:中央苏区财经工作主要服务于军事斗争,华北多数解放区强调发展生产是工作中心;华北解放区还重视发展私营经济。
(2)意义:促进了解放区经济发展,巩固了解放区政权;推动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财经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18.解析:根据材料“以方便西班牙人海外殖民探险活动”可知,巴拿马运河的酝酿修建主要是西班牙为了强化对拉美地区殖民控制的产物,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都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根据材料“法国人开始修建巴拿马运河”“美国最终以4 000万美元的价格获得了巴拿马运河的建造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全球贸易联系日益紧密,西方殖民主义者也加强了对美洲的争夺和控制,尤其是交通要道和关键据点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最终美国战胜法国获得了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根据材料“运河正式开通,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航运的面貌”可知,巴拿马运河的成功开通改变了世界航运发展的格局,进一步便利了美国对拉美地区的殖民渗透;根据材料“许多人开始质疑美国对于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巴拿马虽然从美国人手中得到了运河区的主权,但实际上运河还是由美国控制”可知,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增强的背景下,美国有限地将巴拿马运河主权归还巴拿马政府;根据材料“巴拿马政府终于夺回了巴拿马运河主权”可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解体,巴拿马运河的主权最终完全回到了巴拿马政府手中,至今成为环球交通的重要通道。总之,巴拿马运河从酝酿开凿、开始开凿、成功开通、收回主权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斗争过程,见证了巴拿马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过程,也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
答案:示例:
论题:巴拿马运河的发展史充斥着殖民主义色彩(巴拿马运河见证了巴拿马民族解放历程)。
阐释: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哥伦布发现美洲;西班牙建立美洲殖民地,占据殖民霸权;试图开凿运河,未能实施。19世纪中后期,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西方殖民者加紧争夺在美洲的利益;法国和美国先后开凿建设巴拿马运河,运河开通;最终,美国控制了运河的航运权,垄断了殖民利益。20世纪中后期,第三世界崛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殖民体系瓦解,巴拿马政府收回运河主权。
巴拿马运河是环球交通网络重要通道,其发展史反映了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
19.解析:第一小问,根据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1950年的人均GDP及每工时GDP,均呈现递减,因此1870—1950年为第一阶段;而1950—1992年的人均GDP及每工时GDP,均呈现上升状态,因此1950—1992年为第二阶段。第二小问,第一阶段: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一直保持上升势头并逐步扩大对英国与西欧大陆国家领先优势。第二阶段: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发展相对放缓,对英国与西欧大陆国家的领先优势相对缩小。第三小问,第一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内、国际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中美国内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崛起,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受益、二战后更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此为美国发展迅猛并高于西欧国家的国内主观因素;同时欧洲受到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破坏相对强烈、更是在战后因自身实力下降而受到美国控制,以致其殖民体系崩溃,此为欧洲地位下降的主观原因即美国领先的客观原因。第二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际、国内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中二战后逐渐形成的两极格局使得美国受到苏联的冲击,同时西欧国家逐渐走向联合,新兴民族国家逐渐崛起使得多极化趋势逐渐酝酿,即为美国发展相对缓慢的国际因素;同时美国陷入越战泥潭、经济滞胀即为美国发展相对缓慢的国内主观原因。
答案:评分标准举例:
阶段:1870—1950年为第一阶段;1950—1992年为第二阶段。
特点:第一阶段:从美国一直保持上升势头并逐步扩大对英国与西欧大陆国家领先优势的角度作答。
第二阶段:从美国发展相对放缓,对英国与西欧大陆国家的领先优势相对缩小的角度作答。
成因:第一阶段:从美国内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两次世界大战受益、二战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分析美国领先的主观原因;从欧洲受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破坏相对强烈、战后受美国控制以及殖民体系崩溃影响欧洲发展等角度分析美国领先的客观原因。
第二阶段:从冷战的影响、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经济滞胀等角度分析美国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观原因;从美苏冷战、西欧国家的联合发展、第三世界的斗争等角度分析美国发展相对缓慢的客观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