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
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
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全部。
第I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何尊,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是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
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县贾村镇。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
“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这里的“中国”意指
A.主权国家
B.普天之下
C.邦联国家
D.国之中央
2.《商君书》载:“圣人不法古,不脩今。法古则后于时,脩今则塞于势。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
异势,而皆可以王,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由此可见,商鞅主张
A.顺时而变
B.效法古代
C.拘守现状
D.厉行法治
3.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
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另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等,展示了中国传统
的天地宇宙观念。飞天形象的变化体现了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C.外来文化的消亡
D.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4.“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
…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
万督学之力也。”这反映了科举制
A.促进尚学风气
B.加强中央集权
C.存在严重弊端
D.强化门阀观念
高一历史
第1页(共6页)
5.万历时首辅叶向高说内阁“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明世宗说内阁首辅“虽无相名,实
有相权”,张居正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这反映了内阁
A.对君主权力产生威胁
B.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
C.掌握最终的决策大权
D.地位和权力等同于宰相
6.1874一1897年,王韬创办报刊,撰文称中国传统政治症结在于“民视君阍如九重之远矣”。
英国立国之基并不在于时人所说的“船坚炮利”,而在于“君民共治,上下相通”的法政制度。
由此说明王韬
A.为民主革命寻找理论武器
B.呼吁提高国民的政治觉悟
C.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
D.痛斥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7.某同学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画了下图中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
C.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
8.“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
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对材料理解最
准确的是
A.清政府彻底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特
B.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化进程
C.甲午战败客观上拓展了近代化内涵
D.中外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9.五四以前,中国的社会可以说是一点没有组织。从前这个学校的学生和那个学校的学生是一
点没有联络的…现在居然各县各省的学生都有联合会。从前工界是一点组织没有的,自从
五四以来,有工人的地方如上海等处,也添了许多中华工业协会…种种机关。这说明五四
运动
A.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B.有利于中国社会力量的联合
C.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D.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
10.党在某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利和红军
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该会议是
A.中共三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高一历史
第2页(共6页)》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 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这里的“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指国之中央。“宅兹中国”大意为居住在天下之中,故选D项。
2.A 考查商鞅的思想。根据材料可知“圣人不效法古代,也不局限于现状。效法古代就会落后于时代,局限于现状就会阻碍社会发展。”故选A项。排除B、C两项;D项虽说是商鞅的思想,但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3.B 考查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北魏飞天具象上已呈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另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等,”可知少数民族吸收了中原文化,故选B项。儒家思想的影响、外来文化的消亡,材料中均不能体现,故排除A、C两项。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4.A 考查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纨绔子弟,亦知苦读,”“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可得出科举制使社会形成重学风气故选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中央集权加强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故排除C项;科举制冲击门阀观念不是强化故排除D项。
5.B 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材料中“万历时首辅叶向高说内阁,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张居正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故选B项;明代内阁只是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排除ACD三项。
6.C 考查近代思想的变化。根据材料“王韬撰文称中国传统政治症结在于“民视君阍如九重之远矣”,英国立国之基在于“君民共治,上下相通”的法政制度。”可知王韬主张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故选C项;“民主革命”错误故排除A项;B项材料体现不出故排除;“痛斥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夸大了影响故排除D项。
7.C 考查洋务运动。漫画中“一位清朝官员(暗指李鸿章)骑着自行车,与一位洋人并行”说明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选C项;故排除ABD三项。
8.C 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根据材料中“甲午一役的失利……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故选C项;ABD三项是对材料的局部解读故排除。
9.B 考查五四运动。根据材料中“五四以前,中国的社会可以说是一点没有组织。……现在居然各县各省的学生都有联合会。”“从前工界是一点组织没有的,自从五四以来,也添了许多中华工业协会……种种机关。”这说明五四运动有利于社会力量的联合故选B项;材料中没涉及思想解放方面的内容故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兴起于1924年故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故排除D项。
10.C 考查遵义会议。根据材料“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可知是遵义会议,故选C项。故排除ABD三项。
11.D 考查抗日根据地的政策。根据材料“1942年,在刘少奇指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运动,并成立农救会,建立妇救会、青救会和民兵组织。”可知这些政策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故选D项;材料中没涉及“三三制 ”原则故排除A项; B项“彻底改善了”错误故排除;材料中的措施调动了民众抗战的积极性,未扩大阶级基础,故排除C项。
12.A 考查人民解放战争。根据材料中“人民英雄纪念碑,北是正面,为“胜利渡长江”,在它的两旁,有两幅主题为“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的浮雕。”可得出是解放战争时期故排除D项,故选A项;B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故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故排除C项。
13.C 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根据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各级人大的逐步召开,选举产生了560余万名基层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体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参会代表的广泛性故选C项;材料信息与基层自治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故排除A项;材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并非完善故排除D项。
14.D 考查历史发展的进程。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出①是解放战争时期,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③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④是改革开放后,所以答案选D。
15.D 考查当代中国外交。根据材料“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作出了重要贡献。”东南亚地区属于周边地区,可得出D项;“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同志2013年提出的故排除A项;B项“各国关系”说法错误;材料信息与适应多极化趋势无关,故排除C项。
16.A 考查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故 A 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排除 C 项;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17.(1)现象: 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 2 分)
原因: 南方统治者的重视,采取了重视农桑的政策;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等;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作物;北方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多战乱,生产受到了破坏。(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有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注意区域平衡发展;按比例统筹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或军工企业);(任意两点4分)
意义:原有工业结构发生改变;工业布局更加合理;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任意两点4分)。
18.示例:
论题: 秦朝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2分)
阐释: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巩固统治创立了一系列制度。在中央有三公九卿制,三公与九卿之间各有分工,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中央直接任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从经济文化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北击匈奴,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的控制,奠定此后中国古代版图的基本框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8分)
总之,秦朝开创的大一统时代,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大一统”的理念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归依。(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9.(1)历史事件: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分)
意义:戊戌变法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2分)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2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1分)
(2))表现: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任意2点即可得4分)
原因:三民主义的提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的壮大。(2分)
20.(1)历史意义: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密切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借鉴。(任意3点即可6分)
(2)原因:借鉴了中国古代治理少数民族的经验;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巩固新中国政权的需要;中国“大杂居、小聚居"的国情。(任意3点即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