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课型 新授课 /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位于几何形状的学习单元中,是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已学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概念,如边长、面积等。 本课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培养空间想象力:通过计算周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想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培养空间想象力。 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周长的计算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运算,有助于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如计算篱笆、边框等的长度,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习者分析
1.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概念,如边长、面积等,对于几何形状有了一定的认识。 2.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具备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能力,但可能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学生兴趣与需求:学生对于几何形状的探索和实际应用可能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可能希望通过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篱笆、边框等的长度。 4.学生发展需求:通过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学生可以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力、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发展路径分析: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和问题解决等活动,逐步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更复杂的几何形状周长计算中。 6.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可能在理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时遇到困难,尤其是对于不规则形状的周长计算。此外,在实际问题中,学生可能需要将几何形状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这也可能是一个挑战。
3.学习目标确定
1.巩固图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得出求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算法。 2.在研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图形空间想象能力。并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学习重点难点
1.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2.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算理。
5.学习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法 1.课堂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2.作业与测试:布置作业和进行测试,评价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小组活动: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二、评价结果的反馈 教师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供相应的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激趣引入教师活动1 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吗?比赛之后,兔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觉得应该向不懈努力的乌龟学习。今天,它们准备再比一次,乌龟要围着长方形跑道跑一圈,兔子要围着正方形跑道跑一圈。但是比赛还没开始,它俩就吵了起来。乌龟说:“我跑的路长。”兔子说:“不对,是我跑的路长。”到底谁跑的路长呢?学生活动1 1.大家猜一猜,谁跑的路长呢? 2.想一想你判断谁跑的路长的依据是什么? 3.要想知道到底是乌龟还是兔子跑的路长一些,就需要我们知道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你想试一试吗?活动意图说明:选择学生喜欢的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引出本课要学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环节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教师活动2 1.要求长方形的周长也就是要求什么呢?那正方形呢? 2.那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那正方形的边又有什么特点? 3.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老师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现在你能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 4.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这个长方形还可以“变”呢。(课件展示长方形变成正方形的动画)看,变成了什么?(正方形)你能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学生活动2 1.小组讨论回答。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习单表格中长方形部分的计算。 3.小组汇报。 4.独立思考,寻求方法。完成学习单表格中正方形部分的计算。 5. 交流算法,比较优化。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探究新知识做准备。本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引导学生沟通算法之间的联系,在不同中找相同,抓本质,进一步加深对各种算法的理解。最后进行算法优化,重在理解本质,从而构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模型。环节三:回归导入,巩固知识教师活动3 下面我们一起帮兔子算一算,它们的跑道到底谁长谁短呢? 学生活动3 学生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活动意图说明:与前面导入部分内容呼应,同时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前后内容比较的过程中,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环节四:知识应用,内化提高教师活动4 学生活动4 通过算式想图形,逆向思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关联中感悟各类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利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还可以求出它的边长。重视知识的活学活用,拓展学生的思维。环节五:抒发感受,心灵对话教师活动5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活动5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收获。
7.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6+4+6+4=20(厘米) 5+5+5+5=20(厘米) 6×2+4×2=20(厘米) 5×4=20(厘米) (6+4)×2=2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基 础 篇 填一填 同学们,我知道了长方形的 边相等,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这样算: ,也可以这样算: ;我还知道了正方形的 条边都 ,所以正方形的面积= 。 量一量,算一算 画一画 请在方格纸里画出周长为12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每个方格的边长为1厘米)
生 活 篇 1. 小红的妈妈买了一块正方形手帕,她想在这个手帕的一周绣上花边,需要绣多长的花边呢? 2. 东东很喜欢摄影,星期天他到集美学村游玩,拍了一张照片(如图),他想为这张照片做一个相框,你知道这个相框的周长是多少吗? 3. 王大爷家有一块长8米,宽3米的长方形菜地,这块地的一边是靠墙的。王大爷想为这块菜地围上篱笆, 需要准备多长的篱笆? 提 高 篇 我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没有剩余。同样用这根铁丝也刚好围成了一个正方形,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吗? 设计意图: 本节课重点要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因此,我通过三个层面的设计使得学生逐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在基础篇里,我设计了一道填空题,旨在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行回顾与小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接着安排了基本图形的周长计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明白要求周长必须先量出所需边的数据;最后让学生在画图中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生活篇里,一共设计了3道生活题目,旨在让学生活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得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首先是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其次是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最后是长方形的变式计算,让学生真正掌握周长的意义以及计算的方法,不死记硬背。 最后,在提高篇里,我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综合一起,通过长方形周长来求正方形的面积,既有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和掌握。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模型、图形展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学生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探究支撑点在于:一是对周长的理解,二是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后再进行计算方法的探究,水到渠成。让学生很好地找到切入点,再回到问题的解决上,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功感。在后期的练习中,让学生结合周长的特性,能够快速建立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周长之间的联系,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问题。上节课对周长的认识给这节课带来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