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3一2024学年(上)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古伤心唯远别”,离愁别恨是人类的易感情绪。在这一情绪的驱动下,衍生出了多种
多样的送别方式,如饯别、折柳赠别、诗歌赠别、长亭送别、渡口送别等等。其中,折柳赠别这
一习俗由来已久,古典诗词中杨柳与别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种联系从何时开始建
立、其内在的关联是什么,讨论颇多,但仍然不是很清晰。
杨柳与离别最早的关联,论者往往追溯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认为杨柳摇曳婀娜的依依之态与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交融在一起,开
启了诗歌中以杨柳咏离别之先例。这是如何关联的呢?《采薇》中描述杨柳之态的“依依”有
两解,一以何楷《诗经世本古义》为代表:“依依者,初抽条时,袅袅不定,如欲依倚他物也。”二
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为代表:“依依,犹般殷,盛也。”今人多采用第一解,认为指的是柳
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其原因一在于今天人们对于杨柳的审美主要就是其枝条低垂、随风婀
娜的样子;二在于与表示惜别的成语“依依不舍”形式上有对应。但结合下句“雨雪霏霏”,
“霏霏”与“依依”相对,表杨柳状态的“依依”应和“霏霏”一样是形容词而非动词,与成语“依
依不舍”之“依依”恐未必同,“依依不舍”当与“恋恋不舍”同,始见于明代小说,其“依”“恋”
是动词依恋之义。“霏霏”形容雨雪之盛,“依依”马瑞辰考释也非常可信,形容杨柳之盛,也
切合《诗经》中对植物状态的惯常描述。杨柳之“依依”与“摇落”相对,亦可见其为茂盛之义。
故杨柳与离别的关联非源于其婀娜之状,亦非源于西周之时。
折柳赠别起源最可靠的说法还是源于汉代。《三辅黄图·桥》:“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
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是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事的明确记载,提及这一习俗源
自汉代,最初是因送客至灞桥作别时折下桥边柳枝赠送,其后这一行为扩展,渐成习俗。后世
诗歌中提及灞桥折柳甚多,如唐许景先《折柳篇》:“春色东来度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唐代
李益《途中寄李二》:“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折柳赠别在唐代依然盛行,诗歌中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2023一2024学年(上)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21题,每小题3分)
1.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希望友人能留下”于文无据。
2.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思路点拨“强调了作者的认可度”错误。没有体现作者的认可度。
3.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思路点拨A.借咏柳来抨击得志便猖狂的小人。B.从“归来”看,描写的是征人归来后得到杨柳枝之赠,没有
挽留的意思,寄寓的是别离的悲伤。C.“杨柳”主要体现季节特征,与“别离”无关。D.赞美左宗棠对边疆的建
设,用“杨柳”体现此地的美好。
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案①从谐音双关和柳枝青翠时间长两个方面,论证“青”体现“情”的具体原因。②从“青”能寄寓“情”的
角度,论证“柳”能寄寓别情和其他情感,以及其他植物的“青”也能寄寓别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
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案①文章第二段先列举《采薇》中“依依”意思理解的两种情况,然后明确今人多采用“依依”体现依依惜别
的观点;再从词性、词义两个角度分析“依依”“霏霏”两个词语是形容词,体现杨柳之盛,否定了“杨柳与离别的
关联源于其婀娜之状”。②写“依依不舍”体现“恋恋不舍”的意思始见于明代小说,否定了“源于西周之时”。
③文章第三段表明作者的观点“折柳赠别起源最可靠的说法还是源于汉代”,并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拔D项,“朱先生和浦先生都坚决反对”错,起初不理解和反对,在闻先生述说后,朱先生的“这是会受
青年们的热烈欢迎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闻先生的理解。
7.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思路点拨D项,“也流露出对青年投身政治的期待”错,朱先生的话里并没有这个意思,只是对闻先生投身政
治后的预测。
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
答案①有助于刻画闻先生的人物形象。诗句中写诗人不接受静夜的贿赂,不稀罕尺寸的和平,刻画了他勇于
直面现实、敢于斗争的人物形象。②引出下文的内容。结构上,引用的这些诗句引出下文闻先生决心做一个斗
士的内容。③突出小说的主旨。赞扬了以闻先生为代表的怀有满腔热血、想要振兴民族大业的爱国之士。
④增添了小说的诗意,激情洋溢,富有感染力。(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
给分)
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答案①诗人:无论是《死水》《口供》《静夜》还是《红烛》,闻一多的诗作都注重格律之美,表现出了很高的审
美意趣。②学者:他开创的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闻一多派”,是一条新的研究道路。③艺术家:他艺术造诣高,
他的诗歌具有艺术美,他可以靠篆刻印章养活全家。④民主战士:他参与抗战,拒绝内战,加入民盟,横眉怒对
国民党的“手枪”。⑤爱国主义者:小说中他“从历史中看清这民族的病症,我已为她开出了药方”,《红烛》中
“他”为了照亮他人不惜牺牲自己。(每点2分,答出任意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答案BDF(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C项,“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中的“疾”的意思是劲疾,与文中的“疾”意思不同。
12.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采取正常途径的君子比采取怪僻途径的小人更容易出现危险”错,文中“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
然而未必不危也”只是说未必安全,没有说君子比小人更容易出现危险。
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答案(1)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
(关键词“耻”“惑”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2)所以仔细(反复)观察小人的智慧才能,完全可以知道他们的才能是绰绰有余的,可以做到君子所做的事。
(关键词“孰”及第一个“知”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案①韩愈否定了那些“耻学于师”的君子,认为他们自视甚高,不向老师学习是错误的。②荀子肯定了诚
信、忠诚、修正治辨的君子,认为他们所得的荣誉利益合乎礼义。(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很难响!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
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
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他们的
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
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