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7 07:2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总分 150分)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2)故有之以为利,__________________。(《老子》第十一章)
(3)__________________,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提问时,指出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是“恕”,并指明其具体的行事准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各项语言表达没有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红楼梦》后四十回历来被世人所诟病,因为它是后人续写的,
B.宝玉只要与整个封建家族决裂,就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真正爱情。
C.《红楼梦》是人们公认的经典,所以被高中教材选定为必读书。
D.“金陵十二钗”都以悲剧结局收场,只有李纨、巧姐得以幸免。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在2023年新一轮榜单中,上海老字号数量依然名列全国各省份榜首。但仍有一些耳熟能详的上海品牌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由此,如何与时俱进地增强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依旧是上海老字号难以回避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要求老字号所构建的文化认同,必须与当下的审美认知和物质需求相统一。
①然而文化认同难以维系当代消费者与品牌的情感联系
②消费者对于老字号的文化认同来自民俗活动的开展和生活观念的承袭
③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所属文化的价值肯定和心理上的归属感
④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老字号品牌存在过时土气的刻板印象
A.①④③②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哲学的批判让我们始终保持反思意识
张汝伦
①生活中存在大量不合逻辑的事情,一个宽容的人、宽容的社会就是建立在多种可能性上。手段有效时,目的是否正当?现代知性思维并不考虑这些,才会有科学带来的双刃剑。既有前所未有的福利也有前所未有的威胁。此时就彰显了哲学的意义。
②哲学不会提供疏通下水道的具体答案,但会思考堵塞的根本原因;它不会非此即彼,而是思考事物更多的可能性;它不会因为普遍性而否定特殊性;它不太会去单纯思考手段的有效性,而是会根据目的的正当性来判断手段的合理性。
③只有知性思维的世界具有隐患。知性思维的缺陷,证明了哲学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与符合知性思维的科学相比,哲学好像还是有点玄,它似乎是无视常识,甚至是反常识的,这使得很多人对哲学不屑一顾。什么叫常识?最新版的《辞海》说,是普通知识;《牛津高级字典》定义:从生活经验而不是专门研究得到的一种好的实践判断。定义有很大的出入,但按照字面的意思看,就是大家都认可的看法或者判断。常识有或然性,而没有必然性;常识还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在18世纪是常识的事情,在今天很可能是荒谬;在日本文化里的常识,在印度就未必是。所以,用哲学的行话来讲,常识具有相对性,因此哲学不可能站在常识一边。
④黑格尔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告诉学生,哲学是超越常识、反对常识的。在辩证理性来看相反相成是对立者自身存在的条件,对立者是我们自身存在的一个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它扬弃并包含对立者在自身,这是黑格尔、马克思都坚持的辩证理性的思维方式。从常识立场出发,康德等哲学家都是荒谬的,因为常识无法理解它们。所以要理解真正的哲学,就必须对常识持批判的态度。
⑤说到批判,人们总理解为否定。其实作为哲学术语,它的基本意思是分析、辨析与在此基础上的评判,评判可以是赞扬,与古人的“明辨”接近。哲学从内容而言,是追求整体性的永恒真理。从基本方法而论,则是追求批判思维的方法,即不教条独断地贸然肯定任何东西。
⑥近代西方哲学的开山培根和笛卡尔不相信知识是可靠的,都觉得必须对知识本身持批判的态度。培根批判四假象,揭示人们在知识问题上可能的四种误区。笛卡尔则要找到一个知识得以产生的绝对可靠的原点。康德则干脆对产生知识的理性能力进行批判,考察它的条件、范围和可能性。中国古人也同样如此,切问、近思、慎思、明辨,都是批判思维的要求。当前互联网的流行助长了从众心理、跟风风潮,就是缺乏批判思维。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近年以来流行的庸俗实用主义。百余年来,西方思想家在我国各领风骚三五年,实际我们并没有悟透他们的思想。即便黑格尔、康德,进入中国超过120年,我们也没有批判地进入他们的思想。结果,我们肤浅的拿来主义并没有把西方思想智慧真正拿来,充其量拿来些教条。
⑦所以我们要有哲学的批判精神,有笛卡儿和康德的怀疑精神,不把任何人的思想和真理当做绝对真理。
⑧哲学的批判方法可分成两个层面,其一是不满足于事物的表面和第一感觉,对事物仔细地分析和辨析,看看它是否包含根本的问题,尤其是检查它的预设有无问题。比如我们常说“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它没有说出的前提就是自然是没有生命的,是完全被动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人是绝对主动,自然是绝对被动。但是恩格斯说过,“无视自然规律的人一定要受到自然的惩罚”,他认为,自然实际上可以作为主体,对人类施加我们对它造成的伤害,甚至百倍于我们对它伤害的报复。
⑨其二是总体性思维。把一切问题进一步放到一个更大的视野当中来考察。比如,今天环境污染很严重,大家都在想对策如何治雾霾:5年还是30年?哲学家虽然不能提出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案,但他不会把环境问题仅仅看作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会从天人关系,人对自己和对自然的态度,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意义的定位,以及人类的价值观等等来思考。因为义利问题不明辨,人是不可能自觉保护环境的。
⑩由此可见,哲学的批判对于人类非常重要,它能使我们避免一叶障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条片面、目光短浅、自以为是,而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反思意识和全局观点。
3.第③段画线句论证的隐含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下列对文意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哲学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注重的是分析根本原因,而非获取具体答案。
B.不同于科学的知性思维,哲学运用的是具有批判性的辩证理性思维。
C.哲学批判不是对所思考对象作出简单的否定判断,而是公允的评判。
D.导致我国当下缺乏哲学批判思维的根本原因是庸俗实用主义的泛滥。
5.能够依据文意作出推断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中大量不合逻辑的现象是哲学存在的必备条件。
B.如果能对常识保持批判态度,就能理解真正的哲学。
C.在哲学家们的眼中,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绝对真理。
D.人们只有具备强烈的反思意识,才能进入哲学批判。
6.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7.下列成语或俗语中包含某种大家公认的常识,试运用文中所介绍的哲学批判方法,选择其中一则,写一段反思文字。(5分)
①成语:老马识途
②俗语: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我要到对岸去
张宪光
①冬日的风,几乎感觉不到寒意。
②风,是比水还要自由的存在,没有岸的束缚,无色,无臭,无形。它的形,藏在水波里,藏在芦苇的醉态中,藏在树叶的沙沙声里,藏在起伏的稻浪里。风吹过江南小镇平静的河水,涟漪荡漾,眼波动人。风吹过最后的晚稻田,细碎而迅疾的稻叶微响,若细小的铃铛在传递着隐秘的欢乐。风吹过芦花丛,飒飒作响,似摇曳的哀愁。一阵稍大的北风吹过,芦苇的丝絮裹着种子摇摇飘去。烦闷之中,我在河边漫步,独享这风的盛筵。
③去年海棠初绽之时,疫情开始泛滥。我住的地方僻远,偶尔能走出小区,去河边散步,发现岸边居然种着一些海棠。那时正读《红楼梦》,怡红院里一边种着数本芭蕉,一边种着
一株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河边的那些海棠,瘦削不堪,没有其势若伞的阔大,初见之下,惊喜却难以言表。春分那天大雨,跑了很远的路做核酸,回来去看那几株海棠。花儿娇差半开,花朵上垂着雨珠,愈发动人。雨中徘徊,不肯离去,心里蓦然涌出一句诗来:海棠一树开无主。岸边是大片荒地,有人种上了油菜,黄色的油菜花满眼都是。那种绚丽的黄,只是海棠的背景色。
④沿着河岸走着,看那春水微波,泛起浅浅的涟漪。有一只白鹭从对岸向我这边飞过来,看见我,便改了方向,飞向东边去了。忽然想起几句诗来:
对岸的树丛中
惊起一只孤独的野鸽
向我飞来
⑤那个诗人执拗地说:“我要到对岸去。”这是人之常情。每个此岸的人,似乎都对对岸有着某些期待,赋予其幻想或理想色彩。对诗人来说,河流是真实的,也是象征的。对我来说,河流就是河流,它的颜色、温度、波纹都如此具体而清晰,但是我也希望到对岸去。河的这边,有海棠花,有油菜花,有浅紫红的细小花朵哀艳无声地开着。那么对岸呢?我只能看到一丛丛的夹竹桃,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树,以及向远处延伸的田野。我沿着河流走下去,想要到对岸去,走了两三公里,发现那座联通两岸的桥被竹竿、铁丝封住了,那自然是疫情防控所需。
⑥清明过后,海棠便渐渐飘零了,粉红花瓣飘零一地。东坡《寒食帖》里说:“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似为当时景象所写。除了海棠,北窗下居然还种了几棵芭蕉。海棠颜色,与胭脂最近,古代诗人每有吟咏。晏殊词云:“海棠珠缀一重重。清晓近帘栊。胭脂谁与匀淡,偏向脸边浓。”即是一例。刘兼咏海棠:“烟轻虢国颦歌黛,露重长门敛泪衿。”似与黛玉得名也有些关系。
⑦五月下旬的时候,河对岸机器轰鸣,盘整稻田,准备播种。解封以后,那座桥上的栅栏也拆除了,我得以畅游对岸。王维有两句优美的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写的不是江南,却是眼前的写照。一块块棋盘似的水田,一排排碧绿的水杉,白鹭起起落落,追逐着平整稻田的机器,品尝着翻耕出的虫子大餐。白鹭是一种极富诗意的鸟儿,原来也如疫情中的人一样,要为了食物操心,羽毛也被泥水染黄了。初夏的田野,花不多,除了路边荒地上的格桑花,令人惊异的是芙蓉葵。芙蓉葵的花很大,花瓣的纹路细如縠纹,盛放时如人脸。芙蓉葵生命力很强,从五月末一直开到十一月,一茬又一茬,仿佛有着无穷的美与力向外释放。
⑧河堤的内侧,还栽种着整个夏天红花、白花开个不停的夹竹桃,黄色的棠棣,以及植株不大的木芙蓉。木芙蓉是一种迷人的花,唐宋名贤多有吟咏,《永乐大典》收录了两百多首木芙蓉诗词。这河岸边的木芙蓉没有如此绚烂,也尽情地开了两个月之久。只要有时间,我就会走很远的路去散步,看花,听鸟,聆风,观水,闻稻。
⑨夕阳斜照,走在深秋的田垄上,耳畔时时想起张明敏的《陇上行》。人生仿佛是一次陇上行,从塞北到江南,看过许多次的碧绿和金黄,心中装满沉甸甸的春色与秋色,扩展着我们的视野和经验。每一个人,奔山赴海,几乎总是走在通往对岸的道路上,不管那是美学
上的或功利性的。对岸有属于自己的花、鸟与稻田,可是走得再远,看过再多的芙蓉葵与木芙蓉,也不会忘记那些雨中的海棠花。
(选自 2023 年3月19 日《文汇笔会》,有删节)
8.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9.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0.从构思的角度,分析第③⑥⑨等段反复写海棠花的用意。(4分)
11.结合题意,评析作者的思想感情。(5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小重山
章良能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①。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②,犹带一分阴。
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注释】①抽簪:拔出像玉簪似的花蕾。②迟迟:和舒貌。
12.下列对本词语言风格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含蓄蕴藉 B.冲淡平易 C.清新明快 D.简洁凝练
13.下列对上阕的词语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春事深”暗含双关,既言眼中春意之浓,又言心中情意之深。
B.“已抽簪”妙用比喻,传神写出芍药抽出状如美人玉簪的花蕾。
C.“碎鸣禽”用语精微,着意点染雨后风中鸟雀呼晴的纷繁鸣声。
D.“迟迟日”运用叠词,描摹春日时光缓缓流逝,寄托伤春之感。
14.全词对景遣怀,情感跌宕起伏,极有思致,试结合有关内容加以赏析。(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①范纯仁,字尧夫,仁宗皇祐元年进士第,调知武进县,以远亲不赴;易长葛,又不往。父没,始出仕,以著作佐郎知襄城县。襄城民不蚕织,劝使植桑有罪而情轻者视所植多寡除其罚,民益赖菜,后呼为“著作林”。
②知襄邑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 ”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 ”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振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 ”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
③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纯仁曰:“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 ”通判曰:“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纯仁曰:“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 ”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比年大半。
④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已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怒己之心怒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有删节)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捕一人杖之( ) (2)擅发常平粟振贷( )
16.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诏遣使按视( )
A.巡视 B.查办 C.抑制 D.依照
(2)系囚常满( )
A.连接 B.关系 C.关押 D.挂念
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
18.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停顿,请用“/”线标出。(3 分)
劝使植桑有罪而情轻者视所植多寡除其罚
19.简要概括表现范纯仁勤政爱民的具体事迹。(3分)
20.依据对第④画线句的理解,比较范纯仁的观点与孔子所谈“恕”道的异同。(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送李雨苍序
方苞
①永城李雨苍,力学治古文,自诸经而外,遍观周、秦以来之作者而慎取焉。凡无益于世教人心政法者,文虽工弗列也;言当矣,犹必其人之可。故虽扬雄氏①无所录,而过以余之文次焉。予故与雨苍之弟畏苍交。雨苍私论并世之文,舍余无所可,而守选②逾年,不因其弟以通□。
②雍正六年,以建宁守承事来京师,又逾年,终不相闻。余因是意其为人必笃自信而不苟以悦人者,乃不介③而过之,一见如故旧。得余《周官》之说,时辍其所事而手录焉。以行之速,继见之难,固乞余言。
③予惟古之为交也,将以求益也。雨苍欲余之有以益也,其何以益余乎?古之治道术者,所学异,则相为蔽而不见其是;所学同,则相为蔽而不见其非。吾愿雨苍好余文而毋匿其非也。
④古之人得行其志,则无所为书。雨苍服官,虽历历著声绩,然为天子守大邦,疆域千里,昧爽盥沐,质明而莅事临民,一动一言,皆世教、人心、政法所由兴坏也。一念之不周,一物之不应,则所学为之亏矣。君其并心于所事,而于文则暂辍可也。
【注】① 杨雄:汉代辞赋家,因曾作《剧秦美新》阿谀王莽,世人谓其人品不高。②守选:候选。③不介:不待他人介绍。④并心:集中心思。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1分)
A.也 B.焉 C.乎 D.哉
22.根据第①段文意概括李雨苍选取古文的两个标准。(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对作者与李雨苍交往情况的陈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李雨苍很认可作者的文章,但并未通过弟弟的关系与作者交往。
B.李雨苍为人自信且不轻易取悦于人,作者便主动登门去拜访他。
C.李雨苍一得到作者的好书,便亲手抄录,并抓紧机会虚心求教。
D.李雨苍因喜好作者的文章而看不到其缺点,作者特意劝他改正。
24.近代学者王文濡称赞此文“后段主义颇高”,“主义”即指立意、用意,试结合文章第④段对此赞语加以评析。(5分)
三、作文(70分)
25.有人说,对一个问题,如果不能百分之百完成,就不算解决。有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
1.(5分)(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无之以为用(3)不知乘月几人归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5分)(1)(2分)C
(2)(3分)D
3.(2分)哲学不支持认知(或常识)的相对性(或哲学认定真理的绝对性)
4.(2分)D
5.(3分)C
6.(4分)首先(①②)从生活现象引出话题,并阐释哲学存在的意义。接着(③④)通过与符合知性思维的科学比较,指出拥有辩证理性思维的哲学具有反常识的特性。进而(⑤⑥⑦)论述哲学批判的实质不是否定而是评判,以及要进行哲学批判应该拥有怎样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然后(⑧⑨)从两个层面介绍了哲学的批判方法,最后(⑩)总结全文,强调哲学批判的重要意义,点明题旨。
7.示例一:“老马识途”是一个含褒义的成语,意思是老马认识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人们通常运用这一成语来肯定经验积累对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时的积极作用。的确,凭借丰富的经验办事,常常可以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以致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过度依赖于经验,也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老”不仅指年老、资格老,也意味着体能和眼力衰退,还意味着知识老化和思想僵化。在当今时代,科技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也灵活多变,越来越讲求用数据分析、方案制定等手段来把握行事的方向。今天,比经验更重要的是科学素养,如果仅凭经验办事,“老马识途”可能沦为“老马失途”。
示例二:“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一俗语,是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强调了看到的比听到的要真实可靠。从信息接收的角度看,有研究表明,人们用眼睛所接受到的外界信息占比高达80%左右,的确比耳朵接受的信息量更大,而且更直接更真切。但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直接用电脑代替人脑,完成信息拷贝、携带与转换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铺天盖地的信息充斥着生活的每个角落,社会生活高度数字化,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日趋模糊,人们越来越容易陷入到视听交互乃至视听难分的情境里,一切用实拍视频和科学数据说话的时代已经到来。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正在逐渐遭遇“眼见”和“耳听”都不算实的尴尬。
8.(3分)画线句运用排比(铺陈)手法,增强语势,绘形绘声地展现风吹过江南河水、稻田及芦花丛时的动人景象。兼用比拟手法,用“眼波动人”、“隐秘的欢乐”、“摇曳的哀愁”等词句,以人情描摹物态,生动写出风吹河水、稻叶和芦花的变幻多姿,赋予风以动感和实感,有化虚为实(“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之妙。整句景中寓情,表达了作者对风的由衷喜爱之情。(补充:运用整句,富有音韵美,充满抒情性等,也可作为分析的角度。)
9.(4分)本段写作者沿着河岸行走时看见一只白鹭从对岸飞来,由此联想到关于“对岸”的诗句。照应上文,承接上文写作者在河边漫步时一路所见所想,自然引发对“对岸”遐想;引出下文,为进一步展开对诗人所说“我要到对岸去”的感悟与思考做铺垫。
10.(4分)海棠花是作者在此岸所见之花,是作者心中美的化身。第③段写疫情中在河边散步,意外发现岸边海棠,初看时,海棠瘦削不堪,但依然令人惊喜,待到雨中再看时,海棠花开更动人,极力表现对海棠的喜爱;第⑥段接着写清明过后看见海棠飘零一地的景象,并引古人诗句,表达对海棠的无比怜惜;第⑨段从对岸回望此岸,写看过再多的芙蓉葵与木芙蓉,也不会忘记那些雨中的海棠花。海棠花在文中反复出现,牵动着作者心中的情思,成为贯穿全文的核心意象,既绾结全篇(起到线索作用),推进文意,又深化了主旨。
11.(5分)本文援引诗句“我要到对岸去”为题,表达从此岸走向对岸的渴望。其中“对岸”一词兼具诗人眼中抽象而模糊的象征意味和作者心中具体而清晰的生活意义,全文以“对岸”作引,展现了作者在不同时节从此岸到彼岸漫游的所见所思所感,意在用一路欣赏美和探寻美的心路历程启迪读者,不管是出于审美还是功利的目的,在通往对岸的道路上,走得再远,也不要忘记此岸。作者的这种生活感悟富有哲学意味,从此岸到彼岸,就好比生活中正在走过和将要走过的一个个驿站,各有各的美好,而且此岸与彼岸永远只是相对的存在,今天是明天的此岸,也是昨天的对岸,我们唯有珍惜当下,不忘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12.(1分)C
13.(3分)D
14.(4分)本词上阕重在写景,先是通过描写芍药花开、雨润风软、禽鸟声声等景象,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美好春光,蕴含作者心中的喜悦之情;但转而写和畅的日光犹带一分阴影,于日影明灭中,暗示春光的变幻不定,自然转入下片的对景沉吟,情感为之一宕。下阕重在抒怀,写追怀往事,闲来旧地重游,乘兴登临,满目春光正好,心境为之一振,情感为之一扬,但想到年华已逝,过往的美好青春早已无迹可寻,空怀一腔少年的理想和抱负,牵动绵绵幽思。全词情随景迁,作者心中的感情一波三折,可谓起伏跌宕,极有思致。
15.(2分) (1)用杖打(2)赈济、救济
16.(2分)(1)B(2)C
17.(5分) 就这样放了他们,(他们)又要作乱,官府常常等他们因为生病死在监狱中,这是为百姓除害了。
18.(3分)劝使植桑/有罪而情轻者/视所植多寡/除其罚
19.(3分)①鼓励襄城百姓种桑养蚕,情系民生;②严处卫士牧马伤农事件,维护百姓利益;③据理开仓赈济百姓,解决百姓疾苦;④宽待囚犯,释放并训导罪民,使其改过自新,安抚民心。
20.(4分)范纯仁训诫子弟要“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就是说要用要求他人的用心来要求自己,用宽容自己的心思宽容别人。孔子所说的“恕”道,强调的行事准则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两者都强调在为人处事时,要能以己推人,将心比心,要在换位思考中,首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不想要什么,进而以此学会如何去包容他人。不同的是,范纯仁侧重强调一种读书人应有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事态度(君子风范),其目的在于借此修身而达到圣贤地位,而孔子侧重强调一种人人可以终遵守的行事准则,与“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合为“忠恕”之道,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1.(2分)A
22.(2分)①要能有益于世教、人心、政法;②不仅要语言得当,而且要作者的人品得到认可(照抄原文回答给1分)
23.(3分)D
24. (5分)最后一段点明全文的写作目的,立意深刻而用意高远。作者先以古人为榜样,提出一个人只要“得行其志,则无所为书”,接着认为当官为民,一言一行都关系到世教、人心、政法的成败,这与李雨苍所遵守的治学为文的准则是一致的。最后一句特别提醒李雨苍要专心于勤政为民的事业,至于写文章则可以暂时停下,由此殷切希望李雨苍把为官行志放在第一位,做到以学辅政,而不要以学害政,足见作者思考之深切,寄托之深远,可谓“主义颇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