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考试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考试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27 19:2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份考试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12×2=24)
1.稻—蟹共生农田是一种高效的立体生态农业,河蟹能除去稻田中的害虫、杂草,还能松动田泥,稻田能为河蟹提供饵料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为地将普通农田改造成稻—蟹共生农田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演替
B.高矮不一的水稻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能够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C.影响稻田中植物垂直分层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和水分等
D.河蟹的生态位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占用资源的情况等
2.下列关于生物实验及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计数
B.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C.温特实验中空白琼脂块组是为了排除琼脂本身特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D.验证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应设置保留尖端和去除尖端的两组实验
3.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
A.某种群的特征②逐渐下降,可判断种群特征⑤属于衰退型
B.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C.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乙大
D.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干扰雌雄交尾来控制特征⑥,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4.2023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围绕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建立智库平台,开展气候变化与碳循环、零排负排关键技术等研究。碳抵消额是指通过捐款给可再生能源项目或林场等方法来抵消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生产的温室气体。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的过程
B.沼渣肥田促进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C.可以通过日常节能措施和购买碳抵消额等措施来达到碳中和
D.碳元素在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日照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某些植物的开花,属于物理信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6.下图是发生高强度森林火灾后,某地优势物种高度、物种丰富度、植物甲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0~30年中,植物甲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
C.随着丰富度的增加,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D.随着优势物种高度的增加,该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
7.研究小组统计某红树林上一年带标记环的某种鸟类数为M1,次年统计数为M2,其中与上年带有相同标记环的数量为n1,再根据M1×M2/n1这一公式进行测算。研究人员主要研究的指标是(  )
A.迁入率B.年龄结构C.性别比例D.种群密度
8.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

A.年龄结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B.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C.该种群可能是被杀虫剂消杀后的种群D.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
9.在开展“不同群落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中,常用到如图所示的装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些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土壤小动物,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该装置利用动物的趋光、趋湿、避高温等特性实现了土壤动物的采集
C.试管中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的作用是杀死并保存采集的小动物
D.对于不认识的小动物通常不需要进行计数和记录其特征
10.如图曲线I表示某种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Ⅱ表示在a时间时引入的M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E段田鼠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几乎没有差异量
B.在a时间时进行鼠害防治不是最合适的时期
C.引入的生物与田鼠的种间关系可能为捕食关系
D.田鼠种群数量维持在C点对应值时有利于草原发展
11.濒危动物保护、农田杂草状况调查、农林业害虫的监测和预报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都可以精确地求得种群密度
B.标记重捕过程中,部分标记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小
C.采用样方法的调查过程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调查东北豹的种群密度可借助红外相机,并采用样方法
12.东亚飞蝗爆发时会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为了治理蝗灾,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蝗虫,结果显示蝗虫的数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甲、乙两个模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跳蝻(蝗虫的若虫)的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图甲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C.据图甲分析,引入鸭后该区域蝗虫环境容纳量为N2
D.若b点时不引入鸭,则蝗虫种群会持续呈现“J”型增长
二、多选题(4×4=16)
13.物种多样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用“物种多样性指数=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数值越大物种多样性越高)”来计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种群大小一定不会对物种多样性指数产生影响
B.若两个群落的物种数相同,那么两者的物种多样性一定相同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高低与森林虫害的扩散有关系
D.物种多样性随纬度的增高而增高,随海拔的增高而降低
14.下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4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2为不同体长的D种群的食性相对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和D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和捕食
B.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小于2.8cm的D种群,一定时间内A、B数量会增加
C.若体长为6.5cm的D种群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10kg
D.池塘中的植物能实现水体净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5.生境碎片化将亚洲象种群在空间上分隔成多个局域种群。各局域种群分布在不同的生境斑块中,其种群数量变动很大,部分种群甚至会消失。建立生态廊道联系碎片化生境可为亚洲象繁衍搭建“鹊桥”。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境斑块的存在为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提供了条件
B.生境碎片化会影响亚洲象的生存和繁衍,导致其环境容纳量下降
C.“鹊桥”能减少亚洲象近亲繁殖, 有利于该物种繁衍
D.建立生态廊道联系碎片化生境,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易地保护
16.树线是划分高山景观类型的重要生态过渡带,也是高海拔山地天然森林分布的上限,树线以上为高山灌丛和草甸,树线以下是以乔木为主的森林,如图1所示。气候变暖造成树线以上的植被厚度增加,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如图2所示。植被厚度较大时会形成一道厚厚的封锁墙,种子落于此地难以萌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影响树线上下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B.树线上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群落,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C.树线以上的植被厚度越大,则树线的上升幅度越小
D.气候变暖使树线上升,过渡带生物的生态位保持稳定
三、综合题(共60分)
17.图1是某稻田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e代表过程。图2是能量流经卷叶螟的示意图。青蛙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102 kJ)。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青蛙的能量流动情况
摄食能 同化能 粪便能 Y 呼吸作用散失能
38.05 11.36 m 3.81 7.55
(1)图1中含有 条食物链,缺少的过程是 (用图中文字和箭头表示),碳以有机物形式流动的过程有 (填字母)。
(2)据图分析,卷叶螟的粪便能属于 的同化量,表中m值为 kJ,Y代表青蛙用于 的能量。
(3)卷叶螟与青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wwppqy该计算结果说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根据林德曼定律,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该计算结果不在此范围的原因可能是 。
(4)稻田生态系统中设法降低卷叶螟的数量以及定期清除杂草的目的是 ,与常规农田相比,在稻田引入虾、蟹等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因是 。
18.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的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图中0→a,物种①密度上升,从种群数量特征分析,原因是 ;b→c,物种①逐渐消失,而物种②只是密度 ,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 环境。
(2)欲统计山脚下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 ,对于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的土壤小动物,常用 法进行采集。
(3)野兔感受到赤狐粪、尿的气味,会有躲到洞穴中的行为,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 ,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的作用。
(4)经过人们多年的改造治理,该地区由寸草不生变为多种动植物共存,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 。若该山区坡地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破坏后不能自动恢复,则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该能力的基础是 调节。
19.图甲是草原中的黑线姬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黑线姬鼠的数量变化曲线。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的α的角度将会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2)某农田面积约3hm2,研究小组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2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15只,发现其中有5只不带有标记,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约为 只/ hm2,若捕获的部分带标记的个体已经死亡,则所得数据与实际结果的关系为 (填“偏高”或“偏低”或“基本无差异”)。
(3)黑线姬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对于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方法大致有三种,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有效的防治方法是 。
(4)为了绘制得到图乙,可采取 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球计数板(400个小方格总体积为1mm×1mm×0.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视野中计数范围内的酵母菌有三分之一被台盼蓝染色,则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 个。
(5)一个血球计数板中有 个计数室,本实验相关操作及分析错误的有 。
A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使用无菌水稀释后重新取样计数
B.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以避免计数室产生气泡
C.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对计数室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
D.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将一直围绕K值上下波动
(6)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W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若将起始细胞数量加倍,其他条件不变,该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增长最快。
20.珊瑚礁生态系统可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对海洋生态系统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全球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会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在调查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藻类群落时发现绿藻、褐藻和红藻分别分布在海水的上层、中层和下层,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群落的 (填“垂直”或“水平”)结构,导致藻类早现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2)珊瑚主要由珊瑚虫和微藻构成,珊瑚虫可为微藻提供栖息场所和无机盐,微藻可为珊瑚虫提供有机物。下图 (填“A”“B”或“C”)代表了珊瑚虫和微藻的种间关系。
(3)假设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只存在“藻类→食藻鱼类→食肉鱼类”营养结构流经这三个营养级的总能最分别为a,b,c。下列正确的有 (填序号)
①a+b=c;②ab+c;④a>b>c;⑤a=b+c。
一般情况下,藻类位于数量金字塔(正向)的最底层,其原因是 。
(4)全球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会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植树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上述措施有效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
1.B2.D3.C4.C5.B6.B7.D8.C9.C10.D11.C12.D13.ABD14.ABC15.BC16.ABC
17.(1) 1 大气 CO2 库→水稻 b 、c 、e
(2) 水稻 2669 生长、发育和繁殖
(3) 2%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卷叶螟和青蛙对应的营养级还存在其他生物
(4) 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组分增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18.(1) 随机取样 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逐渐减小至稳定 弱光
(2) 目测估计法 取样器取样(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4) 速度和方向 自我调节 负反馈
19.(1) 通过生存斗争淘汰的个体(数量) 变大(2) 10 基本无差异
(3)生物防治(4) 抽样检测 8×109(5) 2/两 BCD(6)W/2
20.(1) 垂直 阳光(2)B
(3) ③④ ①藻类个体小、繁殖快②藻类是生产者,数量最多
(4)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CO2,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浓度,减少温室效应,气温下降,最终实现碳平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