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7 10:0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七年级下
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了解北宋统一南方和中原的历程;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学习目标
重难点
新课引入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1)时间:
(2)建立者:
(3)史称:
(4)都城:
(5)事件: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北宋
开封(东京,也称汴京、汴梁)
赵匡胤昨天还是一殿前都检点,今天是皇帝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上了皇帝。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新知学习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观察地图,北宋有没有实现全国统一?北宋统一过程和意义?
过程:先南后北→局部统一
意义: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
材料:宋太祖问宰相赵普,导致唐末以来政权
更替频繁,战乱不息的原因。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问计赵普
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方案: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夺其权
——行政权
制钱谷
收精兵
——财政权
——兵权
天下自安
原因: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失去平衡,形成武将专权、外重内轻的局面。
材料一:
材料二:“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材料三:“分遣禁旅,戍守边地,率一二年而更,……故将不得专其兵,而兵亦不致骄惰。”
——《文献通考》卷153
(1)收精兵
——集中军权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任务1:结合课本P29,根据材料分析宋太祖如何控制军权?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
③经常调换将军将领,定期换防。(更戍法)
2.措施:
(2)夺其权
——集中行政权(中央)
中央官制示意图
皇 帝
三司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同平章事
(宰相)
度支
盐铁
户部
参知政事
(副宰相)
枢密使、枢密副使
御史台
御史中丞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目的
办法
措施
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增加宰相人数,增设副
宰相若干人,分行政权。
枢密院和三司分割
军政、财政大权。
任务2:结合课本P29和中央官制示意图,根据材料分析宋太祖如何削弱宰相权利的?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任务3:结合课本P30,根据材料分析宋太祖如何削弱地方权力?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链接课本P30——材料研读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②三年一换制;
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与知州共同裁决州内行政与司法等事务。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
(3)制钱谷
——集中财政权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材料:经度一路全部或部分财赋,监察各州官吏,并以官吏违法、民生疾苦情况上报朝廷。
——《中国历史大辞典》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转运使除掌握财富外,还负责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收精兵: 军事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②宋太祖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统调分离);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制钱谷: 财政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稍夺权: 行政 中央 ①设参知政事牵制同平章事;②设枢密院、三司分军政、财政权。
地方 ①派文臣担任知州;②三年一换,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③设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知识小结
积极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消极影响:
①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屡受周边政权的入侵;
②地方财赋的转移,造成了地方贫弱。
3.影响: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重文轻武的政策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连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百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提升文官地位,抑制武将
(1)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时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且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1.目的/原因:
2.措施: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巩固统治。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馀,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续资治通鉴》
易错易混点
压抑武将不等于轻视武备和军队建设。
北宋兵力统计表(数据:《宋代养兵政策剖析》) 时间 总兵力
976年 37.8万
996年 66.6万
1021年 91.2万
材料二:
材料一:赵宋王朝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外族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巩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积极影响:
(1)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影响:
材料四:北宋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材料五: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消极影响:
(1)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军队战斗力;
(2)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导致办事效率低,增加了财政支出。
4.特点:
(1)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2)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巩固统治
皇权
中央集权
大大加强
前所未有的强化
(4)冗兵、冗官、冗费
积贫、积弱
(宋王朝)养了武的又要养文的,文官数目也就逐渐增多,待遇亦逐渐提高。弄得一方面是冗兵,一方面是冗吏,国家负担一年重过一年,弱了转贫,贫了更转弱,宋代政府再也扭不转这形势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酿成统治危机
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链接课本P32——课后活动




×
×
范仲淹
(989-1052)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开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阻挠。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失败。
庆历新政
王安石
(1021-1086)
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
宋神宗
(1048-1085)
奠定
基础
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呢?
结合课本P31-32,完成王安石变法相关内容。
1.背景:
2.时间:
3.人物:
4.目的:
5.内容:
6.结果:
(1)官俸、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
(2)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1069年
宋神宗、王安石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1)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2)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王安石变法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方田 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军事 保甲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
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丁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7.主要措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政治上对立
生活中仰慕
保守派司马光
改革派王安石
君子之争
王安石变法的启示:
①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②改革要讲究策略,协调好与守旧势力之间的关系。
③改革政策制定和实施要切实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④改革要有强大的力量支持。
……
王安石变法带给你的启示:
思考探究

北宋的政治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登基称帝,定都东京(开封)。
建立
强化集权
(1)政治:①削弱相权;②地方官一律用文官;③设立转运使。
(2)军事:①解除禁军将领兵权;②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③定期换防。
(3)科举:文举兴盛,武举废弛。
(1)利: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
(2)弊: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重文轻武。
(3)北宋出现财政和统治危机,为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王安石变法(新法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结果不理想)
结果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某同学根据上课学习的内容制作了如图思维导图,宋太祖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  )
A. 缓和民族矛盾 B. 实行文化专制 C. 强化中央集权 D. 削弱国家力量
C
2.《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_____”,“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其中,横线处应填入( )
A.节度使
B.枢密院
C.转运使
D.通判
D
3.宋朝统治具有比其他朝代尤其明显的重文轻武色彩,以下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有( )
①唐朝登科(科举考试被录取)总数为6603人,两宋则达到45640人
②完善三省六部制
③文官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④建立行省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4.示意下图是11世纪前后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和统治者采取的对策,①②分别对应的是( )
A. 察举制度、三省六部制 B. 重文轻武、 王安石变法
C. 行省制度、忽必烈改制 D. 废除丞相、封诸子为王
B
5.《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1077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据此史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财政收入
C.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