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1.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搜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3.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
学习目标
重难点
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
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新课引入
图片对比,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
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明《流民图》
明朝政治腐败,农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严重。
材料一:
1. 阅读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明武宗 宠信宦官刘瑾,荒淫无度,纵情享乐于“豹房”之中。
明世宗 统治后期,日益腐化,好长生不老之术,最后因服用丹药毒发身亡。
明穆宗 沉迷于女色,荒于政事;内阁的争斗由此开始。
明神宗 在位48年,执政后期荒于政事,以各种理由拒绝上朝20年。
明熹宗 爱好木工,朝政全部交由宦官魏忠贤处理,造成东林党争。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皇帝昏庸
宦官专权
新知学习
材料分析
材料2:在明代中期的嘉靖时,通行的社会准则就已经是:“贿赂盛行,先朝犹暮夜之私,而今则白日之攫!大臣污则小臣悉效,京官贪则外臣无畏。”
——《明史 杨廷和传》
材料3:“军民纳二百五十石,为正九品散官,加五十石,增二级,至正七品止”。
——《明史》卷78《食货志》
行贿受贿
公开卖官
2. 阅读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动荡的表现。
材料一:官豪势要之家……其田连阡陌,地尽膏腴,多夺民之田以为田也。至于子弟恃气凌人,受奸人之投献,山林湖泊,夺民利而不敢言。当此之时,天下财货,皆聚于势豪之家。
——《明经世文编》
材料二: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业,职此之由。
——《明清史料》
材料分析
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阅读材料,概括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自去岁[崇祯元年(1628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计六奇《明季北略》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材料分析
材料二: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风起。
1.背景
直接原因:气候急剧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陕西北部连年灾荒。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明代中后期
政治
腐败
土地兼并严重
导致
明朝末年
连年灾荒;
赋税苛重;
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明末农民起义
材料二:
1514年
1551年
1573-1620年
1618年
1630年
根本原因:政治腐败,赋税苛重,阶级矛盾尖锐。
总结
2. 结合课本和图片,概括李自成农民起义过程。
1644年4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1644年,李自成在
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1945年初,李自成
在此牺牲。
陕北起义
进军河南
提出“均田免赋” 口号
攻克西安
1644年,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攻克北京
明朝灭亡
崇祯帝自缢
(明朝统治长达276年结束)
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明统治的原因?
材料三:“不贪财利,不好酒、色,脱粟粗粝,生活简朴,与其下共甘苦。很能礼贤下士,纳人善言。”
--《明史》
材料二:“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岩复造谣词曰:
“迎闯王,不纳粮。”;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
个人品质卓越
材料一: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想 一 想: 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链接课本P86——材料研读
李自成采取的举措深得民心
3.原因
土地兼并
均田:平均土地
沉重赋税
免赋 :减免赋税
“均田免赋”
内容
针对内容
4. 意义: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来,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中国农民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材料一: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有二贼掠缎铺,立剐于棋盘街。民间大喜,安堵如故”。
思考1:“民间大喜”到“人心惶惶”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但从二十七日起,农民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
材料三:大顺领导集团进入北京城以后,有的滋长了严重的骄傲自满情绪,有的开始腐化变质,政治上日益腐败。李自成身居金壁辉煌的深宫高殿……而整天忙于庆祝胜利,改定官制,筹备登极的事宜。
——马玉良:《试谈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思考2:观察表格,思考历代农民起义在原因和结局上有什么共同点?
朝代 起义 领导人 原因 结局
秦 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 秦之暴政、戍守误期 陈、吴先后牺牲。
秦末农民战争 项羽刘邦等 秦之暴政 亡秦,刘邦建西汉。
西汉 绿林 王匡王凤 社会危机王莽改制失败 杀莽。后并入赤眉军
赤眉 樊崇 社会危机王莽改制失败 被刘秀剿灭,刘秀建东汉
东汉 黄巾起义 张角 阶级矛盾 被镇压
隋 瓦岗军 翟让李密 暴政 李密袭击翟让,分裂,降唐
唐 黄巢起义 黄巢 阶级矛盾 被朱温、李克用等镇压
宋 宋江方腊起义 宋江方腊 压迫剥削 被镇压
元 元末农民起义 朱元璋陈友谅等 民族矛盾、暴政、压迫 朱元璋取胜建明
明 明末农民起义 李自成等 暴政 阶级矛盾 被镇压
清 金田起义 洪秀全 阶级矛盾 被镇压
原因:封建暴政:封建地主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引起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
结果:
1.大功未成先死或终被镇压,如陈胜、吴广、张角、李自成等;
2.起义领袖蜕变为新的地主阶级,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如刘邦、朱元璋等。
总结:农民战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他们可以打击封建统治,实现改朝换代,但最终不能推翻这个封建制度。
官逼民反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644年4月形势图
南明(1644年-1683年)是明朝京师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权,历经四帝一监国。
大顺领土一度囊括中原多省。但农民军进入北京后很快腐败,李自成一心关注登基大典(42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 背景
河
辽
鸭
绿
江
金
后
明
朝
鲜
渤
海
京师
(北京)
沈阳
(盛京)
赫图阿拉
萨尔浒
山海关
宁远
兴城
新宾
1616年,努尔哈
赤在此建立“大金”
政权,史称后金。
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
沈阳,后改称盛京。
明代辽东边墙
女
真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次年,改国号为清。
清
努尔哈赤
皇太极
(1)1644年,正值大明、大顺、大清政权交替。
(2)1644年李自成入主北京,崇祯皇帝自尽,明朝灭亡。
(3)随后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清朝最终取得天下。
2.清兵入关过程
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把所属人员编为八个旗,将生产、行政、军事三种功能结合在一起,实行“兵民合一”,军政一体,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推动了满族社会经济发展。清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以后,旗人享有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许多特权。直到清朝后期,旗人还享受官俸,但他们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勇猛善战,而是养尊处优,败落无能。后来,人们还把享有特权而又不务正业的人称作“八旗子弟”。
拓展延伸
链接课本P87——知识拓展
满洲入主中原是偶然的吗?谈谈你的看法。
吴三桂为了个人利益投降,打开山海关让清军入了关。
明朝后期腐朽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都注定其失败,清政权正处于充满生机的发展期。
思考探究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起义原因:
口号: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社会动荡: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起义过程: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清兵入关:
满洲兴起:
发展:
明朝的灭亡
“均田免赋”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政治腐败: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失败。
陕西北部连年灾荒。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明朝末年社会状况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政治腐败 ②蝗灾连年 ③赋税沉重 ④各地起义爆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口号与明末农民起义有关的是(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尊王攘夷”
C.“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D.“均田免赋”
D
D
5.明朝末年,陕北连年大旱,农民纷纷举行起义。李自成在崇祯二年(1629年)率领农民起义并且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获得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该口号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 )
A.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B.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C.连年大旱,农民暴动 D.政治腐败,贪污成风
6.据表可知,当时的政治局势特点是( )
A.外重内轻 B.王室衰微 C.政权更迭 D.南北对峙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