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天下第一楼》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喧哗(huá) 眩晕(yūn) 玉雏儿(chú) 商贾(gǔ)
B.瞅瞅(chǒu) 嬉笑(xī) 贝勒府(lè) 砧板(zhēn)
C.哄笑(hōng) 煞白(shā) 侍候(shì) 拾掇(duo)
D.忌讳(huì) 落子(lào) 呷了一口(yā) 五子行(háng)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晕”应读yùn。故A项注音有误。
B.注音全部正确。
C.“煞”应读shà。故C项注音有误。
D.“呷”应读xiā。故D项注音有误。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因此,对于易混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咬牙跺脚 凄惨 进项 编排
B.骂骂咧咧 秤钩 辉煌 克薄
C.买房置地 虐待 喧哗 名噪
D.另请高明 安顿 盖章 贝勒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CD书写正确。B克薄——刻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下列关于戏剧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的情节和小说的情节是一致的,都只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B.剧本必须有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冲突也就没有戏剧。
C.在川剧戏曲中,帮腔人既可以是局外人和旁观者,也可以是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角色,甚至可以是作者、观众的代言者。
D.按矛盾冲突的性质与表现手法分,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曹禺的《雷雨》就是一部正剧作品。
【答案】B
【知识点】戏剧戏曲常识
【解析】【分析】A项,戏剧的情节和小说的情节是不同的,戏剧的情节是由其显在部分与潜在部分构成的,而小说的情节则全是显在的。故A项说法不正确。
B项,说法正确。
C项,帮腔人不能是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角色。故C项说法不正确。
D项,《雷雨》是一部悲剧作品。故D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戏剧常识的识记辨析能力。戏剧的基本常识包括: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剧本通常包括舞台说明、人物自身的台词;戏剧的要素;戏剧的基本特点等。平时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让人家拿大杆秤当牲口称,憋闷死的。
B.百年老炉中的炉火像浇上了油,烧得呼呼蹿火苗子。
C.那雪,就如白玉,铺满了大地,让你感觉到了天界。
D.求知和阅世的过程,就是打开这些门的过程。
【答案】B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ACD.句中有本体与喻体,二者间有相似性,是比喻的修辞; B项,句中没有本体与喻体,有“像”一词表示类比,突出炉火旺,不是比喻。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判断修辞方法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修辞方法的种类,然后根据不同修辞方法的特点确定句子所运用的修辞。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自己虽然不知道是因为懒,还是因为无用,总之觉得是一个不肯运动、十分安分守己的人。
B.圆明园是万园之园,建筑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堪称人间仙境。
C.不是你俩还有谁!这班上就数你们最爱造谣生事,搬弄是非。
D.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校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答案】D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A项,安分守己: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A正确。
B项,雕梁画栋: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B正确。
C项,搬弄是非: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C正确。
D项,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重新做人。这个成语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物,语境也不符合。故D错误。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判断成语的使用是否正确,先要理解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感彩、语体色彩、适用对象等。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2018年6月启动以来,全国各地工会、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职工广泛参与、积极响应。
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D.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项,有语病,语序颠倒,“广泛参与”与“积极响应”调换一下位置;
B项,有语病,句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读书”之后加上“的习惯”;
C项,没有语病;
D项,有语病,前后不一致,“保护得好”仅包含一个方面,“损失的大小”包含两个方面。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我们必须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二、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卢孟实上。他人到中年,衣着华贵,面容丰满,一脸威严。身后跟着修鼎新。
卢孟实向店里扫了一眼,坐在当年老掌柜的那把太师椅上。
卢孟实把手一伸。
小伙计马上把一个蓝花白地的细瓷小碗送到他手上。
卢孟实:(呷了一口)欠火。
修鼎新:鸭汤欠火,告诉二灶添硬柴加大火。
声孟实:(喝着,头也不抬)谁让他进来的?
修鼎新:(暗向克五使眼色,让他快走)
克五:(反而凑上来)卢掌柜的,不用说你这儿了,就是王爷贝勒府,我也随便串胡同。我闻出来了,你后院有烟土!
卢孟实:赶走!
克五:送我只鸭子咱们了事,要不然……
福顺:走!
修鼎新:(小声)五爷,走吧。
卢孟实:有人在东家那儿告我,在老家买地置房子,不错,有这事儿。做饭庄子的就不能置产业?就都得吃喝嫖赌走下流?我还想买济南府,买前门楼子哪!成顺!
成顺:是。
卢孟实:你哪天办喜事?
成顺:二月二。
卢孟实:龙抬头,好日子!(从修手里取过一个红封包)这是拒上送的喜幛子钱。
成顺:谢谢掌柜的!
卢孟实:披红挂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让那些不开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是体面的。散吧!
……
卢孟实:成顺,拿起来。侍候下今天这些座儿,我升你当灶头。散!(众伙计下)
王子西:(担心地)下半晌是瑞蚨祥盂四爷的座儿,这可是吃主儿。
卢孟实:谁候?
福顺:我。
常贵:掌柜的,我候吧。
王子西:侦缉队打点好了?
卢孟实:不买账,看来想敲咱们一笔。
修鼎新:这是全赢德的地契、账簿,你盖章就过户了。
卢孟实:(感觉不适)留我晚上看吧。全赢德的伙计柜上的,愿留的都留下,千万别让他们没地方去,还有……(一阵眩晕)
王子西:(扶住)怎么啦?去后边躺躺。
……
唐茂盛:分号要修门脸儿,用点儿钱。
声孟实:用多少?
唐茂盛:我大哥在法家花园起的那间馆子支了多少,我就用多少。
卢孟实:(知来者不善)行,过了五月节,我给您送天津去。
唐茂盛:哟,你跟我这儿打镲呀!
卢孟实:您看,这影壁得描金了,后院堆房要挑顶子……
唐茂盛:福聚德日进百金,还跟我来这套?
卢孟实:有进还有出哪。修先生,拿账来。
唐茂盛:(不看)这事儿就这么着了。另外,我还要借个人。
卢孟实:谁?
唐茂盛:分号缺个好堂头,我要常贵。
卢孟实:这可不行,饭馆让人服,全仗堂、柜、厨,您这不是撤我大梁吗?我给您换一个。(示意王子西帮他一起说)
王子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二爷要,就……
卢孟实:不行。有批老主顾不见常贵不吃饭。
(1)这一部分有哪些戏剧冲突?请梳理一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卢孟实为什么一进店就要喝汤?他的一句评论“欠火”说明了什么?
(3)“王子西侦缉队打点好了?”“卢孟实不买账,看来想敲咱们一笔。”王子西与卢孟实二人的对话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4)请写出下面句子的潜台词。
①克五:送我只鸭子咱们了事,要不然……
②唐茂盛:哟,你跟我这儿打镲呀!
③卢孟实……做饭庄子的就不能置产业?……我还想买济南府,买前门楼子哪!
(5)请简要概括卢孟实的性格特点,并说说你对卢孟实这个人物有怎样的感情。
【答案】(1)①卢孟实“赶走”敲诈、威胁的克五;②卢孟实处罚不成器的小伙计,厚赏成顺;③罗大头撂挑子离开;④唐茂盛借机要钱并不顾饭馆生意挖走常贵,把卢孟实气得欲哭无泪。
(2)卢孟实喝汤是为了检查招牌菜的质量,他的评论说明了他精通业务,严把菜品质量关。
(3)揭示了社会混乱黑暗,侦缉队借机敲诈,扰民生事。
(4)①卢孟实你必须给我只鸭子摆平此事,不然我就去侦缉队告你,让他们来惩罚你。②你别想用胡扯、胡搅的方法来应付我。③我们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我就是要努力奋斗改变命运,证明给瞧不起我们的人看。
(5)他有理想、精明能干、赏罚分明、人格尊严意识强,但在东家面前又不得不低头。我对他既赞赏又同情。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戏剧
【解析】【分析】 (1)在整体感知剧本内容的基础上从前往后梳理并概括各部分内容,概括时要围绕主要人物,从开头到“修二,你敢情整天吃香的喝辣的,你没良心!卢孟实,你等着!(被众人拉下)”写卢孟实赶走无赖克五;从“(阴着脸)年初四,谁出去看戏了”到“披红挂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让那些不开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是体面的。散吧”写卢孟实处罚小伙计,厚赏成顺;从“(憋了一肚子火)等等,成顺动我的烤杆”到“罗大头骂骂咧咧下”写罗大头撂挑子,揭卢孟实的心灵伤疤,被卢孟实辞退;从“成顺,拿起来。侍候下今天这些座儿,我升你当灶头。散” 到结尾写唐茂盛借机要钱并不顾饭馆生意挖走常贵,把卢孟实气得欲哭无泪。
(2) 结合语境分析,卢孟实接过汤呷了一口就能判断出鸭汤“欠火”, 由此可见卢孟实喝汤是为了检查招牌菜品的质量。卢孟实押了一口汤就知道“欠火”就是火候不够,火候不够当然会影响菜品的质量,因此“欠火”他的一句评论“欠火”说明他精通业务,严把菜品质量关。
(3)“打点”, 送人钱财以疏通关系,托人关照。这里卢孟实去打点,侦缉队还嫌钱少,想敲竹杠,侦缉队本来和饭店是没有关系的,他们是主管侦查和缉捕的,但却仗着自己手中的权利,借机敲诈。无端生事。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可以看出他们二人的对话揭示了社会混乱黑暗,侦缉队借机敲诈,扰民生事的社会现实。
(4) 结合语境分析,克五是没落的贵族,他到福聚德饭店就是为了想要只鸭子吃,但是卢孟实不买他的账,要把他赶走,他临走时威胁卢孟实,意思是卢孟实你必须给我只鸭子摆平此事,不然我就去侦缉队告你,让他们来惩罚你。②“做饭庄子”是卢孟实的自称,在当时这样的人被人瞧不起,卢孟实和王子西说这样的话,就是告诉王子西被人瞧不起我们,但我们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我们不能像有些人一样吃喝嫖赌走下流,我们要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让那些瞧不起我们的人看看。③“打镲” , 胡扯,胡搅 ,唐茂盛要卢孟实拿钱给他修门脸,卢孟实说行过了五月节给他送天津去,他认为卢孟实在胡扯,在糊弄他。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5)结合卢孟实的语言分析,如从“做饭庄子的就不能置产业?就都得吃喝嫖赌走下流?我还想买济南府,买前门楼子哪”可以看出卢孟实有理想人格尊严意识强,卢孟实让福聚德起死回生并走向鼎盛说明他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卢孟实惩罚年初四出去看戏的小伙计但成顺要结婚后时他给成顺一个红封包,这说明他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但是他毕竟不是东家,在唐家兄弟要钱要人时他不得不低头。我们对有理想,精明能干,赏罚分明,人格尊严意识强的卢孟实非常的赞赏、敬佩,但对他在东家面前又不得不低头的遭遇深表同情。
故答案为:⑴ ①卢孟实赶走克五;②卢孟实处罚小伙计,厚赏成顺;③罗大头撂挑子,揭卢孟实的心灵伤疤,被卢孟实辞退;④唐茂盛借机要钱并不顾饭馆生意挖走常贵,把卢孟实气得欲哭无泪。
⑵ 卢孟实喝汤是为了检查招牌菜品的质量。他的一句评论“欠火”说明他精通业务,严把菜品质量关。
⑶ 揭示了社会混乱黑暗,侦缉队借机敲诈,扰民生事。
⑷ ①卢孟实你必须给我只鸭子摆平此事,不然我就去侦缉队告你,让他们来惩罚你。②我们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我就是要努力奋斗改变命运,证明给瞧不起我们的人看!③你别想用胡扯、胡搅来应付、糊弄我。
⑸ 他有理想,精明能干,赏罚分明,人格尊严意识强,但在东家面前又不得不低头。感情:我对他既赞赏又同情。
【点评】 ⑴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出文章的情节。
⑵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①这一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②这一情节与其它情节有什么关系;③这一情节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⑶此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⑷ 本题考查人物潜台词的能力。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或者说,潜台词就是"话中话所含有的意思"。在戏剧的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思考都能领悟得出来的言语。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
⑸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及分析对人物情感的能力。首先要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然后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读者对人物的感情其实也是作者对人物的感情,答题时要结合人物形象分析对任务的感情。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见着光了,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儿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面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刚才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条路: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用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②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3)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答案】(1)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了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2)①(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②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
(3)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理由: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见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两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4)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③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当儿子陷入巨额债务危机时,父亲卖房帮儿子走出困境。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找到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事件和结果,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这篇小说写了两件事,一件是发生在儿子14岁时,因为儿子贪玩,父子俩在森林中迷了路,后来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第二件事是眼下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据此分析理解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2)①这句话描写的是父子俩在森林里迷路之后看到的周围漆黑的环境,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结合语境分析,父子俩在森林里迷路路,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而周围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这样的情景儿子非常的害怕。据此可知这句话属于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②长舒一口气和脸上满是汗珠是对父亲的动作和外貌描写,结合语境分析,历尽千辛万苦,父亲终于带儿子走出了森林,此时父亲终于松了一口气,因此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
(3)此题答看到或没看到皆可,关键是要文中找到充分的理由。比如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理由: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见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两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4)在整体感知小说情节的基础上结合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情、外貌分析父亲的形象, 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这说明父亲是一个沉着镇定的人。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这说明父亲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当儿子陷入巨额债务危机时,父亲卖房帮儿子走出困境,这说明父亲是一个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的人。
(5)结合标题的语言特点及小说的人物、主旨进行分析, 这个标题把父亲比作是一盏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而结合小说情节分析,这篇小说写了两件事: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这两件事中儿子都是在父亲的引领下走出困境,因此这个标题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中的引领作用。而结合小说人物分析,文中的父亲就像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结合小说主旨分析,这个标题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故答案为:⑴ 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了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⑵ ①(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②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
⑶ 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理由: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见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两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⑷ 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③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当儿子陷入巨额债务危机时,父亲卖房帮儿子走出困境。
⑸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使用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语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⑸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大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要注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就是指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就是与主旨相关的意思。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茶馆(选场)
老舍
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茶。他们自带茶叶。茶沏好,松二爷、常四爷向邻近的茶座让了让。
松二爷、常四爷:您喝这个!(然后,往后院看了看)
松二爷: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
常四爷:(闪过)你要怎么着?
二德子: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五爷:(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马五爷: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
二德子: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常四爷:(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
王利发: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您也得罪了他!
常四爷:我也得罪了他?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
王利发:(低声说)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找到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常四爷:(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王利发:(向宋恩子、吴祥子那边稍一歪头,低声地)说话请留点神!(大声地)李三,再给这儿沏一碗茶来!(拾起地下的碎瓷片)
松二爷:盖碗多少钱?我赔!外场人不做娘们事!
王利发:不忙,待会儿再算吧!(走开)
(1)本文巧妙地借助误会推动情节发展,请举例说明。
(2)从后文王利发对马五爷的介绍可看出,“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实际上是对常四爷说的,请你写出这句话的潜台词。
(3)试比较二德子面对常四爷和马五爷截然不同的态度,分析二德子的性格特点。
(4)简单概括常四爷和松二爷的性格。
(5)从这些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1)常四爷说的“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引出了二德子和常四爷的争执。
(2)用不着老想着打洋人,有些事可以慢慢商量。
(3)对信洋教的马五爷毕恭毕敬,对耿直、正义的常四爷却大打出手,以能欺负中国人而得意、自豪。由此可以看出,二德子是一个欺软怕硬的洋奴。
(4)常四爷:正直豪爽,敢作敢为,痛恨洋人,对清朝统治者不满。
松二爷:心眼好,胆子小,游手好闲。
(5)帝国主义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社会动荡不安,洋人横行,国民遭殃又互相倾轧的社会现实。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把握戏剧中的矛盾冲突;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戏剧
【解析】【分析】⑴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松二爷和常四爷是说的是后院里的人打不起来,但打手二德子正好从外面进来,二德子认为常四爷和松二爷是在说他的,于是引发了一场误会,二德子和常四爷起了争执。
⑵ 结合语境分析,其实马五爷的“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是说给常四爷听的,因为是常四爷的那句“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引发了二德子要对常四爷动手,结合马五爷的身份可知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用不着老想着打洋人,有些事可以慢慢商量。
⑶结合二德子对马五爷和常四爷的语言和动作分析,“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这几句是二德子对常四爷的动作和语言,二德子在没有弄清事实的真相就要动手打常四爷,而对以能欺负中国人而得意、自豪;而对信奉洋教的马五爷呢,“ (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是二德子听到马五爷的语言后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二德子听到马五爷说话,立刻对他毕恭毕敬 。由此可以看出,二德子是一个欺软怕硬的洋奴。
⑷ 结合常四爷和松二爷的语言进行分析,从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正直豪爽,敢作敢为,痛恨洋人,对清朝统治者不满的人。当常四爷和二德子发生争执时,松二爷不帮助常四爷,而是当和事佬,并赔偿二德子摔碎的盖碗,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眼好,胆子小的人。
⑸ 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分析理解,剧本中的故事发生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进行大肆的掠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洋人在中国的国土上横行,国民遭殃又互相倾轧的社会现实。
故答案为:⑴ 常四爷说的“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引出了二德子和常四爷的争执。
⑵ 用不着老想着打洋人,有些事可以慢慢商量。
⑶ 对信洋教的马五爷毕恭毕敬,对耿直、正义的常四爷却大打出手,以能欺负中国人而得意、自豪。由此可以看出,二德子是一个欺软怕硬的洋奴。
⑷ 常四爷:正直豪爽,敢作敢为,痛恨洋人,对清朝统治者不满。松二爷:心眼好,胆子小,游手好闲。
⑸ 帝国主义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社会动荡不安,洋人横行,国民遭殃又互相倾轧的社会现实。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构技巧的能力。文章的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误会、过渡、铺垫、伏笔等。答题时要在熟悉情节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前后情节的联系即可答题。
⑵ 本题考查分析语句潜台词的能力。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语境分析。
⑶本题考查通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⑸此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首先要多角度解读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丰富内容;然后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最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作答。
三、综合题
10.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让我们一起走进“酒香千古——中国酒文化探究”专题实践活动中去吧!
(1)【书法中的“酒”】书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下面是“酒”字的几个书法字体,分别代表的是甲骨文、篆书、隶书。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看到以下书法字体的感受。
(2)【文学中的“酒”】如果你读读诗词歌赋、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一定会为其中所散发的醇厚酒香而陶醉。请你写出与“酒”有关的一句诗文名句和一个故事(名称或梗概),与大家分享。
(3)【生活中的“酒”】醇香的酒令人陶醉,但现实生活中,酒也可能坏事。奶奶生日那天,亲朋欢聚,举杯畅饮。宴会结束后,喝了酒的叔叔准备开车回家。请你说几句话劝阻他。
【答案】(1)感受:我从“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2)诗文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故事:杯酒释兵权 醉打蒋门神
(3)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你叫辆的士,好吗?
【知识点】文化特色;语言得体;天下第一楼(节选)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表达。从三个书法字体中写出中华书法给人的感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⑵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迁移能力,将课内外之日融合在一起。关于“酒”有关的诗文甚多: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醉翁之意不在酒‘酒酣胸胆尚开张。关于“酒”的故事,如:杯酒释兵权、醉打蒋门神。
⑶此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要得体,一般劝阻的话要符合身份,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要让人心悦诚服,愉快接受。如: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你叫辆的士,好吗?
【点评】⑴做此题要认真审视题干,围绕中华书法的发展历史来写出感受。
⑵此题考查考生的知识的积累,在平时阅读要广泛。
⑶此题不要求统一答案,但要讲究语言精炼,言之有理。
1 / 1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天下第一楼》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喧哗(huá) 眩晕(yūn) 玉雏儿(chú) 商贾(gǔ)
B.瞅瞅(chǒu) 嬉笑(xī) 贝勒府(lè) 砧板(zhēn)
C.哄笑(hōng) 煞白(shā) 侍候(shì) 拾掇(duo)
D.忌讳(huì) 落子(lào) 呷了一口(yā) 五子行(há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咬牙跺脚 凄惨 进项 编排
B.骂骂咧咧 秤钩 辉煌 克薄
C.买房置地 虐待 喧哗 名噪
D.另请高明 安顿 盖章 贝勒
3.下列关于戏剧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的情节和小说的情节是一致的,都只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B.剧本必须有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冲突也就没有戏剧。
C.在川剧戏曲中,帮腔人既可以是局外人和旁观者,也可以是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角色,甚至可以是作者、观众的代言者。
D.按矛盾冲突的性质与表现手法分,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曹禺的《雷雨》就是一部正剧作品。
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让人家拿大杆秤当牲口称,憋闷死的。
B.百年老炉中的炉火像浇上了油,烧得呼呼蹿火苗子。
C.那雪,就如白玉,铺满了大地,让你感觉到了天界。
D.求知和阅世的过程,就是打开这些门的过程。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自己虽然不知道是因为懒,还是因为无用,总之觉得是一个不肯运动、十分安分守己的人。
B.圆明园是万园之园,建筑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堪称人间仙境。
C.不是你俩还有谁!这班上就数你们最爱造谣生事,搬弄是非。
D.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校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2018年6月启动以来,全国各地工会、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职工广泛参与、积极响应。
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D.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二、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卢孟实上。他人到中年,衣着华贵,面容丰满,一脸威严。身后跟着修鼎新。
卢孟实向店里扫了一眼,坐在当年老掌柜的那把太师椅上。
卢孟实把手一伸。
小伙计马上把一个蓝花白地的细瓷小碗送到他手上。
卢孟实:(呷了一口)欠火。
修鼎新:鸭汤欠火,告诉二灶添硬柴加大火。
声孟实:(喝着,头也不抬)谁让他进来的?
修鼎新:(暗向克五使眼色,让他快走)
克五:(反而凑上来)卢掌柜的,不用说你这儿了,就是王爷贝勒府,我也随便串胡同。我闻出来了,你后院有烟土!
卢孟实:赶走!
克五:送我只鸭子咱们了事,要不然……
福顺:走!
修鼎新:(小声)五爷,走吧。
卢孟实:有人在东家那儿告我,在老家买地置房子,不错,有这事儿。做饭庄子的就不能置产业?就都得吃喝嫖赌走下流?我还想买济南府,买前门楼子哪!成顺!
成顺:是。
卢孟实:你哪天办喜事?
成顺:二月二。
卢孟实:龙抬头,好日子!(从修手里取过一个红封包)这是拒上送的喜幛子钱。
成顺:谢谢掌柜的!
卢孟实:披红挂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让那些不开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是体面的。散吧!
……
卢孟实:成顺,拿起来。侍候下今天这些座儿,我升你当灶头。散!(众伙计下)
王子西:(担心地)下半晌是瑞蚨祥盂四爷的座儿,这可是吃主儿。
卢孟实:谁候?
福顺:我。
常贵:掌柜的,我候吧。
王子西:侦缉队打点好了?
卢孟实:不买账,看来想敲咱们一笔。
修鼎新:这是全赢德的地契、账簿,你盖章就过户了。
卢孟实:(感觉不适)留我晚上看吧。全赢德的伙计柜上的,愿留的都留下,千万别让他们没地方去,还有……(一阵眩晕)
王子西:(扶住)怎么啦?去后边躺躺。
……
唐茂盛:分号要修门脸儿,用点儿钱。
声孟实:用多少?
唐茂盛:我大哥在法家花园起的那间馆子支了多少,我就用多少。
卢孟实:(知来者不善)行,过了五月节,我给您送天津去。
唐茂盛:哟,你跟我这儿打镲呀!
卢孟实:您看,这影壁得描金了,后院堆房要挑顶子……
唐茂盛:福聚德日进百金,还跟我来这套?
卢孟实:有进还有出哪。修先生,拿账来。
唐茂盛:(不看)这事儿就这么着了。另外,我还要借个人。
卢孟实:谁?
唐茂盛:分号缺个好堂头,我要常贵。
卢孟实:这可不行,饭馆让人服,全仗堂、柜、厨,您这不是撤我大梁吗?我给您换一个。(示意王子西帮他一起说)
王子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二爷要,就……
卢孟实:不行。有批老主顾不见常贵不吃饭。
(1)这一部分有哪些戏剧冲突?请梳理一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卢孟实为什么一进店就要喝汤?他的一句评论“欠火”说明了什么?
(3)“王子西侦缉队打点好了?”“卢孟实不买账,看来想敲咱们一笔。”王子西与卢孟实二人的对话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4)请写出下面句子的潜台词。
①克五:送我只鸭子咱们了事,要不然……
②唐茂盛:哟,你跟我这儿打镲呀!
③卢孟实……做饭庄子的就不能置产业?……我还想买济南府,买前门楼子哪!
(5)请简要概括卢孟实的性格特点,并说说你对卢孟实这个人物有怎样的感情。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见着光了,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儿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面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刚才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条路: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用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②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3)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茶馆(选场)
老舍
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茶。他们自带茶叶。茶沏好,松二爷、常四爷向邻近的茶座让了让。
松二爷、常四爷:您喝这个!(然后,往后院看了看)
松二爷: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
常四爷:(闪过)你要怎么着?
二德子: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五爷:(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马五爷: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
二德子: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常四爷:(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
王利发: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您也得罪了他!
常四爷:我也得罪了他?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
王利发:(低声说)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找到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常四爷:(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王利发:(向宋恩子、吴祥子那边稍一歪头,低声地)说话请留点神!(大声地)李三,再给这儿沏一碗茶来!(拾起地下的碎瓷片)
松二爷:盖碗多少钱?我赔!外场人不做娘们事!
王利发:不忙,待会儿再算吧!(走开)
(1)本文巧妙地借助误会推动情节发展,请举例说明。
(2)从后文王利发对马五爷的介绍可看出,“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实际上是对常四爷说的,请你写出这句话的潜台词。
(3)试比较二德子面对常四爷和马五爷截然不同的态度,分析二德子的性格特点。
(4)简单概括常四爷和松二爷的性格。
(5)从这些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三、综合题
10.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让我们一起走进“酒香千古——中国酒文化探究”专题实践活动中去吧!
(1)【书法中的“酒”】书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下面是“酒”字的几个书法字体,分别代表的是甲骨文、篆书、隶书。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看到以下书法字体的感受。
(2)【文学中的“酒”】如果你读读诗词歌赋、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一定会为其中所散发的醇厚酒香而陶醉。请你写出与“酒”有关的一句诗文名句和一个故事(名称或梗概),与大家分享。
(3)【生活中的“酒”】醇香的酒令人陶醉,但现实生活中,酒也可能坏事。奶奶生日那天,亲朋欢聚,举杯畅饮。宴会结束后,喝了酒的叔叔准备开车回家。请你说几句话劝阻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晕”应读yùn。故A项注音有误。
B.注音全部正确。
C.“煞”应读shà。故C项注音有误。
D.“呷”应读xiā。故D项注音有误。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因此,对于易混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CD书写正确。B克薄——刻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答案】B
【知识点】戏剧戏曲常识
【解析】【分析】A项,戏剧的情节和小说的情节是不同的,戏剧的情节是由其显在部分与潜在部分构成的,而小说的情节则全是显在的。故A项说法不正确。
B项,说法正确。
C项,帮腔人不能是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角色。故C项说法不正确。
D项,《雷雨》是一部悲剧作品。故D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戏剧常识的识记辨析能力。戏剧的基本常识包括: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剧本通常包括舞台说明、人物自身的台词;戏剧的要素;戏剧的基本特点等。平时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4.【答案】B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ACD.句中有本体与喻体,二者间有相似性,是比喻的修辞; B项,句中没有本体与喻体,有“像”一词表示类比,突出炉火旺,不是比喻。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判断修辞方法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修辞方法的种类,然后根据不同修辞方法的特点确定句子所运用的修辞。
5.【答案】D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A项,安分守己: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A正确。
B项,雕梁画栋: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B正确。
C项,搬弄是非: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C正确。
D项,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重新做人。这个成语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物,语境也不符合。故D错误。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判断成语的使用是否正确,先要理解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感彩、语体色彩、适用对象等。
6.【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项,有语病,语序颠倒,“广泛参与”与“积极响应”调换一下位置;
B项,有语病,句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读书”之后加上“的习惯”;
C项,没有语病;
D项,有语病,前后不一致,“保护得好”仅包含一个方面,“损失的大小”包含两个方面。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我们必须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7.【答案】(1)①卢孟实“赶走”敲诈、威胁的克五;②卢孟实处罚不成器的小伙计,厚赏成顺;③罗大头撂挑子离开;④唐茂盛借机要钱并不顾饭馆生意挖走常贵,把卢孟实气得欲哭无泪。
(2)卢孟实喝汤是为了检查招牌菜的质量,他的评论说明了他精通业务,严把菜品质量关。
(3)揭示了社会混乱黑暗,侦缉队借机敲诈,扰民生事。
(4)①卢孟实你必须给我只鸭子摆平此事,不然我就去侦缉队告你,让他们来惩罚你。②你别想用胡扯、胡搅的方法来应付我。③我们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我就是要努力奋斗改变命运,证明给瞧不起我们的人看。
(5)他有理想、精明能干、赏罚分明、人格尊严意识强,但在东家面前又不得不低头。我对他既赞赏又同情。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戏剧
【解析】【分析】 (1)在整体感知剧本内容的基础上从前往后梳理并概括各部分内容,概括时要围绕主要人物,从开头到“修二,你敢情整天吃香的喝辣的,你没良心!卢孟实,你等着!(被众人拉下)”写卢孟实赶走无赖克五;从“(阴着脸)年初四,谁出去看戏了”到“披红挂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让那些不开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是体面的。散吧”写卢孟实处罚小伙计,厚赏成顺;从“(憋了一肚子火)等等,成顺动我的烤杆”到“罗大头骂骂咧咧下”写罗大头撂挑子,揭卢孟实的心灵伤疤,被卢孟实辞退;从“成顺,拿起来。侍候下今天这些座儿,我升你当灶头。散” 到结尾写唐茂盛借机要钱并不顾饭馆生意挖走常贵,把卢孟实气得欲哭无泪。
(2) 结合语境分析,卢孟实接过汤呷了一口就能判断出鸭汤“欠火”, 由此可见卢孟实喝汤是为了检查招牌菜品的质量。卢孟实押了一口汤就知道“欠火”就是火候不够,火候不够当然会影响菜品的质量,因此“欠火”他的一句评论“欠火”说明他精通业务,严把菜品质量关。
(3)“打点”, 送人钱财以疏通关系,托人关照。这里卢孟实去打点,侦缉队还嫌钱少,想敲竹杠,侦缉队本来和饭店是没有关系的,他们是主管侦查和缉捕的,但却仗着自己手中的权利,借机敲诈。无端生事。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可以看出他们二人的对话揭示了社会混乱黑暗,侦缉队借机敲诈,扰民生事的社会现实。
(4) 结合语境分析,克五是没落的贵族,他到福聚德饭店就是为了想要只鸭子吃,但是卢孟实不买他的账,要把他赶走,他临走时威胁卢孟实,意思是卢孟实你必须给我只鸭子摆平此事,不然我就去侦缉队告你,让他们来惩罚你。②“做饭庄子”是卢孟实的自称,在当时这样的人被人瞧不起,卢孟实和王子西说这样的话,就是告诉王子西被人瞧不起我们,但我们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我们不能像有些人一样吃喝嫖赌走下流,我们要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让那些瞧不起我们的人看看。③“打镲” , 胡扯,胡搅 ,唐茂盛要卢孟实拿钱给他修门脸,卢孟实说行过了五月节给他送天津去,他认为卢孟实在胡扯,在糊弄他。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5)结合卢孟实的语言分析,如从“做饭庄子的就不能置产业?就都得吃喝嫖赌走下流?我还想买济南府,买前门楼子哪”可以看出卢孟实有理想人格尊严意识强,卢孟实让福聚德起死回生并走向鼎盛说明他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卢孟实惩罚年初四出去看戏的小伙计但成顺要结婚后时他给成顺一个红封包,这说明他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但是他毕竟不是东家,在唐家兄弟要钱要人时他不得不低头。我们对有理想,精明能干,赏罚分明,人格尊严意识强的卢孟实非常的赞赏、敬佩,但对他在东家面前又不得不低头的遭遇深表同情。
故答案为:⑴ ①卢孟实赶走克五;②卢孟实处罚小伙计,厚赏成顺;③罗大头撂挑子,揭卢孟实的心灵伤疤,被卢孟实辞退;④唐茂盛借机要钱并不顾饭馆生意挖走常贵,把卢孟实气得欲哭无泪。
⑵ 卢孟实喝汤是为了检查招牌菜品的质量。他的一句评论“欠火”说明他精通业务,严把菜品质量关。
⑶ 揭示了社会混乱黑暗,侦缉队借机敲诈,扰民生事。
⑷ ①卢孟实你必须给我只鸭子摆平此事,不然我就去侦缉队告你,让他们来惩罚你。②我们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我就是要努力奋斗改变命运,证明给瞧不起我们的人看!③你别想用胡扯、胡搅来应付、糊弄我。
⑸ 他有理想,精明能干,赏罚分明,人格尊严意识强,但在东家面前又不得不低头。感情:我对他既赞赏又同情。
【点评】 ⑴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出文章的情节。
⑵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①这一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②这一情节与其它情节有什么关系;③这一情节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⑶此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⑷ 本题考查人物潜台词的能力。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或者说,潜台词就是"话中话所含有的意思"。在戏剧的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思考都能领悟得出来的言语。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
⑸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及分析对人物情感的能力。首先要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然后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读者对人物的感情其实也是作者对人物的感情,答题时要结合人物形象分析对任务的感情。
8.【答案】(1)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了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2)①(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②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
(3)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理由: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见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两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4)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③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当儿子陷入巨额债务危机时,父亲卖房帮儿子走出困境。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找到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事件和结果,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这篇小说写了两件事,一件是发生在儿子14岁时,因为儿子贪玩,父子俩在森林中迷了路,后来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第二件事是眼下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据此分析理解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2)①这句话描写的是父子俩在森林里迷路之后看到的周围漆黑的环境,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结合语境分析,父子俩在森林里迷路路,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而周围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这样的情景儿子非常的害怕。据此可知这句话属于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②长舒一口气和脸上满是汗珠是对父亲的动作和外貌描写,结合语境分析,历尽千辛万苦,父亲终于带儿子走出了森林,此时父亲终于松了一口气,因此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
(3)此题答看到或没看到皆可,关键是要文中找到充分的理由。比如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理由: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见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两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4)在整体感知小说情节的基础上结合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情、外貌分析父亲的形象, 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这说明父亲是一个沉着镇定的人。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这说明父亲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当儿子陷入巨额债务危机时,父亲卖房帮儿子走出困境,这说明父亲是一个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的人。
(5)结合标题的语言特点及小说的人物、主旨进行分析, 这个标题把父亲比作是一盏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而结合小说情节分析,这篇小说写了两件事: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这两件事中儿子都是在父亲的引领下走出困境,因此这个标题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中的引领作用。而结合小说人物分析,文中的父亲就像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结合小说主旨分析,这个标题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故答案为:⑴ 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了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⑵ ①(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②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
⑶ 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理由: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见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两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⑷ 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③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当儿子陷入巨额债务危机时,父亲卖房帮儿子走出困境。
⑸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使用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语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⑸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大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要注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就是指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就是与主旨相关的意思。
9.【答案】(1)常四爷说的“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引出了二德子和常四爷的争执。
(2)用不着老想着打洋人,有些事可以慢慢商量。
(3)对信洋教的马五爷毕恭毕敬,对耿直、正义的常四爷却大打出手,以能欺负中国人而得意、自豪。由此可以看出,二德子是一个欺软怕硬的洋奴。
(4)常四爷:正直豪爽,敢作敢为,痛恨洋人,对清朝统治者不满。
松二爷:心眼好,胆子小,游手好闲。
(5)帝国主义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社会动荡不安,洋人横行,国民遭殃又互相倾轧的社会现实。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把握戏剧中的矛盾冲突;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戏剧
【解析】【分析】⑴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松二爷和常四爷是说的是后院里的人打不起来,但打手二德子正好从外面进来,二德子认为常四爷和松二爷是在说他的,于是引发了一场误会,二德子和常四爷起了争执。
⑵ 结合语境分析,其实马五爷的“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是说给常四爷听的,因为是常四爷的那句“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引发了二德子要对常四爷动手,结合马五爷的身份可知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用不着老想着打洋人,有些事可以慢慢商量。
⑶结合二德子对马五爷和常四爷的语言和动作分析,“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这几句是二德子对常四爷的动作和语言,二德子在没有弄清事实的真相就要动手打常四爷,而对以能欺负中国人而得意、自豪;而对信奉洋教的马五爷呢,“ (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是二德子听到马五爷的语言后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二德子听到马五爷说话,立刻对他毕恭毕敬 。由此可以看出,二德子是一个欺软怕硬的洋奴。
⑷ 结合常四爷和松二爷的语言进行分析,从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正直豪爽,敢作敢为,痛恨洋人,对清朝统治者不满的人。当常四爷和二德子发生争执时,松二爷不帮助常四爷,而是当和事佬,并赔偿二德子摔碎的盖碗,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眼好,胆子小的人。
⑸ 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分析理解,剧本中的故事发生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进行大肆的掠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洋人在中国的国土上横行,国民遭殃又互相倾轧的社会现实。
故答案为:⑴ 常四爷说的“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引出了二德子和常四爷的争执。
⑵ 用不着老想着打洋人,有些事可以慢慢商量。
⑶ 对信洋教的马五爷毕恭毕敬,对耿直、正义的常四爷却大打出手,以能欺负中国人而得意、自豪。由此可以看出,二德子是一个欺软怕硬的洋奴。
⑷ 常四爷:正直豪爽,敢作敢为,痛恨洋人,对清朝统治者不满。松二爷:心眼好,胆子小,游手好闲。
⑸ 帝国主义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社会动荡不安,洋人横行,国民遭殃又互相倾轧的社会现实。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构技巧的能力。文章的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误会、过渡、铺垫、伏笔等。答题时要在熟悉情节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前后情节的联系即可答题。
⑵ 本题考查分析语句潜台词的能力。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语境分析。
⑶本题考查通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⑸此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首先要多角度解读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丰富内容;然后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最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作答。
10.【答案】(1)感受:我从“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2)诗文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故事:杯酒释兵权 醉打蒋门神
(3)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你叫辆的士,好吗?
【知识点】文化特色;语言得体;天下第一楼(节选)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表达。从三个书法字体中写出中华书法给人的感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⑵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迁移能力,将课内外之日融合在一起。关于“酒”有关的诗文甚多: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醉翁之意不在酒‘酒酣胸胆尚开张。关于“酒”的故事,如:杯酒释兵权、醉打蒋门神。
⑶此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要得体,一般劝阻的话要符合身份,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要让人心悦诚服,愉快接受。如: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你叫辆的士,好吗?
【点评】⑴做此题要认真审视题干,围绕中华书法的发展历史来写出感受。
⑵此题考查考生的知识的积累,在平时阅读要广泛。
⑶此题不要求统一答案,但要讲究语言精炼,言之有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