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语文版九年级上册(2018)第24课 马说 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划线字注音。
一食或尽粟一石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才美不外见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不同含义。
①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②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③以: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④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⑤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4.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两处)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限标一处)
③才美不外见(限标一处)
5.文学常识填空。
(1)韩愈,字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之首。
(2)“说”是古代的一种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通篇采用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 。
(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课内精读
7.阅读《马说》一文,完成下列题目。
(1)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马说》中作者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如果伯乐发现了千里马,那么它一定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马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0字以上。
三、拓展阅读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③始。隗且见事④,况贤于隗者乎?
【注释】①涓人:宫中打扫清洁的人。②捐:丢失。③隗:即郭隗,战国时燕国大臣。此文即为郭隗所说。④见事:被侍奉,被重视,受重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臣闻古之君人 闻:
②君遣之 遣:
③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
④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3)《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四、综合性学习
9.学习完《马说》一文后,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假如你也是参赛选手之一,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关于“马”的成语、谚语以及古诗各两个。
(2)自古英雄乘骏马,在中国历史上及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诸多英雄豪杰,也有许多宝马良驹。请写出下面名马的乘骑者。
①赤兔马: ②乌骓马:
③的卢马: ④黄骠马:
(3)“马”字演变的历程是( )
A.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B.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篆书
C.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D.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行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shí;zhī;pián;xiàn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马说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答题,注意“食”在这一课有好几种读音,要根据词义判断读音。“见”是通假字。“ 祗 、骈”属于容易读错的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给汉字注音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等。
2.【答案】只是;有时;等同,一样;规律,方法;才能
【知识点】马说;常用文言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只是;有时;等同,一样;规律,方法;才能。注意“等”是古今异义词,“材”是通假字。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3.【答案】喂;吃;动词,以鞭打马;名词,马鞭;用;按照;代词,代指千里马;表示诘问语气,难道;表示推测,恐怕;能够;能力,才能
【知识点】马说;常用文言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结合平时积累及语境可知这几个多义词的意思分别为:①喂/吃;②动词,以鞭打
马/名词,马鞭;③用/按照;④代词,代指千里马/表示诘问语气,难道/表示推测,恐怕;⑤能够;能力,才能。
【点评】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另外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课下注释的词语,答题时也要按照课下注释的答案。
4.【答案】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两处)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限标一处)
③才美/不外见(限标一处)
【知识点】马说;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这几句话可根据句意断句。这几句话的大意是:①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②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 ③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根据句意,这几句话应该这样划分节奏: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两处);②安求/其能千里也(限标一处);③才美/不外见(限标一处)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方法:①首先根据句意,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根据虚词划分节奏;③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划分节奏。
5.【答案】(1)退之;韩昌黎;唐宋八大家
(2)议论;托物寓意;贤才难遇明主
(3)其真不知马也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马说;作家作品;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可知:(1)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2)“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文言文名句的积累能力。第(1)(2)题考查对课文有关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注意回忆的准确性,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将知识整理成体系并牢固记忆。而第(3)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要在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来默写。注意“黎”的书写。
6.【答案】(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可以吃光一石粮食。
(2)想(让它)和普通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吧!
【知识点】马说;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分析这个句子是否是特殊句式,最后再按照现代汉语规范翻译。
①马之千里者是倒装句,正常语序是:千里之马。之:的;一食:吃一顿;或:有时;一石:一石粮食。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可以吃光一石粮食。
②等:等同,一样;安:怎么;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想(让它)和普通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策:动词,用鞭子打,驱使;之:代指千里马;以:按照。因此这句话可以翻译为: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④句中的两个其意思分别是:难道/恐怕;邪:通假字,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因此这句话应翻译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吧!
【点评】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7.【答案】(1)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伯乐”喻指善于识别、发现、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指愚妄浅薄、昏庸无能的封建统治者。
(3)反问。加强语气,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及愤懑之情。
(4)怀才不遇之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控诉之情。
(5)实际情况不一定如此。即使伯乐发现了千里马,如果千里马自己不发愤图强的话,它也成不了千里马。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己的才能,为将来成为“千里马”做好准备。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马说;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本文第二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食量很大,一食或尽粟一石,如果食马者知道这是一匹千里马,一定会给予它充足的食物,但是事实却是由于食马者不知道这是一匹千里马,因此按照常马的食量去喂养它,因此导致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无法展示出来。因此,千里马被埋没表面看是因为吃不饱,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名。故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包括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结合本文主旨分析,这篇文章表面看说的是马,其实谈的是人才问题,韩愈托物寓意,借千里马被埋没表达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文中“伯乐”喻指善于识别、发现、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指愚妄浅薄、昏庸无能的封建统治者。
(3)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属于无疑而问,答案含在问句中,属于反问句式。我们可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把两者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就能体会出反问句的作用。通过朗读比较,我们发现作者运用反问句表达语气非常强烈,能更充分表达作者因人才被埋没的不平和愤懑之情。
(4)文中千里马因食马者不知马而只能与普通的马一样辱没在受奴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让人对千里马非常同情,而对食马者非常痛恨,但作者并不是为了表达这样的感情,其实作者是以马为喻, “伯乐”喻指善于识别、发现、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指愚妄浅薄、昏庸无能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被埋没就像人才被埋没,这让作者非常的气愤,作者对那些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进行强烈的鞭挞和控诉。
(5)这是作者针对自己及像自己一样遭遇的情况说的,因此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如此。千里马被伯乐发现只是为它实现自己的才能提供了一个机会和舞台,但能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马还需要自己继续努力,发愤图强,如果从此以后就停滞不前是不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马的。最后一问要结合实际来谈,只要能符合题意即可。如: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己的才能,为将来成为“千里马”做好准备。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本文的主旨分析答题。
(3)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方法及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根据句子内容判断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表达的感情分析其作用,必要时可把它改变成陈述句,通过两者之间的比较更能理解其作用。
(4)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首先必须逐句阅读,分层概括段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中心思想。注意逐句阅读时要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5)本题考查结合实际生活谈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注意文从字顺。
8.【答案】(1)听说;派遣;买;同“返”,返回
(2)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怎么带回死马而丢失五百金?
(3)《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马说;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听说;派遣;买;同“返”,返回。其中“市”属于词类活用;“反”是通假字。
(2)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生:活;安:怎么,表示反问语气;捐:失去,丢失。注意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是要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怎么带回死马而丢失五百金?
(3)《马说》中千里马因食马者不知马,它的才能被埋没,只能与普通的马一样辱没在受奴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其实是比喻“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而《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则比较幸运,幸运它遇到了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位君主善于听从贤臣正确的谏言最终被君主重视和重用。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注意词不离句,放在具体的句子中去识记,效果更佳。
(2)翻译的基本方法分直译和意译两种。一般情况下能采用直译的尽量使用。另外翻译的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可利用这种方法逐步提高翻译能力。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两篇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题意进行比较。
【附参考译文】
我听说古时的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宫中打扫清洁的人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经死了,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报告给国君。国君大怒,说道:“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怎么带回死马而丢失五百金?”那个人答道:“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现在大王果真想要招揽贤士,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视,何况比我贤能的人呢?
9.【答案】(1)成语:①马到成功;②一马当先。
谚语:①牛头不对马嘴。②人奔家乡马奔草。
古诗句: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吕布;项羽;刘备;秦琼
(3)A
【知识点】国内文学作品;开放性默写;其他常识;马说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示例如下,成语:①马到成功;②一马当先。谚语:①牛头不对马嘴。②人奔家乡马奔草。古诗句: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根据平时对名著的了解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3)首先,理清中国汉字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再仔细观察“马”字的字体,也符合这一顺序;因此本题选A。
【点评】(1)本题考查成语、谚语及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默写时要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属于应用性默写,只要按照识记默写出相应的成语、句子,不出错字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名著阅读主要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从考查角度讲,名著阅读主要是从作家、作品、阅读体验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查。要做好这样的题就要做到以下三点:①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文学原著;②要学会对相关知识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背景等进行梳理,然后认真记忆;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
(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学习的知识要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运用,这样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活学活用才是我们所提倡的。
1 / 12018年秋语文版九年级上册(2018)第24课 马说 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划线字注音。
一食或尽粟一石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才美不外见
【答案】shí;zhī;pián;xiàn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马说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答题,注意“食”在这一课有好几种读音,要根据词义判断读音。“见”是通假字。“ 祗 、骈”属于容易读错的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给汉字注音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
【答案】只是;有时;等同,一样;规律,方法;才能
【知识点】马说;常用文言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只是;有时;等同,一样;规律,方法;才能。注意“等”是古今异义词,“材”是通假字。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不同含义。
①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②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③以: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④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⑤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答案】喂;吃;动词,以鞭打马;名词,马鞭;用;按照;代词,代指千里马;表示诘问语气,难道;表示推测,恐怕;能够;能力,才能
【知识点】马说;常用文言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结合平时积累及语境可知这几个多义词的意思分别为:①喂/吃;②动词,以鞭打
马/名词,马鞭;③用/按照;④代词,代指千里马/表示诘问语气,难道/表示推测,恐怕;⑤能够;能力,才能。
【点评】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另外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课下注释的词语,答题时也要按照课下注释的答案。
4.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两处)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限标一处)
③才美不外见(限标一处)
【答案】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两处)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限标一处)
③才美/不外见(限标一处)
【知识点】马说;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这几句话可根据句意断句。这几句话的大意是:①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②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 ③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根据句意,这几句话应该这样划分节奏: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两处);②安求/其能千里也(限标一处);③才美/不外见(限标一处)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方法:①首先根据句意,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根据虚词划分节奏;③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划分节奏。
5.文学常识填空。
(1)韩愈,字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之首。
(2)“说”是古代的一种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通篇采用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 。
(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 。
【答案】(1)退之;韩昌黎;唐宋八大家
(2)议论;托物寓意;贤才难遇明主
(3)其真不知马也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马说;作家作品;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可知:(1)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2)“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文言文名句的积累能力。第(1)(2)题考查对课文有关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注意回忆的准确性,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将知识整理成体系并牢固记忆。而第(3)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要在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来默写。注意“黎”的书写。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可以吃光一石粮食。
(2)想(让它)和普通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吧!
【知识点】马说;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分析这个句子是否是特殊句式,最后再按照现代汉语规范翻译。
①马之千里者是倒装句,正常语序是:千里之马。之:的;一食:吃一顿;或:有时;一石:一石粮食。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可以吃光一石粮食。
②等:等同,一样;安:怎么;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想(让它)和普通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策:动词,用鞭子打,驱使;之:代指千里马;以:按照。因此这句话可以翻译为: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④句中的两个其意思分别是:难道/恐怕;邪:通假字,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因此这句话应翻译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吧!
【点评】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二、课内精读
7.阅读《马说》一文,完成下列题目。
(1)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马说》中作者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如果伯乐发现了千里马,那么它一定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马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0字以上。
【答案】(1)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伯乐”喻指善于识别、发现、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指愚妄浅薄、昏庸无能的封建统治者。
(3)反问。加强语气,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及愤懑之情。
(4)怀才不遇之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控诉之情。
(5)实际情况不一定如此。即使伯乐发现了千里马,如果千里马自己不发愤图强的话,它也成不了千里马。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己的才能,为将来成为“千里马”做好准备。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马说;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本文第二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食量很大,一食或尽粟一石,如果食马者知道这是一匹千里马,一定会给予它充足的食物,但是事实却是由于食马者不知道这是一匹千里马,因此按照常马的食量去喂养它,因此导致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无法展示出来。因此,千里马被埋没表面看是因为吃不饱,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名。故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包括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结合本文主旨分析,这篇文章表面看说的是马,其实谈的是人才问题,韩愈托物寓意,借千里马被埋没表达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文中“伯乐”喻指善于识别、发现、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指愚妄浅薄、昏庸无能的封建统治者。
(3)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属于无疑而问,答案含在问句中,属于反问句式。我们可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把两者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就能体会出反问句的作用。通过朗读比较,我们发现作者运用反问句表达语气非常强烈,能更充分表达作者因人才被埋没的不平和愤懑之情。
(4)文中千里马因食马者不知马而只能与普通的马一样辱没在受奴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让人对千里马非常同情,而对食马者非常痛恨,但作者并不是为了表达这样的感情,其实作者是以马为喻, “伯乐”喻指善于识别、发现、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指愚妄浅薄、昏庸无能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被埋没就像人才被埋没,这让作者非常的气愤,作者对那些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进行强烈的鞭挞和控诉。
(5)这是作者针对自己及像自己一样遭遇的情况说的,因此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如此。千里马被伯乐发现只是为它实现自己的才能提供了一个机会和舞台,但能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马还需要自己继续努力,发愤图强,如果从此以后就停滞不前是不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马的。最后一问要结合实际来谈,只要能符合题意即可。如: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己的才能,为将来成为“千里马”做好准备。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本文的主旨分析答题。
(3)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方法及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根据句子内容判断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表达的感情分析其作用,必要时可把它改变成陈述句,通过两者之间的比较更能理解其作用。
(4)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首先必须逐句阅读,分层概括段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中心思想。注意逐句阅读时要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5)本题考查结合实际生活谈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注意文从字顺。
三、拓展阅读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③始。隗且见事④,况贤于隗者乎?
【注释】①涓人:宫中打扫清洁的人。②捐:丢失。③隗:即郭隗,战国时燕国大臣。此文即为郭隗所说。④见事:被侍奉,被重视,受重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臣闻古之君人 闻:
②君遣之 遣:
③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
④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3)《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答案】(1)听说;派遣;买;同“返”,返回
(2)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怎么带回死马而丢失五百金?
(3)《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马说;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听说;派遣;买;同“返”,返回。其中“市”属于词类活用;“反”是通假字。
(2)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生:活;安:怎么,表示反问语气;捐:失去,丢失。注意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是要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怎么带回死马而丢失五百金?
(3)《马说》中千里马因食马者不知马,它的才能被埋没,只能与普通的马一样辱没在受奴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其实是比喻“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而《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则比较幸运,幸运它遇到了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位君主善于听从贤臣正确的谏言最终被君主重视和重用。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注意词不离句,放在具体的句子中去识记,效果更佳。
(2)翻译的基本方法分直译和意译两种。一般情况下能采用直译的尽量使用。另外翻译的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可利用这种方法逐步提高翻译能力。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两篇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题意进行比较。
【附参考译文】
我听说古时的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宫中打扫清洁的人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经死了,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报告给国君。国君大怒,说道:“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怎么带回死马而丢失五百金?”那个人答道:“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现在大王果真想要招揽贤士,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视,何况比我贤能的人呢?
四、综合性学习
9.学习完《马说》一文后,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假如你也是参赛选手之一,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关于“马”的成语、谚语以及古诗各两个。
(2)自古英雄乘骏马,在中国历史上及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诸多英雄豪杰,也有许多宝马良驹。请写出下面名马的乘骑者。
①赤兔马: ②乌骓马:
③的卢马: ④黄骠马:
(3)“马”字演变的历程是( )
A.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B.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篆书
C.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D.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行书
【答案】(1)成语:①马到成功;②一马当先。
谚语:①牛头不对马嘴。②人奔家乡马奔草。
古诗句: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吕布;项羽;刘备;秦琼
(3)A
【知识点】国内文学作品;开放性默写;其他常识;马说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示例如下,成语:①马到成功;②一马当先。谚语:①牛头不对马嘴。②人奔家乡马奔草。古诗句: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根据平时对名著的了解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3)首先,理清中国汉字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再仔细观察“马”字的字体,也符合这一顺序;因此本题选A。
【点评】(1)本题考查成语、谚语及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默写时要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属于应用性默写,只要按照识记默写出相应的成语、句子,不出错字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名著阅读主要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从考查角度讲,名著阅读主要是从作家、作品、阅读体验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查。要做好这样的题就要做到以下三点:①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文学原著;②要学会对相关知识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背景等进行梳理,然后认真记忆;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
(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学习的知识要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运用,这样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活学活用才是我们所提倡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