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3 水是常用的溶剂(第2课时)?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3 水是常用的溶剂(第2课时)?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3-04 18:31:37

文档简介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3 水是常用的溶剂(第2课时) 同步练习
一、基础达标
1.某温度下,将5g氯化钠放入10g水中,得到13.6g氯化钠溶液,该溶液一定是(  )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稀溶液 D.无法判断
【答案】A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饱和溶液定义分析。
【解答】 5g氯化钠放入10g水中,得到13.6g氯化钠溶液, 说明固体没有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A。
2.某温度下,将3gA物质放入7g水中,得到10g溶液,该溶液是(  )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浓溶液 D.无法确定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定义分析。
【解答】 将3gA物质放入7g水中,得到10g溶液, 溶质全部溶解,所得溶液可能是刚好达到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D。
3.把室温下的不饱和食 盐水变成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  )
A.蒸发水 B.加食盐 C.给溶液降温 D.给溶液升温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
【解析】【分析】根据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加溶质、蒸发溶剂或改变温度。
【解答】因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加溶质;
故答案为:B。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石灰水一定是浓溶液 B.无色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 D.溶液一定是固体溶于水形成的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定义及氢氧化钙的性质分析,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解答】A、氢氧化钙为微溶物质,所以饱和石灰水一定是稀溶液,不符合题意;
B、无色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不符合题意;
C、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符合题意;
D、溶液也可能是气体或液体溶于水或溶于其他物质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下列几种物质 ①硝酸钾 ②熟石灰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只有①
【答案】D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氢氧化钙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分析,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分析。
【解答】 ①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②熟石灰、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故答案为:D。
6.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则氯化钠属于(  )
A. 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难溶物质
【答案】A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分析,20℃时溶解度大于10g为易溶物质,大于1g小于10g为可溶物质,小于1g大于0.01g为微溶物质,小于0.01g为难溶性物质。
【解答】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 ,大于10g,属于易溶物质;
故答案为:A。
7.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小
B.15℃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C.30℃时乙的溶解度为30g
D.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A、由图像可知, 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不符合题意;
B、15℃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符合题意;
C、30℃时甲的溶解度为30g,不符合题意;
D、 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二、综合提升
8.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   下,有没有继续溶解的   存在,如有,且   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答案】一定温度;溶质;溶质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饱和溶液定义分析。
【解答】 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继续溶解的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则这种溶液是饱和溶液。
9.在一定温度下,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该溶质,振荡后加入的溶质质量并不减少,则原溶液是   溶液;再将该混合物加热,未溶的溶质全部溶解,这说明   .
【答案】饱和;该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饱和溶液定义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分析。
【解答】 在一定温度下,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该溶质,振荡后加入的溶质质量并不减少,则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再将该混合物加热,溶质溶解,说明这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20℃时,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正好达到饱和状态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溶解度定义分析。
【解答】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 指的是 20℃时,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正好达到饱和状态。
11.
图1是甲、乙、两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1、图2回答:
(1)50℃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图2中,试管里预先装有少量生石灰,当往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烧杯中某饱和溶液析出固体(不考虑水分蒸发)。请判断:该饱和溶液中溶质是   (填甲或乙或丙)。
(3)从图1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任写一条)   
【答案】(1)甲>乙>丙(或甲乙丙)
(2)丙
(3)40℃时甲乙溶解度相等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
(2)根据升高温度饱和溶液析出固体说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分析;
(3)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表示一定温度下各物质的溶解度,可比较不同物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等信息分析。
【解答】(1) 50℃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2)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温度升高,烧杯中饱和溶液析出固体,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由图像可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溶质是丙;
(3)图1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曲线可知各物质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40℃时甲乙溶解度相等等信息。
1 / 1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3 水是常用的溶剂(第2课时) 同步练习
一、基础达标
1.某温度下,将5g氯化钠放入10g水中,得到13.6g氯化钠溶液,该溶液一定是(  )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稀溶液 D.无法判断
2.某温度下,将3gA物质放入7g水中,得到10g溶液,该溶液是(  )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浓溶液 D.无法确定
3.把室温下的不饱和食 盐水变成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  )
A.蒸发水 B.加食盐 C.给溶液降温 D.给溶液升温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石灰水一定是浓溶液 B.无色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 D.溶液一定是固体溶于水形成的
5.下列几种物质 ①硝酸钾 ②熟石灰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只有①
6.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则氯化钠属于(  )
A. 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难溶物质
7.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小
B.15℃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C.30℃时乙的溶解度为30g
D.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二、综合提升
8.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   下,有没有继续溶解的   存在,如有,且   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9.在一定温度下,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该溶质,振荡后加入的溶质质量并不减少,则原溶液是   溶液;再将该混合物加热,未溶的溶质全部溶解,这说明   .
10.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1.
图1是甲、乙、两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1、图2回答:
(1)50℃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图2中,试管里预先装有少量生石灰,当往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烧杯中某饱和溶液析出固体(不考虑水分蒸发)。请判断:该饱和溶液中溶质是   (填甲或乙或丙)。
(3)从图1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任写一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饱和溶液定义分析。
【解答】 5g氯化钠放入10g水中,得到13.6g氯化钠溶液, 说明固体没有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A。
2.【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定义分析。
【解答】 将3gA物质放入7g水中,得到10g溶液, 溶质全部溶解,所得溶液可能是刚好达到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D。
3.【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
【解析】【分析】根据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加溶质、蒸发溶剂或改变温度。
【解答】因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加溶质;
故答案为:B。
4.【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定义及氢氧化钙的性质分析,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解答】A、氢氧化钙为微溶物质,所以饱和石灰水一定是稀溶液,不符合题意;
B、无色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不符合题意;
C、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符合题意;
D、溶液也可能是气体或液体溶于水或溶于其他物质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D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氢氧化钙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分析,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分析。
【解答】 ①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②熟石灰、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故答案为:D。
6.【答案】A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分析,20℃时溶解度大于10g为易溶物质,大于1g小于10g为可溶物质,小于1g大于0.01g为微溶物质,小于0.01g为难溶性物质。
【解答】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 ,大于10g,属于易溶物质;
故答案为:A。
7.【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A、由图像可知, 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不符合题意;
B、15℃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符合题意;
C、30℃时甲的溶解度为30g,不符合题意;
D、 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答案】一定温度;溶质;溶质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饱和溶液定义分析。
【解答】 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继续溶解的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则这种溶液是饱和溶液。
9.【答案】饱和;该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饱和溶液定义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分析。
【解答】 在一定温度下,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该溶质,振荡后加入的溶质质量并不减少,则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再将该混合物加热,溶质溶解,说明这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答案】20℃时,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正好达到饱和状态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溶解度定义分析。
【解答】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 指的是 20℃时,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正好达到饱和状态。
11.【答案】(1)甲>乙>丙(或甲乙丙)
(2)丙
(3)40℃时甲乙溶解度相等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
(2)根据升高温度饱和溶液析出固体说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分析;
(3)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表示一定温度下各物质的溶解度,可比较不同物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等信息分析。
【解答】(1) 50℃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2)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温度升高,烧杯中饱和溶液析出固体,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由图像可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溶质是丙;
(3)图1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曲线可知各物质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40℃时甲乙溶解度相等等信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