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B.“它是不断发展且开放的”此句中“它”指的是“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而原文材料二“马克思主义是不
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
2.B(A.“横向”错,“今天、昨天和未来”是纵向的解说。C.“并不需要根据历史条件作转移”错,材料二是说“随
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D.“他由此得出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的观点”错,
原文并没有强调这是列宁得出的观点:另外,原文强调的是“未来新社会的特征和原则”,不能得出社会主义
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并且前面也不是列宁的观点。)
3.C(材料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
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A.意思是,要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
备。这段话中,老子论述了未雨绸缪,未兆易谋的道理,告诚人们要见微知著,在险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防
微杜渐。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B.强调胸怀天下的读书人,必须修炼自己的胸怀、眼光、见解与决心。不符
合材料二的观点。C,变通趋时,把握时机,做出适于时代需要的判断和选择。符合材料二的观点。D.获得
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强调获得知识的方法。
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4.①首先亮明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②然后引出恩
格斯的重大贡献,并列举事例加以证明:③最后指出今天我们学习恩格斯的意义。(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
4分)
5.①材料一号召全党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②材料二强调向恩格斯学习,与时
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基础,把马克思主
义理论与新中国建设实际结合起来是方法,这样,才能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放射出
更加灿烂的光芒。(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6,B(“更懂官场潜规则的势利之人”错误。由文中“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等细节可知,管家是个忠于司马
氏,为主人谋划的人,司马光也并非不懂官场潜规则,他只是不认同。)
7.D(“构陷同僚”分析有误。王拱辰送出厚礼是听闻了司马光即将回京任宰相而着意攀附,并非要陷害司
马光。)
8.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缸里装的是什么,不得而知,主人公迟迟没有砸缸,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②使情节更曲折动人。插人众人拜访,夫人逝世等内容,使情节更摇曳多姿。③丰富人物形象。如司马光典
当五亩地安葬亡妻等情节突出了司马光的清廉自律。①表现主题。在砸缸结果到来前,描写众人送礼、出殡
盛况等内容,反映出官场的趋炎附势。(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文体特征上:文本一为小说,内容虚构,讲求艺术性和文学性;文本二为史书,强调真实。②人物塑造方面:
文本一采用了细节描写、言行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司马光的形象立体丰满:文本二以
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鲜明。③叙事方面: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设置悬念,有铺垫伏笔,使得情节曲折生动,
引人人胜:文本二的事件叙述为平铺直叙,简约明了。④语言方面:文本一生动形象,修饰词较多,多用比喻:
文本二平实简洁。(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
情给分)
10.ACF(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4435B高二年级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上册十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屈原列
传》、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
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
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
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
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
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失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失”就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失”,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
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
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
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
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
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
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
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443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