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郡集团所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在悲剧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橹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橹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节选自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受亚里士多德重视故事情节的影响,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不如中国戏曲。
B.中国戏曲不苛求情节,更加看重演员借助姿势、动作“无中生有”的逼真表演。
C.与中国戏曲观众相比,西方戏剧观众认知的心态决定了他们不看重演员的能力。
D.中国戏曲虚实相生的妙处使实物布景都成了累赘,这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练的《奥赛罗》,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戏剧情节的真实性。
B.若不是《哈姆莱特》剧迷,西方观众了解《哈姆莱特》的剧情后再去观看的意愿很小。
C.中国戏曲剧场中,观众更愿意看名演员的折子戏,是因为其更能体现名演员的演技。
D.清初画家笪重光认为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与绘画相通,都需要虚实相生。
3.下列选项中能证明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一切艺术都必须通过似乎目可见、耳可闻、手可触的感性形象打动人,通过能够传达出人物或事物的内在神情的活的形象感染人。”
B.“演员越是用心体会人物的性情,表演时愈易全情投入,与角色水乳交融,自然显露真情。”
C.“创作戏曲应该在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拘泥于事实,让艺术高于生活。”
D.“戏曲离不开观众,没有观众也就没有戏曲,观众是戏曲服务的对象,也是戏曲的主人。”
4.从整体上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5.外国友人观看中国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他们迷惑不解。对此你会做怎样的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夜
叶圣陶
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她感到特别不安,不知道快要回来的阿弟将怎么说。
晚上,在她,这几天真不好过。除了孩子的啼哭,黄晕的灯光里,她有时仿佛看见鲜红的一滩,在这里或是那里——那是血!弄外,汽车奔驰而过,她就仿佛看见一辆汽车载着被捆缚的两个。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
这时候,在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般迷茫的未来。往哪方走才是道路呢?她一毫也不能辨认。怕有些猛兽或者陷阱隐在这雾海里边吧?她想十分之九会的。她不敢再想,便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什么?”
“张。”大男随口回答。
“不!不!”老妇人轻轻呵斥,“大男姓孙。记着,孙,孙……”
大男突然哭起来了,“哇……妈妈呀……妈妈呀……”
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屋内的器物仿佛跟着哭声的震荡而晃动起来,灯焰似乎在化得大,化得大,——啊,一滩血!
搭,搭,外面有叩门声。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
“怎么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
“我今天去找了那个弟兄,好言好语同他说,求他大慈大悲,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又同他说了,我说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老妇人听着,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
“这一番话动了他的心。”阿弟接续说,“他叹口气说,‘听你讲得伤心,就给你指点了吧。不过好好儿夫妻两个,为什么不安分过日子,却去干那些勾当!’”
“嘘……”老妇人舒口气,她感觉心胸被压抑得太紧结了。她一样不懂女儿女婿的心思,但她清楚地知道他们同脸生横肉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不是一类人为什么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引着我向野里走,一路同我谈,啊——”
他停住了。他想如果照样说出来,太伤阿姊的心了。两个人向野里走。没有路灯,天上也没有星月,是闷郁得像要压到头顶上来的黑暗。“那兄弟幽幽地说,‘他们两个都和善。你知道,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那一天,我们那个兄弟,上头的命令呀,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放出去。那知道这就差了准儿,中在男的臂膀上。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
“他说那男的很慷慨,几件衣服都送了人,他得一条外国裤子,身上穿的就是。”阿弟连忙闪避。
“那是淡灰色。”老妇人眯着眼凝视着灯火说。
“这没看清,天黑。走到一处,他说到了。十来棵大黑树立在那边,树下一条条死白的东西就是棺木。”他低下头来。受了那弟兄“十七号,十八号,你去认一认吧”的指示而向那些棺木走去时的心情,他不敢说,也不能说。他想定了,说,“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她重新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悄悄来通报恶消息时的况味。她知道,“嗒,嗒”叩门声是他们特别的调子,开进来,是肩并肩的活泼可爱的两个,这种事情绝不会有的了。一阵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说,“你甥女儿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欢喜。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欢喜。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我更欢喜。唉!却成十七、十八!为了什么呢?总得让我知道。却说不必问了,就是你,也说不必问,问没有好处——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姓张的丈母,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听呆了,侧耳听了听外面无声息,勉勉强强地说,“这何必,就说姓孙又有什么要紧?——喔,我想起了。”他伸手掏衣袋。他记起刚才在黑暗的途中,那弟兄给他一团折皱的硬纸,说是那男的托他想办法送与亲人的,忘了,一直留在外国裤子袋里。
“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
“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一种热望一忽儿完全占领了她。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
虽然不识字,她看明白这字条了。就仿佛有一股新的生活力周布全身,心中也觉得充实了好些。睁眼四看,熟习的一些器物同平时一样,静处在灯光里。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
“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一九二七年十月四日作毕
(原载于1927年11月《小说月报》18卷10号,有删改)
【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革命群众。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伤心”是因为老妇人由哭声想到大男父母的不幸,“害怕”则是因为这哭声可能会引来麻烦。
B.“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这就差了准儿”“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再现了刽子手因害怕和厌恶而虐杀革命者的过程。
C.“十七、十八”两个棺木号码,写出遇难的年轻夫妇在反动派眼中只有代号,也暗示遇难人数之多,揭示了反动派残酷杀戮的罪行。
D.老妇人将“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眼放着母性的热光”等细节,写出老妇人将为这新生的一代,勇敢担负起抚养他成人的责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标题的“夜”,一方面是写实,为故事设置背景;另一方面是象征,是当时黑暗、恐怖的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全都充满绝望。
B.小说多处描写灯光、器物、姓氏及老妇人的眼睛等细节,使文章前后勾连,又形成纵向对照,让故事情节符合逻辑地展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C.小说故事发生在一间小屋内,又集中在一个晚上,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场景,让读者从老妇人心境变化中了解时代的风云,极具艺术的感染力。
D.小说中对映川夫妇采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是通过老妇人和阿弟的回忆或两人之间的谈话表现出来的。
8.小说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行文,请简析其在情节方面的作用。(4分)
9.戏剧谋篇中有一种技巧叫“锁闭式结构法”,采取横截面的手法,从接近高潮处写起,或从靠近结局写起,把矛盾冲突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时刻呈现在舞台上,而那些有关情节则用回顾叙述的方式在剧情发展中逐步透露出来。有人说,叶圣陶的《夜》融戏剧锁闭式结构于小说创作之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节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修A于身矣B而C不施D于事E不见F于G言H亦可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表示转折,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中的“而”意思相同。
B.废,意思是“废弃、停止”,与成语“废寝忘食”中的“废”字意思相同。
C.所以,意思是“……的原因”,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含义不同。
D.诗书,指《诗经》《尚书》,与《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宣子认为匄之祖世代不绝,可谓不朽,而穆叔则不赞同,认为这只能算世禄,不能算不朽。
B.穆叔认为保姓受氏,守护宗庙,祭祀不绝,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种情况,这是“禄之大者”。
C.在欧阳修看来,虽然圣贤与草木鸟兽一样,终究化为腐朽,但是圣贤的德、功、言将会不朽。
D.欧阳修认为颜渊之所以能不朽,不在于他的德行,也不在于他的功业,而在于其不朽的言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4分)
(2)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4分)
14.穆叔与欧阳修对“不朽”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梅花落:古代横笛名曲。梅花:多种植在江南,塞上无梅。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的画面。
B.李诗的一、二句描写:登城四望,黄沙在月光下像雪一样洁白,远远近近的月色就如满地的秋霜。
C.高诗写到了冰雪消融,画面整体给人以安宁祥和的感觉;李诗则借月光营造了温暖而静谧的气氛。
D.李诗一、二句写色,第三句写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前三句都在为末句的抒情烘托、铺垫。
16.两首诗都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但表达感情的方式却不相同,请你结合两首诗的第三、四句,简要分析这种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列传》高度评价《离骚》的写作内容,认为其体现道德意义与国家治理原则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
(2)《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①杨柳才吐出仿佛半粒米似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②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她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她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她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她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
(节选自鲁迅《药》,有改动)
18.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和文中破折号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
B.“(这床被子)是我的——”新媳妇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C.外国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D.雨后的斜桥影里,遇见熟人,便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仿佛……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0~22题。
每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就会有许多的文字趁热跟进,人们把这称为“热点写作”。对于这种行为,有种最常见的指责是,(A),博人眼球。
这种指责很容易驳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告诉人们,正义不仅本身值得追求,其结果也往往合乎欲求。一种正当的技艺不仅有其独特的追求, ① 。正如医生要追求医术高明、(B),而这种追求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声誉与可观的收入,这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如果医生只是(C),为了名利可以放弃医疗职业本身的追求,那么医生也就不再是医生,他放弃了医术这种特定的技艺。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名利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技艺本身。但如果写作只是为了名利,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人们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而通常的情况是为了好事去努力, ② 。但如果“只为前程,无所谓好事”,也可能既无好事,又无前程。因此, ③ ,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名声只是写作的附随结果,而非自然结果,不能为了名声而去写作,否则不仅不道德,也使得写作不再成为一种独特的技艺。
20.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A______ B______ C______
21.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均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作为教培巨头的“新东方”面对空前危机,没有固守成规,而是积极寻求转型的机会,推出了直播带货平台——“东方甄选”,借助农产品直播开拓公司业务,获得巨大成功。东方甄选里的“网红主播”董宇辉曾是新东方最年轻的英语教研主管,他凭借新颖的双语联动、丰富的知识储备、优美的表达方式、幽默的主播风格而深受观众喜爱。近日国学底蕴深厚的董宇辉将自己的个人签名改为“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这既是董宇辉对新东方转型的指导思想的精准解读,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座右铭,语出自《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为:“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自任己意,不固执期想,不偏拘己行,不执着自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B(A.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观念上的差异,造成了舞台表演的不同。西方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中国戏曲则注重演员的表演,但“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不如中国戏曲”的论断属于无中生有;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是对西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并不会造成“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不如中国戏曲”的影响。C.原文是“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因此西方观众更重视情节和演员表演的真实性,但并没有说“他们不看重演员的能力”。D.原文是“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意思是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让演员用表演程式和手法达成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并没有说“使得实物布景都成了累赘”,只有累赘的布景才应当排除。)
2.D(笪重光只是表达了自己的绘画理论,认为两者相通的是选文作者。)
3.C(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中国舞台空间布置讲究虚实相生,“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即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而是由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只有C选项符合这个观点。)
4.都采用了总分式结构。(1分)①材料一先提出中西戏剧“是迥然有别的”观点,然后用对比的方式,分别从理论、舞台演出和观众欣赏的情趣三个方面的差异加以说明。②材料二先引述笪重光的话,提出的“虚实相生”观点,然后从演员表演方式和舞台空间构成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5.①中国的戏曲注重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通过演员“窦娥”的表演表现出拥挤的场景。②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舞台上没有行人,观众的注意力能更好地集中到演员“窦娥”身上。③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剧中人和观众的精神交流,观看时要重点关注演员“窦娥”传达出的情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B(“刽子手因害怕和厌恶而虐杀革命者”错误,原文是:“他们两个都和善。你知道,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由此可见,刽子手所说的“怕”,是由于这对夫妻革命者十分和善,男人甚至在临死前把身上的衣服都送了人,这种温和的力量比恐吓更有力量。因此刽子手并不是厌恶他们,“失了准”也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动摇和退缩。)
7.A(“因此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全都充满绝望”的结论有误。映川夫妇留下字条“无所恨”,表现了他们勇于牺牲、甘于牺牲的精神,像他们一样的革命者坚信无论黑夜多么漫长,光明终将战胜黑暗;而小说结尾老妇人“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也表现出普通百姓在革命者的感召下继续奋斗的精神。)
8.明线:老妇人从悲痛到愤怒,从怯弱到勇敢的思想性格变化。暗线:映川夫妇的牺牲和托孤。(2分)
作用:①双线交织,使情节结构更加集中: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场景,借老妇人和弟弟的对话及回忆串联故事情节;
②明暗线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暗线中映川夫妇临难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推动了明线中母亲思想性格的发展。
③明暗双线合理安排,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以上三点任答两点得2分)
9.①横截面铺叙推动人物性格变化。老妇人的心理活动是她性格转变的根本原因。开头写幻觉,表现了老妇人的迷茫和担忧,中间阿弟回忆女儿女婿被害过程,老妇人心理活动更是剧烈,最后阿弟把字条念给老妇人听,她突然“看明白了这字条了”,对女儿女婿的“爱”和对反动派的“恨”交织在一起,使她内心充满了反抗的力量,至此老妇人思想与性格完成了巨大的转变,主题得到深化。②从接近高潮处写起,突出矛盾。小说一开头就描绘了一幅暗夜图,老妇人和她的小外孙,焦急地等待着阿弟带回女儿女婿生死存亡的消息,给读者造成悬念,也奠定了小说压抑痛苦的氛围。
③回顾式叙述呈现小说情节。小说运用大量篇幅叙述回忆,将映川夫妇如何相处、如何遇难、如何托孤几个主要情节融合贯通。(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0.BEH(句意:修炼个人操守,却没能建立功业,也没有言论传世,也可以不朽。“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B处应断开;“不施于事”是状语后置句,意思是没能建立功业,中间不断开,应在“事”后边E处断开;“不见于言”是状语后置句,意思是没有言论传世,中间不断开,应在“言”后边H处断开。)
11.A(A.错误。“而”:表转折/表假设。句意:一个人虽然死了,却能不朽/人如果不仁义。B.正确。句意: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废弃/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C.正确。“所以”:……的原因/用来……的。句意:这三者是让他们能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D.正确。)
12.D(“不在于他的德行,也不在于他的功业,而在于其不朽的言论”曲解文意。原文“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可看出欧阳修只是认为颜渊之所以能不朽,不在于功业,也不在于立言传世,而在于他的德行无人能及。)
13.(1)鲁国有一位已故的大夫叫臧文仲,去世以后,他的言论仍存于世。(“先”,已故;“没”,去世;“立”,存。一字1分,句意1分。)
(2)然而在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推崇尊重他,认为无人敢期望比得上他。(“自”,在;“推尊”,推崇尊重;“望而及”,期望比得上。一字1分,句意1分。)
14.①都认为立德、立功、立言可以“不朽”。②立德是根本。(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解析】①材料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废弃,这叫不朽。材料二“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意思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圣贤,在于他们修炼操守、建事立业、建言立论,这三者是让他们能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据此看出,二人都认为立德、立功、立言可以“不朽”。②材料一“大上有立德”,意思是最高的是树立德行,材料二“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意思是修炼个人操守的人,没有什么是不能获得的。据此看出,二人都认为立德是根本。
15.C(“营造了温暖而静谧的气氛”错误,李诗形容沙似白雪,月如秋霜,气氛是凄寒的。)
16.①李诗用动作直接传情。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3分)
②高诗巧借曲名传情,高诗拆开了“梅花落”的曲名,仿佛江南梅花开满关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虚实结合,高诗三、四句既是写实,描写风传笛曲,一夜声满关山;也构成了虚景,仿佛风吹故乡梅花,将香和色洒满关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借曲名传情”“虚实结合”答对一处即给3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等不给分。)
18.A(文中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跳跃、转换或转折。A.表示意思的跳跃、转换或转折。B.话语的中断。C.解释说明。D.语音的延长。)
19.①是修辞手法,表比喻,把新芽比喻为半粒米,生动地呈现出杨柳才吐芽的形态。(2分)
②表示猜测,用来描写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像是又不一定是。(2分)(手法1分,解析1分)
【解析】①此处的“仿佛……似的”是比喻修辞,“新芽”为本体,“半粒米”为喻体,把新芽比喻为半粒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杨柳才吐芽的形态,启人想象。
②“仿佛等候什么似的”,描写华大妈上完坟后的状态,表示猜测,像是等候又不一定是等候,表达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呈现出华大妈失去儿子后的茫然失落,心无寄托。
20.示例:A沽名钓誉B妙手回春C追名逐利(每空1分)
21.正确句子: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技艺本身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名利。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搭配不当,“附随的”应修饰“名利”,而不能修饰“技艺”;
二语序不当,“它既有名利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技艺本身”一处,应先有“技艺本身的追求”,才能带来“随附的名利”。应改成“它既有技艺本身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名利”。
22.示例:①也能带来附随的好处②就有可能得到所附随的前程③写作带来名声(每空2分)
【解析】第一空,前文有关联词“不仅”,所填内容应有相匹配的关联词,再结合后文“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声誉与可观的收入”,可填:也能带来附随的好处。
第二空,前文“而”表转折,所以所填内容应与“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相对,再结合“也可能既无好事,又无前程”,可填:就有可能得到所附随的前程。
第三空,依据后文“但名声只是写作的附随结果”可知,这里是说“名声”与“写作”的关系,可填:写作带来名声。
23.题意说明:孔子所说的这四种毛病,可以说很多人都有。他们喜欢无根据妄加猜测,表达观点时主观武断,一旦行动起来则喜欢固执己见,做事的过程中更是自以为是。这涉及到人的本能心理和行为习惯问题,会对人们认知客观世界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纠正这几项错误,孔子提出了人生四戒: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新东方和董宇辉顺应政策和时代的潮流,跳出原有桎梏,开辟新的天地,就是正面例子。
(1)毋意:不要凭空猜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真凭实据,不能胡乱揣度。宋高宗怀疑岳飞不忠,纵容秦桧构陷,制造千古冤狱,自毁长城。
(2)毋必:不要主观武断。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而应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
(3)毋固:不能拘泥固执。每个人的人生经验、知识结构都是局限的,一味固执,只能使自己偏离正确轨道,要记得兼听则明,保持清醒的头脑。
(4)毋我:不要自以为是。做人不能过于自大,要懂得低调行事,谦虚做人,正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襄公)二十四年的春季,穆叔到了晋国。范宣子迎接他,询问他说道:“古人有话说,‘一个人虽然死了,却能不朽’,这说的是什么?”穆叔没有回答。范宣子说:“从前我的祖先,在虞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龙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在周朝是唐氏、杜氏,晋国主持中原盟会的时候是范氏,恐怕所说的就是这个了吧!”穆叔说:“据我所听到的,这是世禄,不是不朽。鲁国有一位已故的大夫叫臧文仲,去世以后,他的言论仍存于世。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我听说,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废弃,这叫不朽。像这样保存姓、接受氏,来守住宗庙,世代不断绝祭祀,没有一个国家没有这种情况。这是世禄中大的,不能说是不朽。”
材料二:
草木鸟兽之作为物,人之作为人,他们生存的形式虽然不同,但死亡的情况却是相同的,最终都会形体腐烂,精神灭尽,乃至消亡。可是在世人之中,有圣贤之人,他们本来也是和万物一样由生到死,但他们与草木鸟兽及世人不同的原因,就是他们即使死了也会不朽,而且时间越远,留存得愈久。他们之所以成为圣贤,在于他们修炼操守、建事立业、建言立论,这三者是让他们能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修炼个人操守的人,没有什么是不能获得的;追求建事立业的人,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建言立论的人,有的有这种能力,有的则没有这种能力。建立功业的人,未能立言传世也可以不朽。《诗经》《尚书》《史记》等著作中所记载的人,难道都是能立言传世的吗?修炼个人操守,却没能建立功业,也没有言论传世,也可以不朽。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善于言论的。就比如颜渊这个人,他只是在穷宅陋巷曲肱而枕、受饥而卧罢了,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像一个愚笨的人。然而在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推崇尊重他,认为无人敢期望比得上他。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比得他。颜渊能够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本来就不是凭借他的功业,何况是立言传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