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促成中国传统社会的民众形成“耻讼”“贱讼”“惧讼”等观念的,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第一,中国古代诉讼制度供给缺位严重。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影响广被,家国一体的文化观念根深蒂固,以致小民凡遇争论,常以道德代替法律,更以息争的名义,责成里长、甲长、乡绅、族长等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即便有些纷争难以通过调解等非诉讼程序解决,不得已进入诉讼程序,家国一体的观念仍然贯穿始终。在这种文化观念指导下,诉讼被认为不仅有伤和气,而且不利于国家社会稳定,那些动辄运用诉讼解决纠纷的人会被认为是“极不安分的人”,统治者通过多种制度设计阻隔民众运用诉讼解决纠纷,导致诉讼制度供给缺位严重。比如,历代统治者对起诉者指陈事实都有很高要求,稍有不实则刑罚相加。《唐律疏议·斗讼》就规定:“指陈事实,不得称疑。违者,笞五十。”历代统治者对民众起诉也做出时间限制,在规定时间以外起诉的,官府一律不予受理。民间争端不可能掐算时间发生,若发生之时官府因时间不巧不予受理,时过境迁便不了了之。
乡土小民缺乏诉讼知识,更无诉讼技巧,往往需要法律知识娴熟之人帮忙起草状纸,或代为起诉,但历代政府对代作词牒者严加禁止。《唐律疏议·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词牒,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若加增罪重,减诬告一等。”《大明律例》规定:“代人捏写本状……俱问发边卫充军。”在没有法律专业人士提供帮助的情况下,小民对诉讼一无所知,只能转由其他途径解决纠纷。官府在接到诉讼之时,往往运用“拒绝”“拖延”等手法,限制百姓诉权的行使。正是以上这些导致了诉讼制度供给匮乏。
第二,诉讼需要支付巨额成本。减少诉讼制度供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百姓通过诉讼解决纠纷。若有重大冤屈,知府、知县、甲长、里长等地方官僚乡绅主持的调解往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要还存在诉讼救济途径,仍然会有许多人通过诉讼主张自己的权益。这时,只有通过提高诉讼成本,才能使得欲提起诉讼的人不得不接受乡间或官府主持的调解。《国语·齐语》载,双方当事人到庭后,需缴纳“束矢”(相当于100支箭),否则就要败诉。如此昂贵的诉讼费,不是一般人所能负担的。除了金钱成本外,诉讼者还需承担时间成本,因为并不是每个案件都能及时审结的。一般民间诉讼案件,有迟至二三年者,有迟至五六年者,甚至有的十余年延不结案。百姓诉讼不仅需要支付大量金钱成本、时间成本,诉讼结果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于是反复权衡后,绝大多数民众还是愿意通过协商或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
第三,扩大非诉讼制度供给,减少人们对诉讼的需求。在诉讼之外,调解是解决民间纠纷的主要方式。调解制度既符合儒家“无讼”的价值观念,又不会危及统治者的统治与尊严,所以历代统治者对调解都大力提倡,使得调解制度成为诉讼制度的主要替代方式。早在西周,我国就出现了专事调解的地方官员“调人”,《周礼·地官·调人》载:“(调人)司万民之难而谐合之。”此后,调解制度历经秦、汉、唐、元逐渐完善,到了明代已成为一般案件的必经环节。为此明朝还专门在乡里设立了调解民间纠纷的“中明亭”,“凡民间应有词讼,许耆老里长准受于本亭剖理”。
(摘编自于欣华、曾加《中国古代“无讼”制度供给论析》)
材料二: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竞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我那时常觉得像是在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叫子,罚球。
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某甲已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很反对他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次子不务正业,偷偷抽大烟,时常怂恿老父亲抽大烟,他可以分润一些。有一次给长子看见了,就痛打他的弟弟,这弟弟赖在老父身上。长子一时火起,骂了父亲。家里大闹起来,被人拉到乡公所来评理。那位乡绅,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着动用了整个伦理原则,小儿子是败类,看上去就不是好东西,最不好,应当赶出村子。大儿子骂了父亲,该罚。老父亲不知道管教儿子,还要抽大烟,受了一顿教训。这样,大家认了罚回家。那位乡绅回头和我发了一阵牢骚。一代不如一代,真是世风日下。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当时体会到了孔子说这话时的神气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无讼,但一个是着眼于古代,一个是着眼于作者生活的年代,写作重点并不相同。
B.材料一认为中国古代诉讼制度供给缺位严重,是由于起诉者缺乏诉讼知识和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
C.材料一认为调解制度符合儒家“无讼”的价值观念,因此应让调解制度替代当时作为主流的诉讼制度。
D.材料二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乡村调解的教育对象包括被调解的双方,不管缘由,都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让他们请客。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诉讼制度设置会影响民众对诉讼的观念,改变制度是改变观念的途径之一。
B.家国一体的文化观念是中国独有的,因此民间调解矛盾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C.有些人接受乡间或官府主持的调解是被迫的,因此一次调解可能不能解决问题。
D.调解制度一般不会危及统治者的统治与尊严,诉讼有时可能会对统治者不利。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从诉讼制度供给、诉讼支付成本、非诉讼制度供给等方面并列展开论证。
B.材料二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来说明中心论点——乡村里的调解中长老发挥着巨大作用。
C.材料一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的语言和出处翔实具体,增强了说理的权威性。
D.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风格不同,材料一语言严谨周密,材料二语言生动形象。
4.请根据材料二概括乡村调解的过程。(4分)
5.在乡土社会中,政府为何要禁止“讼师”(帮人写材料打官司的人)的存在?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
一、现代文阅读(二)(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俗世奇人之罐儿
冯骥才
①罐儿是码头最穷的人。
他爹是要饭的,死得早,他娘靠给人家缝补衣服把他拉扯大。他娘没吃过一顿饱饭,省下来的吃的全塞进了他的嘴里,他却依旧瘦胳膊瘦腿,胸脯赛搓板。打他会走的时候,就去街上要饭。十五岁那年白河闹大水,水往城里灌。城内城外所有寺庙都成了龙王庙,人们拿木盆和门板当船往外逃。他娘带着他跑出了城,一直往南逃难,连饿带累,娘死在路上。②他孤单一个人只能再往下逃,可是拿嘛撑着,靠嘛活着,往哪儿去,全都不知道。
这天下晌,来到一个村子,身上没多大劲儿了,他想进村找个人家讨口吃的。忽然,他看见村口黑森森大槐树下有个窝棚,棚子上冒着软软的炊烟,一股煮饭的香味儿扑面而来。③这可是救命的气味儿!他赶紧奔过去,走到窝棚前,看到一个老汉正在煮粥。老汉看他一眼,没吭声,低头接着煮粥。
他站在那儿,半天不敢说话。忽听老汉说:“想喝粥是吗?拿罐儿来。”
他听了一怔。罐儿是他的名字。他现在还不明白,爹娘给他起这个名字,是叫他有口饭吃。他爹是要饭的,要饭的手里不就是拿个罐儿吗?
可是,他现在两手空空,嘛也没有。
老汉说:“没罐儿?好办。那边地上有一堆和好的泥,你去拿泥捏一个罐儿,放在这边的火上烧烧就有了。”
罐儿看见那边地上果然有一堆泥,他过去抓起泥来捏罐儿。可是他从小没干过细活儿,拙手拙脚,罐儿捏得歪歪扭扭、鼓鼓瘪瘪,丑怪之极,像一个大号的烂柿子皮。老汉看了一眼,没说话,叫他放在这边火中烧,还给他一把蒲扇,扇火加温,不久罐儿就烧了出来。老汉叫他把罐子放在一个木案上,给他盛粥。他把罐儿捧起来往案子上一放,只听“咔嚓”一声,罐儿竟散成一堆碎块。他不明白一个烧好的罐儿,没磕没碰,怎么突然散了。
老汉还是不说话,扭身从那边地上捧起一堆泥,放在案上,自己干起来。他先用掌揉,再用拳捶,然后提起来用力往桌上“啪、啪”地一下下摔,不一会儿这堆泥就变得光滑、细腻、柔韧,并随着两只手上下翻卷,渐渐一个光溜溜的泥罐子就美妙地出现在眼前,好赛变戏法。老汉一边干活儿,一边说了两句:“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
这两句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罐儿说的。他没弄明白老汉这两句话的意思,好像戏词,听起来似唱非唱。
老汉捏好罐儿,便放在火中烧,很快烧成,随即从锅里舀一勺热腾腾香喷喷的粥放在里边,叫他喝。他扑在地上跪谢老汉,边说:“我一个铜子也没给您。”
老汉伸手拦住他,嘴里又似唱非唱地说了两句:“行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
等罐儿把热粥喝进肚里后,老汉对他说:“这一带的胶泥好烧陶。反正你也没事,就帮我把地上那些泥都捏成罐儿吧。你照我刚才的做法慢慢做,一时半晌做不好也没关系。”
罐儿应声,开始捏罐。按照老汉的做法,一边琢磨一边做,做过百个之后,一个个开始像模像样起来。他回过头想对老汉说话,老汉却不见了。窝棚内外找遍了,影儿也没找着,怎么找也找不着。
窝棚里还有半锅粥,够他喝三天。原打算喝完粥接着往前走。可是他待在窝棚里这三天,慢慢把老汉那几句似唱非唱的话琢磨明白了——老汉不仅给他粥喝,救他一命,还教他做罐。
④前边的两句话“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是教他活下去的要领;后边两包适“行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这是告诉他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个烧陶的棚子不是老天爷给他安排的一个活路吗?那么老汉又是谁呢?没人告诉他。
多少年后,天津津南有个小村子,原本默默无闻,由于陶器做得好,众人都知道了。这人专做陶盆陶缸陶碗陶盏。这地方的胶泥很特别,烧过之后,赤红如霞,十分好看;外边再刷一道黑釉,结实耐用,轻敲一下,其声好听,有的如磬,有的如钟,人人喜欢,渐渐闻名,连百里之外的人也来买他的陶器用。这人的大名没人知道,都叫他罐儿。他铺子门口堆了一些罐子,那时逃荒逃难的年年都有,逃难路过这里,便可以拿个罐儿去要饭用,他从不要钱。有人也留在这里,向他学艺,挖泥烧陶,像他当年一样。
又过了许多年,外边的人不知这村子的村名,只知道这村子出产陶器,住着一些烧陶的人家。家家门口还放着一些小小的要饭用的陶罐,任由人拿。后来,人们就叫这村子“罐儿庄”或“罐子庄”。一个秀才听了,改了一个字,叫贯儿庄。这个字改得好,从此这个小村子就有了大名。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介绍罐儿父母先后去世的情况以及当时的背景信息,写出了罐儿家庭的悲惨以及罐儿生长环境的恶劣。
B.煮粥老汉说“想喝粥是吗?拿罐儿来”,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指盛粥的罐儿,又暗示老汉知道罐儿的名字。
C.在罐儿初次捏罐儿时,所捏的罐儿不仅外形丑怪,而且烧制后还很不中用,这符合罐儿的身份和现实逻辑。
D.老汉在教会罐儿捏罐儿之后,竟然不见了,这看似不合情理,其实正体现了小说“俗世奇人”的特色,耐人寻味。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独立成段,点明主人公的最显著特点,突出文章的主旨,又易于引起读者注意。
B.句子②承上文而来,写出了罐儿的“孤单”和走投无路,且“嘛”富有一定的地域色彩。
C.句子③中的“救命”,符合当时罐儿的心理状态,又以感叹号写出了罐儿的强烈求生欲。
D.句子④两处引用老汉的原话,既写出老汉对罐儿的深刻影响,又明确罐儿的具体感悟。
8.小说为什么详细描写了老汉捏罐儿的情形?请结合小说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说,小说“俗世奇人”,既包括“罐儿”也包含“老汉”,他们奇在何处?请任选一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①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②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荐:频仍,屡次。②伊:语助词,无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B.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C.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D.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阳,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即受光的一面。“岐山之阳”意即岐山的南面。
B.乙卯,此处为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语段中的甲子、丁卯和乙卯都属于此纪年法。
C.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隋初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
D.天子,是古代臣民对帝王的尊敬称谓:近似的敬称还有陛下、圣上、皇帝和万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褒禅山记》节选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节选部分,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气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第一段所马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D.《喜雨亭记》第二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三段则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5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①。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②纵横。看名王③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④,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⑥,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⑥。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⑦。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①膻腥:牛羊的腥臊气,此指被金兵所玷污。②区(ōu)脱:汉时匈奴筑土室以守边,叫区脱,此指敌人哨所。③名王:少数民族中的著名将帅。④埃蠹:尘封和虫蛀(指箭上的羽毛)。⑤干羽:干盾和翟羽,舞者所执的道具。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⑥若为情:何以为情,即今语“怎么好意思”或“不难为情吗”。⑦翠葆霓旌:指皇帝的车驾。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写淮河成为边界,面对隔水国土沦为金兵占领区的形势,作者悲痛难抑。
B.“当年事”当指汴京失陷的“靖康之变”,“殆天数”中蕴含着无限沉痛。
C.下片承上片渲染的景象而来,表达了空怀报国壮志却苟延岁月,一事无成的无奈。
D.“冠盖使”们为国事鞍马劳顿,相形之下,作者为自己不能为国分忧难为情。
15.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这首词也是一首爱国豪放词。试分析这两首词所抒发的情感有哪些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______________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
(2)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知识盲区,遇到不懂的领域,应该虚心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正如《师说》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登泰山记》中作者在泰山之巅看到幅雪山晚晴图,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雪和山的美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共10分)
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
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即不大造用。
17.文学作品中感叹号用法丰富,有时极具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感叹号的用意。(3分)
18.“洒狗血”指演员在台上用过火的表演讨好观众,文中评价李白的诗“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是“洒狗血”,你如何理解?(3分)
19.你觉得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对泰山的描写是否与本文段的观点相符?请陈述理由。(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共9分)
《红楼梦》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很多人都说,《红楼梦》是一部传统社会的大百科全书:饮食、风俗、建筑、服饰、诗词歌赋、医药、园林、谚语、灯谜、酒令,还有绘画和诗评。①的人物,有名字的就有四百多人,从贾府到社会,从大观园里到大观园外,从主子到奴仆,从官宦到侠客……这是一个庞大的世界。
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进入《红楼梦》的路径和角度,解读《红楼梦》的文字,也②。《红楼梦》这本书,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如果我们只读出了八卦,读出了阴谋,岂不③?《红楼梦》是一本生命之书,④。它写尽人性,也回答了一个亘古的追问:“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一过?”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形形色色 不可胜数 暴殄天物 浩瀚无边
B.惟妙惟肖 俯拾皆是 暴殄天物 川流不息
C.形形色色 俯拾皆是 南辕北辙 浩瀚无边
D.惟妙惟肖 不可胜数. 南辕北辙 川流不息
21.下列选项中从《乡土中国》视角理解《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以放高利贷为业的倪二借银子给贾芸,是因为《乡土中国》的“横暴权力”。
B.贾府鼎盛时期,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以及宝琴、岫烟等远亲都入住大观园,而贾家破败时,这些人便“树倒猢狲散”,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的伸缩性。C.探春为了开源,把大观园中荒置的田地出租给嬷嬷们,靠的是与嬷嬷们之间的人情。这体现了“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
D.贾雨村攀附贾家后官复原职,知悉“护官符”后胡乱判了薛蟠打死冯渊的命案,表明了传统社会并没有超越团体的法律道德。
22.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抓住典型景物,刻画了故都北平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也对比分析了南国之秋“慢、润、淡”“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等特点。文末又总结道:(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请根据文意,仿照这个句子,使用相同的修辞,选取三组对象阐述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特点。(句子字数可以不一致)(3分)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祖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习近平)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传承与创新”为话题,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答案
1-3、ABB 6-7、BA 10-12、BBC 14、D 20-21、AA
一、现代文阅读(一)
1.答案 A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B.“是由于起诉者缺乏诉讼知识和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错误,应该是“中国古代诉讼制度供给缺位严重造成起诉者受到种种限制和缺乏法律专业人士帮助”。C.“应让调解制度替代当时作为主流的诉讼制度”理解错误,原文是说“使得调解制度成为诉讼制度的主要替代方式”。D.“不管缘由,都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让他们请客”与文意不符,原文是“有时”让他们请客。
2.答案 B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的能力。
思路点拨 “民间调解矛盾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推断错误。
3.答案 B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 “中心论点——乡村里的调解中长老发挥着巨大作用”错误,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
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案 ①请乡里的权威!士或有地位的人来评理,由乡绅主持。②乡绅根据乡里的伦理原则对双方进行批评、处罚,当事双方达成和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归纳中心意思的能力。
答案 ①在乡土社会,讼师会助长诉讼的风气,可能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②有些讼师在陈述案情时添油加醋、捏造事实,使案件失去本真。③讼师的存在有碍于调解制的推行,影响官府、官员或乡绅的威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一、现代文阅读(二)
6.B【解析】“又暗示老汉知道罐儿的名字”错误从,文本来看,老汉并不知道罐儿的名字,老汉说的罐儿只是盛粥的器具。(3分)
7.A.【解析】“突出文章的主旨”错误,本文的主旨不是表现罐儿的“贫穷”,而是写其善良和对爱心的传递。(3分)
8.【解析】①“老汉还是不说话,扭身从那边地上捧起一堆泥……不一会儿这堆泥就变得光滑、细腻、柔韧,并随着两只手上下翻卷,渐渐一个光溜溜的泥罐子就美妙地出现在眼前,好赛变戏法”“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文段内容展示了老汉精湛的捏罐手艺,再配以哲理性的自言自语,丰富了老汉的形象。②后文罐儿依照此处老汉的做法才慢慢学会了捏罐,并以之为生,此处描写推动了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教罐儿捏罐手艺,罐儿靠制作陶器谋生做铺垫。③老汉示范捏罐,只是为了帮助罐儿学个谋生的手艺,没有一点功利心,这一情节凸显了小说主旨,彰显了不求回报、乐于助人的主题。(共6分,每点2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9.【解析】①老汉。老汉的忽然出场;低微的身份但却富有哲理的自言自语;帮助罐儿学习制陶的技术之后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②罐儿。罐儿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巧遇老汉;在老汉指导并离开后,坚持制陶,技艺精湛,让津南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子变得众人皆知,并因此得名“罐儿庄”。(共4分,选择一人作答。明确对象1分,理由三点每点1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B. 11.B(此处的干支纪年应为干支纪日。)
12.C(强加因果,混淆先后;注意文中“而吾亭适成”几个字。)
13.(1)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跟随别人而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随以怠”“相”“至”各1分,大意2分。)(2)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博学”“参省”“知明”各1分,大意2分。)
游褒禅山记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少有人到那里。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跟随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跟随别人而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不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喜雨亭记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始营建官邸。在厅堂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作为休息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空中落下麦子,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接着整月不下雨,百姓这才很着急。过了三个月,到乙卯日(四月初二)才下雨,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却感到不满足。丁卯那天是大雨,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一起在衙院庆贺,商人一起在市场歌唱,农民一起在田头喜乐。忧愁的人因此高兴,患病的人因此痊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建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然后跟他们说:“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种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就要连年饥荒。诉讼案件会增加,并且盗贼也会更加猖獗,这样,我跟诸位即使想在这座亭子里悠然自得地游乐,怎么能够做到吗?如今上天不遗弃下民,刚早不久便赐雨于人间,使我与诸位能够相互舒畅地欢乐于亭中,这都是雨的恩赐啊!怎么可以忘记呢?”
亭名既已题定,又进而作歌词道:“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们当作短袄;假使上天下玉石,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太空渺茫,不可能为亭命名。我就用它来命名我的亭子。”
14.D
【解析】D项表述曲解了“若为情”的意思,下片表达了对朝廷无心抗金、热衷议和的讽刺,对“冠盖使”们忙于议和的举动作者也是充满不屑的,这里的“若为情”是说给统治者听的,并非自己难为情。
15.同:①都有对国土沦丧的沉痛,对时局的担忧。②都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伤感。异:①辛词在表达北伐主张的同时还借史事提醒统治者切勿草率北伐。②张词表达了朝廷当局议和苟安、中原父老空望光复的悲愤心情。
【解析】这两首爱国词在爱国情怀、个人遭际的感受等方面有共通之处,但侧重点显然不同。作为镇江知府,辛弃疾更忧心准备不足、匆匆北伐的倾向,而张孝祥对朝廷热衷和议、无心抗金的讽刺更为辛辣。
【评分建议】相同点每点1分,共2分;不同点每点2分,共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1)虽有槁暴 輮使之然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或: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①感叹号用在此处是直接抒发自己面对泰山的心理感受,极高大、极壮阔,自己对此极震撼。②一连串的感叹号也表现出汉武帝找不到更好的、具体的方式来描述和赞美泰山。(第①点2分,第②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感叹号通常表示强烈的感情,其具体作用需结合具体语句展开分析。从后文中“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这一句来看,这里的感叹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泰山景色让汉武帝惊叹至极,但是,因为超出既往的经验,所以无从说起。
18.①文中认为李白的诗底气不足,写不出泰山的气势。②“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李白在诗歌中塑造了自己屹立泰山极巅的傲岸形象,有些用力过猛。(第①点1分,第②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根据题干中对“洒狗血”的解释,结合文段内容与李白诗句的释义,即可得出答案。
19.示例一:符合。姚鼐《登泰山记》里写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在泰山面前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这是从宏观处着笔,写出了泰山宏阔的大境界。示例二:符合。姚鼐《登泰山记》里写登山过程中夕照城郭的景象与登顶后的日出霞光景象,景物描绘都是基于现实,在写实中展现泰山的气势磅礴。
示例三:不符合。姚鼐《登泰山记》里通过写山石、松树与冰雪,描绘了泰山严冬的景观,这是从微观处着笔,突出了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本题可开放式答题,写出《登泰山记》中对泰山的具体描述2分,概括写景方式2分)
【解析】考生需要找出文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即“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姚鼐《登泰山记》中既有宏观,也有细致的微观,考生寻到一处即可得分。如果考生答有的地方符合,有的地方不符合,只要举例得当,也是可以的。《登泰山记》要求全文背诵,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的考查,充分体现教考衔接。
20.选A。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形形色色:各种各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此处语境强调人物众多,故选用“形形色色”。
第②处,不可胜数:不能数完,形容数量非常多。俯拾即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此处语境强调解读《红楼梦》的文字多,故选用“不可胜数”。
第③处,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后泛指任意糟蹋东西。结合前文“如果我们只读出了八卦,读出了阴谋”及后文“《红楼梦》是一本生命之书”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红楼梦》是一本有价值的书,不能只对它有肤浅的认识,故选用“暴殄天物”。
第④处,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浩瀚无边:意思是形容广大,无边无际。结合后文“它写尽人性”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红楼梦》写尽了人性的方方面面,故选用“浩瀚无边”。
21.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A.“横暴权力”错。横暴权力即是指在社会冲突发生时,通过暴力手段取得胜利的一方,所拥有的对屈服者的支配权。倪二借钱给贾芸,内在原因是看中了贾芸的能力,以及他背后隐形的平台——贾府,体现的是差序格局,与乡土中国的“横暴权力”无关。
22.婉约词之于豪放词 小溪之于瀚海 莺啼之于霹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能力。
仿写时一定要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一致,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例句中“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构成对比,这几组对比把两地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的差别比了出来。仿写时可采取“……之于……”的句式,用四组对比鲜明的事物把“南国之秋”细腻、婉约等特点和“北国之秋”的豪放、粗犷等特点差别给描绘出来即可。
四、23、作文
让传承与创新并肩而行
曾经,身居乡土社会的我们,只要做好传承,便可安享千年。然而,在社会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仅只传承已无法帮助我们前行,我们更要积极创新,让传承与创新并肩而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传承是发展的坚实根基。不仅是乡土文明,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中华文化的传承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灿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华民族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结晶。先人给我们开辟的道路是经验更是财富,正因为有了一代代的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中华民族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历史底蕴。因此文化的有序传承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发展的坚实根基。
仅仅有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前的我们是在书籍中才能与它相逢,自从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认识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武亦姝、勤勉好学的“外卖小哥”雷海为,我们才懂得了文化的时尚,这个创新的节目形式为我们奉献了一道美味的文化大餐,我们赞颂节目的新颖独特的同时也接受了一场文化洗礼。节目不仅传承了中华诗词中的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又在节目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做了开拓性创新,以文化人,寓教于乐,真正做到了“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我们不仅要大力弘扬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还要不断地发展创新,只有这样,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才能永远旺盛蓬勃,才能切实增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
深受观众喜爱的综艺节目《汉字听写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正是在对汉字文化和中国诗词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而票房和口碑俱佳的电影《长津湖》和《悬崖之上》,则是对红色革命文学的再次致敬,对中国军人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以及革命精神的再次诠释。正是建立在文化传统深入传承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由此看来,传承不是刻意守旧,传承和创新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更加有利于传承。社会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创新,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做到扬长避短、与时俱进,让传承和创新在发展的道路上并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