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忻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7 09:3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忻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中国艺术史上,诗画关系的探讨与诗画艺术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早期,“画不如诗”思想曾经占据主流,“从中外绘画史来看,绘画的最初功能主要是图写形貌,而非抒情。中国早期绘画不具有抒情言志功能、作为一种‘存形’的技能,文人是不屑于从事的。”诗画地位统一之前,文人一般将画作为诗的附庸,而在森严的等级制社会,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艺术形式往往不会被相提并论。在此现实之下,诗画关系的早期讨论难以得到正见。
直至汉代,绘画的言志、政教与娱乐功能逐渐被认识,时人对绘画艺术重要性与功能性的探讨也逐渐展开,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体现出中国古代绘画功能与意义的阐释拓展。唐宋以来,“文人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取代“画工画”成了中国绘画的正宗,文人画要求作者人品学问与才情思想兼具,以表现文人的志向、节操和情趣为目的,而“存形”功能逐渐弱化。自此,绘画“如诗”的表意功能逐渐被认识。
中国古代诗画的类同与相通被发掘,二者的交流与互渗亦在不断演进。
①_______________。有画家以诗歌内容为题作画:如汉桓帝时人刘褒曾画《云汉图》,东汉郑玄有《诗图》《小戎图》,东晋司马绍有《豳风七月图》《毛诗图》,南朝宋陆探微有《毛诗新台图》等,这些绘画都以《诗经》之诗为题材。亦常有诗人凭画作内容或观画之感作诗:如韦庄《金陵图》是其看了六幅描写六朝史事的彩绘后有感而写的吊古伤今之作;杜甫诗作《姜楚公画角鹰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等也都是诗中有画,诗画结合,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②_______________。诗歌的创作往往立象尽意,寓情于景,通过对现实物象的描摹表现诗人胸臆。这使得语言表达的抽象情感得以具化,又契合了中国含蓄内敛的抒情传统,这一诗歌表现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受到了绘画艺术思维的影响。而在中国绘画史上“画工画”与“文人画”此消彼长,中国画从“表象”到“表意”的审美变化,也正是受诗歌审美的影响。在对诗歌表现手法与审美原则的借鉴和化用中,中国古代绘画具有了诗歌语言一般的灵动、鲜活之感,并为创作者与欣赏者提供了游目骋怀的广阔意境空间。
在二者相通互渗的现实下,中国古代“诗画一律”的艺术审美传统逐渐形成,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创作与鉴赏理念也逐渐融合。常有人以“诗如画”来赞美诗歌佳作,中国传统诗歌往往对绘画艺术的创作理念、审美原则进行借鉴与化用,这使得中国诗展现出绘画一般生动鲜活的艺术效果。以王维为代表,苏轼评其诗“诗中有画”,亦有宋人指出“观其思致高远,初未见于丹青,时时诗篇中已自有画意”。这表现出中国古代诗歌中所存有的视觉特性。
中国古代诗歌的视觉性首先体现于诗人作诗时一般并不直言其志,而选择“立象以尽意”。自先民“观物取象”,即通过对现实事物的观察与模拟创造出卦象,中国艺术的形象化表达思维便逐渐显现。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也十分重视对现实物象的描绘,诗人往往曲笔,如同“作画”一样罗列各种物象,将其鲜明而具体地表现出来,并借以视觉性的意象表达构建出明确的意义空间,最终以实现诗意的生成与传达。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所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岁寒堂诗话》引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绘,诗人将诗志寓于物与景之中,达成对形下写照的超越,实现象外之意与诗歌境界的生成。
中国古代诗歌的视觉性还表现在诗歌审美鉴赏中不仅以“诗意”的呈现与传达为关注点,也重视于诗中物象选用的恰当和谐与诗歌整体性“画意”的成熟展现。
蒋寅曾以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为例提出:“写景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超越了以雕琢求工的妙品,而臻真境凑泊的神品、平淡真率的逸品境界。这与他绘画的写意精神正相一致,具有反造型、平面等一般意义上的绘画性的倾向。这种写意化倾向融入诗境,强化了超越绘画性的动态特征,不仅实现了诗性对‘形似’的超越,同时也使诗歌中的风景由自在之景向意中之景过渡。”此番对王维之诗的评价,即指出王维绘画审美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其诗歌“画意”的发展正与其绘画造诣的提升相通,由“形似”走向了“写意”,这也正是“诗中有画”的高妙境界。
借助绘画艺术的表达思维与呈现手法,中国古代诗歌弥补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表达局限,其令读诗者能够如临其境,更真切如实地感受诗人的情与志。同时,中国诗也由此具有了绘画般的艺术效果与意境,并逐渐形成了“诗如画”的审美传统。
诗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国古代画家为提升画作的审美思想性,往往对诗歌的文学题材、审美倾向等各个方面进行借鉴与化用。诗家对诗之“意”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画家对于画之“意”的理解。中国古代绘画,尤其是文人画,在审美上强调“重意不重形”,王维《山水论》言:“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苏轼也于《王维吴道子画》中指出:“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其认为吴道子的画虽然绝妙,但仍属于“画工”一类,而王维的画却得道于“象外”。之所以苏轼认为王维之画高妙,正在于王维之画对于“象”的超越,实现了对象外之“意”的呈现。
在绘画中,画家运用计白当黑、随意点染、散点透视等表现方式,目的是为画作增添诗意;画作中物象布局的高低大小、绵延起伏的运动关系,亦是为使得画作的艺术表现呈现出诗歌式的节奏和韵律;更有大量的画家看似在描绘风景与物象,实际却将情感与思想隐匿于景与物之间,象征地表达出某种情致或意志,这使得画作能够表达超越象外的思想情感,并具有了诗一般的审美意境。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我国早期,“画不如诗”的思想占据主流,但唐宋以后,画的地位逐渐超过了诗的地位。
B.文人画的发展使绘画的功能不断得到挖掘、拓展,而绘画的“存形”功能在逐渐地消失。
C.画家不贵形似,追求“象外之意”,这与我国古诗创作所追求的“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苏轼将吴道子的画和王维的画进行比较,是为了否定画工画的价值,从而提倡文人画的创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绘画在发展初期是不受文人待见的,在当时森严的等级制社会中,画不可能和诗相提并论。
B.我国先民“观物取象”的做法是一种形象化的思维表达,这种思维影响了我国后世的诗歌创作。
C.诗歌可能会“言不尽意”,因此需要通过作画来还原诗歌的面貌,用所作之画来弥补这样的缺陷。
D.绘画也可以承担起抒发主体情感的重任,画家可以通过所画之景象征性地表达出某种思想情感。
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诗画一律”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陆机)
B.“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情性而已。”(李公麟)
C.“《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
D.“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荆浩)
4.文中提及“中国古代诗画的类同与相通被发掘,二者的交流与互渗亦在不断演进”,请根据此观点,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出正确的句子。(4分)
5.王维《竹里馆》中的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很好地体现了“诗中有画”的创作观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鱼汤粥 高雨欣
就是今天了,她确信无疑。
她关紧了虚掩着的房门、像摆钟一样转过身,右手用力地撑着墙壁,墙壁上有一条凹陷的痕迹,像一条短短的车辙印,印记消失处镶嵌着木头把手。她甩动了一下怪异弯曲的左脚,抓紧了把手,摇摇摆摆,又抓住了另一个,熟练地到了门口,门口有一个半人高的拐杖,她拄起拐杖,旋动了门把手。那面四四方方的镜子晃动着她的脸,她实在不敢看镜子里面她的样子。
多年前她见过一个犯人被抓,她站在人群中间,听人们惊骇地说那人杀害了妻子,凶器是一把菜刀。警察将那个丈夫拉出来,她记不得他的样貌了,只记得他的眼睛里、身体里透露出的滚烫,她看过去只觉得冒着一股热气,让她头皮发麻。
现在想起那个犯人只觉得他们没有半分相像,不过有什么要紧,她马上要重复他的路径,要杀的人也是多年的枕边人,那个躺在床上的丈夫,一个自己想死却无力去死的病人。
他得了一种难治的病,在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没有任何好转,医生只说回家好好养着,如何好好,如何养?医生也没有说,他们只得听从安排。她向来顺从,顺从父母,顺从丈夫,顺从医生,顺从从此以后昏天黑地的日子,包括尖利的恐惧,她都得一一顺从。她听着他在床上日日夜夜地喊痛,她站在床边,看着他眼珠扭曲,一张脸被汗渍包裹,显得油滋滋的,他在床上翻腾,打挺,就像恶鬼附体。她床头床尾地伺候他,已经足足半年没睡过一个完整的觉,就算睡着梦里也都是噩梦,有时候,梦里会出现他的眼神,那种眼神让她心惊。
她预谋了一个下毒的计划,毒她早已准备好,粉末状,装在一个玻璃瓶里。
出门前她问他想吃什么,他说:“鱼汤粥。”这个回答让她心神恍惚,这是她最擅长,也是他最爱吃的东西,也好,这一顿也算了结了夫妻几十年的情分。
今天她没有在楼下的小菜铺将就,而是去了大的菜市场。这个菜市场距离她家不近,要过四个红绿灯,走六个百米的人行道,她拄着拐杖,一步一斜,过马路的时候,穿红背心的志愿者想要扶她,她害怕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连声拒绝,她即将满手血腥,实在接触不起人了。
到了菜市场,她买了最新鲜的青菜、胡萝卜,然后来到鱼铺,地上细碎的鱼鳞发出刺鼻的臭味,她的拐杖好几次戳到滑动的鱼鳞上,差点摔倒。她挑选了两条大小合适的鲫鱼,慢慢回家。
到家的时候他还睡着,她关紧房门,来到厨房。她把左脚撑在一个小木凳上,稳住身体。打开水龙头,她把青菜一片片洗干净,胡萝卜搓了好几圈,然后过水。切的时候她很使劲,砧板都在抖动,做这些其实她不熟练,所以不会用技巧,只得用蛮劲,好几次她只能停下来甩手缓解。
油滚了,鱼下锅,剔透的鱼眼珠子一翻身变黄浊了,鱼香味散出来,油在冒声,鱼也在冒声,滋滋的。一放水,油立马散开,鱼没在锅底,姜片、整根葱也一齐沉下去,盖上锅盖,一切都在水里了。
放进大米、青菜末、胡萝卜丁、瘦肉末,微白的鱼汤颜色一下子丰富了。她手上攥着一个小小的玻璃瓶,仔细地端详它,一点儿微亮的反光让她看见自己的影子,她想到自己的寸头,想到自己的小儿麻痹症,想到得病前的丈夫,想到这些年,恶毒的念头立马滋长起来,茂盛得不像话。她的心突然莫名地慌起来,锅里咕噜咕噜的声音在这个安静的屋子里止不住地响起。
十二点整点,墙上的钟开始放音乐,这是她最爱的曲子——《致爱丽丝》[注],丈夫在屋里喊她,她很快地应了一声。往房间走的路上,她打开了所有的灯,外边的阳光明晃晃,屋里的灯光明晃晃,她扶着墙壁一摇一晃地走去。
他已经醒了,这次却没有喊疼。她把粥放在床头柜上,他用眼睛瞥了瞥,说:“煮好啦?”她说:“煮好了。”他抬抬手示意扶他起来,她半靠在床边,两只手搂住他,往上拖,他已经瘦了好多了,她抱起他的时候,感觉他就像一床被子,那么轻巧那么无力,他的脸也是,薄得像层纸。这哪是他,这不是他。
“吃吗?”她看着他问,他没有思考地点了点头,她像是没听到似地又问了一遍,他依旧点了点头,她没有动作只是坐在床边,他似乎恼火起来,眼睛直直地瞪着她,过了一会儿,她似乎找回来那点儿存留的疯狂,不再犹豫了。她麻利地立起来端起那碗粥,确定温度合适后,舀起一勺送到他嘴边,他费力地张开嘴含住勺子,嘴巴软绵绵地吞吃,就像一个软体动物。
“好吃。”他抬起头笑了笑。她的泪一下子下来了,她是个罪人,她对不起自己,她是自己的罪人。
她一口一口地喂着他,就像曾经他对她一样,那么耐心,那么温柔,他一口又一口,吃得很美味很享受,他们沉默无声,只有屋外的音乐还在不厌其烦地循环。
粥已经见底,她扶着他躺下来,他很乖巧,很听话,眼睛还在不住地看着她,她握住他的手,等着一切的结束,他的眼睛开始慢慢地塌下去。
他电视剧看得多,也容易带入,有一回,或许看到什么悲情的情节,他忽然郑重其事地跟她说如果有一天他活得痛苦不堪时希望她能帮他解脱,她那时候不以为然只是笑笑,现在想起来她似乎进行了一个迟来的回答。
《致爱丽丝》停了,丈夫均匀的呼噜声好像瞬间被放大。她望着那个被她遗忘在柜子上的玻璃瓶,埋下头哭了起来。
(有删改)
[注]《致爱丽丝》: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钢琴曲名曲。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而四处求助别人。贝多芬为此非常感动,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听着听着,老人仿佛看见了森林和大海。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女主人公在准备下毒之前,询问了丈夫想吃什么,表明她虽然心存冷酷的预谋,但仍然关心着丈夫,希望以他最喜欢的方式结束他的生命。
B.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向来顺从的人,她顺从父母、丈夫、医生和命运,这种顺从的性格同时也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C.小说中提到镜子和女主人公的外貌,暗示她可能因为自身的疾病而感到自卑,同时这也是她不愿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的原因。
D.小说最后,写女主人公望着被她遗忘的玻璃瓶,埋下头哭泣,写出了她为自己先前的行为而后悔和悲痛的心理,含蓄隽永,余味悠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对小说女主人公切菜时的细节的描写,写出了她平时作为家庭女主人的细心,表现了她富有责任心的形象。
B.小说画横线的句子“这哪是他,这不是他”,一方面表明,她丈夫已经病得变形,外貌发生巨变,另一方也反映出她内心复杂情感。
C.作者善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如写女主人公想到自己和丈夫时,运用了“滋长”“茂盛”等词,形象地写出她恶毒念头的疯狂滋长。
D.小说的标题“鱼汤粥”,既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又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去探究围绕“鱼汤粥”发生的故事,使情节更紧凑集中。
8.小说写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致爱丽丝》,有什么作用?(4分)
9.小说的故事并不复杂,但作者的叙述却给人一种紧张感。请结合小说谈谈作者是如何制造紧张感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忘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秦二世元年秋七月,陈涉起蕲。至陈,自立为楚王,遣武臣、张耳、陈余略赵地。八月,武臣自立为赵王。郡县多杀长吏以应涉。九月,沛令欲以沛应之。掾、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帅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以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高祖。高祖之众已数百人矣。樊哙从高祖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高祖。高祖乃书帛射城上,与沛父老曰:“天下同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令共诛令,择可立立之,以应诸侯,即室家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帅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高祖,欲以为沛令。高祖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择可者。”高祖数让,众莫肯为,高祖乃立为沛公。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得三千人。
(选自班固《汉书·高帝纪》,有删改)
材料二: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指汉高祖刘邦,在楚汉相争中,刘邦战胜项羽而取得天下,建立西汉。
B.从,跟从、跟随,与《屈原列传》“齐与楚从亲”中的“从”含义相同。
C.“今置将不善”与“答其善意”(《苏武传》)两句中的“善”含义不同。
D.贤,有德行的人,与《〈论语〉十二章》“见贤思齐焉”中的“贤”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涉在蕲县起义,后来自立为楚王。很多郡县响应陈涉起义,沛县县令也想在沛县响应起义,但萧何、曹参反对县令响应陈涉起义。
B.县令让樊哙召回高祖,高祖回来了。沛县县令后悔了,便关闭城门据守,想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恐惧,翻越城墙投靠高祖。
C.高祖写信射到城上,对父老说,天下都被秦朝坑害很久了,诸侯都起兵,将要杀光城里的人,如不响应诸侯,难以保全家室性命。
D.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他要求各位列侯将领回答他能拥有天下是因为什么的问题,高祖对高起、王陵的回答并不完全认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4分)
(2)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4分)
14.刘邦最终取得天下有多方面的原因,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春桂问答二首 王绩
问春桂,桃李正芬华。
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
春桂答,春华讵能久?
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
咏岩桂 朱熹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
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注]。
[注]“招隐章”出自《楚辞·招隐士》,其内容为陈说山中的艰苦险恶,劝告所招的隐士(王孙)归来,以表达对隐者(王孙)早日归来的急切心情。
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诗前两句重在“问”,问桂花为什么在桃李争春、年光随处可见的时候却不开花。
B.王诗巧妙地运用了拟人问答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桂的个性特点。
C.王诗后两句写春桂未能在春天开花,而在风霜摇落的秋冬时节开花,表达了遗憾之情。
D.朱诗的前两句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岩桂的生态习性,具有主干挺拔和花朵稠密等特点。
16.请简要赏析朱诗的颈联“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作者评价屈原《离骚》对德的推崇以及治理的条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书愤》中,通过今昔对比来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作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唐宋诗词中很多写到兰花,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数字技术的发展离不开 A ,而语言也借助数字技术融入时代发展。
①语言智能,即语言信息的智能化,②是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模仿人类智能,分析和处理人类语言,③主要关注人类语言的智能分析和处理,④涉及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自然语言理解、自然语言生成、机器翻译和智能问答等领域。⑤作为语言科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交叉领域,语言智能带来了以语言为代表的智性工具的革命,⑥进而推动与语言密切相关领域的变化与调整。⑦随着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日益加深,⑧语言智能融合于信息搜索、人机交互、对话生成等方面,⑨具有广泛的应用落地力量,⑩助力数字中国建设大有可为。
语言智能赋能语言服务发展。语言服务就是利用语言文字、语言知识、语言技术及语言的所有衍生品来满足语言生活的各种需要。作为语言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B ,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智能语音助手、语音输入、语音支付等。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我没有目的地往前,到了什么街区也不知道。这里大致一样,街道和两旁的楼房色调以及样式全都一样。而且,我记得自己看过的其他城市,那些地方与这里也大同小异。怪不得现代人越来越多地在人生之途上迷失,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所要面对的客观世界没有什么独特的标记,到处都差不多,以至于你弄不清自己走到了哪里又来到了哪里,找不准自己的方位。就这样走着走着,全然不知自己身在哪个街区,只记得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天早就阴着,但照例没有雨。我拐出一个巷子踏上一条弯弯的马路,顺着马路又走了半个多小时,一抬头,就看到了足以影响一生或半生的那个地方。
老天,这儿简直就是不折不扣的人间童话!
那会儿天刚刚放晴,明亮的阳光正好打在前边不远处的一片树木和草地上,浅红色和棕色的小楼在树丛后面闪闪烁烁;①好像教堂和城堡似的尖顶耸立着;再远一点②好像还有小湖,有溪流……到处都一片静谧。天哪,这是到了哪里?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揉了又揉,直直地盯住。没有错,烂漫迷人的一切就在前方不远处延伸下去,既是这座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显得如此突兀,二者简直是格格不入。
20.文中加点的两个重叠形式“弯弯”“直直”,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个“好像”,但用法不尽相同,请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5分)
22.请分析第二段在这几段文字中的作用。(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人的实质,不在于他向你显露的那一面,而在于他所不能向你显露的那一面。因此,如果你想了解他,不要去听他说出的话,而要去听他的没有说出的话。
这段文字选自纪伯伦的散文诗《沙与沫》,颇具启示意义,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A项,“唐宋以后,画的地位逐渐超过了诗的地位”错,诗画的地位应该是统一的。B项,“而绘画的‘存形’功能在逐渐地消失”错,原文是“‘存形’功能逐渐弱化”。D项,苏轼将吴道子的画和王维的画进行比较是为了说明诗歌对“意”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画家对于“意”的理解,而不是“否定画工画的价值,从而提倡文人画的创作”)
2.C(“需要通过作画来还原诗歌的面貌,用所作之画来弥补这样的缺陷”错,原文是说借助绘画艺术的表达思维与呈现手法,来弥补诗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表达局限,并不是说要对诗歌作画来还原诗歌面貌)
3.B(A项是在强调绘画言志、政教的功能,C项是在说《诗经》的功能,D项是对作画的要求,这三项都不能体现“诗画一律”的观点。B项指出绘画如赋诗,体现了“诗画一律”的创作主张,故选B项)
4.①诗与画的题材与内容往往相互取用,相互启迪。②诗与画在表现手法上也相互借鉴。(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诗句选择“立象以尽意”,将“幽篁”“深林”“明月”等现实物象罗列出来,呈现出清幽澄净的环境特征,写出了诗人悠闲生活的情趣,从而实现诗意的生成与传达。②诗句所表达的人物宁静、淡泊的心性和所写景物清幽澄净的特点相互映衬,互为表里,实现了对“形似”的超越,景物有了写意的审美功能,从而开拓出一种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6.B(“这种顺从的性格同时也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于文无据,文章中没有交代女主人公的这种性格与她的悲剧命运是否有联系)
7.A(此项对女主人公切菜细节描写的分析有误,她小心翼翼地切菜有不熟练的因素,也有复杂内心的反映)
8.小说写播放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钢琴名曲《致爱丽丝》,使小说富有浪漫的意味,丰富了小说的内容。(2分)《致爱丽丝》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善良女孩无私帮助双目失明的老人的故事,也是女主人公最爱的曲子,这与她最后放弃邪恶的念头有关,使小说情节更合理。(2分)
9.①通过细节描写制造紧张感:小说细致刻画女主人公一系列反常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女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来制造紧张感,如她关紧房门,用力撑着墙壁、抓紧把手和她的恶毒念头等;②运用短句制造紧张感:如“她站在床边,看着他眼珠扭曲,一张脸被汗渍包裹,显得油滋滋的”等,行文短促有力,给人以语言上急迫紧张的感觉;③通过环境描写和悬念设置渲染紧张气氛:文章通过描写丈夫异常表现的情节,为下文女主人公实施计划设置悬念,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同时对明晃晃的阳光和灯光的描写在环境上提供了紧张的气氛。(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10.BDF[(原文标点)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
11.B(“齐与楚从亲”中的“从”含义为“合纵”,与文中加点的“从”含义不同)
12.A(“但萧何、曹参反对县令响应陈涉起义”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可知,萧何、曹参不是反对县令响应陈涉起义,而是担心不会有人从命)
13.(1)我不敢怜爱自己,恐怕能力薄弱,不能保全父兄子弟。(“自爱”“能薄”“完”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自爱,怜爱自己;能薄,能力薄弱;完,保全)
(2)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任用(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者……也”“用”“所以”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者……也,表判断;用,任用,重用;所以,……的原因)
14.①有担当精神,善于赢得人心;②分封功臣,与他们同享利益;③知人善任,取人之长。(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高祖,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姓刘。高祖以亭长的身份为县里押送犯人前往骊山劳动,犯人多在路上逃走。他估计到了骊山就跑光了,行至丰西泽中亭,停下喝酒,夜间释放了所押送的犯人。他说:“诸位都走吧,我也从此逃跑了!”犯人中的壮士愿跟随他的有十几人。秦二世元年秋七月,陈涉在蕲县起义。后到陈县,陈涉自立为楚王,派武臣、张耳、陈余侵占赵地。八月,武臣自立为赵王。各郡县百姓多杀其官吏来响应陈涉起义。九月,沛县县令想在沛县响应起义。主吏萧何、掾属曹参说:“您身为秦朝官吏,现在想背叛朝廷,率领沛县子弟,恐怕不会有人从命。希望您召回各位逃亡在外的人,可以得到几百人,用来威胁众人,众人不敢不听。”县令便让樊哙召回高祖。这时高祖手下已有几百人。(不久)樊哙跟从高祖回来。沛县县令后悔起来,害怕发生变故,便关闭城门据守,想杀掉萧何、曹参。萧、曹恐惧,翻越城墙投靠高祖。高祖便写信射到城上,对沛县父老说:“天下都被秦朝坑害很久了。虽然今日父老为沛县县令守城,但诸侯都起兵,将要杀光城里的人。沛县众人今天同杀县令,选择可以立为首领的人拥立起来,以响应诸侯,就可以保全家室性命。不然,父子都将被杀,是白送死。”父老便率其子弟同杀沛县县令,打开城门迎接高祖,想立他做沛县县令。高祖说:“天下正在骚动,诸侯都起兵,要是选拔首领不当,会一败涂地。我不敢怜爱自己,恐怕能力薄弱,不能保全父兄子弟。这是大事,希望另选可以胜任的人。”高祖再三推让,众人没有愿意干的,高祖于是被立为沛公。于是年轻能干的官吏如萧何、曹参、樊哙等都去招募沛县子弟,共收了三千人。
材料二: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各位列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要说真话。我之所以能拥有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轻侮别人,项羽仁义而爱惜别人。但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攻下的地方就分封给他们,与天下人同享利益。项羽嫉妒贤能的人,对有功的人进行伤害,对贤能的人随便怀疑,战胜了不给人论功行赏,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好处,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断绝运粮通道,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任用(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15.C(王诗通过春桂的回答,高度赞美了春桂不趋时俗,在风霜摇落的秋冬时节一枝独秀,凌冬傲霜的高贵品质)
16.桂花香气芬芳浓郁,令人思虑纯净,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净化,而秋云映衬之下的岩桂更显得姿容姣美,云影也似乎在护卫着仙妆打扮的岩桂。(3分)写出了岩桂的美丽和魅力,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3分)
17.(1)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2)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3)示例一: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示例二:孤兰生幽园 众草共芜没[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第(3)小题符合情境即可得分]
18.A语言的支持 B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广泛(每处2分)
19.②在“人类语言”后加“的科学”;⑥“变化与调整”改为“调整与变化”;⑨“力量”改为“能力”。(每处1分)
20.①运用叠词,表示弯曲的马路绵延不绝。(2分)②运用叠词,程度加深,有痴迷的意味。(2分)
21.①有点像,用类比手法说明小楼与教堂和城堡的尖顶有些相似。(3分)②似乎,表示对远处的景物不确定,隐隐约约的。(2分)
22.①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分)②运用比喻手法表现这里的风景之美;用感叹句表达对所见风光的惊叹与赞美之情。(3分)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外国诗歌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纪伯伦这段话的内容涉及如何认识他人的问题(其实也适用于他人认识自己)。这段话可分为两层:第一句为一层,是说认识人的实质(或本质),重要的并非他显露于人的那一面,而在于他未向人显露的那一面;第二句为一层,是说了解一个人,不要被他说出的话蒙蔽,而要洞察到他未说出来的话。概而言之,这段话可浓缩为“显·隐”“表·里”“虚·实”等这样一组组既对立又统一的核心命题。“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未必为实”,要透过表象深入本质;要祛除表面的浮华与遮蔽,去深入探究内在本质,才能发现事物的真相,才能洞察人性的真谛。写作此题,考生可联系自己成长中的待人处世、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事例、现象等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抒写自己的感悟。
(二)参考立意
(1)知人不易,要善于由表及里,抓住本质;
(2)“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理性思辨,勿轻易盲从;
(3)真正的朋友,应坦诚相待,而不可相互隐瞒;
(4)“听话听音,看人看心”,人际交往中只有善于把握别人心理,才能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