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孔乙己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 孔乙己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7 14:3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孔乙己》教案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研读关键句,赏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对比中了解小说中的社会环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典型情节,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难点:
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这篇小说和九年级上册的《故乡》,都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二)背景资料
关于写小说,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写道,“我的取材多采用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关于《孔乙己》的写作目的,鲁迅曾对学生孙伏园这样说:“写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那么,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不幸的苦人?他所处的社会又是怎样的病态和凉薄呢?现在,我们就走进《孔乙己》,一探究竟。
(三)活动一:探究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
故事发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请同学们齐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在咸亨酒店里,除了掌柜与小伙计,还有“短衣帮”和“长衫客”。对他们,作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描写。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语句,并回答。
示例:我发现了他们在衣着上的对比,一个长衫,一个短衣。
板书:
长衫 要酒要菜 房子里 站着 侍候
短衣 一碗酒 柜子外 坐着 羼水
作者在描绘短衣帮时,用了一个词“倘肯”,它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对于短衣帮来说,挣的每一个铜板都要省着花,多花一文钱来买一碟盐煮笋或茴香豆,都是一种奢侈。生活的贫困由此可见。
文中有一个与“贫困”相对应的词,在课文第一自然段。是哪一个词呢?(阔绰)
文中阔绰的是长衫客,他来了,他踱着方步走来了。一个“踱”字,你读出了长衫客的什么特点?(从容、傲慢、趾高气昂……)
小结:
一张柜台就把人与人之间分成了贫富悬殊、尊卑分明的两个阶层,一边是底层的靠下力气谋生的劳动者短衣帮,一边是上层的精英人士长衫客。他们共同构成了封建社会的人物群像,反映出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为孔乙己的出场提供了时代背景。
(四)活动二:探究人物形象。
赏析人物形象
他迂腐、清高,不知变通。他既不屑融入底层的短衣帮,又不被上层所接纳,是处在夹缝中的人;他守信、热心、善良,又带着单纯、透明的孩子气。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主人公孔乙己出场了。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4自然段。
提问:
1、如果你在咸亨酒店,你能一眼认出孔乙己吗?为什么?
2、孔乙己是他的本名吗?我们学过的鲁迅的作品中还有一个没有名字的人物,同学们还记得是谁吗?一个连真实名字都被人遗忘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该怎样形容呢?(社会地位低下)
3、人们为什么要给孔乙己起这样一个绰号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提问:
1、作者用“满口”作修饰词,有什么作用?(经常说,成了习惯。)
上山砍柴,下河脱鞋,走到哪儿说到哪儿。与短衣帮说话就不能文诌诌的,否则就有卖弄之嫌。也说明孔乙己迂腐,不知变通,不懂人情世故。
2、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是一件什么样的长衫呢?请同学们齐读相关的句子。
这件长衫就像长在了孔乙己身上一样上,又旧又破又脏,为什么就非要穿它呢?请同学们发表一下各自的意见。
小结:这应该与孔乙己所读过的书、所受过的教育有关。封建思想教育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思想已刻在了孔乙己的骨子里。虽然社会地位低下,生活穷困,但至少在精神上,他认为自己是读书人,是高贵的,是不同于短衣帮的。这是一个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人,是一个清高的人。
3、孔乙己是迂腐的、清高的,不大讨人喜欢。那么,在他身上有没有哪些优点是得到大家所共识、所肯定的呢?请同学们在第5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结合关键词说一说。
明确:守信(都、从不、定然)
孔乙己的这种品性,实际上也照应了第4自然段中孔乙己对自己的评价,这个评价是什么呢?(君子固穷)
4、除了守信,孔乙己身上还发生过一些事件,在我们读到时会有一些些可敬,还有一些些可爱。分别是什么事呢?从事件中,我们又感受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呢?(热心、善良)
小结:孔乙己是一个生活穷困的读书人。他迂腐、清高,但又守信、善良,带着单纯透明的心性。
(五)活动三:探究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
国民,尤其是中国的国民,永远是一个戏剧的看客。
——鲁迅
当贫穷的孔乙己遇到同样贫穷的短衣帮,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事呢?是同病相怜,互帮互助,还是惺惺相惜?
请同学们默读第4段、第6段,在书中画出酒客们的话。老师请5位同学为大家读出来。
(学生阅读展示。)
同学们,这样的场景可笑吗?如果你就在现场看到一群不幸的人在欺凌一个不幸的人,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但是,“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笑声,对于他们有多快活,对于孔乙己就有多凉薄。
这样的人,鲁迅称他们为“看客”。鲁迅说:“国民,尤其是中国国民,永远是一场戏剧的看客。”《藤野先生》中有“看客”,他们在围观日本人杀中国人;鲁迅的小说《药》中有“看客”,革命志士被杀,一群人在围观着,等着用馒头蘸人血吃。小说《祝福》中也有“看客”: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的呜咽,他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祝福》
同学们。听读到这样一段话,想到这样一个场景,你内心有什么感受呢?
这些人是羊,却无形中又扮演着狼的角色。
同学们,社会需要温情,需要温暖。社会温暖了,人心就温暖了;人心温暖了,社会就更温暖了。
很可惜,孔乙己看不到这样的社会了。
中秋过后,秋风是凉比一天。寒冷的秋风也似乎是在预示着孔乙己的不幸。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1自然段。画出与孔乙己相关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句子。比较一下,孔乙己这次出场与第一次出场时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示例:他不再______,而是______。
预设:
1、他不再穿着长衫,而是穿了一件破旧的夹袄。(脱下了对读书人身份的坚守)
2、他的身材不再高大,而是比柜台还要低。(低下去的,还有他读书人的尊严。)
3、他的脸色不再是青白色,而是黑而瘦。(他饱受病痛的折磨。)
4、他不再涨红着脸、绽着青筋与人争辩,而是带着恳求的神色。(他的身体被丁举人打残了。他生活的底气、他读书人的尊严,也被一纸服辩书摧残殆尽,他不再为自己的清白争辩。)
5、他不再站着喝酒,而是坐下了,但他却再也站不起来。…………
此时的孔乙己,他的命运已跌到了谷底,成了更可怜更可悲的人。即便这样,他还是受到了嘲笑。社会的凉薄冷酷又一次在笑声中呈现。
此时的孔乙己还没有死,但死亡的气息似乎已经笼罩了他。
回顾孔乙己的一生,他的伤疤被人嘲笑着,他的失败被人惦记着,他的善良被人拒绝着,他的悲惨被人谈论着。谁说他不是个苦人呢?
思考:请同学们结合社会环境、人物特点、主要情节探究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1)自身原因:偷窃书、笔墨纸砚(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社会的原因:上层的冷酷、残忍;底层的冷漠、麻木。 (封建等级观念的压迫)
小结: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叙述,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思想的毒害,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人们精神的麻木。
自身原因 社会原因
(六)布置作业。
罗曼·罗兰说过,“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学习了《孔乙己》这一课,关于自己,关于人生,关于社会,我们有哪些思考呢?请用罗曼·罗兰的话作为题记,写一篇作文《读书后的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