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秦朝速亡的原因,汉高祖的总结是“孤立之败”,于是他将秦朝已经废除的分封制和广泛推行的郡县制兼而用之,试图实现长久统治。汉高祖的这一做法
A.准确地分析了秦亡原因 B.正确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C.给汉朝的稳定埋下隐患 D.是汉朝得以长寿的秘诀
2.读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地图。下列对两图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隋朝的粮食存储量远超元朝 B.元朝开辟了中国的海运事业
C.隋元开通运河只为南粮北运 D.南方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凸显
以下是由唐朝三省六部制到宋朝二府三司制的演变示意图,从这一演变过程可知
A.宰相制度走向衰亡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官员数量日益减少 D.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4.明清时期的文学以小说为主要形式,呈现出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文学成就远超前代的特点。这一文学形式之所以高度发展主要是因为
A.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精神需求 B.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宋词元曲走向衰落,文艺创作数量不足 D.传统儒学遭遇质疑,批判专制思想出现
5.下列图表反映了近代中国出现的社会变化。从图表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
A.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民众对外来商品异常喜爱
C.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颇受欢迎
6.据范文澜《中国近代史》所载,1900年6月,慈禧太后决定“招抚”义和团,对各国宣战。此时在广东的李鸿章接到宣战诏书以后,当即以为:“此乱命也,粤不奉诏。”随后授意邮政大臣盛宣怀与东南各省的督抚刘坤一、张之洞等策划同各国领事签订了《东南保护条款》。据此分析,李鸿章等人的举动
A.表明了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B.避免了中国东南各省遭列强侵略
C.反映了东南各省督抚的卖国行径 D.表达了对义和团运动的大力支持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约法规定:“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这一规定的根本意图是
A.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 B.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C.加强临时大总统权力 D.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8.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这一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的发动具有必要性 B.复辟帝制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民意
C.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反对帝制 D.辛亥革命已使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
9.下表所示为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的议程(部分)。据此可知,该会议的召开
A.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总结了国民革命的失败教训 D.制定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10.下图反映了中共党员在不同时期的构成变化情况。从这一变化可以推知
A.农民阶级已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B.中共的斗争方式已经发生变化
C.工人阶级遭镇压导致人数减少 D.中共的革命道路有了新的方向
11.右图是丰子恺先生在抗战时期发表的漫画《军民合作之胜券》(图中文字:“军民相合作,大家站起来,最后的胜利一定属吾侪(辈)”),虽只寥寥数笔,却笔笔如刀、字字如剑,叩击心灵,发人深思。这一漫画作品
A.体现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
有助于坚定中国民众抗战的信念
C.是中国抗日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
D.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12.《辛丑条约》规定,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2月3日,人民解放军在红旗的引导下走过前门箭楼,并右拐挺进东交民巷,现场百姓顿时雀跃欢呼。百姓对解放军的举动“雀跃欢呼”
A.反映了对民族独立的强烈渴望 B.是对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兴奋
C.说明解放战争已取得最终胜利 D.是为人民解放军的行动助威
13.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是经济上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烂摊子。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说:“中国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而毛泽东的回答是“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为解决吃饭问题,中国政府的举措是
A.进行抗美援朝,提高国际地位 B.进行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
C.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 D.进行和平外交,走向国际舞台
14.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们提出了“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的口号,希望通过建立人民公社尽快过渡到共产主义。但建立起人民公社后,社员下地劳动时却出现了“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的现象。据此可知,人民公社体制
A.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B.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践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D.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5.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指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把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并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群众的意愿逐步建立经济组织。要尽快改变党不管党、政不管政和政企不分的状况。”这一措施
A.有助于扩大生产者的经营自主权 B.导致了政府对经济的完全放手
C.使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现了政府管理上的科学高效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历了长期的实践和发展过程,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善于学习创新,使用他国经验 B.追求更新迭代,体现特色发展
C.不断发展完善,已经臻于完美 D.植根中国国情,理论联系实际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了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而作为
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摘编自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奉行“爱之如
一”的民族政策,与它们都保持着密切联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
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
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
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
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
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在清朝的疆域里,
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
辖区。
——摘编自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周王为“建立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采
取的措施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和清朝对边疆各族管理的异同。(8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虽然是由各种不同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但是如果从它的主导方面来看,不得不说儒家的文化和价值在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古往今来,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先人们,他们身上的精神主要不是来自于佛教,也不是来自于老子或者庄子,而主要是由从先秦开始传承并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完善、一直发展到19世纪的儒家文化。
——摘编自陈来《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
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著作,1844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1845年姚莹写成《康辅纪行》,1848年徐继畲编成《瀛寰志略》,何秋涛著
成《朔方备乘》,梁廷枏写成《海国四说》。这些著作,有些是关于世界地理历史的,有的是关于中外关系的。这一时期中国人所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并且主要是坚船利炮,因此最初表现出来的学习西方的意向也主要是仿造船炮。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器物层次探索阶段,那么戊戌维新使它开始进入制度层次探索阶段,而戊戌维新改良式的制度探索不成功时,则以辛亥革命为标志的暴力革命,破旧立新,继而进行制度改革,试图以此使中国尽快走上现代化之路。
——摘编自陈星海《论维新变法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40年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探索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内容和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民国建立后,中国现代工业经历了一波长达10年的较快发展期。中国现代工业在1914-1920年的总平均增长年率为13.8%,据统计,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公司,1920年比1912年增长了2.5倍。但美国学者费正清却说这一时期的中国在经济上的成就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比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现代工业在民国建立后较快发展的表现,并分析费正清所下论断的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呈现出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6分)参考答案
2023一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评试卷
高一历史
1.C【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汉朝郡国并行制下地方诸侯国实力不断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并最终酿成七国
之乱,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2.D【解析】根据地图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元两朝的大运河都将沟通江南作为重要目的,这既有加强对南
方的统治的考虑,也有出于经济上对南方依赖的考虑,说明南方在全国的地位十分重要,故D项正确:A项说
法无史实依据、B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绝对,故均排除。
3.B【解析】由图所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二府三司制下相对于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将相权进一步分割,这有
利于君权的加强,表明君主专制得以强化,故B项正确:A项中宰相制度的消亡是在明朝,C项材料体现不出
来,D项内容与材料无关,故A、C、D三项错误。
4.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精神需求多样,需要丰富
的精神文化生活,故A项正确;B、D两项的表述是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C项表述有
失偏颇,故B、C、D错误。
5.C【解析】由图表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和设立的洋行数量增多,这说明中国成为了列强的
商品市场:而中国土特产品出口数量增多,说明中国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两者共同说明中国逐渐被卷人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B、D两项中的表述无材料依据,故A、B、D错误。
6.A【解析】由题干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东南督抚拒不奉诏并与列强签订互保协议,严重削弱了清政府的中
央集权,故A项正确;B、D两项表述错误,C项说法片面,故B、C、D错误。
7.D【解析】由题干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
体制,故D项正确;A项是直接目的,B项是材料体现的原则之一,C项说法错误,故A、B、C错误。
8.A【解析】由题干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导致人们头脑中仍然保留大量的
封建思想,不利于巩固共和制度,因此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继续革命,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发动是有必要性,
故A项正确;B项表述夸大了材料内涵,C、D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B、C、D错误。
9.B【解析】由题干内容“大会讨论共产党人加人国民党问题”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共三大,其确立了国共合作
的方针,有利于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A项所述是中共一大,C项所述是八七会
议,D项所述是中共二大,故A、C、D错误。
10.D【解析】由图所示可知,中共党员构成由以工人为主变为以农民为主,说明中共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农村,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说明中共的革命道路有了新的方向,故D项正确;A、
B两项表述错误,C项说法缺乏史实依据,故A、B、C错误。
11.B【解析】由图片内容“军民相合作,大家站起来,最后的胜利一定属吾侪”可知,这一作品旨在宣传军民密
切合作就一定能取得抗战胜利,有助于坚定中国民众抗战的信念,故B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应该是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C、D两项所述无史实依据,故A、C、D错误。
12.A【解析】由题干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东交民巷为列强使馆区,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这是近代中国的
极大屈辱,民众对解放军挺进东交民巷欢呼实质上表达了对民族独立的极大渴望,故A项正确;B、C两项
中的史实错误,D项只是表象,且无材料依据,均排除。
13.C【解析】由题干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鼓励发展工商业等措施恢复了国民经济,并进
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故C项正确:A、
B、D三项内容与解决吃饭问题无关,故A、B、D错误。
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