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上)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 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距今6700—5600 年之间的陕西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多从事渔猎,遗址中发现大量绚丽多彩的陶器,多见黑彩,还有少量红彩。据此可知,半坡遗址属于
A.大汶口文化 B.龙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仰韶文化
2.孟子认为人性善,主张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韩非认为人性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两者都
A.重视社会道德与人伦 B.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C.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 D.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
3.汉武帝时期,无论是从投资渠道还是资产安全性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从而加速了民间资本由工商业向农业的转移,农业与手工业、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互动中,产业的界限开始逐渐模糊,工商业与农业开始结合。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投资回报率高 B.推恩令的实施
C.严厉打击不法行为 D.经济政策调整
4.唐太宗时期,建立了以都督府、都护府为核心的边疆治理体系,针对边疆民族的特点实行羁縻府州制度,以各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以边疆地区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允许世袭。唐太宗旨在
A.实现对边疆的有效控制 B.削弱节度使实力
C.强化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D.促成国家的统一
5.974年3月,宋太祖在殿试时对举人们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宋太祖这一做法有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官员文化水平
6.明朝前期,婚姻重门第,尤其是仕宦旧族,讲究门当户对,不屑与市井编氓为伍。 明朝中后期,财产成为缔结婚姻时考虑的首要问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高产农作物的推广 B.陆王心学的影响
C.君主专制日趋衰落 D.商品经济的发展
7.鸦片战争结束不久,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魏源、徐继畬、梁廷枏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以赞赏的态度介绍过西方的民主制度,说它有中国传说中的“三代政治”之“遗意”。这反映出他们
A.过于推崇西方的政治制度 B.意识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C.超越了主流政治思想认识 D.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8. 表 1
年份 进口量 出口量 出( +)入( -)超量
1876—1880 年 152.2 26.0 -126.2
1881—1885 年 169.2 40.4 -128.8
1886—1890 年 137.6 224.5 -86.9
1891—1895 年 71.7 616.7 -545.0
表1 是 1876—1895 年我国棉花进出口及出入超量(单位:千关担)统计表。 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B.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
C.传统手工业的破产 D.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9.《马关条约》给予日本与列强同等的特权地位,开放长江航运,增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等。这些规定
A.确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 B.阻碍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C.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D.使列强侵略深入到中国内地
10.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临时大总统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防止袁世凯的专权 B.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C.弘扬民主共和理念 D.完善宪政制度建设
11.1919 年5 月4 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文指出,这是个“公理不敌强国的时代”,是强权世界;同时警告中国国民,无论是做什么的,都要掀起“民族自卫主义”。陈独秀意在
A.揭露列强侵略 B.推翻封建军阀统治
C.进行思想启蒙 D.捍卫国家民族利益
12.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的实施
A.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巩固了工农革命联盟
C.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打破了国民党的围剿
13.图1是徐肖冰拍摄的1942 年八路军在延安开荒生产的场景。八路军这一做法
A.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B.破坏了日本殖民统治秩序
C.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4.1948 年5月9 日,中央军委指出:“一年来,你们率先深入敌区,展开全国进攻的胜利局势,虽部队本身稍有削弱,但艰苦任务的坚决执行,我们正以你们为模范,要求全党全军均向蒋管区,将战争引向更深远的敌后。”这次“率先深入敌区”
A.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B.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C.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D.促进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15.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决定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在近3个月时间里,全国有1.5 亿余人参加讨论,提出118 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每一个条款。据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标志着进入社会主义 D.实现了依法治国方略
16.1990 年12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邓小平这一论断
A.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B.促进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C.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在吸取秦汉至唐宋等朝边疆统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元朝在地方行省管理体制下,对“内属”“归附”的少数民族或部落酋长或首领封以官爵,使其代表国家间接统治原有领地和民众,将少数民族首领整合进国家职官体系、各族土民整合为国家民众,强化元朝的国家权威和民众的国家认同。 即“稍与约束,定征徭差发之法,皆因其俗,使附辑诸蛮,谨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有相仇者疏上,听命于天子”。元朝先后在西南等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设置大小土司数百家,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等省。
——摘编自彭福荣、刘译蔓《国家整合视野下的元朝土司制度》
材料二 清朝初年,中央政府无暇顾及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 雍正帝即位后,深知土司危害,“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每于所属土民多端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蓰。”同时,土司间、土司内部经常发生斗争,给土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伤。土民强烈要求摆脱落后的、残酷的土司制度。在政权稳定后,他以坚定的决心使改土归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琦《浅论清初云南的改土归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土司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三国时期,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促使孙吴开发荒地,普遍屯田,江南大量荆棘遍野的土地得以开垦。孙吴势力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人口构成基本上为北方南渡移民和山越土著居民。华夏民族与山越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为东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 同时,江南粮食单产有较大提高,钟离牧有田二十亩,年获六十斛米。 三国两晋时,京口、建业、武昌已并列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商业城镇。城市的增多促进了商品贸易的繁荣。 三国时期户口大量流入江南地区,已拉开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
——摘编自马强《论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口下降与迁移》
材料二 宋代以降,北方气候日趋寒冷,导致北方农作物大受影响,气候变冷使生长期缩短,北方复种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即便有品种、技术的改进,仍只能维持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南方自唐以来双季稻轮作及稻麦复种发展的趋势未受到气候变冷的太大阻遏。在气温降低、雨量减少的双重作用下,北方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下降。 南方气温变幅小,雨量仍充足,加上其他有利条件,亩产反而有所提高。 间接影响了手工业发展,进而波及商业;南方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所受波及较小。这一气候变化进程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
——摘编自郑学檬、陈衍德《略论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时期南方社会发展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重心南移”提炼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观点,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在洋务派官僚的主持下,清政府在19世纪60—90年代的30余年里,建立了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拥有近代装备的陆海军,兴办了某些近代化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掌握一定科学技术和技能的各类人才,翻译介绍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书籍和某些社会政治学说等。它在倡导学习西方,反对封建顽固思想的斗争中起了进步的积极作用;甲午战争后,它继续抱残守缺,反对变革中国封建社会之“体”,成为一种落后、保守的思想,使由洋务运动开始的中国近代化运动丧失了继续前进的可能。
——摘编自何继龄《洋务思想双重作用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屡见败衄,莫克振救。”皆因其“变法不知本原”之故。 洋务派仅知效仿西方之“军兵炮械”,而不问其政,不闻其学,不知其俗,只知举西人之事,却不明西人之学,仅袭西学皮毛,而不知其精义。 梁提出中学、西学并重的学术主张。他说:“要之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 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
——摘编自刘振岚《梁启超对洋务派的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思想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批判洋务思想的原因。 (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53 年12 月,在同印度的谈判中,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 年4月,中印签署《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一致同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入协定中,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双方同意,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平方式解决双边关系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 同年6月,周恩来先后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了联合声明,声明中都写进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摘编自罗建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82年,党的十二大作出“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维护”论断,实现党在时代主题判断和认识上的根本性转变。1985 年,邓小平指出:“我们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争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搞建设的需要。 没有和平环境,搞什么建设!”江泽民指出:“和平是世界人民的第一需要,没有和平,任何建设事业都无从谈起。”习近平把维护世界和平与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
——摘编自王存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内质与追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6分)2023一2024学年(上)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以半坡遗址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
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根据材料中“距今6700一5600年”“陕西半坡遗址”并结合所学可知,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时期,
D项符合题意。大汶口文化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姆渡文化在长江下游的浙江,排除A、C两项:距今约5000
年,龙山文化取代仰韶文化,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
2.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以孟子和韩非的思想主张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
护社会秩序,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减轻刑罚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分别指的是孟子
和韩非的主张,不属于两者的共同点,均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以汉武帝时期民间资本由工商业向农业的转移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
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的出现是汉武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D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
实不符,排除;B、C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均排除。
4.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以唐太宗设羁縻府州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
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疆域辽阔,对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唐太宗作为最高
统治者,采取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实现对边疆有效控制,A项符合题意。唐太宗时期没有设立节度使,且此时国
家已经完成统一,B、D两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允许世袭”"不符,排除。
5.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宋太祖的言论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
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根据材料中“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尽革畴昔之弊矣”可知,宋太祖这一做法增加寒门子
弟科举人仕的机会,有助于扩大政权统治基础,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增加寒门子弟,
诚少官宦世家科举取士名额,并不能提升官员文化水平,排除D项。
6.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以明代婚姻变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
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根据材料中“明朝前期,婚姻重门第”“明朝中后期,财产成为缔结婚姻时考虑的首要问题”并结合
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