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安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7 10:32:23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上)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古伤心唯远别”,离愁别恨是人类的易感情绪。在这一情绪的驱动下,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送别方式,如饯别、折柳赠别、诗歌赠别、长亭送别、渡口送别等等。 其中,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古典诗词中杨柳与别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这种联系从何时开始建立、其内在的关联是什么,讨论颇多,但仍然不是很清晰。
杨柳与离别最早的关联,论者往往追溯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认为杨柳摇曳婀娜的依依之态与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交融在一起,开启了诗歌中以杨柳咏离别之先例。这是如何关联的呢 《采薇》中描述杨柳之态的“依依”有两解,一以何楷《诗经世本古义》为代表:“依依者,初抽条时,袅袅不定,如欲依倚他物也。”二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为代表:“依依,犹殷殷,盛也。”今人多采用第一解,认为指的是柳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其原因一在于今天人们对于杨柳的审美主要就是其枝条低垂、随风婀娜的样子;二在于与表示惜别的成语“依依不舍”形式上有对应。 但结合下句“雨雪霏霏”,“霏霏”与“依依”相对,表杨柳状态的“依依”应和“霏霏”一样是形容词而非动词,与成语“依依不舍”之“依依”恐未必同,“依依不舍”当与“恋恋不舍”同,始见于明代小说,其“依”“恋”是动词依恋之义。 “霏霏”形容雨雪之盛,“依依”马瑞辰考释也非常可信,形容杨柳之盛,也切合《诗经》中对植物状态的惯常描述。杨柳之“依依”与“摇落”相对,亦可见其为茂盛之义。故杨柳与离别的关联非源于其婀娜之状,亦非源于西周之时。
折柳赠别起源最可靠的说法还是源于汉代。《三辅黄图·桥》:“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是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事的明确记载,提及这一习俗源自汉代,最初是因送客至灞桥作别时折下桥边柳枝赠送,其后这一行为扩展,渐成习俗。后世诗歌中提及灞桥折柳甚多,如唐许景先《折柳篇》:“春色东来度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唐代李益《途中寄李二》:“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折柳赠别在唐代依然盛行,诗歌中
语文试题 第1 页(共8页)
随处可见,唐王之涣《送别》:“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描写的是因为别离时折柳之习俗,柳条几被折尽。
折柳赠别以及由此衍生出诗词中表离别的杨柳意象,其意蕴究竟何在 学者们提到最多的有两种说法,一是“柳”与“留”谐音,因而折柳相赠有了挽留行人之意。 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古代除了折柳赠别,其实还有寄柳盼归的习俗。 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行人羁于远方,折柳相寄,与“留”无关,可见“柳”只是寄寓别离,但非源于挽留之意。 二是认为与柳树的生命力有关,柳树易栽种,随插随活,故用以祝愿行人适应他乡生活。 事实上,古人赠别时,并非“必于柳”,亦可赠他物,比如在唐诗中也可见赠松枝者,亦可见赠桂枝者。这些语境下并非利用柳树的生命力来表达祝福意蕴。 这两种说法还有一个共同的弱点,虽然论者提及颇多,但查古代文献,却少见痕迹,没有明证,故难采信。
唐代诗人雍陶为官简州阳安时,曾因折柳送别事而改桥名为“折柳”,一时传为佳话,很多文献都有记载,如五代何光远《鉴诫录》:“陶下马,命笔题其桥楹,改为‘折柳’。”按该事,则“折柳”意味着“情未尽”。柳与“情”似乎关联密切。 考察唐宋诗词的情况,可以发现人们言及“柳”,更多其实是取意于它的枝条和叶子的“青”,从而谐“情”之音。 柳树是北方常见的、发芽最早而落叶最晚的树种之一,柳枝青翠时间最长,适合寄情之需,诗歌中有明证说明人们借柳之“青”传达情意。 白居易《杨柳枝词》:“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直接点明了由杨柳之“青青”而引出人之“情”。 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写离情别恨之诗,提到的都是杨柳之“青”,利用柳色来寄托别“情”。
借柳色之“青”来寄寓其“情”,也就解释了“柳”可用来寄寓别情之外的其他感情。 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寄寓的是朋友之情。借柳色之“青”来寄寓其“情”,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可以用“柳”之外的其他植物寄寓别情。 如草之色亦“青”,同样可谐“情”音。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松”枝常青,故亦被折下用来寄托别情。戴叔伦《妻亡后别妻弟》“杨柳青青满路垂,赠行惟折古松枝”尤能体现这一特点,虽有杨柳,不及古松之常青,故弃柳枝而折松枝赠与行者。
(摘编自岳海燕《谈“折柳赠别”》)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离愁别恨是人类容易生发的情绪,由此衍生出诸如饯别、折柳赠别、诗歌赠别、长亭送别、渡口送别等送别方式。
B.作者认为虽然古典诗词中杨柳与别情密不可分,但具体到细节,比如何时开始建立、内在关联是什么等还没有真正明确。
C.作者认为折柳赠别起源于汉代最为可靠,其根据是现存文献《三辅黄图·桥》中对“折柳赠别”有明确记载。
D.文章写唐代诗人雍陶送别友人时希望友人能留下,遂改桥名为“折柳”,表达了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采薇》的“杨柳依依”不是人们经常认为的杨柳摇曳婀娜的外貌,而是描写了杨柳繁茂的状态。
B.文章第四段“其意蕴究竟何在”的疑问,既给读者提醒,也引出后文两种说法,强调了作者的认可度。
语文试题 第2页(共8页)
C.从文章对“折柳”寓意的多种分析看,“折柳送别”对“柳”的选取考虑了其读音、外形、颜色、生命力等多种情况。
D.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赠别”的环节,体现了中华民族认同“柳”的意象和中国人富有诗意性情的特点。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柳’只是寄寓别离,但非源于挽留之意”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咏柳》)
B.青鸟泉边草木春,黄云塞上是征人。归来若得长条赠,不惮风霜与苦辛。 (卢肇《杨柳枝》)
C.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
D.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杨昌浚《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4.文章解释柳色“青”的内容,论证了哪些方面的观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分)
答:
5.文章论证“杨柳与离别的关联非源于其婀娜之状,亦非源于西周之时”是如何采用“破立结合”写作手法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弦歌(节选)
李骏虎
过了雨霖桥,就望见当地人叫“一颗印”的两层居所了。 闻太太照旧伫立在桥头迎接,夕阳把她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 “白天五华山又拉警报了。”她迎上来接过闻先生的包抱在怀里说,“我给你炒了新的烟丝……”一边与何新之互相问好。
“城里也听到了,我很担心你们。”闻先生下意识去摸摸袍襟处尚有余温的烟斗,“孩子们呢 都好吧 ”闻太太轻声地回答:“孩子们都好,等着你吃晚饭。”
何新之把伞递给先生,先行告辞。 “新之,一起吃晚饭吧。”闻先生挽留他。 “不了,谢谢先生!他们约了我的……”①何新之匆匆走了,他想到了闻先生家里有很多人要吃饭,闻先生总是夤夜秉烛制印养家。
“去江边站一站吧。”闻先生扶着太太的臂膀说。 闻太太看着何新之远去,轻声问:“青年们都去了哪里 一直都有很多人跟你一起回来,更多人在这里接你,怎么——真是因你不写诗了吗 ”闻先生望着江畔树影下的波光,慢慢地说:“青年们总会懂得的,没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我是要抗战,不要内战的,这就是我加入民盟的原因。我是要从历史中看清这民族的病症,我已为她开出了药方! 青年们会懂得并回来跟我一起,很快,不信你就看!”闻太太笑着问:“到底是你引领青年前进,还是青年推着你在走,我看不清。”“你自是看不清,我也未必非要弄个清楚。”闻先生看一看太太,“我知道的是,青年代表着进步的力量,青年就是进步的方向!”
闻先生伸出手臂,一指眼前那东去的江水,说:“就像这不息的江水,不舍昼夜执着地奔向大海,这就是进步的方向、进步的精神。他们创造着历史的诗篇,而大海就是真理的存在。”闻太太笑起来了,说:“还说不作诗了,这不就是诗吗 走吧,回去吃饭了,孩子们等得着急了。”
推开大门,走过天井,上到二楼。 朱自清先生一家正在吃晚饭,看到他们回来,朱先生放下筷子,出来笑着说:“我还在担心下那么大的雨,路一定不好走,怕你们回来得太晚。 刚才新
语文试题 第3页(共8页)
之先回来报平安了,我才放心。”叉望着闻太太笑着夸赞。“今天是领略了闻太大制作烟丝的高超手艺了,滴了好几滴香油和酒进去,就那么慢慢地文火翻炒,倾注了多少的温馨甜蜜在里面啊!”闻先生笑道:“你哪里知道,这是我半夜到字倦了提神用的!”
②两位先生相对大笑,引得楼上浦江清先生用昆曲念白问道:“何处笑声,倒隐含着一丝苍凉 ”闻先生学着他腔调念道:“乃是‘清华双清’加一个姓闻的疯子!”
三人又一阵笑,惊飞窗外栖息的鸟雀,几个住在一楼的研究生也跑到天井来抻长脖子朝上张望。 三人笑罢,各自回去吃晚饭。
夜,静得使人忘却今夕何夕、此地何地,若不是手中刮骨疗毒似的刻刀,真让人怀疑置身的是静夜中的清华园。闻先生吹吹刻好的印章上的石屑,又用软毛刷清理字面,在朱砂印泥上摁几下,捏过一方宣纸来,试钤一个印,颇为满意。 他轻叹一声,擦过手,拿起烟斗把白日里太太炒的烟丝填了结实的一斗,点着了,深吸一口,又咳着吐出抖抖的青烟来,起身推开窗去望那星空。③月辉如霰,幽幽洒满江树,此刻的自己真就比在清华园时更为通透了。 然而闻先生心里自然是颇不平静的,想起傍晚在江边太太所提出的问题来,自己以江水作答,而他又何尝不似那滚滚入海的大江 他引领青年,同时也被青年们裹挟,就像一个冲浪的弄潮儿,必定要经受惊涛骇浪的考验。
这星月交辉、江山无恙的静夜,闻先生想起了在《北平晨报·诗刊》、在青岛大学的自己,那时跟着他的青年们很多,他领着他们作诗,他们高声朗诵他的《死水》《口供》,跟着他从“一沟绝望的死水”里向着一个理想——“咱们的中国”挣扎、呐喊,而自从自己有了“考据癖”并以学者自居后,青年们就渐渐地离开了他。这时候,独对这万籁俱寂的宇宙,在这仿佛无声的世界里,他听到了自己胸中又响起战鼓一般沉闷而有力的心跳声——
静夜!我不能,接受你的贿赂。
谁稀罕你这墙内方尺的和平!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是放下刻刀,从故纸堆里抬起头来做回一个斗士的时候了。 案头这部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学史稿》还没有完成大纲,而他已经为这民族开出了药方,明白自己应该去做一个披荆斩棘的实践者了。
这注定是一个无眠之夜,然而白天照常光临了。 “昨夜望见你的窗口烛光彻夜地燃着,想到你定是在思考什么大事,没想到今天就宣布要举家搬回城里去了!”朱自清先生讶异地把茶杯放回桌案上,望着闻先生,“听说是民盟要你去主编《民主周刊》,你是要跳出学术去从事政治了吗 ”
浦江清先生惊异道:“你知道政治吗 你不懂政治的吧!”他抬起双手来甩一甩看不见的水袖,“唉,你这一去,我们开创的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闻一多派’就算终结了,这可是你开辟的一条新的研究道路,你好忍心!”
闻先生举着烟斗,抖动着胡须,因为熬夜嗓音有些沙哑,眼也是发红的。他昂然道:“我今天请二位喝茶宣布这件事,为的是说出我长久的痛来。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我迟早要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朱先生和浦先生面面相觑。
④“这是会受青年们的热烈欢迎的。”朱先生笑着说。
(有删改)
语文试题 第4页(共8 页)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太太做好晚饭后在桥头迎接闻先生,给闻先生用香油和酒炒提神的烟丝,从这些行为都可以看出闻大太贤惠能干。
B.闻先生和闻太太在江边的对话,交代了闻先生现在的处境,从中可以看出闻先生想要带领青年解决民族问题的决心和担当。
C.闻先生静夜沉思,内心颇不平静,“他引领青年,同时也被青年们裹挟”回答了“是你引领青年前进,还是青年推着你在走”的问题。
D.闻先生、朱先生、浦先生三位是同事也是挚友,对于闻先生跳出学术去从事政治的做法,朱先生和浦先生都坚决反对。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通过何新之的心理描写,从侧面写出了闻先生家庭负担很重,要靠制印养家。
B.句子②中写浦江清先生用昆曲念白询问,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鲜明,颇具个性化。
C.句子③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皎洁,洒满了江树,营造了安谧的氛围。
D.句子④中朱先生的话指出闻先生定能引领青年向前,也流露出对青年投身政治的期待。
8.小说中的画波浪线的诗句出自闻一多的《静夜》,引用这些诗句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答:
9.小说中闻先生的原型是闻一多,闻一多的人物标签有“诗人”“学者”“艺术家”“民主战士”“爱国主义者”等,请结合本文和教材中的《红烛》,从五个人物标签中选择三个并加以分析。 (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 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 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 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 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 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夫不知其与己无以异
语文试题 第5页(共8页)
也。 则君子注错①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余,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 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锚习俗之节异也。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僼突盗,常危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安也。 故君子道其常,雨小人道其怪。
(节选自《荀子·荣辱》)
【注】①注错:措置,安排处置。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好荣 A 恶辱 B好C 利恶害D是君子小人之所E同也□ 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H异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可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 文中指前者。
B.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与成语“何足挂齿”中的“挂齿”的意思不同。
C.疾,极力、尽力,与《劝学》中“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中的“疾”的意思相同。
D.弥,更加、越发的意思,与成语“欲盖弥彰”“欲盖弥著”中的“弥”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针对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行的现状,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学习的态度和结果,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韩愈认为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人,并不是传道解惑的老师;只请教断句这些小问题,而忽视大问题的人是不明智的。
C.荀子认为小人的智慧用在说荒诞的话、欺诈或做出禽兽的行为上,并不是真正的智慧,其结果也一定会遇到他所厌恶的。
D.荀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资质、智慧差不多,但他们的做法并不相同,采取正常途径的君子比采取怪僻途径的小人更容易出现危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译文:
(2)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余,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
译文:
14.两则材料都说到了“君子”,韩愈和荀子对“君子”的态度有何不同 (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 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语文试题 第6页(共8页)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两句,可谓是一语多用,既实写了水面的荷花,又烘托了后文美丽的弹筝者的出场。
B.词中不仅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景色中,人景相映成趣,还运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C.“忽闻江上乔哀筝”“欲待曲终寻问取”分别与《琵琶行》中的“忽闻水上琵琶声”“寻声暗问弹者谁”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人不见,数峰青”两句以景结情,在结构上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贴合开头“风凰山下雨初晴”的景象。
16.本词的下片是如何来写音乐的 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 , ”两句直接喊出自己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和对权贵的蔑视。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与春风得意的周瑜作比较,自己“ ”,已是暮年,而周瑜却是“ ”
(3)韩愈《师说》中“ , ”两句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在《乡土中国》所论述的时代里,乡村和土地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和生存的依托,人们对“乡土”怀有深厚的情感,乡土情结具有普遍的文化意义。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冲破了血缘和地缘关系的束缚,建构出一个不同于乡村社会的开放环境,① 。 方面,许多年轻人积极融入城市生活之中,乡土情结变得十分淡薄,于是“土气”成了贬义词汇,而“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另一方面,更多走出乡村的人们,在异乡和异乡文化中往往找不到亲近感和归属感,从而造成一种文化身份的失落,使他们对家乡故土的思念也比以往更加强烈。
进入新时代,乡土情结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一方面,在乡土情结的感召与国家政策的引导下,② ,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这些返乡人员是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当下乡村很多产业项目都是由他们发起或主导的。 另一方面,乡土情结可以引导本地人振兴家乡、建设美丽乡村。 对传统乡村之美,多数人仍保留着最原始的记忆——青青山峦,油油绿水,袅袅炊烟,浓浓乡情。 因此,乡村现代化建设应当保护乡村风貌,凸显乡土气息,并且能够契合或唤醒人们的乡土情结,而不是被同化为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复制品。
18.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4分)
答:
19.人们对传统乡村美的记忆,文中用“青青山峦,油油绿水,袅袅炊烟,浓浓乡情”四个词语进行了概括,试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答: 六 二 二 二
语文试题 第7页(共8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 题。
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朦胧,优雅,美不胜收。 这是作为文学的荷花。 作为科学上的荷花,同样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奥秘。
荷花为什么不会溺水呢 仔细观察荷花的叶柄、茎干、地下茎,会看到横切面上有许多孔,这就是专门用来运输气体的管道切面,称为“通气组织”。 荷花的叶片通常高出水面,通过通气组织,能够使空中的氧气进入叶柄、茎干,再向下扩散到地下茎,这就保证了根有充足的氧气进行呼吸。
荷叶为什么“出淤泥而不染” 由于荷叶的表面附着无数个微米级的蜡质乳突结构,每个微米级乳突的表面又附着许许多多与其结构相似的纳米级颗粒,科学家将其称为荷叶的“微米-纳米双重结构”。正是因为具有这些微小的双重结构,使荷叶表面与水珠儿或尘埃的接触面积非常有限,因此便产生了水珠在叶面上滚动并能带走灰尘。
荷花的开放有什么规律呢 据观察,荷花第一天开放的只是一小部分,第二天,会以前一天的两倍速度开放,到第29 天时荷花仅仅开满了一半,直到最后一天才会开满另一半。 最后一天的速度等于前29天的总和。人们将这一特点称为“荷花定律”。
被称作“六月花神”的荷花早已存在了,它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我国曾于20世纪70 年代在柴达木盆地发现荷叶化石,历史至少有1000 万年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21.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这就是专门用来运输气体的管道切面,称为“通气组织”。
B.荷叶为什么“出淤泥而不染”
C.科学家将其称为荷叶的“微米-纳米双重结构”。
D.人们将这一特点称为“荷花定律”。
22.文章第二、三段,开头分别提出一个问题,后面接着进行了回答。 请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回答的内容,每句不超过25 个字。(4分)
答: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说文解字》:“熬,干煎也。”后其由慢煮被引申为忍耐、勉力支撑。
熬,一般用来表示一个人在困顿中支撑的状态,这种状态看似艰难,却也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 人生总会遇到坎坷,越是逆境和低谷,越能看清一个人的心性。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以上的内容对当代青年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请你依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 第8页(共8页)2023一2024学年(上)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21题,每小题3分)
1.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希望友人能留下”于文无据。
2.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思路点拨“强调了作者的认可度”错误。没有体现作者的认可度。
3.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思路点拨A.借咏柳来抨击得志便猖狂的小人。B.从“归来”看,描写的是征人归来后得到杨柳枝之赠,没有
挽留的意思,寄寓的是别离的悲伤。C.“杨柳”主要体现季节特征,与“别离”无关。D.赞美左宗棠对边疆的建
设,用“杨柳”体现此地的美好。
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案①从谐音双关和柳枝青翠时间长两个方面,论证“青”体现“情”的具体原因。②从“青”能寄寓“情”的
角度,论证“柳”能寄寓别情和其他情感,以及其他植物的“青”也能寄寓别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
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案①文章第二段先列举《采薇》中“依依”意思理解的两种情况,然后明确今人多采用“依依”体现依依惜别
的观点;再从词性、词义两个角度分析“依依”“霏霏”两个词语是形容词,体现杨柳之盛,否定了“杨柳与离别的
关联源于其婀娜之状”。②写“依依不舍”体现“恋恋不舍”的意思始见于明代小说,否定了“源于西周之时”。
③文章第三段表明作者的观点“折柳赠别起源最可靠的说法还是源于汉代”,并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拔D项,“朱先生和浦先生都坚决反对”错,起初不理解和反对,在闻先生述说后,朱先生的“这是会受
青年们的热烈欢迎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闻先生的理解。
7.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思路点拨D项,“也流露出对青年投身政治的期待”错,朱先生的话里并没有这个意思,只是对闻先生投身政
治后的预测。
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
答案①有助于刻画闻先生的人物形象。诗句中写诗人不接受静夜的贿赂,不稀罕尺寸的和平,刻画了他勇于
直面现实、敢于斗争的人物形象。②引出下文的内容。结构上,引用的这些诗句引出下文闻先生决心做一个斗
士的内容。③突出小说的主旨。赞扬了以闻先生为代表的怀有满腔热血、想要振兴民族大业的爱国之士。
④增添了小说的诗意,激情洋溢,富有感染力。(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
给分)
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答案①诗人:无论是《死水》《口供》《静夜》还是《红烛》,闻一多的诗作都注重格律之美,表现出了很高的审
美意趣。②学者:他开创的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闻一多派”,是一条新的研究道路。③艺术家:他艺术造诣高,
他的诗歌具有艺术美,他可以靠篆刻印章养活全家。④民主战士:他参与抗战,拒绝内战,加入民盟,横眉怒对
国民党的“手枪”。⑤爱国主义者:小说中他“从历史中看清这民族的病症,我已为她开出了药方”,《红烛》中
“他”为了照亮他人不惜牺牲自己。(每点2分,答出任意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答案BDF(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C项,“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中的“疾”的意思是劲疾,与文中的“疾”意思不同。
12.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采取正常途径的君子比采取怪僻途径的小人更容易出现危险”错,文中“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
然而未必不危也”只是说未必安全,没有说君子比小人更容易出现危险。
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答案(1)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
(关键词“耻”“惑”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2)所以仔细(反复)观察小人的智慧才能,完全可以知道他们的才能是绰绰有余的,可以做到君子所做的事。
(关键词“孰”及第一个“知”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案①韩愈否定了那些“耻学于师”的君子,认为他们自视甚高,不向老师学习是错误的。②荀子肯定了诚
信、忠诚、修正治辨的君子,认为他们所得的荣誉利益合乎礼义。(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很难响!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
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
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他们的
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
一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