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掘,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中,除发现原始陶片遗存外,还发现了距今1.2万年的栽培稻,经鉴定,这些稻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阶段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这说明玉蟾岩遗址文化时期
A.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B.粮食储存技术成熟
C.稻作农业耕作范围不断扩大D.农耕文明已经出现
2.秦统一货币以来,货币运行便在上、下两个层面存在。秦朝以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上币贵重易携带,下币低廉易日用,随着后世社会经济发展、变迁,逐渐演化为政府财政税收与民间日常用度的上下之分和商业资本循环与小农经济运行需求的上下之分。据此可知,这一货币制度设计
A.促进了封建等级秩序逐渐瓦解B.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C.阻碍了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发展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3.东晋南北朝时期,间或举行的考试科目为秀才和孝廉两科。秀才主要考对策,有时兼及经文;孝廉则主要考查儒经。南朝梁武帝在各州郡县又设“州望”“郡宗”“乡豪”专司搜荐人才。这反映出当时
A.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B.人才选拔出现集权趋势
C.门阀士族影响力削弱D.考试选官开始受到重视
4.帏帽原为游牧民族防风沙用的实用型帽子,网帷垂至颈部,传到中原地区后成为贵族妇女出游的时尚性装束。朝廷曾禁止这种风尚,但越禁止越风行,以至“则天之后,帏帽大行”。唐玄宗时期,帏帽被网帷尽去、靓妆露面的胡帽所取代。这一现象
A.体现了服饰演变艺术性趋势B.威胁了国家政权的稳定
C.促进了中原文化的胡化进程D.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5.陆九渊认为“吾心”和“宇宙”是一种相互对等的关系。不同于二程和朱熹的“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致知格物”,他将个人的“致知”行为置于“格物”之前。这表明陆九渊的“格物”理论
A.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B.维护了纲常伦理道德
C.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D.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
6.(明代)当首辅失宠时,久受压抑的言官随即反扑,攻击首辅。六部部臣也会附和言官,暗中支持。首辅只能依靠皇帝出面,平息舆论,或指使另一批附议言官,代为辩驳,否则就得上疏乞休,告老还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代
A.君相矛盾激化B.专制集权强化
C.内阁权力膨胀D.制衡机制完善
7.表1所示为1899—1904年清政府参与的国际公约一览表。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外交近代化的趋势B.利用国际法维护主权完整
C.开始融入国际社会D.官员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8.民国初年,革命元勋黄兴在致电袁世凯等人的电文中提道:“比来学子,每多误会共和……将见背父离母认为自由,逾法蔑纪视为平等,政令不行,伦理荡尽。”革命党人张纯一指出,“盖家庭废则孝道亡,人类亦将灭绝也”。这可以用来说明,民国初年
A.思想启蒙任务任重道远B.复辟帝制思潮兴起
C.平等思潮产生广泛影响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9.表2所示为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效率排名统计情况(部分)。据表可知,当时中国
A.民族工业发展规模有所扩大B.近代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
C.新兴工业已经占据有利地位D.西方工业技术影响不断加深
10.1950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提出:鉴于党员已发展到450万人,“今后必须采取谨慎地发展党的组织的方针”,同时强调“必须注意有步骤地吸收觉悟工人入党,扩大党的组织的工人成分”。影响这一决策制定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B.政府行政人员日益膨胀
C.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需要D.国民经济恢复成效显著
11.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讨论君主政体时提道:野蛮民族比希腊民族更富于奴性;亚洲蛮族又比欧洲蛮族更富于奴性。他认为倘使各种姓一旦能统一于一个政体之内,他们就能够治理世上所有其他民族了。这一观念
A.受到了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B.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
C.刺激了希腊城邦的殖民活动
D.促进了专制主义政体的形成
12.表3所示为公元5世纪至8世纪日本天皇继承情况。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政权结构不稳定
C.天皇统治井然有序D.封建化改革失败
13.图1所示为1761—183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亚洲进口商品的结构变化(单位:百万英镑)。这一变化反映出
A.工业革命影响进口贸易格局B.殖民扩张加剧了对原料的掠夺
C.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已饱和D.圈地运动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14.卢梭设想了一种用以取代基督教的“真诚教”或“良心教”,该宗教的终极依据,既不是神启,也不是理性,而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情感,是一种心灵的“真诚”。据此可知,卢梭
A.主张用情感取代理性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C.注重自然情感的驱动D.试图调和理性与神学的矛盾
15.1929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议有10项,到19611年增加到124项价值8300万卢布。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别为1910人和10655人。这表明这一时期苏联
A.继续延续新经济政策B.把握机遇解决技术问题
C.冲破了西方国家封锁D.致力改善国内工业布局
16.1986年9月开始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欧共体始终积极参与其中。在这长达S年的多边谈判中.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关于农产品出口补贴,往往都是在美国与欧洲国家达成协议或默契后再被多边谈判所接受。这表明当时的世界
A.关贸总协定纵容贸易保护主义B.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受到阻碍
C.欧美国家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D.发达国家仍主导国际经济秩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藩镇取代州,成为地方财政管理权力的首位分配对象,节度使权力迅速扩大,不再遵守中央政府对税收统收统支之体制,从而侵夺中央的财权。针对地方势力分权的倾向及财政体系的混乱,中央政府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财政税收政策调整。特别是在两税法施行后,将两税分成上供、留使、留州三部分,通过两税“三分法”的财政包于体制,抑制地方分权行为,以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问题。两税法颁行后,唐中夹三令五申地要求藩镇遵守两税预算定额管理制度,藩镇不得额外加税,禁止藩镇减少上供额,严禁藩镇增征工商税和经商贸易营利。虽然中央政府也采取了两税法和两税三分定额管理等反危机措施,也曾取得成效。其结果不仅不能恢复旧制,相反却使其财政收支变得更加复杂、混乱,导致其原有的管理体制日趋瓦解。
摘编自陈丽、郑学檬《中晚唐时期中央财政地方化倾向探析》
材料二
元代财政收入分为中央和地方,各占70%和30%,虽然这一比例最初是关于岁钞的,金、银、粮等实物不包括在内,但大体可以表现出元代中央与地方赋税分配的比例关系。除上供京师的岁钞二百八十万锭以外,其他由“各省备用”,而未提路府州县,因而中央与地方的财赋分配是在朝廷与行省之间进行,地方留用财赋的支配权,主要由行省掌握。行省除了执行上供中央与地方留用七三分成的比例和严格控制路府州县的财赋支用,还有义务遵照中央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政支出的不足。在收入方面,路及直隶州(府)需要把所征收的财赋先送往行省,并由行省储藏或转运上供朝廷。在此过程中,行省代表中央集中各路州的财赋于行省治所,是元代中央与地方财赋分配的关键。
——摘编自管汉晖《秦汉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财政分权的历史渊源回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财政体系混乱的表现,并指出两税法改革“也曾取得成效”的含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中央和地方赋税分配体制的历史作用。(6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戊戌维新运动在江淮大地兴起到辛亥革命胜利,安徽政论报刊都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后,《皖报》以“开风气,拓见闻,联官民,达中外”为创办宗旨,大体上以发表政论、普及新学和传播新闻为主。
辛亥革命前夕,《安徽俗话报》发表了陈独秀的《亡国篇》《说国家》,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原来是一国人所公有的国,并不是皇帝一人所私有的国”。《安徽白话报》在《演说》栏目中讽刺象征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辫子为“猪尾巴”,并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列强侵夺中国主权的行径。
辛亥革命后,《安徽公报》主要刊载法令、法律等官方文件,如《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同年出版的《均报》还树立了革命旗帜。
此后,随着袁世凯实行舆论控制,这些带有革命色彩的进步报刊纷纷停办。但是,报刊浸润宣传的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最终汇成推翻洪宪帝制的革命浪潮。
——摘编自王玉洁《辛亥革命前后安徽政论报刊舆论宣传转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胜利期间安徽政论报刊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史料—《大宪章》第34条:“自此以后,不得再行颁布强制转移土地争执案件至国王法庭审讯之敕令,以免自由人丧失其司法权。”
史料二《法国民法典》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史料三18世纪,哲学家们开始主张主观权利理论。他们认为,人享有各种主观权利,这些权利在性质上属于自然权利。
材料二
马基雅弗利(1469—1527):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最基本的欲望,人能自由地使用财产,国家的建立是为了人的需要,而不是神的意旨。
孟德斯鸠(1689—1755):只有法治的政府,才会有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要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就必须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卢梭(1712—1778年):定期召开的人民大会必须有法律保证,否则,人民就有理由推翻他们,重建一个守法的政府。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15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国籍,任何人的国籍不得被任意剥夺。”后来各国又签订《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摘编自黄琳《近代西方权力观的演变及启示——从马基雅弗利到卢梭》等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于探究西方近现代法律与民权发展历史的历史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近现代法律与民权发展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942年8月7日,美军在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开始对日反攻之时,日军已占领了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广大区域,并建立起坚固的防御体系。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美军在充分发挥己方军事力量优势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战场态势塑造措施。1943年6月,南太平洋战区部队登陆所罗门群岛新乔治亚岛之后,按照计划应该进攻与新乔治亚岛北部一水之隔的科隆邦阿拉岛。但日军预见到科隆邦阿拉岛将成为美军下一个攻击目标,加强了岛上防御。在尼米兹建议下,哈尔西参考阿留申群岛战役的先例,一改之前逐岛进攻的做法,越过科隆邦阿拉岛,在日军防御薄弱的韦拉拉韦拉岛登陆。此后,美军开始频繁使用越岛战术。在中太平洋,尼米尔指挥部队在马绍尔群岛战役中绕过周围的马洛埃拉普环礁和活特杰环礁,直接在夸贾林环礁登陆。在西太平洋,越岛战术受战场环境的影响,表现为用海军舰搭载地面部队机动实施登陆作战的“蛙跳”方式。
——摘编自夏亦《太平洋战争美军登陆作战战场态势塑造的主要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越岛战略的特点,并分析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频繁采用越岛战术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越岛战术的影响。(4分)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湖南玉蟾岩遗址,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从考古发现的原始遗存来看,玉蟾岩遗址除了出现属于工业领域的陶片外.还发现了1.2万年前的栽培稻.这些稻是从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这些栽培稻的出现说明玉蟾岩遗址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生产,农耕文明已经出现,故选D项;原始农业文明出现后,中国逐渐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生产格局,材料并未体现南稻北粟的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故排除A项;仅从原始陶片无法得出粮食储存条件成熟的结论,故排除B项:材料未出现农业耕作范围扩大的信息.故排除C项。
2.C【解析】本题考查秦代货币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秦代货币制度在设计方面存在割裂性,表现为政府财政税收与民间日常用度的上下之分、商业资本循环与小农经济运行需求的上下之分,这样的制度设计不利于维护国家对货币的统一管理,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故选C项;货币运行在上、下两个层面存在与封建等级秩序的瓦解无关,故排除A项;这样的设计将会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项;这一制度设计抑制了商品经济同小农经济之间的循环往来,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1D项。
3.B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据材料可知,东晋南北朝时期,考试选官制度间或举行,同时南朝梁武帝又派人在地方直接搜罗人才,这是希望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所有,故选B项;九品中正制在当时依然存在,这些制度只是一种发展趋势和补充,故排除A项;当时门阀士族影响力依然较大.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考试选官开始受到重视,故排除D项
4.D【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社会文化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唐代前期少数民族的服饰在中原地区流行颇广,而且这一发展潮流屡禁不止,这反映出了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故选I)项:材料未体现服饰演变的艺术性趋势.故排除A项;少数民族时尚性装束的流行并不会威胁国家政权的稳定,故排除B项:服饰的流行并不会促进中原文化的胡化.故排除“项。
5.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理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陆九渊认为”吾心”和”宇宙”是一种相互对等的关系,并且将个人的“致知”置于“格物”之前,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故选C项;陆九渊的学说是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纲常伦理观念,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故排除D项。
6.B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君主专制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明代首辅的地位是否稳固受到皇帝宠幸与否的影响,从本质上体现了皇权专制.故选B项;明代废除了宰相.故排除A项;首辅只能依靠皇帝出面平息舆论.或指使另一批附议言官,代为辩驳并不意味着内阁权力膨胀,故排除C项;明代政治结构中并不存在制衡机制,故排除D项。
7.A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外交近代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1889—1904年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治理,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趋势,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利用国际法维护主权完整,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表明这一时期清政府才开始融入国际社会,故排除C项;签订国际公约并不意味着清政府官员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故排除D项。
8.A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现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很多民众对民主与共和思想依然存在很大不足,这说明当时思想启蒙的任务任重道远,故选A项:黄兴等人并不是要求恢复帝制,故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平等思潮的影响,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当时许多民众对共和观念认识糊糊,故排除D项。
9.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工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效率排名的统计中,扎花业、面粉业、制糖业、调味品业等传统轻工业的生产效率居国内前六名,而毛纺织业、玻璃器皿业、仪器业等新兴民族工业的生产效率居全国后六名,从技术效率的差别可以看出,近代中国仍然以传统轻工业为主,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故选B项:发展规模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A项;从技术效率来看.新兴工业并不占据有利地位,故排除C项;新兴工业生产效率低下,传统轻工业生产效率在国内排名前六名,这无法说明西方工业技术影响的不断加深.恰恰说明近代中国工业技术的落后性,故排除D项。
10.A【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建工作,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据材料可知.1950年,毛泽东强调要在城市发展工人党员,这主要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故选A项;谨慎地发展党员并不是因为行政人员的膨胀,故排除B项;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与扩大党的组织的工人成分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C项;1950年我国国民经济尚未恢复,故排除D项。
11.C【解析】本题考查亚里士多德殖民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亚里上多德认为野蛮民族富有奴性,要将富有奴性的民族统一于一个政体之内,这一言论宣传了民族间不平等的观念,刺激了当时希腊的殖民扩张·故选C项;当时尚未出现生物进化论思想,故排除A项;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念并不属于人文主义思想,故排除B项;专制主义政体的形成并不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言论,故排除D项。
12.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日本政治结构,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8世纪之前的Ⅱ本天皇继承情况较为紊乱,这表明当时的日本政权结构不稳定,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排除A项;日本天皇继承情况较为紊乱表明天皇的统治并不是井然有序的,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日本大化革新的成败,故排除D项。
13.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1761—183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纺织品在下降,而茶叶却在不断增加,这是因为英国工业革命生产了大量的棉纺织品,同时客观上提高了民众的收入,这使得茶叶的进口量增强.故选A项;茶叶并不是生产所需的原料,故排除B项: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日益饱和只会造成纺织品进口的减少,故排除飞项;圈地运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故排除D项。
11.C【解析】本题考查卢梭的启蒙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卢梭设想的宗教里面,人的感性取代了神性和理性,这表明卢梭注重自然情感的驱动,故排除C项;卢梭只是注重自然情感的作用而非要用情感取代理性,故排除A项;卢梭是在弥补启蒙运动单单强调理性的不足,这并未背离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故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在调和理性与神学的矛盾.故排除D项。
15.B【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据材料可知.1929年,苏联积极利用外国技术和专家进行经济建设,由于当时正逢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苏联把握了这一历史机遇,故选B项;1928年苏联逐渐废除了新经济政策,故排除A项;引进技术和人才并不意味着冲破了封锁,故排除C项;引进技术和人才并不表明当时苏联致力于改善工业布局,故排除D项。
16.D【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1986年关贸总协定所开展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关于农产品出口补贴,往往都是在美国与欧洲国家达成协议或默契后再被多边谈判所接受,这表明发达国家依然主导国际秩序,故选D项;美国与欧洲国家所进行的多边贸易协定并不是贸易保护主义.故排除A项;关贸总协定所进行的贸易谈判是在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故排除B项;美国与欧洲的这一举动并未阻碍贸易自由化进程·故排除C项。
17.(1)表现: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体系瓦解;地方势力财政权坐大。(1分)
含义:一轮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4分)
(2)作用:既维护了中央集权统治;同时又赋予了行省一定的财赋与主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6分)
18.评析:19世纪末期以来.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呼声日益高涨,受康、梁等维新派兴办报刊、行变法的影响,安徽《皖报》秉承的开风气、拓见闻等办报宗旨,在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思想启蒙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清政府统治的腐败和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民主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安徽俗话报》《安徽白话报》讽刺清政府腐朽统治,抨击君主专制,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暴行,对民主革命的发展、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起到很大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倒行逆施,破坏民主制度。《安徽公报》等刊登《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加入讨袁斗争的舆论宣传中,促进了近代中国民主共和思想进一步传播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综上所述,安徽地区政论报刊的发展适应了时代转型和民族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加速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1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改卷唯一标准)
19.(1)价值:史料一有助于研究中世纪后期英国社会对王权的限制和对人民自由权的保障,可以推断出13世纪的英国已经逐渐确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史料二有助于研究19世纪初期法国法律对民事权利的认可,据此可以推断出19世纪初期.随着拿破仑对法国大革命成果的巩固,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资产阶级立法及其对民权保障的发展;史料二有助于研究18世纪西方法学家、政治家对保障人民权利呼吁和努力*据此可以推断出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解放运动深入,自然权利观念Ⅱ益浓厚并受到重视,西方近代政治和法治观念的转型。(6分)
(2)示例
论题:近现代西方民权意识的增强是法制转型的内核。(1分)
阐述:中世纪后期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自治权的斗争,西方国家在古罗马法律基础上制定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无论是13世纪英国的《大宪章》,还是19世纪的《法国民法典》,均在很大程度上认可和保障了民权。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启蒙思想家均提出了保障民权的主张。在理性主义的指导下,马基雅弗利、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或认可人类的财产权等自然权利,或主张通过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或在法律规定下定期召开人民大会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法律完善及其对民权的保障。二战以来,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以及各国加入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都体现了对民权的重视,各国分别通过完善立法来保障民权。(6分)因此,民权的保障不仅是一种观念,更对法律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挑战,而且还是近现代西方政治进步的内核。(1分)
(“小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20.(1)特点:集中优势兵力;直击日军防御薄弱之处;快速推进。(1分,答出两点即可)原因:日军防御体系较为牢固;美国减少士兵伤亡的需要。(4分)
(3)影响:打破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防御体系;使美国获得了战争主动权;为美军登陆日本本土开拓了空间;加速了日本兵力和战略物资的消耗;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4分,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