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7 22:2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初读诗歌,了解“组诗”。
通过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通过展开想象,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溪边、江上和林中的画面。背诵《溪边》。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能展开想象,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溪边、江上和林中的画面。
【教学过程】
视频和名画导入。
师述: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 18课,齐读课题《童年的水墨画》。(提前板书课题)
老师想先邀请大家先来看一段小视频。再瞧这几幅美丽的画。这是清代郑板桥画的竹石图,这虾呢是出自齐白石爷爷之手,这是现代画家徐悲鸿画的骏马图,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么,这些画呢,大多寥寥几笔,但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就晕染出了诗意的画面,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这样的画呀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水墨画。
二、初读感知,理解字词。
师:今天我们要细细品味的水墨画很特殊,他藏在三首小诗里。我们先读一读这三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他们分别描述了什么画面?都是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呢?(教师巡视学生朗读情况)谁来说?请你来。有首小诗叫小儿。。。垂钓。我们可以换个词吗?好有诗意呢。我们看第二首。孩子不仅在游泳他们还在水里戏耍呢。可以换成?这样就更贴切了。第三首。嗯,林中采菇这样就更对称了。这几幅画虽然地点不同,但都是写的童年的幸福生活,主题相同的小诗放在一起,就称他们为组诗。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做,童年的水墨画。生:溪边垂钓图,江上戏耍图,林中采菇图。师:看看这些字词你会读吗?扑腾这个词在诗中表示什么?水葫芦是什么?猜一猜?水葫芦藏在哪里呢?在诗中水葫芦发生了点变化,谁发现了?我们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了“水葫芦”是指水性好的孩子。斗笠是什么呢?
理解诗句,读中想象,以读促悟
悟读第首诗
指名读《溪边》。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细细的品一品这童年的水墨画啦,现在我们来到溪边,请你用一个字溪边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林中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江上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溪边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或词写出这幅画给你的感受。划出诗中与这个字或者词相关的内容。
2.小组讨论你这样感受的理由。开始吧。
(二)悟读课文:描述看到的画面
师:谁来说一说你用了什么字或者词来形容这幅画?生:美、静、绿、乐
(三)感悟美画面美
师:那我们来看看画上还有哪些美的景物。。。
师:这溪边的垂柳,这绿玉带一样的山溪就把我们带到了溪边的美景中,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美。溪边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四)感受色彩美,联系啊上下文体会红绿相称的色彩美。
师:我们再一起来说说绿吧,哪里感受到绿的?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垂柳碧绿碧绿的,倒映在溪水中,山溪也变成绿色了。
师:山溪像绿玉带,作者为什么要把山溪比作绿玉带呢?绿色的山溪从山顶蜿蜒而下,就像一束绿玉带飘荡山间。这山溪像不像是一种神奇的染料?想想还会有什么给这溪水染绿了呢?师:这个绿色的世界当中,还有一个颜色,他醒目、独特。红色是谁啊。红绿相称这样的画面,我们在一首诗中读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你看这样的色彩搭配真美。想象着画面谁来读一读这四行诗。
感悟静,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感受静。
师:到了溪边,我们才发现这个美丽的绿色世界,他还是一个安静的世界。你从哪里感受到静了?师:这安静的大自然中能听到什么呢?
师:我们来深吸一口气,你闻到了什么呀?师:大自然的气息让我们的心都静下来了。谁来读这四行,读出安静。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感悟乐,联系上下文,结合实际想象画面。
师:这草地上蹦跳着鱼儿老师能读懂,那蹦跳着笑声是怎么回事?
师:钓鱼人把鱼放在草地上,孩子们忍不住蹦着跳着欢笑着,笑声和鱼儿的蹦跳声都在草地上回荡呢。多么生机盎然的画面呀。
师:就这样联系生活,读着想着,不知不觉中呀,这幅画就动起来了。
师:把这样快乐的感受送到整首诗的朗读中去吧。谁来读一读。你瞧原本是蓬头稚子学垂纶,怕得鱼惊不应人的画面,忽然一条大鱼跃出了水面,画面就动起来,欢乐起来了。谁再来试试?师:咱们来合作着读读这首诗,请女生读安静的,男生就读钓着鱼以后的。比一比,是女生读得静呢?还是男生读得更乐呢?好吗?这样就读出了静和动的变化。
三、再读全文,并尝试背诵课文。
师:这么美的诗,这么美的画,咱们呀要把他背下来,谁来试着背一背?
师:谁再来试试?注意读出静到动的变化。想象着画面山溪是平静的,红蜻蜓立在那,你不能把他吓跑了,来再试试。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溪边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想象着眼前的美景带上愉快的心情咱们一起来试试。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溪边起。
多种方法理解《江上》、《林中》。
交流体会《江上》。
师: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想象画面等方法就读懂了这首诗,那么江上和林中你们可以继续用上这样的方法,读一读:《江上》和《林中》读不懂的地方,小组合作试着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理解。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趣事呢?好,那就开始吧。
师:谁来读一读江上这首诗?你有什么不懂的句子吗?师:你瞧,这两排银牙又是谁呢?
师:在江上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趣事呢?你看一群戏水的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他们你拨我溅玩得不亦乐乎。师:江上戏耍多么快乐呀。但是老师要提醒同学们不要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时候去水边玩耍哟。
交流体会《林中》。
师:江上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林中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师:林中谁来读?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这里难懂的地方是哪些呢?你又是怎么读懂他们的?师:在林中这首小诗里蘑菇和斗笠都出现了两次,咱们来读读和他们有关的这两行诗。(同师:时出示蘑菇斗笠图片)你又有什么发现?
师:漫步林中,孩子们的快乐表现在哪里?听,是谁在欢叫?为什么欢叫?师:一阵清清爽爽的雨后,孩子们呼朋引伴去采蘑菇,洒下了一路欢声笑语。伴随着你们的想象,这样静止的画面,就有了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
作业设置:
课外阅读《街头》、《花前》、或《树下》。
师:课下请同学们读一读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在《街头》《花前》或《树下》看到了怎样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