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某学者根据对北京人化石的研究得出了下图所示结论。这说明
A. 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略小 B.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C. 捕猎是北京人主要的生活方式 D. 化石是了解北京人特征的主要证据
2. 运用下列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拟定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A. 早期人类代表 B. 原始农耕生活
C. 远古神话传说 D. 早期国家建立
3.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 盘古和蚩尤 B. 仓颉和嫘祖 C. 尧和舜 D. 炎帝和黄帝
4. 目前已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青铜器
A. 数量众多 B. 分布广泛 C. 工艺高超 D. 种类丰富
5. 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
B. 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作甲骨文
C. 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隶书
D. 秦始皇命人制定了笔画无赖的楷书,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6. 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B. 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D. 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7.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 周王室地位衰弱
C. 鲁国国君主动与齐晋结好 D. 天子依附于诸侯
8.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在一系列变法措施中,与“平斗桶权衡丈尺”相关的是
A. 确立县制 B. 统一度量衡
C. 奖励军功 D. 废除井田制
9.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导致“天府”出现的水利工程是
A. 灵渠 B. 郑国渠 C. 都江堰 D. 白渠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战国时期与这一理念最为相近的思想主张是
A. 道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 B. 法家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等
C. 墨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D. 儒家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11. 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秦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据此可知,他认为嬴政最大的功绩在于
A. 建立了皇帝制度 B. 废除了分封制
C. 开创了统一格局 D. 推行了郡县制
12.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直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 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A. 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B. 以法治国,巩固统治
C. 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 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13. 与下面知识卡片信息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及著作是
知识卡片
著作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著作地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 司马迁《史记》 B. 王羲之《兰亭集序》
C. 顾恺之《洛神赋图》 D. 贾思勰《齐民要术》
14. 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他”是
A. 扁鹊 B. 华佗 C. 张仲景 D. 李时珍
15.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中,“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脍炙人口。但这些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 B. 史书没有记载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C. 《三国演义》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 D. 记载这些故事的史书己经全部失传
16. 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人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现象说明了
A. 游牧生产方式的消亡 B. 农耕经济模式的扩展
C. 中华民族认同感加强 D. 北方各族政权的建立
17. 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材料甲 材料乙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汉]司马迁《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 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南朝]沈约《宋书》
A.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 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 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D. 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18. 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如图所示)这表明魏碑艺术
A. 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
B. 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
C. 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 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锤繇和胡昭
19. 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A. 刘徽 B. 贾思勰 C. 王羲之 D. 祖冲之
20. 张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建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1题9分,22题11分,23题10分,共30分。
21. (9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住、交流、交融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通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1)根据杜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三代”指的是哪三代?“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有什么追求?为此,他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3分)
材料二 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西部的贸易和交流日益频繁,在汉武帝时期尤为明显;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而北方边境却战争不断。
(2)秦汉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1分)
材料三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峭函帝宅,河洛王里(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该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任城王传》
(3)坚决主张迁都洛阳的北魏皇帝是谁?依据所学知识,说一说北魏的改革措施除材料三所述还有哪些?(3分)
材料四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北魏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北魏改革的影响。(1分)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1分)
22. (11分)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回答,文帝、景帝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3分)
材料二 汉代西城与中原的物产交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汉代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主要是通过哪一通道实现的?它的开通有何意义?(2分)
材料三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3)依据材料三,归纳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积极影响。(2分)
材料四 三国以后,北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东晋初年,区种法也传入南方,水稻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中原地区许多农作物也相继在江南大量种植,由于耕作技术的改进,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南朝时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几乎遍及江南各地,周围地区的农业生产多受其惠。
——《中国古代史》
(4)根据材料四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分)
材料五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能促进农产品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有不少是农业资源禀赋比较好的,而且一些具有潜力和优势的产品恰恰是我们缺乏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从战略上在沿线国家培育更多的农产品来源地,这对我们国家和沿线国家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中国农网
(5)根据材料五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中国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1分)
23. (10分)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反映的制度在西周初期起到了什么作用?图二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形势图?(2分)
材料二 秦朝(秦始皇)搭好了大一统的框架,创立的大一统是个全面的大一统,包括政治大一统、经济大一统、交通大一统、文字大一统。
——摘编自《中华文化要义:大一统》
(2)请从材料二“大一统的框架”中任选两个,指出其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共同作用?(3分)
材料三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摘编自《汉书 堇仲舒传》
(3)根据材料三谈谈汉武帝是如何从思想和政治方面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发展的?这些措施各自产生怎样的作用?(4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国家统一的认识。(1分)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5 D.B.D.D.B 6——10 A.B.B.C.D
11——15 C.A.A.C.A 16——20 C.B.A.D.C
二、非选择题:21题9分,22题11分,23题10分,共30分。
21. (9分)
(1)三代:夏、商、西周。(1分)追求:“天下共主”(中国重新迈向大一统)。(1分)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1分)
民族:匈奴族(1分)
(3)皇帝:孝文帝;(1分)
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 (任意两点2分)
(4)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1分)
(5)认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之间在不同时期,有战有和,但友好相处,不断融合是主流。(1分)(意思相近即可)
22. (11分)
(1)措施:减免田租;减轻徭役、算赋削减。(2分) 局面:文景之治。 (1分)
(2)通道:丝绸之路。(1分)
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分)
(3)积极影响: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1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分)(意思相近即可)。
(4)原因:北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北方人口的南迁,带来劳动力;耕作技术的改进;兴修水利工程等。(3分,任写3条即可得3分)
(5)影响:促进农产品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推动中国同沿线国家农产品的交流和贸易;农产品贸易增长等。(1分,任写一条即可得1分)
23. (10分)
(1)图一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或通过分封制,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1分)。图二:三国时期(1分)
(2)政治大一统: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经济大一统:统一度量衡。文字大一统: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交通大一统:统一道路和车辙的宽窄。(2分,任写两个方面)
共同作用:巩固了秦朝的统治。(1分)
(3)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1分),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1分);
政治上:推行“推恩令”(1分),解决了王国问题(或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1分)。
(4)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任何人都无法阻挡。(1分)
说明:非选择题答案不必拘泥于文字表述,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