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趋势专题课件(5个课件 16+12+8+12+8)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趋势专题课件(5个课件 16+12+8+12+8)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1-30 13:57:24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1.《自然》杂志刊登过一项电解氢氧化铁的“绿色炼铁”技术,电解之前要加热固态氢氧化铁,使其变为液态。这一物体变化是(  )
A. 汽化 B. 凝固
C. 熔化 D. 液化
C
2.夏日晴朗的白天,在太阳光照射下,某海边城市陆地与海面之间空气流动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合理的是(  )
A
3.世界上最早、距今约4 700年的山西陶寺古观象台,由13根直立的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如图Q2-1所示是其结构示意图。据考古研究推断,先民们在观测点通过土柱间的狭缝观测日出方位,以此确定季节和节气。其利用的光学原理是(  )
A. 光的反射
B. 光的折射
C. 光沿直线传播
D. 光的色散
C
4.新冠肺炎可防可治,下列对疫情防控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符合科学原理的是(  )
A. 戴口罩是为了防止由于灰尘运动形成飞沫传染
B. 医护人员所带护目镜的镜片上出现水雾,这是汽化现象
C. 打疫苗擦酒精时,皮肤感到更凉,主要是因为酒精蒸发有制冷作用
D. 将药液注入肌肉是利用了药液特殊的作用
C
5. 有一种用超声波作子弹的枪,传统的房屋、石头、金属等掩体碰到这种武器无法起到作用。声波子弹枪内有一组串联的电磁片,每个电磁片就是一个小扬声器,声波信息通过电磁片逐级放大,达到对目标的攻击,要阻挡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子弹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A. 半导体网 B. 磁性物质网
C. 真空带 D. 金属物质网
C
6.如图Q2-2所示,是载有“天问一号”的火箭发射升空时的情景。
(1)火箭的燃料是密度________,在高压低温条件下________的液态氢。

液化
(2)液态氢在火箭发动机内剧烈燃烧时,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是一种________变化。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向下喷出,由于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给火箭提供向上的巨大推力。
(3)火箭发射时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化学
相互
答:火箭发射时,下面水池中的水吸热汽化生成大量水蒸气。高温的水蒸气进入空气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气”。
7.火星与地球最为相似且距离较近,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如图Q2-3)成功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1)火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________(填“行星”或“恒星”)。
行星
(2)经过测试,火星表面上,声音可以传播,但是传声效果比地球表面要差很多,请你判断:火星表面________(填“没有”或“有”)气体,但是比地球表面的空气________(填“稠密”或“稀薄”) 。
(3)火星上昼夜温差大,假如白昼把一杯水放在火星表面上,水________(填“很快”或“很慢”)蒸发完。

稀薄
很快
(4)火星上的大气压比地球上大气压________很多,而液体的沸点随表面气压的减小而________,所以在火星上烧水,水的沸点会________ 。

减小
很低
8.图Q2-4甲为生活中常见的电熨斗,图Q2-4乙为其结构图。图乙中的双金属片是把长和宽都相同的铜片和铁片紧密铆合在一起做成的。常温时图中的两触点相接触,受热时由于铜片膨胀比铁片明显,双金属片会向________(填“铜片”或“铁片”)一侧弯曲,且弯曲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金属底板的温度达到设定的温度时,由于双金属片的弯曲而使图中的两触点分离,切断工作电路。用该熨斗熨烫丝织衣物时,需将设定的温度调低,调温旋钮上的升降螺丝应
________(填“向上”或
“向下”)调节。
铁片
向上
9.科学选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环节。小华想测量稻谷种子的密度,具体做法如下:
(1)用调好的天平测量适量稻谷种子的总质量m1,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Q2-5甲所示,
m1=________g。
153
(2)往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测得其体积V1为300 mL,将上述种子放入量筒中,种子全部沉入水中,如图Q2-5乙所示,此时水和种子的总体积V2=________mL。
400
(3)种子的密度ρ=________g/cm3,与真实值相比ρ偏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3

种子浸没在水中,由于吸
水,测得的总体积以及种子的体积都会偏小
(4)小华经过反思后改进了实验方案:将量筒中种子倒出,用纸巾吸干种子表面的水后,再次测得种子总
质量为m2,则种子密度ρ′=____________________。(用ρ水和测得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共12张PPT)
1.如图Q3-1所示,容器c内装有水,试管d内也装有水,并通过容器c密封盖上的孔插入容器c的水中,且试管d与密封盖紧密接触。现给容器c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后,则(  )
A. 容器c内的水先沸腾
B. 容器c和试管d内的水同时沸腾
C. 试管d内的水先沸腾
D. 容器c内的水沸腾,试管d内的水不会沸腾
C
2.(多普勒效应问题)小华同学家在铁路旁,经常听到火车的鸣笛声,发现鸣笛声有时变尖,有时变沉。有一天他打开电脑上的示波器拾音软件(可以展示声音的波形图),他发现,当火车高速行驶过来时,波形图变得密一些,当火车高速远离时,波形图变得疏一些,经过多次实验,都可以看到相同的波形变化;他还发现,火车高速行驶的速度不同,波形图的变化不同,速度越快,
波形图的疏密程度变化越大。根据小华同学观察的现象,高速运动的发声体声音的音调变化的规律是当发声体高速靠近听者时,听到的声音的________(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变________(填“大”“小”“高”或“低”),当发声体高速远离听者时,听到的声音的________(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变________(填“大”“小”“高”或“低”),且发声体的速度越大,________(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变化幅度越大。
音调

音调

音调
3.小华利用学过的知识制作照相机模型:她先用太阳光测出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再用硬纸板制作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纸筒内,并能前后滑动,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上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如图Q3-2甲所示。
(1)制作模型时,小华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则移动内筒使半透明薄膜距前端凸透镜的距离在________cm到________cm
范围内,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10
20
(2)小华用此照相机模型观察到物体的像如图Q3-2乙A甲所示,想使半透明薄膜上的像变大些,如图Q3-2乙B所示,应使镜头离被观察的物体_____________(填“远一些”或“近一些”),同时调节内筒位置,使半透明薄膜上的像变得清晰。
近一些
4.2021年5月15日,中国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屈原在《天问》诗句中所表达的美好愿望成为现实,如图Q3-3甲,“祝融号”火星车驶离平台的过程中,其后置照相机对着平台先后拍摄得到乙、丙、丁3张照片,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________透镜,拍摄过程中相机镜头逐步________(填“向外伸”或“向内缩”)。观看三张照片感觉平台是运动的,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向内缩
照相机
5. 小明在玩“水枪”玩具时,发现“水枪”水平放置,如果推动活塞的速度越快,水枪离地面的高度越高,水就会射得越远。据此他提出了如下猜想:“在空中水平抛出的物体,落地的水平距离s与抛出的初速度v及抛出点离地面的高度h有
关。”为验证猜想,小明找
来了如图Q3-4所示装置进行
实验。
(1)水平槽上有一气泡水平仪,当液体中空气泡居中,表示实验装置水平。若空气泡在右端,为保证实验装置水平,应将调节升降旋钮使左边的桌面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升高
(2)不调节升降旋钮,分别让同一小球从斜槽上A、B、C位置由静止滚下,如图所示。分别测出小球落地的水平距离sA、sB、sC,发现sA>sB>sC,这表明:在空中水平抛出的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时,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______。
抛出点离地面的高度

(3)调节升降旋钮,逐步降低抛出点离地面的高度,分别为h1>h2>h3,每次都让同一小球从斜槽上A处由静止自由滚下,目的是保持小球运动到水平面时的________大小相同,分别测出小球落地的水平距离s1、s2、s3,发现s1>s2>s3。
速度
(4)现实生活中,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向地面投放的物资的运动情况,类似于图中水平面上落下的小球的运动。飞行员要想物资投放得更远(忽略空气阻力和风力的影响),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种方法即可)。
增加飞机的速度(共8张PPT)
1. 地球的自转让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日出”和“日落”现象,若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假设),则“日出”和“日落”时间,相比现在(  )
A. “日出”提前,“日落”推迟
B. “日出”推迟,“日落”提前
C. “日出”和“日落”都会提前
D. “日出”和“日落”都会推迟
B
2. 阿基米德采用排水法解决了王冠掺假问题,现有一个金和银做成的王冠,已知ρ金=19.3 g/cm3,ρ银=10.5 g/cm3,用排水法测量出其体积为56.9 cm3,若与王冠质量相同的纯金块和纯银块的体积分别为52.5 cm3和96.5 cm3,则王冠中银的质量和金的质量之比为(  )
A. 1∶8 B. 1∶9
C. 1∶10 D. 1∶11
B
3. 体育锻炼用的一个实心铅球的质量是4 kg,经测量知道它的体积是0.57 dm3。已知铅的密度是11.3×103 kg/m3,则:
(1)铅的密度是11.3×103 kg/m3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积为1立方米的铅的质量是11.3×103千克
(2)这个铅球是用铅制造的吗?

(3)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可以根据密度来鉴别物质。如果仅通过密度无法鉴别,就需要根据物质的其他性质进一步鉴别。请你举出两个物质的其他性质。
如果仅通过密度无法鉴别,就需要根据物质的其他性质,如颜色、气味、硬度、电学特征等进一步鉴别。
4. 如图Q4-1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 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快些。这一实验表明:声音在金属中的传
播速度要比在细棉线中的传播速
度________(填“快”或
“慢”)。
固体能够传声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中间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4)松松的棉线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振动,如果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声音。
不能
不能(共12张PPT)
1. 自行车的尾灯不能自行发光,但在夜幕中骑行时却可以“亮”起来,成为骑行中不可或缺的安全配件。自行车尾灯多为一个外表面平整、内壁有许多突出的直角锥体组成的红色塑料罩,其结构如图Q5-1所示。
(1)请在图乙中画出三条反射光线。
(2)请利用所画的图示说明自行车尾灯的工作原理。
解:如答图Q5-1所示。
(2)答:自行车尾灯的工作原理:由图可知,平面镜互相垂直时,当后面车的灯光照到前面车的尾灯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一定是平行的,而且逆着入射光线的方向返回,即光线从哪里来,还反射到哪里去,即入射光经过2次反射,光线就沿着原路反射回来,产生“反向射回”的效果,光线明亮耀眼,通红透亮,会引起司机注意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2. 一辆送液化石油气的汽车发生了交通事故,导致车上罐内的液化石油气泄漏,泄漏的液化石油气急剧汽化,消防队员在施救过程中无意间发现,虽然当时的气温高于20 ℃,但液化石油气泄漏孔附近潮湿的棉纱却结了冰,于是消防队员立即用潮湿的棉纱堵住了泄漏孔。看了这则消息后,小王猜想泄露孔附近的温度一定不高于0 ℃,而小王的母亲则猜想泄露孔附近的温度仍然在20 ℃左右。
(1)根据上述报道描述的现象,你认为________的猜想是正确的。
小王
(2)这样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解释为什么堵泄漏口的潮湿棉纱会结冰。
潮湿的棉纱结冰,而结冰
必须是在0 ℃或0 ℃以下
答:液化石油气急剧汽化时大量吸热,导致泄漏孔附近的温度下降,以致水结成了冰。
3. 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小明同学用的是如图Q5-2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没问题”)。
偏高
(2)图Q5-2乙是小红同学在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________℃。
(3)小明、小红两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Q5-2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小红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较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2
99
水的初温较低
(4)水沸腾时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_________(填“由大变小”或“由小变大”),气泡内放出的__________在烧杯内壁形成小水珠,观察图Q5-2丁中烧杯内壁a、b两处,可以发现______处出现的水珠较多,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小变大
水蒸气
a
a处温度较低易于水蒸气液化
4.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家相关部门联合整治地沟油,让地沟油彻底远离了学校食堂,还同学们以健康。地沟油中含有大量杂质及有毒物质,危害极大。在某工作人员用一个质量是100 g,最多可装100 cm3液体的玻璃瓶装满地沟油后,测量出玻璃瓶和地沟油总质量是191.8 g。
(1)小明实验取用的地沟油质量是多少?
(2)实验测量出的地沟油的密度是多少?
(3)你认为用密度检测的方法能有效鉴别出地沟油吗?并简要说明理由。(正常食用油的密度均在0.91×103 kg/m3~0.93×103 kg/m3之间)
解:(1)瓶中地沟油的质量m=m总-m瓶=191.8 g-100 g=91.8 g。
答:(1)小明实验取用的地沟油质量是91.8 g。

(3)用密度检测的方法不能有效鉴别出地沟油,因为正常食用油的密度均在0.91×103kg/m3~0.93×103 kg/m3之间,通过(2)的计算可知,地沟油的密度为0.918×103 kg/m3。在正常食用油密度范围之内,所以不能只通过检测密度的方法来鉴别地沟油。
答:(3)用密度检测的方法不能有效鉴别出地沟油;因为正常食用油的密度均在0.91×103 kg/m3~0.93×103 kg/m3之间,通过(2)的计算可知,地沟油的密度为0.918×103 kg/m3。在正常食用油密度范围之内,所以不能只通过检测密度的方法来鉴别地沟油。(共8张PPT)
1.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在欣赏的时候,经常发现诗句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全诗如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蓬头稚子”是根据响度辨别“路人”是陌生人
B. “遥招手”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 “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D. “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A
2.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下列成语所描述的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 “镜花水月”——光的折射
B. “一叶障目”——光的折射
C. “立竿见影”——光的直线传播
D. “海市蜃楼”——光的直线传播
C
3.李白《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中能估算出速度大小的一句是 (  )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C. 两岸猿声啼不住
D. 轻舟已过万重山
B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
C
5.我国有着灿烂的诗词文化,很多诗词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池水映明月”,水中有明月是光的折射现象
B. “潭清疑水浅”,水变浅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C. “日影化为虹”,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
D. “起舞弄清影”,影子的形成是光的反射现象
C
6.中华诗词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
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璀璨夺目,蕴含丰富的光学知识。如李白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描述李白月下独酌,顾观地上己影,俯看杯中自己。图Q1-1中四幅图,与李白诗中描述的光学现象,成因相同的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