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女子的壮丽诗篇——《木兰诗》逐字稿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先看这张图片,图片上展现的是一个英姿飒爽的女英雄,她身披红色披风,头戴英冠,横过一杆长枪,正在战场上跃马冲锋。花木兰的形象与你心中花木兰的形象是一致的吗?或许你们心中的花木兰更接近好莱坞动画片花木兰的形象吧。花木兰的身上实在是集中了太多的传奇要素,太多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以至于每一个故事的讲述者都不自觉地把它讲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今天我们学习的木兰诗,就是诞生于北朝时期的北乐府民歌。诗歌里的木兰形象应该是最接近木兰原型的样貌。当然,每个人对事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就通过这首诗的学习,逐渐去接近真实的木兰。
二、文学知识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与这首诗歌相关的背景与文学知识。
三、认识字词
四、理解诗意
1、熟读全诗,并参照书下注解,口头翻译全诗。
2、给每一段的故事起个小标题。
五、整体感知
1.先看第一段。这一段你们给起的是什么题目?
停机叹息。
①唧是拟生词。这里有 3 种不同的解读。有人把它解为虫鸣声,用意是渲染一种静谧的氛围,烘托木兰的叹息声,牵动读者的心怀。也有人解为织布机的声音,让木兰以一个勤于劳作的日常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还能与下文的不文机杼声做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好奇。当然了,还有人解为叹息声。也是可以解得通的。
②总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开篇就先声夺人,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你们喜欢哪一种?其实我觉得哪一种理解都很好。
③下一句。木兰当户织户,门对着,门口的光线好,农村的织布机多设在房门口。不闻机杼声声,唯闻女叹息。今天的情况就不太一样了,不闻、惟闻在这里做了一个对比。今天的木兰依然像往常一样坐在织布机旁。可是织布机并没有想起,却只听得叹息连连。
请同学们朗读下一段,思考木兰为何停止织布,而叹息连连。
2.第二段:
①这一段我给他起的名字叫决意从军。
②再回到上面,为什么木兰会叹息?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那就问一问吧。木兰有什么心事吗?木兰答道。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亦没有。昨夜见军帖。昨夜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儿,原来阿爷要被征丁,而且是军书12卷,卷卷有爷名。无可逃脱的。12 在这里表示很多。这是南北朝时期民歌的贯用形式,后面还有个策勋12 转。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可是当兵需要男丁,父亲年老去不得,唯一的弟弟又年幼,这才是今天忧心焦虑,心神不宁的原因。想了又想,木兰还是决定自己去吧。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争。
③木兰为什么决意从军呢?
虽然没有明讲阿爷的情况,但是我们从木兰的忧心焦虑中可以推测到,阿爷的身体状况一定差到了极点,不能再胜任兵役了。而家中唯二的男丁,弟弟尚且幼小,为形势所迫,为了保护阿爷和弟弟,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但木兰从军显然是个违规的操作。他没有官方的委任,她需要女扮男装,要冒着被揭穿的风险。这是怎样的艰难,要有怎样的担当。这其间的大爱与大勇,令人钦佩。
唐朝的时候,曾追封木兰为孝烈将军。孝是孝亲,是赞他关爱家人,烈是勇毅,赞他勇于承担。
好了,既然决定从军了,那我们就一起跟着木兰行动吧。现在和我一起朗诵下一段。
3.第三段:
①这一段,我概括的是备装离乡。
②东市、西市、南市、北市。这里用了互文的修辞,渲染了一种紧张忙碌的氛围。四句话要合在一起理解,不要纠结于在什么地方买了什么东西,而要争取能够从想象中再现木兰四处忙碌,多方采购、准备行装的热闹场景。当然,在这忙碌中,你们有没有读到木兰的干脆果断?有没有读到一丝丝木兰对于未知挑战的憧憬?
③辞亲离乡,朝朝暮暮的思念。这里用了重疆复唱和对比的修辞。反复吟唱,又两两相对比,把木兰离家时的缠绵眷恋写得淋漓尽致。然而,随着旦暮的逝去,情节逐渐推进,温情渐远,厮杀渐进。木兰从一个普通的家中女儿,渐渐变成了战场厮杀的勇士了。
4.第四段:
①我概括为十年征战
②只有这一段在写十年从军的过程,而这一段却只有短短的 30 个字,可以说极尽简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的是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高山。时间就像飞一样的过去了。仅 10 个字,就从空间到时间,概括了十多年的漫漫征程。我们知道,关山、南越每一处必然都会经过艰苦的厮杀,但是诗人并未着眼于此。一笔带过。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讲的是北方的寒气中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的铠甲上。寒光,有的人解释为雪光,是形容夜晚值守宿莹的寒冷。军旅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但作者也不愿多谈。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表述的是十年征战后官兵们的情况。按照我们现代汉语的习惯,应当是将军壮士,有的百战死,有的十年归。十余年的征战,多少次徘徊在生死边缘,多少的伤痛恐惧,都在这 10 个字间。显然,木兰是极其幸运的,他终于熬到了战争结束。
5.第五段:
①得胜回朝,辞功谢赏。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给木兰寄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十二传表示是最大的功勋,写出了木兰的功勋。赫赫。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上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天子问木兰想不想当尚书郎,木兰说不愿,只希望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回故乡。在当尚书郎和回家乡之间,木兰归心似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辞官归乡。
6.木兰为何要决意还乡?
这个问题与前面木兰为何要决意从军是一体的。自古男儿从军。目的多为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富贵荣华,或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名垂千古。木兰从军的初衷只是为了爱护家人,这也就决定了他把亲人看得比什么都重,也必然决定了他会迅速还乡。
今天的课程就上到这里,建议大家多朗读,多体会,最终能够达到背诵全文的程度。
英雄女子的壮丽诗篇——《木兰诗》逐字稿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先看第6段,我们一起读一下。
①这一段我概括为喜乐回归。
②既是木兰从战场返回家乡,也是木兰的女儿角色的回归,从智勇双全的将军回归活泼可爱的女郎,全段都洋溢着欢乐的氛围。
这段很长,我们把它分为三个场景来讲。
③第一个场景迎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一段用了排比的手法,渲染了紧张、忙碌、喜悦的氛围。爷娘急不可待地出郭远迎姐姐,弟弟手忙脚乱地准备宴席,纷乱中的喜庆将 10 年来的战争阴霾一扫而光。
④第二个场景是换装。喜庆的欢迎仪式后,木兰便迫不及待地去恢复普通女孩的生活。是互文的手法。这两句话的要素要互相补充,互相参照来理解。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解为开我东隔门,坐我东隔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这是要在做什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离家在外时间久了,回家后就想在第一时间把家好好看一看,各个房间都转一转,有时候连抽屉和衣橱都要打开看一看,以解乡思之苦。木兰也是一样,想家都想了十几年了,估计梦都做了不少,赶紧每个房间看一看,做一做,来解一下相思之苦。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赶紧改成旧时的装扮,坐在窗前,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也是互文的写法,是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的意思。木兰是如此急于回归小女子的日常生活,其中是不是也包含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喜悦。
⑤第三个场景,换上女装的木兰,回归活泼淘气的天性,以女郎的形象去见伙伴,伙伴们顿时就凌乱了。皆惊忙。这三个字特别有表现力,似乎都能让人看到伙伴们大睁的眼睛和手足无措,不知如何相对的情态,非常具有欢乐的气氛。
好,请大家朗读这一段,想象这三个场景,体会一下人物愉快的心情。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①这一段我给他起的名字叫终章释疑
②如何理解这几句诗呢?首先我们应该理解到这是木兰在用比喻的手法向伙伴们诙谐的解释。为何将军是女郎?是啊,女扮男装 10 余年,却无人发现。这是怎么做到的?木兰的解释是根据常识,双兔在一起奔跑时是难辨雌雄的。战争期间,木兰与男性同样的对敌厮杀,就像双兔一起在跑一样,是毫无差别的。这话巧妙的解除了伙伴们的疑虑,却又令人心生敬意。能做到这个程度的木兰,该是怎样的不容易。
三、形象探究
木兰的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接下来我们一起关注一下木兰的人物形象。请大家阅读圈诗,思考在木兰诗中,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从诗人的叙事入手。我们把整个诗篇的叙事分为大致五个方面。
我们先看第一方面决议从军。这一段我把前面的停机叹息也包含在了其中。我们会发现开篇作者就展现了一个勤于劳作的木兰的形象。他在他的停机叹息,他的忧心焦虑,以及他决议从军的毅然决然,都让我们看到了木兰对家人的关爱,这是他孝亲的一面。
备装辞亲详写了木兰在从军路上对爷娘朝朝暮暮的思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非常恋家的女孩。
十年征战本是最能突出木兰忠义报国,智勇双全的情节,十年的朝朝暮暮,作者 30 个字一笔带过,任何征战都没有提起。
辞官谢赏。作者先极力渲染了木兰功勋之大,成就之高。然后写木兰断然拒绝,只想早回家。这两相对比,更是突出了木兰对于家的眷恋。
喜乐回归。作者详写了家人喜乐相迎的团圆场景,详写了木兰迫不及待的换装打扮,详写了他与伙伴们诙谐的互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恋家爱美、诙谐的小女子形象。
综合这 5 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详解的木兰是一个勤劳孝亲、恋家爱美诙谐的形象。而对于将军木兰的这一方面,他的忠义志勇,作者都没有详细提及。
女子木兰与将军木兰,你喜欢木兰的哪一面。
可能大家的选择会不一样,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女子木兰与将军木兰的综合体,才是真正的木兰。一个勤劳孝顺、恋家爱美的普通女孩,不会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一个忠心护国、无勇超群,屡立奇功的女将军,或许会令人啧啧称奇,景仰钦佩。但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它有可能只是另类的存在,大家会对它敬而远之。而如果有这样一个女子,她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就像是我们的邻家女孩。她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而展现出色的才能,立下了不起的功勋。而成功后又断然抛弃别人追求的名利富贵,回归自己的平凡生活。这样一个奇女子,或许你会真心喜欢她。
我们都愿意看到伟大女性凡俗的一面,她就好像是我们中间的一员。
好,请大家再次朗读全诗,体会诗人塑造人物的精妙之处。
四、诗歌语言
接下来我们来关注诗歌的语言。本诗语言凝练,节奏明快,心理描写细腻生动。诗人是怎么做到的?
1.修辞的使用。
首先是四种现代汉语常见的修辞,对偶、排比、反问、设问使用。
对偶、排比就有语言凝练、句式整齐、节奏明快的好处。反问和设问在叙事文本中可以表现人物细腻的心理,突出情感的波澜。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就突出了木兰诙谐得意喜悦的心情。而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中就写出了木兰忧心忡忡却无人可诉的细腻心里。
下面我们看第二组,这些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多见。顶针、复沓、互文。顶针也叫连珠蝉联,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相邻两句的头尾蝉联有一种上递下接的趣味,它会使句子有一种特殊的节奏。比如军书十二卷,卷尾,卷卷有爷名,卷头,它们两个形成了一种头尾缠连的效果。
第二种,复沓又叫复唱,指几个句子,一组句子和句子之间只是更换少数的词语,它可以起到抒发感情,加强节奏的效果。比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第三种,互文,上下句参互成文,含而见闻,看似说是两件事,实则是关联紧密的一件事。互文的这种手法咱们在上文的内容讲述当中讲的比较多,现在就不多加讲述了。
好,现在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一下这些修辞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