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巩乃斯的马》备课资料长春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巩乃斯的马》备课资料长春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7 10:53:2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长春版九年级上《巩乃斯的马》备课资料1
【走进语文世界】
我曾多次远赴巴音布鲁克和巩乃斯大草原,总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亲眼历见一番马群的壮观,可是终难一见。电影《东归英雄传》里,土尔扈特人与沙俄敌军惊魂动魄的马战,数百马匹在山崖下的荒野里狂潮一般突奔疾驰,马蹄下烟尘滚滚,地动山摇,马阵里隆声如雷,气势浩浩,群马咆哮奔腾那震摄人心的豪壮,令人过目难忘。虽然那毕竟是艺术的导演,但狂奔的马群扬波激浪般轰轰烈烈的阵势,给人心灵的激荡却是那么劲键,那么强烈。
倒是作家周涛在散文《巩乃斯的马》中,描写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夹裹着迅雷闪电的猛烈暴雨里,群马集团式疯狂冲撞奔涌,纷乱地汇聚运动嘶鸣喧嚣的激奋场景,是巩乃斯马阵奇景的一次真切记录。那群马山洪一般奔波的情景,显示的是冲破迅猛雷电的簸腾,是挣脱瓢泼暴雨的奋激。这样的阅读快感,不能不使人心灵跃动,张力喷发!
我期待着又一次到巩乃斯草原去,能够有幸领略一番群马奔腾的壮观景象,接受一次群马驰骋的雄壮氛围的洗礼……
【名师细说教材】
走近作者
周涛(1946—)男,原名周小涛。原籍山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于北京,1955年迁居新疆。1965年考入新疆大学中文系,开始发表作品。1970年接受“再教育”一年。1972年分配至喀什市团委工作。1979年参加人民解放军,调人新疆军区政治部创作组。1986年后在兰州军区政治部创作组工作。1979年长诗《八月的果园》出版。1982年后,与杨牧、章德益等合力发表“新边塞诗”,对西部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著有诗集《牧人集》、《神山》、《鹰笛》、《野马群》、《云游》等,长诗《山岳山岳·丛林丛林》等。代表作有《野马群》、《马蹄耕耘的历史》、《鹰之击》、《一座名叫博格达的峰峦所塑的雕像》等。诗集《神山》获第二届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部分诗作被译介到国外。曾获全国诗集奖和全军八一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系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最具个性魅力和文学气质的优秀作家。他的诗歌和散文多取材于西北边疆生活,特别是部队生活的开掘。张扬在极度艰难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生命韧性,格调雄壮、冷峻,具有纵深感、历史感。
写作背景
关于十年“文革”的叙述,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代文学进入新时期后的一个热点,像卢新华的《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抗抗的《弦上的梦》、北岛的《回答》、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巴金的《随想录》……作家们痛定思痛,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控诉批判这场给国家、民族和个人带来深重灾难的浩劫,周涛创作于1984年的《巩乃斯的马》呈现的也正是个人关于“文革”岁月的记忆和感受。
重点字词
1、字音
丑陋畸(jī)形 龇(zī)牙大鸣 驮(tuó)着 唿(hū)哨
歉疚(jiù) 牝(pìn)马   马驹(jū)儿 穹(qióng)庐
毡(zhān)房 倏(shū)忽 悲怆(chuàng) 后裔(yì)
兵马俑(yǒng)
2、词义
安贫知命:安于贫穷的生活,知晓自己的命运。
尤物:指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
当之无愧:能承受各种荣誉或称号,名副其实,一点也不惭愧。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
马踏飞燕:东汉青铜奔马。
<文脉梳理>
比较引出
描写抒情 冬日雪夜纵马狂奔 对自由的向往追求
     马的家族图,对生存竞争的肯定、赞许
     夏日雨中群马奔腾 对激情的肯定、对生命的赞赏
联想议论 由马引出的联想和思考
照应开头
<细说教材>
1、学习目标
①学习本文写动物的取材谋篇方法。
②学习体会本文表达的勇敢、自由、进取的精神和崇高友爱的感情,及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2、内容导读
题目为“巩乃斯的马”。“巩乃斯”,这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音译而来的地名本身就让人心生遥想,与“冈底斯”“香格里拉”等地名一样,它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息,牵引着读者的思绪离开日常的、熟悉的、平庸的、重复的、单调的空间,到达一个崭新的世界。在作品的开篇,作者着意渲染的就是这种不同寻常的地域色彩,但是,真实的巩乃斯,并不是世外桃源,并不是化外之邦,而是现实社会的底层和边缘。虽然在马背上的驰骋让作者感到了片刻的逍遥,但他并没有陷入鸵鸟式的自欺欺人的状态,没有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应付生活。他清楚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在承受这一切苦难的同时,他更在自觉、努力地思考和寻找苦难的根源,这正是作者的可贵之处。作者明确地把个人的精神苦闷归因于政治高压,叙述了个体生命被时代浪潮裹挟的无奈。
本文揭示了马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殊品格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艺术价值以及给作者的深刻启迪,揭示了马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殊品格:奔放雄健而不凶暴,优美柔顺而不懦弱,它是进取精神和崇高感情的象征,是力与美的美妙结合,赞扬了勇敢、自由、进取的精神和崇高友爱的感情,寄托了自己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全文可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通过对比写出自己爱马,点明题意。
文章第1段即亮出自己的态度而决不隐 ( http: / / www.21cnjy.com )晦:一是认为不爱马的人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迟钝,二是认为他们是没有见过真正的马。这种写法先声夺人,很快就抓住了读者要了解真相的心理。为什么要这样说?真正的马又是怎么样的?
第2、3段仍然不急于写马,而只是采取对比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牛、骆驼、毛驴的形象、品性与马对照,突出马的不同于其他动物。至第3段结尾才将本文的写作对象亮出:“自古好马生塞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巩乃斯的马是雪原上的马,它不同于游离在城市之间的马,城市马几乎丧失了它应有的全部魅力,雪原上的马均匀高大,毛色闪闪发光,它们奔驰着,雄浑的马蹄声在雪原上奏出鼓点,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们是力与美的象征,是进取精神和崇高感情的象征。唐代天才诗人李贺,对马情有独钟,为马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但最为世人称道的却是这两句诗:“向前敲瘦骨,犹自作铜声。”似乎真正地写出了马的精神内质,给人一种震撼心魄的雕塑美。城市马或者说有点悲哀,它们离开伙伴,离开茫茫草原,眼睛里流露出的是一丝哀怨,它们失去了狂奔的热情,失去了飒爽的雄姿,每天慢悠悠地跟在主人后面或旁边,充满了社会的金钱味,那种野性又温柔的本性似乎被磨灭。马是自由的象征,驰骋在草原所展现出来的不羁的热情令人神往,而城市马似乎已经奄奄一息,让人不禁叹息,但马的灵性依然存在,不管是草原马还是城市马。
我们似乎还应对臧克家的《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马》诗多说几句,因为它牵扯到对马的形象的理解。原诗为“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老马》简短八句,塑造了一个不堪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第1节,写装车。前两句的"总得"与"横竖"相呼应,侧面表现出主人贪婪、残忍,让老马超负荷运载,同时也写出老马倔强、坚忍的性格,把一腔悲愤深埋在心里。后两句实写装车,一个"扣"字,一个"重"字,把老马负重受压的惨状刻画得极为生动、深刻,主人的冷酷,老马的痛苦,都包含在其中了。第2节,写扬鞭出发。前两句是虚写,刻画老马的悲愤而又无望的心理。后两句写实,"一道鞭影",活现出主人的凶狠、无情。在这样严酷的压迫下,在"前面"等待老马的又是什么呢?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个“老马”形象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者周涛在此取其倔强、坚忍的一面来写马其他动物的不同。
第二部分(第4-8段)冬日雪夜纵马狂奔 对自由的向往追求。
第4段写自己于197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所以会来到巩乃斯草原,是因为要到这里的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所谓“再教育”,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从此全国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热潮。据统计,“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青共有1600多万人,一代人的青春被集体荒废,作者也身在此列。来到巩乃斯的作者“第一次触摸到了冷酷、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像潮闷险恶的黑云一样压在头顶上,使人压抑到不能忍受的地步。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摧毁我的信念”。作者还写到:“在巩乃斯草原度过的那些日子里,我与世隔绝,生活单调;人与人互相警惕,惟恐失一言而遭灭顶之祸,心灵寂寞。”这些文字,虽然是回忆性的追叙,但是仍可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在“文革”时期,政治运动使得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最宝贵的信任,人人自危,动辄得咎,这是对一个不应该忘却的年代的真实记录。当然,作者的这些叙述其实是抽象的,并没有提供什么具体的细节。也许是因为散文这种体裁常常是对作者个人生活的展示,甚至涉及隐私,所以作者回避细节,是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自我保护;更大的可能也许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他在“文革”时期的生活是同时代的人们都一样面对和经历过的,没有必要再多费笔墨。
6、7自然段写自己雪夜纵马狂奔: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我感受到了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
课文第6段:“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不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一连写了四个“笑”字恰当地反应了作者久在塞北,长期苦闷压抑而得到释放后的痛快舒畅的情感。
课文第7段,写马的神态:“在雪夜纵马狂 ( http: / / www.21cnjy.com )奔后,马的‘眼睛里仿佛充满了怜悯和抱怨,还有一点诧异……’”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写怜悯“我们”只能如此释放自己压抑的忧郁,“抱怨”我们不能像马那样直面现实,积极进取,“诧异”我们人类竟不如马那么自由自在!
第8段说“马能给人勇气,给人以幻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在巩乃斯后来的那些日子里,观察马渐渐成了我的一种艺术享受”,这句话说明马的狂奔与人的情感的宣泄合拍,生命的强力冲动抗拒着当时阴暗低沉的社会生活气候。在压抑痛苦的环境中,马的奔腾使作者重温到人生自由的快乐。了解了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作者何以把观察马作为一种艺术享受了。
第三部分(第9-12段)马的家族图,对生存竞争的肯定、赞许,突出描写种公马形象,肯定了马的社会结构,表现了对现实人类社会的担忧。
既以“巩乃斯的马”为题,对马的相关叙述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惟独在开篇骑马的一段叙述中,作者写的是两匹马,在这之后,他所描写的,其实都是巩乃斯的马群。作者自己也说“我喜欢看一群马”,作者叙述焦点的转移,说明了他在内心深处并不逃避现实。对马的群体生活图景的关注,其实就是对社会、对自我生存环境的关注。“文革”时期,正常的社会生活被政治运动严重异化,人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压抑和痛苦。作者描述的是马群的生存状况,而寄托的却是对社会的批判和期望。因为人与马的相似之处就是集体生活,“礼失求诸野”,马的群居方式,马群所遵循的大自然的生存法则,给予作者莫大的启示,既给他以激励和鼓舞,也触动了他的内心世界,促使他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作者的思考直接指向了对社会正常秩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待。“文革”时期,在革命的名义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心灵世界都被粗暴地干涉和控制,作者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深感痛苦,虽然他还无法确切地把握和表述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为什么会如此异样和疯狂,但是,通过马群与人群生存状态的比较,他得到了许多启发。他发现,马群中获得首领地位的公马不同凡响,它强壮、漂亮,通过激烈公平的竞争才获得首领地位,统帅保护着马群。对自然界的这种生存竞争机制,作者不胜向往:“马的首领地位是由强者在竞争中确立的。任何一匹马都可以争群,通过追逐、厮咬、拼斗,使最强的马成为公认的首领。为了保证这群马的品种不至于退化,就不能搞‘指定’,也不能看谁和种公马的关系好,也不能凭血缘关系接班。”这番议论,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表达的是对现实社会的种种非正常现象的愤懑和抨击。作者虽然并没有以骏马自比,但读者却能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遭逢的不公;作品谈的虽然只是马群中如何选出首领,但通过运用当时的一些流行词汇如“指定”“关系”“血缘”“接班”等,马群所呈现的坦荡、自在、公平,与人的世界中的扭曲、丑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讽。
第四部分(第13-17段)夏日雨中群马奔腾 对激情的肯定、对生命的赞赏。
第13段说“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 在那个与世隔绝、生活单调、充满危险的年代,作者只有一个乐趣,看马。从中“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作者从马的形象中找到了人的精神,在普遍压抑的年代里隐秘而不屈地保持了个人的真诚感受,始终与精神麻木相对抗,从而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至今不能忘怀。
“风萧萧兮易水寒”一句出自《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易水:水名,即今河北易县的易河。战国末年,秦国强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壮士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决心不辞艰险去刺杀秦王。临行之日,太子丹等人在易水河边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引吭高歌,歌声激越,情怀悲壮,从此,易水便和荆轲那曲悲歌同载史册,扬名千古。结尾一个“寒”字,意蕴丰富:古之易水寒,隐喻一种恶劣的政治气候,严酷的社会环境,正是在这样一种气候和环境中,英雄荆轲义愤填膺,决心以死殉国,故“寒”字也是一种反衬,衬托出英雄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
14、15两段描绘的夏日雨中群马狂奔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场面,是力量的展示,是生命的赞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们的眼里。它们自由,它们奔放。
最让作者赞叹不已的是马群在暴风雨中的表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暴风雨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几乎已经约定俗成地用来代表逆境。但《巩乃斯的马》并没有落入人云亦云的窠臼,原因在于暴风雨已经退为衬托,而马群成为主体,显示出勇敢和强健。作者写到,草原上的暴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而正是马群,毋庸置疑地成为大草原上惟一的能与暴风雨抗争的英雄:“就在那场短暂暴雨的吆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
在作者的笔下,马群之中无论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个个皆为勇者,虽然暴风雨不期而至,它们却都能勇敢地共同应对。这不是那种失血游戏文学的优美,也非聊天式优雅,它有一种节奏使人从股骨中生出振奋,它触及灵魂给人以摇撼,他自己曾比较过他和贾平凹的区别,一细腻,一粗犷,一灵秀,一雄浑,一隐,一显,一含蓄,一直露,一长河落日圆,一大漠孤烟直,一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一是大多以势压人,得理不让人,贾文如细雨润物,潜入人心,周文则似山洪暴发,浑流四溢,贾平凹是一中青山秀水的风致,而周涛到是风吹草低的野韵。这样的景象,给了作者极大的激励,进入第16段:“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里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古罗马的凯撒大帝曾有“我来到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的名言,尽显英雄豪气;而作者的这句“我见到了,见过了”,是受大自然之惠,因精神世界得到洗礼和启示而发出的衷心赞美,虽然文字极为朴素,却能让人体会到大自然令人折服的壮美气象。语气诚恳而强烈,说明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作者。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他“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的真正的崇高壮烈。
第五部分(第18-20段)由马引出的联想和思考。
第18段提到的《静静的顿河》,是一部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篇巨著。它的情节中心,实际上是葛利高里·麦列霍夫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的生活史。这部生活史是以顿河流域所进行的国内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是一部宏伟的生活图景,每个人都感觉到并看得出整个时代的气息,每个人都是新旧世界斗争的焦点。小说和作者通过“人的遭遇”来想象革命,也充分表现了精湛的艺术才能。在这部长篇里,作者非常充分地表现出革命前和革命后哥萨克的生活、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中间的强烈的阶级仇恨、他们摧毁反动富农的反抗而走向革命的那条艰难险阻的道路。大战的描写、白匪的描绘、哥萨克生活的画面,互相交替着,从而在读者心中造成一个对于广泛的人民运动的完整概念,而这个运动正从自己的路上清除掉一切企图阻碍它的事物。肖洛霍夫通过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显示出这样一个人的悲剧性的道路,他脱离了人民,因而毁了自己的一生。肖洛霍夫毫不隐讳地描写了他的不可避免的灭亡,并以作者精湛的才能和艺术手法,把所处时代的内容作为人的思想变化和转变的新阶段而显现出来。它的确堪称“马的史诗”,特别是第三卷第三章中也有一场暴风雨之夜马群狂奔的场面,同样写得惊心动魄。但那对俄罗斯人来说,似乎仅仅是生活中的一幅素描,并没有用来象征内心的暴风雨等更深的用意。
第19段作者说:“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而马,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这句话是说马跟牛、毛驴、骆驼不同,它独具艺术价值。从历史来看,马的历史,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联着。骏马与武士与英雄以及今天的军人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曾创造出许多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从文化来看,我们有许多关于马的故事,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龙马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
第20段,作者以充满自豪的笔调歌颂了巩乃 ( http: / / www.21cnjy.com )斯的马,歌颂了拥有这巩乃斯马的民族,歌颂了民族精神――“龙马精神”。所谓“龙马精神”,按《中国成语大词典》解释:龙马,是指传说中的骏马。龙马精神,就是像龙马一样精神。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还有一种说法,中国古代,龙和马的关系非常密切。龙首像马,龙身的一部分也取自马体。古人认为,龙和马是可以互变的。《周礼》上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山海经》里讲:“马实龙精”。就是原来龙成了精就是马,《西游记》中的白龙马,原来是西海龙王的儿子,因为犯了死罪,变成一匹白马,被唐僧骑了好多年。  由此可见,“龙马”不是指骏马,而是特指一种传说中似龙似马的动物。“龙马精神”的“精神”,在这里不是做名词,而是做形容词,指“活跃,很有生气”。“龙马精神”是指像龙马一样精神抖擞的样子,说白了就是比一般的精神还精神,有点亢奋。在这里是指我们的民族的精神。
第六部分(第21段)照应开头,完成全文。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便是首尾照应。首尾 ( http: / / www.21cnjy.com )照应的形式,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作出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古语云:“开难起,结难收。”一篇文章的奥妙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做到起笔和收笔遥相呼应,文章的整体性能得到加强,给人浑然天成的感觉。本篇文章的开头说“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种偏见”,结尾说“即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了吧”,是在中间描写、抒情、议论的基础上得出的自然的结论。
小结:
课文先通过对比写出自己爱马,再写马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以可爱,最后写自己的联想和思考,照应开头。作者第1自然段写自己不理解不爱马的人,从反面表明自己爱马;第2段用牛、骆驼、毛驴和马对比,再一次表明马才是可爱的;第3段说自己见了巩乃斯的马后更加爱马,至此点题。接着作者用大力气描写了两个典型的场面:冬日雪夜骑马狂奔和夏天雨中群马奔腾。在描写骏马奔腾的场景的前后,作者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来表现自己对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思考。在这两幅画面之间还写了一幅马的家族图,同样,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担忧和思索。接着18、19两段则写的是有关马的联想与思考。最后一段与开头照应,完成全文。作者这样就将对马的描写和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马的赞美和对自己追求自由的情感从而得到自然的流露。借助于特定的物来表现特定的情感,让读者在对物的感知过程中,自觉地理解文章主题,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周涛的散文《巩乃斯的马》借助对马的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与进取精神的向往与渴求。作家议论马不像牛、骆驼、驴子的形象,它在广阔的草原上“是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马虽然接受了文明的洗礼,却仍然保持了自由的生命力,与人类是朋友而非奴隶,兼得文明与自然之长:“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让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故而认为“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很显然,马的形象寄托了作者自己对不受羁绊的自由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3、技巧鉴赏
①描写独具特色,意境阔大雄壮。如文章中的两个马奔场面的描写。
一个场面是作者1970年在一个农场接受再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育时忍受不了精神的压抑,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纵马狂奔的场赴,“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马的狂奔与人的情感的宣泄合拍,生命的强力冲动抗拒着阴暗低沉的气候,在压抑的环境中使人重温到自由的快乐。了解了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作者何以如此钟情于马。
在另一个场面中,作者进一步展示了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酒神式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这是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精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式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叙事人“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界真正的崇高壮烈。
②周涛的散文常常将思想的表现与感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叙述、描写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清澈而又深邃的风格。在本文中,“马”作为核心形象引起了他对于世界的思考,通过马联想到人生不朽的壮美和潜藏在其深层的忧郁,联想到流淌于民族精神中的英雄豪气与进取精神。现实与想象、情感与理性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崇高深邃的气韵与精神。不过,这种理性颇强的写作之所以能够达致崇高的风格,与其浸透了生命体验的感性的叙述、描写是分不开的。
这两个广阔壮烈的场面,具有典型的西部草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的特色。正是这种特有的西部风情,提升了作为个体的作者生命境界,形成一种特定的西部气质,同时也显示出作为特定人文景观的西部气质是与特有的自然景观分不开的:这种广阔纯朴的自然景观是精神处于绝境的人的最后的支持,既逼迫又提升着使个体达到一种崇高壮烈的生命境界。对于周涛来说,马的优美而不羁的精神正是这种西部气质的象征,他偏重它自然的一面,尤其是自然作为人的精神的最后支撑这一点。他写道,在那个与世隔绝、生活单调、充满潜伏危险的年代,他只有一个乐趣,看马:“不像书可以被焚,画可以被禁,知识可以被践踏,马总不至于被驱逐出境吧?”这样,他就从巩乃斯的马身上找到了“奔驰的诗韵,辽阔草原的油画,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规模转场时铺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当然,也有我们在上面所指出的淋漓尽致、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人与自然处于一种互相激发的状态,终于将本来地方色彩颇浓的西部风情上升到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境界。
4、疑难探究
周涛笔下“马”的形象分析
《巩乃斯的马》是周涛的代表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堪称中国作家中写马写得最好的一篇。这并不是因为作者见到了天底下最好的马,而是因为他很好地写出了心中的马。作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无所不在的飞动感,但实际上真正控制节奏的,却是静静弥漫全篇的忧郁感,它像积雪覆盖的大地一样,默默承载着表面上一切狂放奔突之物,构成巨大张力。我们看到,作者开始时是在时代性的精神苦闷中到冬夜旷野上纵马狂奔的。他从马上跌下来,在雪地里打滚,狂笑,心却在为生活流泪。观察马成了一种“艺术享受”,但不是由于闲适,而是痛苦无奈。这种隐隐沉痛的感觉,亦即作者说的“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使奔放始终与节制相连,压抑又总是反弹为放纵,最后注定要在开开合合间寻找一个突破口,这就是暴风雨之夜马群狂奔那一节。在这里,作者的积郁终于爆发,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内心冲突被惊人地推向最高点。然而,忧郁比任何一种激情更广大。随着“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可以想见,痛快的宣泄又要重归于痛苦,作者的全部愤怒和迷茫又会凝固般地落在阴郁的底色上。尽管结尾似乎飘了些,但是作者在普遍压抑的年代里隐密而不屈地保持了个人的真诚感受,忧郁始终与精神麻木相对抗,即使厌倦也不是出于玩世不恭,而是对所有庸俗、卑微之物的厌恶与蔑视。正是如此,作者才可能在万马齐喑的时代氛围中,写出自己心中的“巩乃斯马”。
古代马对于人来说,就像今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汽车、拖拉机和坦克车加在一起那样重要,马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的重要工具。因此历代帝王都爱马如命,为自己喜欢的马画图刻像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在某种程度上,马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图腾,不同时代人们对马的不同理解,折射出不同的精神追求。如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悲慨,是对传统的“士不遇”主题的再度抒写;龚自珍的名句“万马齐喑究可哀”表达的是身处末世的有识之士对人才的渴求,隐隐反映出清王朝不可挽回的颓势;而在《巩乃斯的马》中,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作者着重表现的是马作为群体而展示的优点:坦荡、公平、勇敢、有序,而马群的这些优点,正是当时的人群、当时的社会所严重缺失的。
总之,虽然周涛的《巩乃斯的马》写于1984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我们却仍旧愿意把它看成“文革”时期人们精神世界的一份档案记录,它记载了当时底层社会的忧郁、激愤、抗争,体现出民间一种在沉默中悄然增长的力量。当然,我们也会发现,我们的民族似乎一贯长于批判,而不长于自省。“文革”这个时代悲剧的发生,有着复杂的综合的因素,但是悲剧过后,人人似乎都只是受害者,都昂着头控诉,却鲜有忏悔,鲜有对自我的审视,《巩乃斯的马》也是如此。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它也同样具有精神档案的价值。
【课后习题对话】
一、见<疑难解析>
二、1、马的狂奔与人的情感的宣泄合拍,生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力冲动抗拒着当时阴暗低沉的社会生活气候。在压抑痛苦的环境中,马奔使作者重温到人生自由的快乐。了解了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作者何以把观察马作为一种艺术享受了2、在那个与世隔绝、生活单调、充满危险的年代,作者只有一个乐趣,看马。从中“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从而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至今不能忘怀。3、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作者。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他“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的真正的崇高壮烈。4、马跟牛、毛驴、骆驼不同,它独具艺术价值。从历史来看,马的历史,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联着。骏马与武士与英雄以及今天的军人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曾创造出许多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从文化来看,我们有许多关于马的故事,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龙马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
三、略
【让您体验成功】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注意有误的一项是()
A、丑陋畸(jī)形 龇(cī)牙大鸣 驮(tuó)着 唿(hū)哨
B、歉疚(jiù) 煞(shà)费心机 马驹(jū)儿 穹(qióng)庐
C、毡(zhān)房 倏(shū)忽 悲怆(chuàng) 后裔(yì)
D、兵马俑(yǒng)牝(pìn)马 前拥后簇(cù)高矮参(cēn)差(cī)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落后的象征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在大概是由于过分提倡“老黄牛”精神引起的反感。
B、那卧在盐车之下哀哀嘶鸣的骏马和诗人臧克家笔下的“老马”,不也是可悲的吗,但是不同?
C、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眼睛里流出了泪水……
D、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骑……纵览马的历史,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着。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雪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
②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③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它们常和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的人物、民族的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
④过去我认为,只有《静静的顿河》才是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史诗;离开巩乃斯之后,我不这么看了。巩乃斯的马,这些古人称之为骐骥、称之为汗血马的英气勃勃的后裔们,日出而撒欢,日入而哀鸣,它们好像永远是这样散漫而又有所期待,这样原始而又有感知,这样不假雕饰而又优美,这样我行我素而又不会被世界所淘汰。成吉思汗的铁骑作为一个兵种已经__,六根棍马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已被__,但是马却不会被什么新玩艺儿___,它有它的价值。
3. 对文段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从声音这个角度,突现了马群奔跑时场面的壮阔,气势的恢弘。
B.第二段通过神态的描写,写出了世间罕见的奇景带给“我”的震撼与思考。
C.巩乃斯的马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
D.作者认为《静静的顿河》是马的史诗,《巩乃斯的马》也可算是马的史诗。
4. 在第四段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淘汰 消失 取代 B.消失 淘汰 取代
C.取代 消失 淘汰 D.取代 淘汰 消失
5.作者为何会产生悲哀和怜悯的情感呢?
 答:_______________
5.作者偏爱马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视野的盛宴
张承志
无需再作交代,一个时辰以后,我站在了“贺兰山缺”上。
这一个山口——我依然不费力写它。若说就只说一句:山脉在这儿断成了一个山口,
两翼拉拽而来,在山口子上低低地变成一条长脊。
公路如一道细痕,嗖地划过山脊,毫无一丝踟蹰。
左手是游牧的沙漠草原,右手是农耕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黄河灌区。左手的沙漠草原一览无余,可是右面的灌区却被山脊挡着。虽然被挡住了,但是那地方我走得熟:我深知村庄就在山脚,上山顶就能嘹望稻子。
在我走熟的这一侧,可以从这些狼牙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下去,绕西夏陵,进回民区。秦渠、汉渠、唐徕渠,用天下黄河惟一这一股好水灌这一隅稻子。这里的人不爱吃面,离不开大米。就在贺兰山背后没多远,回民的清真寺星罗棋布。
等走尽了一座座渠、闸、桥、堡,看遍了古老灌区的处处庄子,再过下马关,深入固海,直下泾阳,穿透它整片的黄土高原……
什么是“贺兰山缺”
没走过的一侧,也并不陌生。沙窝子有水草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一点我早就知道。说陌生,是因为我没有骑马从乌珠穆沁到达过这儿。若说文化哪里陌生,那是我的本业。绵羊、山羊、马群,居然也和乌珠穆沁一样膘肥毛亮。稀疏的牧民不骑马,坐骑是摩托、骆驼。站在圆滚滚的山脊望去,灰毡包呈着深色的影子,沙窝子里炊烟袅袅。照理说从这儿一直能走到蒙古中央去,只是阿拉善人更愿意绕道银川,到了那儿再试着搭火车。
这不像一个山口,倒像是一座桥梁,一条边境线。
我享受着风的呼呼推撞,享受着一字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肩的视野。山脉在此断为一个口子,山口高踞俯瞰,地势比蒙古、宁夏高。我意识到正脚跨两边的文明。蒙古的知识,宁夏的经历,都与这山口密切相关,但又语焉不明。风抖甩着车前的小旗,飞来的云朵,染黑了山巅的锯齿。我凝视着,让眸子尽兴,说不出心里的复杂,一阵阵徒然地冲动。
在疾走的山口的强风中,我用身体做轴,端牢相机,用了大约三张底片,照了一帧连接阿拉善沙漠和银川水稻区两个世界的——贺兰山缺口。
这样的地点,有着这样视野的例子,也许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已经能举出不少。当然,没有地理上的特殊含义,没有介于两块地理区之间——但是一样视野辽阔的地点,就更多了。
以前,我喜欢琢磨人的活动半径对人的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格的意义。一个牧人大概能享有约八十里方圆。那种羊倌八十、马倌二百的日常生活半径,造成了牧人的视野与心胸,给予他们与农耕民族的巨大差异。
由于害怕落一个鼠目寸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总是千里投奔,寻找这样的地方。十几二十多年过去了,地点的体验积蓄了很多。我常独自计算自己的拥有,像那些发了的富汉掂量埋在地下的钱,也像那种风华凋逝的浪荡子暗数有过的情人。如今我已上瘾成癖,如受着磁石吸力,脚上绑着“甲马”。闹了半天,我恍然大悟了:我一生的目的,原来就是这个。
那也就无从修改。
就让自己且看且行吧!无论如何,追逐伟大的视野,于我已是流水的日程。这不挺好嘛,让眸子享受盛宴,让身体处于分界,不正是我的正业要事
6.原文倒数第三段中说“我一生的目的,原来就是这个”,“这个”指代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这不像一个山口,倒像是一座桥梁,一条边境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联系全文,谈谈“视野的盛宴”中的“盛”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以“视野的盛宴”为题又有什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A.这篇写景抒情散文,首段即开门见山,直接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贺兰山缺,同时也是为下文的写景张本。
B.“贺兰山缺”的左右两边呈现着两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地域风貌。文章通过两方面不同特点的对比,凸显了贺兰山缺口独特的意义。
C.人的活动半径与人的思想性格之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着直接的联系。农耕民族正因为缺少“那种羊倌八十、马倌二百的日常生活半径”,才形成了他们狭窄的视野与不够开阔的心胸。
D.文章倒数第三段“如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已上瘾成癖,如受着磁石吸力,脚上绑着‘甲马’”一句用典,借神行太保戴宗之“甲马”,表达了作者系心于自然,追逐伟大视野的情怀。
E.文章的主体部分以记叙描写为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末两段侧重于议论。外界客观景物与作者主观情感的自然融合,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情感得到升华。由此激发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参考答案
一、1、A(“龇”应读zī)2、 ( http: / / www.21cnjy.com )A(B项问号应放于“吗”之后,这不是倒装句,而是一个反问句。C项分号用错,分号是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这几个不是并列句,都应改为逗号。D项第一个逗号应该用顿号,因为它是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二、3、D(史诗是指叙述英雄传说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作者没有理由会说自己的作品是史诗,文段是说巩乃斯的马也应该是史诗中的英雄。)4、B(“消失”不表被动,因而不应出现在第二、三处的空格。)5、作者不愿意看到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4、马是天地间的尤物,充满生气、美感与魅力。
三、6、追逐伟大的视野,让 ( http: / / www.21cnjy.com )眸子享受盛宴,让身体处于分界。(此题考查的是词语的指代义。句子中的代词,不是承前指义就是承后指义,一般说来其指代内容就在所在的段落之中。通过对该段的阅读分析,考生不难发现此段表达的是作者系心于自然,追逐伟大视野的情怀,这正是“我一生的目的”,但这一内容仅包含在形象地描述之中,无法从该段直接找到答案。此时考生只要联系下文,就会发现作者为点明文章的主旨已在文末将这一内容作了明确的阐述。)7、说它“倒像是一座桥梁”,是因为它连接着蒙古和宁夏两地。说它是“一条边境线”,是因为它一边是沙漠草原,一边是黄河灌区;一边是蒙古的知识,一边是宁夏的经历。(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句中三个词:这、桥梁、边境线。“这”指代的是“贺兰山缺”,这很容易看出来。对于后两个词可以先从词的比喻义人手。“桥梁”不是连接两岸吗 此不是说“贺兰山缺”有连接作用吗 那它连接了什么呢 “边境线”不是分界线吗 此不是说“贺兰山缺”有分界作用吗 那它区分了什么呢 顺着这样的思路,再联系这句话在结构上的承上启下的作 用,不难归结出答案。)8、一问:①“贺兰山缺”是山脉断成的一个山口;②它连接着蒙古的沙漠草原和宁夏的黄河灌区;③它是我的人生目的(或:是我的精神财富)。二问:突出了“贺兰山缺”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含蓄地表达了对它的赞美之情。结构上,统率全篇。(要想做好这道题,必须做到:①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②搞清文末一段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③切准该句和文章主旨的关系。“让眸子享受盛宴”是作者“追逐伟大的视野”的所得,这是用比喻对自己站在“贺兰山缺”这一山口所见所感的形象的概括。只要把上文中作者站在“贺兰山缺”这一山口所见所感分条列出即可得出一问的答案。从全文来看,文末一段明显地在内容上点明主旨,在结构上收束并照应前文。以这一句中的核心词语为题自然是突出主旨,统率全篇了。明白了这一点,二问答案就不难得出。)9、BC(对比是将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的最基本的特点是“对立”。文中对“贺兰山缺”左右两边呈现着的两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地域风貌的陈述不属于对比。故B错。文中“那种羊倌八十、马倌二百的日常生活半径,造成了牧人的视野与心胸”一句,目的在为上文中“人的活动半径”造就“人的思想性格”这一观点作支撑,并不能以此逆推出“农耕民族缺少‘那种羊倌八十、马倌二百的日常生活半径’,才形成了他们狭窄的视野与不够开阔的心胸”这一观点。)
【同步拓展阅读】
守 望 峡 谷
  周涛
这里就是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
在峡谷的大拐弯处,怒江水像一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群正在参加世界杯赛的摩托车选手似地,优美而惊险地作弯道侧压,把箭一般直射的速度拧弯——而且拧得这样漂亮,大概只有怒江。它似乎并不怎么“怒”,却有一种大回环的稳健之美。
金沙江不是这样,金沙江被挤压在两岸陡壁之下,清纯澄碧但不显得单纯,它有一股寒凉的怨气。
澜沧江呢?澜沧江以两岸浓密的热带雨林,以榕树的苍迈、樟树的灰斑、橡胶林的婷婷和藤缠树、树缠藤的亲密状造成一种傣族少妇的气质。
独龙江——它给我的印象并不像他的名字那么凶,而倒像是怒江的弟弟。
伊洛瓦底江作为瑞江的一部分是平凡的,但是流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缅甸之后据说长大了,变得非常迷人。我估计,他在瑞丽时只是个十一岁的小姑娘,到缅甸以后,她丰满漂亮了,像变了一个人。
这么多的江养育着云南。而且是这样一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著名的江,云南怎么能不神秘呢?这些守护神一样的江,各自都有性情独具的美妙的名字,有性格、有历史底蕴,有概括力,有婉转优美的诗意,谁起得呢?真该感谢那个人。在一个废名的只剩下编码的所谓现代社会里,凭着这样几个组合而成的美丽的字音,我们将能感到多少亲近、宽慰、遐思和美感!
怒江的水这时变成一股一股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了,每一股都非常清晰,但合在一起又浑然组成一条江。他们从岩石上翻滚过去或盘绕过去,在江中纠缠,然后分开,被流速梳理着,又被山峡规范着,像一根粗大的多股的发辫似地,弯曲盘绕在峡谷的尖底部,并无声息。
车子停下来,谷地有风,然不甚烈。前面横跨江面的是一座桥。
桥墩的水泥柱额上,刻着暗 ( http: / / www.21cnjy.com )红的四个字:亚碧罗桥。又是一个美名字!在名称问题上,这个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总是以她特殊的选择能力超出诗人们的想像。
怒江分区总司令崔延相大校此时身着便装,指着桥对岸的半山腰说:“看,那就是我们要访的傈僳族村寨!”听他那轻松的口气,仿佛很近似地。
我一看,先在心里叫苦不迭了,望山跑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马呢。而望那山寨,黑糊糊一片眉目不清地嵌在陡峭的山腰上,既没有理想主义的光芒,也没有功利主义的诱惑,何苦要爬得满身大汗然后一无所获地回来呢?
同伴笑问:那还有什么能让你爬上山呢?
我说:要是有个大美女在山上等着我,也许行。
“也许……呀?”同伴们大笑起来,说没准儿真有一个呢。
不过我还是爬了,我不愿意让身体力行正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头带路的崔司令感到遗憾。怒江的云停滞在峡谷间,不动。大片的狭长的云烟氤氲漂浮,既不掉下来,也不升上去,更没有一丝风能移动它。这是那种乖张的风景式的云,仿佛它不是真正的云而是一种固定的装饰品。它这时像是峡谷的思绪,使山峦具有了思想——起码是情绪。
我脑闷气喘,腿软得不行,不过五十分钟还是爬上去了,最后一个到达,并且拒绝了女士们的搀扶。
可是这里有什么呢?傈僳族山寨所坐落的这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腰,打个比方吧,就像一个住高楼的人家一打开门,前面就是一个没有栏杆的阳台。不比阳台宽,只需两步就会滚下山腰跌进大峡谷,而怒江,就日夜不停地汹涌地在下面等着。鸡和小孩正在这没栏杆的“阳台”上跑来跑去,狗待在更安全的地方叫着。黑黝黝的木楼,一楼住着猪和牛以及他们的粪便和臭气;二楼住着傈僳族的人们还有火塘。远处更高的山坡上,就势辟出一块块的种包谷的地,大的有半个篮球场,小的也就是个三秒区,你很难相信这些巴掌大的陡坡,就养活着傈僳人的身家性命。
水呢?
仰首在天上,在天空中那些云的脸色里;低 ( http: / / www.21cnjy.com )头在谷底,在怒江千年万载川流不息的巨大洪流中。两个都够不着,却都离得很近,像是上帝在惩罚那位抬头吃不上果子低头喝不上水的神,馋着你。傈僳族人啊,包谷啊,是什么力量把你们逼到这样尴尬的生存绝境里的呢?又是什么力量使你们在这样比“吃土豆的人”更艰难的环境里顽强生存呢?
居高而临下,傈僳人世世代代正是这样生活的,生活在数百米的陡坡上,悬在空中,守望着这座巨大的空寂的仅次于科罗拉多的大峡谷。
这就像是一座空剧场,剧中人坐在包厢里,看着本该自己去演出的剧目,没有观众。
演出者观看一出不可能开场的戏,那么他(她)们守望和等待的究竟是什么呢?
一个民族的这种生存态势令人不寒而栗。是谁把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么重大的一个有关人类生存的哲学命题如此强烈地推到了这些茫然无知的人们身上了呢?碗里有煮包谷粒,墙上有弃置不用的发黑的弓弩,而几百米之下,怒江峡谷上的亚碧罗桥静静地期待着,在峡风中抖动着铁链……彼岸正是峡谷的另一面。
这时,大美人出现了——她的狗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狂吠时,木楼的一角处出现了她。她仅仅用手势便制止了那凶猛的狗,然后对我们歉意地嫣然一笑。她衣衫褴褛,而且还带了一顶旧式布军帽。她的身上几乎是布满了孩子——手里牵着一个,胸前奶着一个,背后系着一个。但是正是在这样一个被贫困、落后、蒙昧紧紧围困着的女体上,掩饰不住的光芒似地闪出了美的力量。
只需一眼,你便可以认定她是美的。
然后当你坐进她一贫如洗的家里,面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唯一的木床和火塘里的灰烬,你望着她和她的孩子,语言不通,眼睛黑亮。她非常自然和安详,仿佛这一切都属于她而其实并不属于她,他似乎属于别一世界,这些都是借来的,暂时的。
她很少说话,只是有时微微一笑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是你能感到她对一切都是理解的,完全懂得,因为从她美丽的眼睛里,流露出坦然的端庄和自然。她那最大的小女孩只有五岁,躲在她身后,她好奇而害怕,她轻声地对她耳语,鼓励她。
我们既不是出于怜悯也不是降低标准,应该承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她的确是天生丽质。关于这一点,我们同行的三位分别来自广州、北京、成都的年轻女作家都承认,虽然她们也各具风采,而且穿戴得光彩照人,但是她们说“思蜜纽才是天生丽质。”
思蜜纽就是她的名字,她二十三岁已经生了三个孩子。
最大的那个女孩叫胡蜜花,五岁,睁着一双新奇 ( http: / / www.21cnjy.com )略带恐慌的大眼睛。那眼睛,既使在最昏暗的角落里也能发出光亮!这小姑娘正是她母亲的原型,对照着一看,你就明白血统中的美丽是怎么承袭的,美这种价值连城而又无法购买的品质是怎样对一些人高度吝啬却在另一些不太需要它的地方默默浪费着……胡蜜花真是可爱得令人辛酸呀。
我想开玩笑,但是我知道我开的玩笑是真的愿望。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说,把这个小姑娘带走吧,你们可以代表命运,给她一个全新的世界!用最好的文化教育她,让她隔两年换一座城市,领略整个中国的风土和文明,像栽培一棵好树苗那样,像科学家进行某种试验那样,胡蜜花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让她改变命运,摆脱她母亲留给她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生活轨道,当然仅仅是我们这些外来人的假想,没什么实际意义。但是这种假想刺激了我们的想象力,小姑娘的聪明可爱又为这些想像力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
无疑,她会长成一个出类拔萃的骄傲的美人儿,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京华子弟为之倾倒。她举止高雅,天分独具,以她的聪明兴许是个美丽的天才也保不定,没准儿正是一个时代的奇葩呢!那时她长大了,她会说“我生在怒江峡谷,我其实是傈僳人!”这会使她更神、更有魅力。
我们就这么作着“解救”胡蜜 ( http: / / www.21cnjy.com )花的白日梦,完全不着边际,一厢情愿,但却兴高采烈跟真的一样,胡蜜花呢?睁着一双大眼睛惊奇地望着我们,有时也跟着笑起来,笑得很好看。她不知道我们在说些什么,但她知道我们说的事情跟她似乎有关,她专注地听着,但不明白。
不知谁说了一句“她妈妈才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让人把她从身边带走呢,别说北京,华盛顿也不行!”这是一句老实话,我们看思蜜纽,思蜜纽浅浅地笑着。她懂,但她乐意让我们高兴一会儿,什么也不说。
但是……我想,这仅仅是一群异想天开的作家们开玩笑吗?
这里面难道没有含着人们对命运如此残酷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不公所抱的不平和妄图改变这些而激起的幻想么?当肥胖的痴呆儿在北京街上撒娇,聪明可爱的胡蜜花正用她天然纯洁的眼睛——守望峡谷。她注定将守望一生,面对这空茫寂静的一座大屏障。
一切奇迹都不可能发生。
更深刻的疑问恰恰在这里:难道我们的遐想一旦可以成立,小姑娘胡蜜花的一生就会是幸福的么?这一切是我们可以给予和保证的吗?
那么,我们本身是幸福的吗?
我们面面相觑,胆寒彻骨。
一个更为巨大的峡谷突兀地从心里升起来,巨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而且空洞,岁月的流水也正从一座类似亚碧罗桥的铁桥之下穿过,作大回环,也无声无息,把此岸和彼岸隔开,望过去很近,但醒着是总也走不到。
我也在守望着,没有奇迹,并且终生也休想像胡蜜花这样被无关的外人如此热心地关心过命运,哪怕只是假想,哪怕只有半天。
后来,我们当然下山了,沿着原路,慢慢下,回头望过去,思蜜纽“披挂”着她的三个孩子,一直站在木楼角上,目送我们。
记住亚碧罗桥,我想,十年以后或者更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的时间,有谁假如恰好乘车沿着怒江行驶,恰好停车在一座刻着暗红字迹的亚碧罗桥边休息,当然,恰好还读过我写得这篇散文,那么请过桥,别嫌麻烦爬上对面的山腰,到那座傈僳人的寨子里去,替我们看看一个名叫胡蜜花的女人和她的母亲思蜜纽。
他们非常美丽。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讲的是作者有幸 ( http: / / www.21cnjy.com )踏进了神秘的云南,横穿稳健的怒江峡谷,越过亚碧罗桥到山上去寻访一个傈僳族村寨,发现那儿竟藏着一对傈僳族美人儿,母亲思蜜纽和女儿胡蜜花,美丽的思蜜纽二十三岁便成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她没有受过教育,注定一生抚养子女,男耕女织,以峡谷为伴,然而三岁的胡蜜花依然也注定要在这里一生守望峡谷,默默浪费着她的美丽,周涛曾主观的假设自己收养了胡蜜花,让她接受良好的教育,把她培养成为北京城的一朵奇葩,但一个更大的疑问冒了出来:“难道我们的假想一旦可以成立,小姑娘胡蜜花的一生就会是幸福的吗?这一切是我们可以给予和保证的吗?那么,我们本身是幸福的吗?”最后作者无奈的离开了,留下的只是“他们非常美丽”的一声叹息。“人的命运到底是怎么一会事儿”,这个疑问也留给了读过此篇文章的人,发人深省,我曾尝试着要找一个答案出来,却发现思想已困顿于另外一个无限的空间,找不到前进的路也返不回来了。性灵是散文的灵魂,他的这篇文章更像一条河流,沉淀了河底生活的沙石,奔腾呼啸着越过了情感的旋涡,幻化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一路寻觅着流向生命的海洋。周涛把自己制成了一枚印章,把它印在了笔下流出的每一个文字里,看一眼便知道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