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与健康《跑的技术原理》课件 (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体育与健康《跑的技术原理》课件 (3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体育与健康
更新时间 2024-01-27 16:5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授课对象:04体(一)
授课教师:杨志敏
一.田径运动技术:
人们合理运用身体能力和动作提高运动成绩(跑的快、跳的高和远、掷的远)的有效方法。它是由动作的方向、幅度、角度、速度、力量、四肢和躯干的屈伸、重心所处的位置等因素协调配合而形成的,既有时间上的要求,又有空间上的要求。
跑(竞走)是属于周期性运动
短跑周期和动作阶段的划分
决定跑速的主要因素:步长和步频
步长:指每步所通过的距离。用钢尺测量时以两脚迹最远点之间的距离为准。
它主要取决于腿长,后蹬前摆的力量、角度与方向,关节韧带的柔韧性与身体个部分的协调配合等。
步频:单位时间内所跑的步数。
它取决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肌肉收缩的速度,掌握技术的程度和训练水平等。
速度是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
速度=步长×步频/时间
步长与步频的矛盾与统一。
提高跑速的三种途径:
1、步频相对稳定、增大步长
2、步长相对稳定增大、增大步频
3、跑的步长和步频同时增加.
60年代出现的塑胶跑道,更强调前摆腿幅度,蹬地速度快。
影响步长、步频的因素:
(1)后蹬的效果
(2)摆动腿摆动的力量、幅度和速度
(3)蹬与摆的配合
(4)适宜的上体姿式
(5)支撑与腾空时间的比例.
现代短跑途中跑的最高速度已突破12米/秒,对运动员的力量、技术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短跑的速度、技术、力量之间关系是密不可分得,速度是核心,力量是基础,技术是载体。
100米、200米纪录(成绩)一览表
男子 时间 女子 时间
100米 世界纪录 9.74 鲍威尔
(牙买加)
05.6.14 10.49 乔伊娜
(美国)
88.7.16
全国纪录 10.17 周伟
98.6.6 10.79
李雪梅 97.10.18
200米 世界纪录
19.32
约翰逊
(美国) 07.9.9 21秒34 乔伊娜
(美国) 88.9.29
全国纪录 20.54
韩朝明
96.5.7
22.01
李雪梅
97.10.22
现代短跑技术的特征是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后蹬动作是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动作的延续。   传统短跑理论的技术组合是由缓冲-蹬伸动作组成,这种认识破坏了人体高速跑动中跑运动动作的连续性和各运动环节用力的共济性、系统性,忽视摆动动作的主导作用,导致在专项技术和专项力量训练中,形成了一套以提高后蹬效果为主的技术理论和练习方法。
以髋为轴的摆动力量、掌趾和踝关节的退让与超等长力量以及两臂的摆动力量是现代短跑技术的需要,是短跑运动员必须重视的专项力量,这是提高短跑专项成绩的有效途径。
二.影响人体跑动的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 内力:人体各部位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力,如肌肉收缩力(肌肉拉力)通过骨骼的传递作用于地面。(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 外力:人体与外界物体相互作用时,外界物体对人体作用的力。
影响人体跑动的外力主要有:
重力、支撑反作用力、摩擦力、空气阻力。
(1)、重力:是地心对人体的吸引力。
(2)支撑反作用力:有两种情况应加以分析:一是摆动腿着地瞬间,对跑进方向来说是阻力;二是当身体重心移过脚支撑点时,这时动力。
后蹬技术就是为了使后蹬反作用力获得最佳的效果。后蹬的效果取决于:后蹬的力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力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的原因,即质量m不变的情况下,后蹬的作用力F愈大,人体所获得的加速度a也愈大);后蹬角度;支撑反作用力是否通过身体总重心;蹬摆动作的正确配合。
(3)摩擦力:跑鞋、地面质料
(4)空气阻力:速度越快,阻力越大;
人越魁梧,阻力越大。
三.跑的支撑阶段划分:
前支撑阶段:即着地缓冲阶段,指从脚着地起至身体重心处于支撑点的垂直上方为止。
跑时,就一腿而言,又可分为着地缓冲、后蹬、后摆和前摆四个动作阶段
后支撑阶段:即后蹬阶段,指从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垂直上方起至脚蹬离地面为止。
着地缓冲阶段的任务:努力减少阻力,迅速转入后蹬阶段
动作特点:着地脚掌积极扒地,着地点接近身体重心投影点稍前方,使阻力减少,利用摆动腿前摆的力量和动作惯性加快人体重心的移动。
后蹬阶段的任务:加强后蹬的作用力,获得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和适宜的后蹬角度。(55—60度) 或(47—50度)
动作特点:动作速度快,蹬与摆高度协调,整体动作向前性好
短跑单步技术发展趋向是缩短支撑时间,同时亦应缩短腾空时间 .
四.摆动动作的作用:
跑的快慢,取决于蹬摆的协调配合。
摆动腿前摆可协同蹬地效果。
摆腿的幅度和频率,直接影响跑速。
摆臂的力量、速度和幅度,对步频和步长有重要的影响。
短跑要求更突出摆动技术,强调:
以摆促蹬,摆蹬结合。
掘最新研究,优秀运动员一侧腿的支撑时间仅占一个复步时间的22.1%,而摆动时间却占77.9%,两者相比为1:3.5。因此,在新的短跑技术观念上要突出摆动技术的重要性,在训练结构上要加强摆动动作的研究,掌握摆动技术的规律和生物力学的特性,为正确理解摆动腿技术和摆臂技术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五.身体重心波动差
在跑的过程中,身体重心的轨迹有上下、左右的波动。上下波动的差数称为身体重心波动差。波动差大,腾空高而时间长,影响竞走和跑的速度的发挥。身体重心波动差的大小与竞走和跑的技术、速度密切相关。波动差越小,技术越好。因此,应当掌握走和跑的正确技术,力求身体重心移动平稳,尽量减小左右摇晃,缩小身体重心上下波动差。
跑的技术划分:
跑的全过程由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
和终点跑四个部分组成。
起跑是全程跑的开始部分,起跑技术对起跑后加速跑有直接影响。跑的项目不同,起跑方法也有所不同。短距离跑。采用蹲踞式起跑,起跑时都使用起跑器。
起跑:
因项目不同,其要求也有所不同。短跑要求在较短的距离
内发挥较高的速度,较快地过渡到途中跑,起跑后的
加速跑的步长和步频,随跑速增大而增大。
起跑后的加速跑:
途中跑:
途中跑是各项跑的主要段落。途中跑的技术,跑的速度和体力分配等对成绩起决定性的作用。途中跑的段落比较长,
要善于放松对抗肌和不参加工作的肌肉群,
以节省能量的清耗。
终点跑:
终点跑是全程跑的最后阶段。短跑终点跑要保持途中跑
的速度跑过终点。
六.现代短跑技术的发展态势:
1、重视跑的动作规范化和整体协调性。跑的动作连贯、自然、放松、协调、频率高、幅度大、身体重心平稳、起伏小;
2、更加重视摆动技术,重视前摆着地与后蹬的衔接;
3、注意缩短跑的支撑和腾空时间;
4、重视高速跑中的放松技术,经济高效地使用无氧供能的ATP---CP能量;
5、重视100米跑的战术应用研究,全程节奏合理,加速跑的距离延长,后程速度几乎不下降,保持高速跑过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