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简单机械
第1节杠杆
知识清单
1杠杆安
杠杆☆
2杠杆力臂的画法在☆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川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
杠杆的平衡意件〔粒杆原
3
就是杠杆。
理】敌在齿
华杠研的分类女
2杠杆的五要素一点二力两力臂,五个要柔要字记,
1)支点(0):杠杆可以绕其
劲力(F)
转动的点:
0阻力臂(1,)
2)动力(F):使杠杆转动
B
动力瞥(1,)支点
的力;
3)阳力(2):阻碍杠杆转动
阻力(F)
杠杆的五要素
力
的力: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拉杆力臂要记忆,
·温馨提示
5)阻力臂(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刻直线的距离。
1.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
3.动力和阻力的判断:动力和阻力是相对而言的,杠杆都是它
弯的:硬棒在外力作用下不
们的受力物体,跟杠杆发生相互作用的物体都是施力物体,动
能变形:如镜棒、跷晓板、活
力和阻力的作用效果正好相反。一般情况下,把人施加给杠
塞式抽水机的手柄等。
2.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
杆的力或使杠杆按照需要方向转动的力叫动力,而把阻碍杠
的距离,不是支点到力的作
杆按照需要方向转动的力叫阻力。
用点的距离。
2杠杆力臂的画法女
。力臂的表示方法
杠杆力臂的画法分三步:找点、画线、垂线段。
力湾用虚线表示,并用大
1.在杠杆的示意图上,确定支点0
括号标明,或用实线加箭头标
明:在旁边标上字母11或2米
2.画好动力作川线及阻力作用线,画的时候有时要用虛线将力
表示动力臂或阻力筲,
的作用线延长,注意要标出垂直特号。
3.从支点0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则从支点创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
解析杠杆力隋的画法一伐
例1如图甲所示,分析人拉着拉杆旅行箱静止在水平地面上
点、画线、作垂线段。①确定
的情景,0是轮子的转轴。以0为支点,请你画出拉力F的力臂
文点0:②画出力F的作用
线:③从支点0向力F的作用
第
线作垂线段。此垂线段就是
力臂,力臂用虚线表示并用大
章
括号标助,在旁边标上字母1
蓖
(也可以用双向箭头、字母标
中问的方法表示)。
被
答案如图乙所示
123
3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原理)☆☆阅基米镜发现的。
1.杠杆平衡: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实验室中,探究杠杆
。温馨提示
1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匀喷
平衡条件时,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上,这样的好处是方便测
转动或在水平位兰业衡的
量力膺。
可以消除杠杆自重对实蹤的影响
杠杆是不多的,在很多情祝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下,打杆都是倾斜静止的;
2.杠杆不论处于怎样的静止,
1)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
都可以迎解成处于平衡
水平位置平衡。
状态
2)如图所示,在杠杆的左右两边分别挂上数目
不等的钩码,移动钩码悬挂的位置,使杠杆
。实验注意事项
再次平衡。记录此时杠杆的动力(F)、动力臂(,)和阻力
1.调节杠杆平衡时,要遵循
(F2)、阻力膺(2)。
力和力臂秋相等
“左高左调,右高右调”的际
3)改变动力和阻力的大小,重复实验。
这是平衡的关键。
则,即杠杆的哪一侧高,就
将两端的螺丹向哪一侧湖
4)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峰=阻力×阻打臂,即
节。实险中,不能再次调节
两端的螺母,否则将破坏掉
,·1=F2·2或
在杠杆平衡时,动力臂是阻力摩的儿
原米的平衡状态
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儿分之
2.实验中,测了三次效掘,不
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例2小明利用刻度均匀的径质杠杆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
而是根据不完全归纳法发
条件”实验,已知每个钩码重0.5N。
现杠杆平衡的条件。
(1)实验前,将杠杆的巾点置丁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
杠杆左端下沉,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
解析(1)杠杆左端下沉必须
“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你认为实验中让杠杆在
向右调节平衡螺母,实验中使
水平位置平衡的好处是
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方便
直接从杠杆的刻度上读出力
(2)在图甲中的A点悬挂4个钩码,要使杠杆仍保持水平位
湾大小一一便于测量力臂。
置平衡,需在:B点悬挂
个钩码:
(2)F1×0A=Fs×0B,则F=
(3)如图乙所示,取走悬挂在B点的钩码,改月弹簧测力计
1.5N,故需挂3个钩码。
(3)F×OC=F,×OA,则F=
在C点竖直向上拉,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的拉
1.5N,拉力方向改变,力臂减
力为
N;若在C点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使之斜
小,拉力应变大。力F的力蓓
向右上方,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
示意图见容案。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
拉力F的力臂。
。方法点拨
当杠杆水平平衡时,可用
初
杠杆上的“格数”表示力等人
小。木题第(2)问中求钩码数
知
可用如下方法:由n×4格=
清
4个×3格,求待n=3个,即B
丙
点悬挂3个钩码可使杠杆
物
平衡。
答案(1)右使于测量力臂(2)3(3)1.5变大力惰
如丙所示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