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羿射九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羿射九日》是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 24课,是第八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第八单元以“世界之初”为主题来整合课文。既有追想祖先在原始森林中生活场景的诗歌,也有编织出世界之初简单自由,童话般生活的故事,还有想象神奇的中国古代神话。课文语言富有童趣,想象丰富,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羿射九日》是一个神话故事,讲了调皮的十个太阳不轮流值日,一起跑出来,炙烤大地,民生涂炭。神箭手羿为了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下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让大地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表现了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全文 7个自然段,脉络清晰,故事性强,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 3部分。第一部分讲十个太阳怎样出现在天空,炙烤大地,人类生活非常艰难。第二部分讲羿克服重重困难,射下了九个太阳。第三部分讲大地重现勃勃生机。课文描述羿射日前后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羿的伟大功绩。课文语言平实,易于理解,充满了丰富神奇的想象力。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帮助学生领会课文,体会羿的英雄形象。画面以火红色为基调,岩石被烤的通红,海水也被映得通红,表现了十个太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之深。熊熊烈火中,羿弯弓射日,几个太阳纷纷中箭坠落,突出了羿刚毅有力,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
【单元主题】跨越时空之门回到世界之初
【本课子任务】举办神话故事会
【教学目标】
1.通过关键词,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根据提示内容讲故事。
2.默读课文,能就自己觉得神奇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3.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阅读《中国神话故事》。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上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了解感受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流程】
呈现课前导学案
类别 预学内容
书声朗朗 1.到课文中圈出 1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先读一读拼音,再读一读带生字的词语,最后读一读整个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完想一想:羿是怎样射日的?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练习默读课文,不指读。
字词闯关 1.读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值日 熔化 庄稼 滋润 奔腾欢唱
2.比一比,再组词。
值( ) 艰( ) 直( ) 很( )
腿( ) 此( ) 退( ) 些( )
初读感知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________炙烤着大地,人类的日子很艰难。羿射掉了 ________,留下了________。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
资料搜集 搜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读一读,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
学贵有疑 通过预习,你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在书中做好记号,上课的时候问一问老师。
活动一:巧梳理
1. 看图猜故事这些神话名字里藏着什么秘密?
(都是“谁+干什么”)揭示课题:羿射九日。
读了课题,你知道是谁干什么吗?(羿射下九个太阳)
2.出示词语:炙烤炎热熔化 生想象画面,梳理故事起因。
3.出示词语:土地滋润树木繁茂江河奔腾 生想象画面,梳理故事结果。
4.说给同桌听:根据起因、经过、结果简单讲故事。
活动二:寻神奇
小组合作学习:
1、默读故事,画出你觉得神奇的地方,批注你的体会。
交流神奇之处,学生读句子,并说自己的感受。
(一)聚焦起因,感受神奇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默读故事,用“——”画出你觉得神奇的地方。
2、在小组内说给你的伙伴听一听。)
1、默读故事,画出你觉得神奇的地方,批注你的体会。
2、在小组内说给你的伙伴听一听。
出示: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快要蒸干了,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熔化了。
3.学生读句子,借助“晒枯、烤焦、蒸干、熔化、艰难”想象画面,谈感受。4.齐读,感受人类生活的艰难。
(二)聚焦经过,感受神奇
1. 数字神奇:出示: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
师:是的,这个过程特别困难;路途特别远;后羿很辛苦,坚持不懈......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还有许多这样神奇的数字:
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
——《夸父逐日》
沉香学了很多本领,会使枪、剑和刀,还会七十二变呢!
——《宝莲灯》
借助神奇的数字,感受神话故事中神奇的人物。
2. 动作神奇:出示: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他登上一座大山,搭上神箭,拉开神弓,对准天上的一个太阳,嗖地就是一箭。学生联系被射中的太阳,感受羿射日动作的神奇。
3. 人物神奇:
师:羿为什么留下了最后一个太阳?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出示第六段)读读这段话,你能用上这个句式说说原因,并说说羿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吗?(自由说: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学生齐读第 7自然段。
4. 结果神奇: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评价
活动三:讲故事
1.借助表格,想象故事神奇的地方把故事讲给伙伴听一听。
2.学生上台讲故事。
3.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4.推荐阅读《中国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24 羿射九日
起因 经过 结果 神奇
艰难 射日 勃勃生机
《羿射九日》教学反思
《羿射九日》充满了丰富神奇的想象力。选编本文,意在引领学生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语言实践中,感受神话的神奇,同时让他们初步掌握神话中的人和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出来的。结合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我重点从“巧梳理-寻神奇-讲故事”三个方面开展教学。
一、寓教于乐,巧妙识字。对于识字教学,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要求:“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课堂上,我巧妙地将词语融入到故事的梳理中,引导学生透过句子想象故事的大致内容。既检查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同时落实了简单讲故事这一教学目标。
二、自主合作,情境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学生的朗读。文中通过“晒枯、烤焦、蒸干、熔化”等词语的运用,形象表现了人间的惨状。课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想象,体会朗读。文中“九十九座大山、九十九条大河”等词语,集中体现了羿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借助资料感受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数字,从而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
整节课中,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所以在复述故事时,学生都能借助表格和导图的提示顺利的完成复述故事这一核心任务。
三、总结延伸,不断提升。
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完成得还算顺利,但由于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较多,所以在后面的展示环节,学生的展示时间不充足,这些都有待于本人今后教学水平的继续提高。